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搞科研 第70章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苍狼部落门口的空地成了晾晒谷子的好去处,三亩谷子铺展开来,确实需要一片不小的平地。他们将洞口处的碎石杂物清理干净,就搞定了。
这地方经过年复一年的修整,已经变得非常坚实平坦,晾晒谷子再合适不过了。
至于打谷的工具,手工操作显然不现实。
打谷机这类先进设备还不在苍狼部落的制作范围内,但用长板凳作为替代品却是个聪明的主意。
这种板凳制作起来并不复杂,还能为将来制作家具积累技术。
宋遥一直梦想着有张床,但榫卯结构的技术难度让他始终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夏天醒来时,他经常发现自己滚到了床的另一边,不过好在作为神使,他的睡觉地方足够大,大家对此早已见怪不怪。
狼匠之前制作的简易鼓风机虽然也有相似构造,但那只是个勉强能用、容易松动甚至散架的初步尝试。
这次的制作要求更高,稻谷需要被反复摔打,产生的力量不是随便一个不稳固的工程能承受的。
宋遥心目中最理想的工具是那种后世的长板凳,但考虑到制作难度,他只能退而求其次。
两人按照老规矩合作,宋遥出创意,狼匠负责实现。
他们希望能制作出一个符合苍狼部落生产力水平的工具。
现在的难题是,他们所拥有的工具只能打小孔,效率虽然提高了,但打大孔既困难又操作不便。
现在的工具,虽然也能用,但只能打小孔。
如果孔径再大一点,工具就非常吃力了。
而且,如果想要制作大手压,难度会成倍增加,操作起来也不方便,一个人根本无法独立完成,现在能处理的只是半大拇指粗细的孔,如果更大,那更是无从下手。
商量了许久,最终决定只能制作固定的凳子,真正能移动的凳子对我们来说,目前还无法完成。
离收割的时间本就不远,现在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反复试验,稳妥和效率才是关键。
相对来说,制作固定的凳子就容易多了,凭现在的木工手艺,做这个还是游刃有余的。
说干就干,木料的事情不用愁,部落里就有现成的风干木料,这些木料比新鲜的更结实,树皮也干透了,轻轻一扒拉就能掉下来。
这样收割稻谷的时候,就不会有碎木屑混进去了。
宋遥可不想看到稻谷里掺杂着木屑。
还需要两个木叉子来支撑凳子,周围的树林里找这种木头很方便,宋遥跟北大出去转了一圈,很快就各自扛了一根木头回来。
这些小腿粗的木头质感很好,用来做桩子非常合适。
放弃了制作复杂的榫卯结构,接下来的工作就简单多了,就像当初搭建猪圈一样,只要想办法把桩子钉进土里就行。
这次的桩子比之前更粗更长。
大部分的桩子都要钉进土里,外面只留出一小部分,地下越多,凳子自然就越稳固。
狼匠和北大费劲地扛回的桩子,至少需要一米二三的深度才能稳稳地植入地下。
想在门口的小狼广场上干这件事,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
这里的土地坚硬,即便是表面层,也像是被什么东西硬化过一样,哪怕是下小雨,也几乎不影响它的硬度。
所幸,只需要挖两个坑就行。
这种硬土,只有宋遥带来的工兵铲能派上用场,部落的骨铲和石斧在这里几乎没什么作用,而且很容易损坏,自然不舍得用它们去冒险。
用铲子挖洞也不是那么容易,太大工程量就大了,太小又担心挖到一半就挖不下去了。
铲子毕竟能够发挥的长度有限,越往里挖,就越难发力。
最后还是宋遥建议他们在铲柄上绑个加长的木柄继续挖掘,否则几个人差点就直接挖开地面,让人下去挖了。
如果洞挖大了,不仅麻烦,回填也是个头疼的问题,如果不填紧实,将来使用时的体验肯定不会好。
没想到,挖这两个坑花的时间,几乎和当初给野猪挖的那个坑差不多了。
直到太阳快落山,坑才终于挖好,形状也没有完全按照桩子的粗细来,毕竟技术水平有限。
...
...
...
