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回到原始搞科研 > 第59章 异想天开

回到原始搞科研 第59章 异想天开

    回到部落,第一件事就是把兔子安置好。

    兔子的数量终于上双了,看来加把劲,今年的数量能冲破二十个,甚至更多呢。

    安抚这只兔子的激动心情,这就是狼健的任务了。

    然后就是处理这些采来的地皮菜,这菜味道不错,但清洗起来可真是麻烦。

    叶子缝隙里全是泥土,洗起来特别费劲,洗这一盆菜的时间,比摘菜的时间多了一倍还不止。

    宋遥还发现,部落缺少一样好东西——菜篮子。

    没有这东西洗菜,简直就是在受罪,就算在河边洗,也要时刻担心菜被冲走,在部落里洗又洗不干净,还特别费水。

    现在部落里连斗笠都能制作出来了,那么一个洗菜篮的制作肯定不在话下,这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还能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真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主意。

    晚餐,吃的是兔肉炖地皮菜,兔肉鲜美,搭配地皮菜更是美味可口,大家吃的是津津有味,肚子圆碌的。

    贡献最大的旺财也得到了应有的奖赏,它捕获的兔子的一半都归它所有了。

    平时都吃不到多少肉,大多都是骨头,这次能吃到这么多的肉,真是让人满足了口福。

    休息了几天之后,今天大家都起得很早,天气晴朗,生活又要恢复到忙碌的状态了。

    该狩猎的去狩猎,该采集的去采集,该捕鱼的去捕鱼,大家都按照自己的分工忙碌着。

    宋遥,就是那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人,做的事情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结合部落的情况,无论是搞发明还是找东西,都很随意。

    现在,其他的生产活动都在有序进行,接下来就要把脑袋里的那些小发明给“实现”出来,比如蓑衣、篮子这些小玩意,虽然看起来平时没什么用,但真正需要的时候,却离不开它们。

    宋遥和狼匠合作无间,狼匠在部落里编织篮子,凭借制作斗笠的经验,编篮子的过程对他来说并不算难。

    只是,篮子的耐用性还需加强。

    宋遥提议用竹子代替藤条,以提高篮子的使用寿命。

    部落的篮筐都是用藤条编的,时间一长容易变脆,稍有不慎就会断裂。

    宋遥心里有数,知道如何改进,但既然没有桐油,那就只能更换材料。

    用竹子编成的篮筐,不需要太多养护也能持久耐用,即使在塑料制品泛滥的现代,竹制篮子在乡村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个质量上乘的竹篮子,用上十来年也不成问题。

    宋遥带着两个俘虏,北大和北小,名字随便取取就算了,三人一起去采集茅草。

    现在部落周围找不到其他材料,稻草得等到水稻成熟才有,只能先用茅草代替。

    茅草容易找,小河旁边就有很多,长得也都很茂盛,用来制作蓑衣再合适不过了。

    宋遥拿起柴刀专心致志地剖着竹子,宋遥则握着工兵铲,尽力适应这种工具。

    北大和北小的情况更为糟糕,他们只能用石刀砍茅草,不过茅草倒是容易对付,即使一时砍不断,稍微一掰再用石刀一剜也就行了。

    众人动作麻利,不久便收集了一大捆材料。

    这些应该足够今天的实验了,多了反而浪费,好在离得近,要用的时候随时可以再来砍。

    狼匠制作的篮子与后世的大致相同,宋遥把自己记忆中的篮子形状详细描述给了狼匠,虽然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相同,但七八分相似还是可以的。

    篮子的形状类似一口锅,底部因此省去了箍圈。

    这是第一次尝试,狼匠选择了较为简单的形状。

    宋遥带着北大、北小回到部落时,狼匠的第一个作品已经接近完成,他正在做最后的收口工作,也就是将排列好的竹篾格子箍成锅状。

    这个方法宋遥并不熟悉,完全是狼匠自己摸索出来的。

    看起来简单,但这个篮子也有明显的缺点,一个人操作起来并不方便,而且收口处的竹篾必须较宽,否则边缘不整齐,下面的竹篾很容易就会露出来。

    盯着狼匠和自己勉强编出的竹篮,心里五味杂陈。

    外观上差距不大,但质量明显不过硬,稍一用力就可能散开。

    尽管如此,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需求并不迫切,可以慢慢来。

    讨论了竹篮的问题,一致认为篮底必须加固,而且收口的设计也需要改进。

    决定采用类似斗笠的收口方式,让竹环更稳固,而不是简单地压在上面。

    把露出的部分反插回去,再在最外围加一圈固定,这样就能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说做就做,狼匠又开始了剖竹篾的工作,而宋遥决定暂时放下手头的其他任务,专心完成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毕竟,不能什么都要,先完成最想做的再说。

    至于蓑衣的制作,稍微推迟一下也不要紧。

    同时,宋遥让北大北小去协助狼陶和狼瓷。

    最近几天的雨水影响了窑内陶器的烧制质量,不知道是下雨时间太早,还是雨水渗进了窑里,冷热交替,导致两座窑的陶器都出现了问题。

    今天天气不错,正好可以重新烧制。

    宋遥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能否用狼陶土来制作这个篮子?

    但转念一想,陶制物品的重量和易碎性使得这个想法并不实际。

    陶制品不仅重量沉甸甸的,而且为了保证质量,不能做得太薄,这样一来,重量问题几乎无法解决。

    另外,陶制品容易破碎,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碰撞会让它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篮子编到二十厘米高时,宋遥决定停下手中的活计,这个深度已经能满足需求。

    接下来,他把多余的竹篾反折回去,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之前可能出现的问题,还使篮身更加牢固。新竹篾柔韧,即使折叠也不会断裂。

    宋遥拿起一片更厚的竹片,用力把篮口箍了一圈,而狼匠则用一根长竹篾把篮口牢牢固定。

    等到篮子编好后,成果出乎意料地令人满意,无论是外观还是耐用度,都比先前的篮子强了许多。

    虽然接口处的缝隙大小还有些不稳定,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的美观和使用。些许瑕疵,不过是经验不足所致,相信多加练习,篮子的品质只会越来越好。

    用竹子编织的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方便了许多。

    以往不是用兽皮就是用狼陶盆,既笨重又不方便。

    现在有了竹篮,不仅轻巧,使用起来也顺手多了。等狼匠把提手设计出来,那就更完美了。

    提手的制作并不复杂,把原来的单环分成两个,在中间交汇形成拱形,稍作修改即可。

    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后,不管是大篮子还是箩筐,技术上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不过,还是应该一步步来,让狼匠先从小的开始制作,逐步完善技术。虽然目前的设计已经不错,但工艺上还存在一些小问题,需要慢慢改进。

    改进的任务就交给狼匠了,宋遥则要开始制作蓑衣。再拖下去,茅草就会干枯,不适合编蓑衣了。

    现在茅草有些焉,正是编蓑衣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