星际超越 第5章 空间势能转换
不同维度的空间,最显着的不同就是空间势能和空间动能不同。造成实验失败的,只能是这两个因素其中之一,或者二者都有关系。
陆平迅速利用这次实验的数据进行了验算。
处于陆平线的三维和四维以及五维空间来说,在计算他们的空能值时,已经考虑了空间膨胀系数的对应关系。
但是空能公式有一个前提,在同一维度下,所有空间的势能才相对为零。
而超级引擎发出的能量在破开四维空间前,是不存在维度势能差的。所以空能公式的计算是可以直接应用的。
在输出能量破开四维空间以后,这些能量就跨越了两个维度,其中必然有一部分需要去抵抗四维空间势能。损失的能量就是这样消失的。
就像水被水泵从低处抽取,被赋予了一个初速度。到达高处之后,初速度必然会减小是一个道理。理想情况下,它的能量不变,减少的那部分动能转化成了势能。
物体的势能是可以计算的,那么空间势能能不能计算呢?这是空间势能这一概念提出数百年来,联盟科学界一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
没解决,是因为以前在计算和实际的星际航行中,都只在三维和四维层面进行。三维空间势能可以看作0,四维势能虽然未知,但不影响进入四维空间的实际应用。就可以忽略掉!
而现在要打开五维空间通道,连续跨越两个维度,四维空间的势能就不能继续忽略。四维空间势能已经对陆平的实验造成了实际影响,必须让其成为可以计算的数学问题。
想要验证空间势能的数学关系,就得有一个统一的物理基础,让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的动能关系统一。这样计算物体在跨越维度时的动能差,就能计算出其转化的势能。
动能统一的前提是速度的统一,速度统一的前提是距离和时间单位的统一。
时间单位可以通过人为定义达成统一,可是距离该如何统一?
假设一艘飞船在四维空间移动了一米,那么它在三维空间对应的移动关系则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该四维空间在三维空间的投影关系。
如果我们拿一条绳子,站在灯光底下,我们变换绳子的角度或者光源的位置,得到的投影就会有无数种变化。
这种变化关系,就相当于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的膨胀状态。这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人力无法改变。
在数学或者物理学中所说的投影,都是特指垂直于物体表面的投影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在四维宇宙和三维宇宙的投影关系中,能不能找到这个特定的垂直关系呢?
如果这种关系存在,就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投影来计算出势能的变化。陆平苦思良久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能存在的位置,那就是三维本宇宙的几何中心。
不管三维本宇宙自身是什么不规则的外形,四维宇宙在其他位置的投影如何。在三维本宇宙的几何中心,与其对应的四维空间,必定包含着一种垂直关系。
而这种特定的垂直关系,超越了三维坐标轴,肯定存在于第四坐标轴之上。
这个比较抽象,想要理解可以举一个例子。
有一个悬空的三维物体,我们把它的长宽高分别定义为第一、第二、第三坐标轴。需要注意,坐标原点可以是这个物体的任意一点,但是每个坐标轴都是一条射线,是无限长的。
接着在它的上方放置一个可以移动的光源,这个物体将会在地面上产生一个不断变换位置和大小的阴影。
无论这个阴影如何变换,从阴影表面任意一点做一条垂线,这个垂线只能是平行于第三坐标轴的射线。
三维宇宙与四维宇宙的关系,用投影来形容并不是十分恰当。更确切的还应该是剖面关系,这算是投影的一种特殊区情况。但可以推导出上述的垂直关系。
如果要更加形象的比喻,那现在把那个光源拿掉,换成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