夏天的收成格外丰厚,他们捕获了一群羊和十几只兔子,极大地丰富了部落的资源。
其中一只兔子还带着崽,为兔子的家族增添了新成员。
按照这个速度,冬天前兔子数量增加到二十只应该是没问题的,甚至更多也不是不可能。
宋遥还用多余的果子熬制了一些糖,作为给大家的福利。
剩下的果子则被晒成了果干。
夏天是部落最热闹的时期,除了每天的劳作,晚餐也变得格外令人期待,几乎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肉食。
夏天的肉容易腐坏,在宋遥来之前,大家几乎都是当天就吃光,即使打得多了些,稍微变质一点也舍不得扔掉。
宋遥清楚原始社会的环境,本身就够艰苦,稍有不慎,寿命更是短得可怜。
据后世专家推测,那时候的平均寿命也就十来岁,实在经不起折腾。
过去没有盐,剩下的肉只能烤干或风干,现在有了盐,还能稍微腌制一下,不仅味道好了些,存放时间也延长了。
遇到糟糕的天气,还会多撒些盐,基本上不会出现肉坏掉的情况。
煮一锅鱼汤,搭配烤肉,餐后吃点酸甜的果子,一身的疲惫就此消散。
生活渐渐好转,人们不再只想着节省能量,天黑前还会忙些手头活计。
斗笠的制作技术要求高些,但蓑衣的制作相对简单。
狼匠和宋遥负责开头和组装,其他人帮忙编织其他部分。
但这类活儿多数还是由妇女们来完成,让那些粗手粗脚的狼壮汉来做,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成品虽然不太好看,但只要能防水,外观就无关紧要了。
遮风挡雨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样子,谁在乎呢?
等到他们溜达回来,又有三件蓑衣完成了。
看来要不了多久,部落里的每个人都能戴上斗笠了。
但斗笠这东西,真正做得好的也就宋遥和狼匠两人,其他人的手艺还差点意思,连北大这样的徒弟,做出来的防水效果也不太理想。
狼匠大部分时间都在制作部落需要的各种工具,除了陶瓷,其他大小工具几乎都离不开他。
他忙得不可开交,通常只在傍晚时分编织斗笠,两天能做出三个斗笠,已经算是加班加点的成果了。
幸运的是,这里夏天的雨季并不长,一般的雨天,部落的存货也足够应对。
北大和其他几个比较手巧的人正在学习制作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做出几个斗笠应该没问题。
第二天,天空万里无云。
天气依旧晴朗,只要天气好,部落就会把肉晾晒出来,让太阳帮忙杀菌。
肉干自然是越干越好,尤其是那些没有用盐腌过的。
宋遥起床后,发现狼匠他们已经开始填埋桩子了。
他们一层层地交替铺设泥土和碎石,夯实加固。
宋遥不想把这些工具只当作一次性使用,毕竟以后收稻子还要用到,每次都要重新制作就太麻烦了。
这样一层层夯实起来的桩子,最后成品的稳定性肯定没问题,毕竟能够深入地下超过一米。
狼匠他们选的木材种类也硬度足够,支撑个三四年没问题。
只要桩子不出状况,上面的横木换起来也方便多了。
宋遥早餐过后,第一个桩子已经埋设完毕。
他踢了踢桩子,几乎没有丝毫晃动,看来做得确实不错。
“干得不错。”
听到宋遥的夸奖,几人干得更起劲了。
狼匠负责扶桩,北大和北小一个负责填石头和土,另一个用木棍夯实。
三人配合得相当默契。
北小虽然反应慢一些,但工作起来同样卖力。
相处已久,大家已经不把他们当外人了,两人的语言能力也进步显着,简单交流已无障碍。
桩子钉好后,接下来就是架设横梁,这比打桩复杂多了。
虽然木料都是精心挑选的,但总有些不匹配的地方。
狼匠得一点一点调整横梁,用刀削出最合适的形状,确保绑扎牢固。
幸运的是,为了编织蓑衣,大家从各地收集了不少麻绳,暂时缓解了麻绳短缺的问题,绑扎起来也更加放心。
狼匠拿起木料,制作刀架,每一刀都精准到位,直到最后两端的结合天衣无缝,才开始用绳子捆绑。
他在这一行有着与生俱来的才能,做出来的刀架井井有条。
而宋遥就不行了,简单的木工活还能应付,若是让他去处理复杂的稻桩,那结果肯定是一团糟,彻彻底底的一团糟。
稻田里,已经有大半的稻谷变成了金黄色,宋遥估算,再有三四天,就可以开始收割了。
虽然宋遥对水稻的了解并不深入,但在这个部落里,他的知识算是比较丰富的了。
其他人甚至都不清楚这究竟是什么作物。
部落的四周长满了各种植物,但苍狼部落主要依赖的还是果子和根茎。虽然他们有意识地种植了一片果园,但种植经验几乎为零。