用这把利刃,在这个三维物体上随便切一刀,现在切出了一个断面。然后将断面的长和宽定义成第一、第二坐标轴。然后从它的几何中心做一条垂线,扩展出第三坐标轴。
然后将该切面当做水平面,这个第三坐标轴一定也会和原来的物体某一部分保持垂直关系,而其中必然有一条垂线会经过切面的几何中心。
这样的垂直关系其实存在很多情况,但是推广到整个三维本宇宙和四维本宇宙来说,无法判断这些垂线具体经过了三维本宇宙的那个坐标点。
但其中必然有一条会经过三维本宇宙的几何中心。
从这个点进入四维宇宙的物体,如果不发生任何一个坐标轴的位移,那它损失的动能就是其转化的势能。
而其他坐标点进入四维宇宙的物体,单次来看确实也没发生实际位移。但是多次进入的话,随着三维宇宙和四维宇宙的运动,其实每次出现时的四维坐标点都会有所偏差。
就像使用同样的力度挥舞那个利刃,随着切割的位置和角度变化,切出的面都会不同。
除非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每次出刀的落点都是同样的位置、同样的角度和力度。这显然是不可能达到的。
三维宇宙的几何中心就避免了利刃落点和角度的变化,唯一能决定切面形状的力度,将由陆平的实验团队来进行控制。
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测算出这个能量损失,计算出动能的损失值,也就是势能的转化值。进一步推导出空间势能的计算公式。
有了公式,就像实际中的物体一样。不管它以怎么样的方式运动,对于同一个物体来说,条件一样的条件下,势能就只和该物体的高度变化有关。
推广到空间层面,那么势能的变化就只和空间的维度变化有关。
这个思路可以绕过速度和距离的变化不确定性,相当于一个三维物体自身保持着速度,但是它只在高度方面上运动。那么它的动能和势能就很容易测量并进行计算。
这一切都是理论层面的推论,实际中具体要怎么测量呢?
如果从三维本宇宙的几何中心,开辟一个四维空间通道,让一个高速机动的物体进入四维空间,无论控制的多么精确,它必然都会在四维空间发生位移。
如果将速度限定在不发生位移的情况下,就必须进行无数次的实验来验证该物体动能完全损失,而又恰好能在四维空间停留不动的临界点。
这样的话无疑太麻烦了,而且得到的数据就像圆周率一样,永远只能接近,而不是准确值。
这一点当然难不住实践经验丰富的陆平。
陆平迅速利用这次实验的数据进行了验算。
处于陆平线的三维和四维以及五维空间来说,在计算他们的空能值时,已经考虑了空间膨胀系数的对应关系。
但是空能公式有一个前提,在同一维度下,所有空间的势能才相对为零。
而超级引擎发出的能量在破开四维空间前,是不存在维度势能差的。所以空能公式的计算是可以直接应用的。
在输出能量破开四维空间以后,这些能量就跨越了两个维度,其中必然有一部分需要去抵抗四维空间势能。损失的能量就是这样消失的。
就像水被水泵从低处抽取,被赋予了一个初速度。到达高处之后,初速度必然会减小是一个道理。理想情况下,它的能量不变,减少的那部分动能转化成了势能。
物体的势能是可以计算的,那么空间势能能不能计算呢?这是空间势能这一概念提出数百年来,联盟科学界一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
没解决,是因为以前在计算和实际的星际航行中,都只在三维和四维层面进行。三维空间势能可以看作0,四维势能虽然未知,但不影响进入四维空间的实际应用。就可以忽略掉!
而现在要打开五维空间通道,连续跨越两个维度,四维空间的势能就不能继续忽略。四维空间势能已经对陆平的实验造成了实际影响,必须让其成为可以计算的数学问题。
想要验证空间势能的数学关系,就得有一个统一的物理基础,让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的动能关系统一。这样计算物体在跨越维度时的动能差,就能计算出其转化的势能。
动能统一的前提是速度的统一,速度统一的前提是距离和时间单位的统一。
时间单位可以通过人为定义达成统一,可是距离该如何统一?
假设一艘飞船在四维空间移动了一米,那么它在三维空间对应的移动关系则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该四维空间在三维空间的投影关系。
如果我们拿一条绳子,站在灯光底下,我们变换绳子的角度或者光源的位置,得到的投影就会有无数种变化。
这种变化关系,就相当于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的膨胀状态。这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人力无法改变。
在数学或者物理学中所说的投影,都是特指垂直于物体表面的投影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在四维宇宙和三维宇宙的投影关系中,能不能找到这个特定的垂直关系呢?
如果这种关系存在,就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投影来计算出势能的变化。陆平苦思良久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能存在的位置,那就是三维本宇宙的几何中心。
不管三维本宇宙自身是什么不规则的外形,四维宇宙在其他位置的投影如何。在三维本宇宙的几何中心,与其对应的四维空间,必定包含着一种垂直关系。
而这种特定的垂直关系,超越了三维坐标轴,肯定存在于第四坐标轴之上。
这个比较抽象,想要理解可以举一个例子。
有一个悬空的三维物体,我们把它的长宽高分别定义为第一、第二、第三坐标轴。需要注意,坐标原点可以是这个物体的任意一点,但是每个坐标轴都是一条射线,是无限长的。
接着在它的上方放置一个可以移动的光源,这个物体将会在地面上产生一个不断变换位置和大小的阴影。
无论这个阴影如何变换,从阴影表面任意一点做一条垂线,这个垂线只能是平行于第三坐标轴的射线。
三维宇宙与四维宇宙的关系,用投影来形容并不是十分恰当。更确切的还应该是剖面关系,这算是投影的一种特殊区情况。但可以推导出上述的垂直关系。
如果要更加形象的比喻,那现在把那个光源拿掉,换成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
用这把利刃,在这个三维物体上随便切一刀,现在切出了一个断面。然后将断面的长和宽定义成第一、第二坐标轴。然后从它的几何中心做一条垂线,扩展出第三坐标轴。
然后将该切面当做水平面,这个第三坐标轴一定也会和原来的物体某一部分保持垂直关系,而其中必然有一条垂线会经过切面的几何中心。
这样的垂直关系其实存在很多情况,但是推广到整个三维本宇宙和四维本宇宙来说,无法判断这些垂线具体经过了三维本宇宙的那个坐标点。
但其中必然有一条会经过三维本宇宙的几何中心。
从这个点进入四维宇宙的物体,如果不发生任何一个坐标轴的位移,那它损失的动能就是其转化的势能。
而其他坐标点进入四维宇宙的物体,单次来看确实也没发生实际位移。但是多次进入的话,随着三维宇宙和四维宇宙的运动,其实每次出现时的四维坐标点都会有所偏差。
就像使用同样的力度挥舞那个利刃,随着切割的位置和角度变化,切出的面都会不同。
除非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每次出刀的落点都是同样的位置、同样的角度和力度。这显然是不可能达到的。
三维宇宙的几何中心就避免了利刃落点和角度的变化,唯一能决定切面形状的力度,将由陆平的实验团队来进行控制。
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测算出这个能量损失,计算出动能的损失值,也就是势能的转化值。进一步推导出空间势能的计算公式。
有了公式,就像实际中的物体一样。不管它以怎么样的方式运动,对于同一个物体来说,条件一样的条件下,势能就只和该物体的高度变化有关。
推广到空间层面,那么势能的变化就只和空间的维度变化有关。
这个思路可以绕过速度和距离的变化不确定性,相当于一个三维物体自身保持着速度,但是它只在高度方面上运动。那么它的动能和势能就很容易测量并进行计算。
这一切都是理论层面的推论,实际中具体要怎么测量呢?
如果从三维本宇宙的几何中心,开辟一个四维空间通道,让一个高速机动的物体进入四维空间,无论控制的多么精确,它必然都会在四维空间发生位移。
如果将速度限定在不发生位移的情况下,就必须进行无数次的实验来验证该物体动能完全损失,而又恰好能在四维空间停留不动的临界点。
这样的话无疑太麻烦了,而且得到的数据就像圆周率一样,永远只能接近,而不是准确值。
这一点当然难不住实践经验丰富的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