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现在只等着最佳收割时刻的到来。
宋遥根据自己知道的那些气候谚语,比如“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猜测这几天应该不会下雨……大概吧。
他心里有些不安,如果真的下雨就麻烦了。
但是为了保证产量和口感,他还是决定再等几天。
就算真的下雨,也没办法,总不能因为天气的变化就放弃等待。
小雨算不了什么,真要下大了,咱们这三亩地也不至于忙不过来,穿上蓑衣继续干就是了。
幸亏最近几天天气都挺晴朗,水稻也成熟了,一片金黄,看着真是舒服。
这地方经过年复一年的修整,已经变得非常坚实平坦,晾晒谷子再合适不过了。
至于打谷的工具,手工操作显然不现实。
打谷机这类先进设备还不在苍狼部落的制作范围内,但用长板凳作为替代品却是个聪明的主意。
这种板凳制作起来并不复杂,还能为将来制作家具积累技术。
宋遥一直梦想着有张床,但榫卯结构的技术难度让他始终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夏天醒来时,他经常发现自己滚到了床的另一边,不过好在作为神使,他的睡觉地方足够大,大家对此早已见怪不怪。
狼匠之前制作的简易鼓风机虽然也有相似构造,但那只是个勉强能用、容易松动甚至散架的初步尝试。
这次的制作要求更高,稻谷需要被反复摔打,产生的力量不是随便一个不稳固的工程能承受的。
宋遥心目中最理想的工具是那种后世的长板凳,但考虑到制作难度,他只能退而求其次。
两人按照老规矩合作,宋遥出创意,狼匠负责实现。
他们希望能制作出一个符合苍狼部落生产力水平的工具。
现在的难题是,他们所拥有的工具只能打小孔,效率虽然提高了,但打大孔既困难又操作不便。
现在的工具,虽然也能用,但只能打小孔。
如果孔径再大一点,工具就非常吃力了。
而且,如果想要制作大手压,难度会成倍增加,操作起来也不方便,一个人根本无法独立完成,现在能处理的只是半大拇指粗细的孔,如果更大,那更是无从下手。
商量了许久,最终决定只能制作固定的凳子,真正能移动的凳子对我们来说,目前还无法完成。
离收割的时间本就不远,现在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反复试验,稳妥和效率才是关键。
相对来说,制作固定的凳子就容易多了,凭现在的木工手艺,做这个还是游刃有余的。
说干就干,木料的事情不用愁,部落里就有现成的风干木料,这些木料比新鲜的更结实,树皮也干透了,轻轻一扒拉就能掉下来。
这样收割稻谷的时候,就不会有碎木屑混进去了。
宋遥可不想看到稻谷里掺杂着木屑。
还需要两个木叉子来支撑凳子,周围的树林里找这种木头很方便,宋遥跟北大出去转了一圈,很快就各自扛了一根木头回来。
这些小腿粗的木头质感很好,用来做桩子非常合适。
放弃了制作复杂的榫卯结构,接下来的工作就简单多了,就像当初搭建猪圈一样,只要想办法把桩子钉进土里就行。
这次的桩子比之前更粗更长。
大部分的桩子都要钉进土里,外面只留出一小部分,地下越多,凳子自然就越稳固。
狼匠和北大费劲地扛回的桩子,至少需要一米二三的深度才能稳稳地植入地下。
想在门口的小狼广场上干这件事,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
这里的土地坚硬,即便是表面层,也像是被什么东西硬化过一样,哪怕是下小雨,也几乎不影响它的硬度。
所幸,只需要挖两个坑就行。
这种硬土,只有宋遥带来的工兵铲能派上用场,部落的骨铲和石斧在这里几乎没什么作用,而且很容易损坏,自然不舍得用它们去冒险。
用铲子挖洞也不是那么容易,太大工程量就大了,太小又担心挖到一半就挖不下去了。
铲子毕竟能够发挥的长度有限,越往里挖,就越难发力。
最后还是宋遥建议他们在铲柄上绑个加长的木柄继续挖掘,否则几个人差点就直接挖开地面,让人下去挖了。
如果洞挖大了,不仅麻烦,回填也是个头疼的问题,如果不填紧实,将来使用时的体验肯定不会好。
没想到,挖这两个坑花的时间,几乎和当初给野猪挖的那个坑差不多了。
直到太阳快落山,坑才终于挖好,形状也没有完全按照桩子的粗细来,毕竟技术水平有限。
...
...
...
夏天的收成格外丰厚,他们捕获了一群羊和十几只兔子,极大地丰富了部落的资源。
其中一只兔子还带着崽,为兔子的家族增添了新成员。
按照这个速度,冬天前兔子数量增加到二十只应该是没问题的,甚至更多也不是不可能。
宋遥还用多余的果子熬制了一些糖,作为给大家的福利。
剩下的果子则被晒成了果干。
夏天是部落最热闹的时期,除了每天的劳作,晚餐也变得格外令人期待,几乎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肉食。
夏天的肉容易腐坏,在宋遥来之前,大家几乎都是当天就吃光,即使打得多了些,稍微变质一点也舍不得扔掉。
宋遥清楚原始社会的环境,本身就够艰苦,稍有不慎,寿命更是短得可怜。
据后世专家推测,那时候的平均寿命也就十来岁,实在经不起折腾。
过去没有盐,剩下的肉只能烤干或风干,现在有了盐,还能稍微腌制一下,不仅味道好了些,存放时间也延长了。
遇到糟糕的天气,还会多撒些盐,基本上不会出现肉坏掉的情况。
煮一锅鱼汤,搭配烤肉,餐后吃点酸甜的果子,一身的疲惫就此消散。
生活渐渐好转,人们不再只想着节省能量,天黑前还会忙些手头活计。
斗笠的制作技术要求高些,但蓑衣的制作相对简单。
狼匠和宋遥负责开头和组装,其他人帮忙编织其他部分。
但这类活儿多数还是由妇女们来完成,让那些粗手粗脚的狼壮汉来做,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成品虽然不太好看,但只要能防水,外观就无关紧要了。
遮风挡雨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样子,谁在乎呢?
等到他们溜达回来,又有三件蓑衣完成了。
看来要不了多久,部落里的每个人都能戴上斗笠了。
但斗笠这东西,真正做得好的也就宋遥和狼匠两人,其他人的手艺还差点意思,连北大这样的徒弟,做出来的防水效果也不太理想。
狼匠大部分时间都在制作部落需要的各种工具,除了陶瓷,其他大小工具几乎都离不开他。
他忙得不可开交,通常只在傍晚时分编织斗笠,两天能做出三个斗笠,已经算是加班加点的成果了。
幸运的是,这里夏天的雨季并不长,一般的雨天,部落的存货也足够应对。
北大和其他几个比较手巧的人正在学习制作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做出几个斗笠应该没问题。
第二天,天空万里无云。
天气依旧晴朗,只要天气好,部落就会把肉晾晒出来,让太阳帮忙杀菌。
肉干自然是越干越好,尤其是那些没有用盐腌过的。
宋遥起床后,发现狼匠他们已经开始填埋桩子了。
他们一层层地交替铺设泥土和碎石,夯实加固。
宋遥不想把这些工具只当作一次性使用,毕竟以后收稻子还要用到,每次都要重新制作就太麻烦了。
这样一层层夯实起来的桩子,最后成品的稳定性肯定没问题,毕竟能够深入地下超过一米。
狼匠他们选的木材种类也硬度足够,支撑个三四年没问题。
只要桩子不出状况,上面的横木换起来也方便多了。
宋遥早餐过后,第一个桩子已经埋设完毕。
他踢了踢桩子,几乎没有丝毫晃动,看来做得确实不错。
“干得不错。”
听到宋遥的夸奖,几人干得更起劲了。
狼匠负责扶桩,北大和北小一个负责填石头和土,另一个用木棍夯实。
三人配合得相当默契。
北小虽然反应慢一些,但工作起来同样卖力。
相处已久,大家已经不把他们当外人了,两人的语言能力也进步显着,简单交流已无障碍。
桩子钉好后,接下来就是架设横梁,这比打桩复杂多了。
虽然木料都是精心挑选的,但总有些不匹配的地方。
狼匠得一点一点调整横梁,用刀削出最合适的形状,确保绑扎牢固。
幸运的是,为了编织蓑衣,大家从各地收集了不少麻绳,暂时缓解了麻绳短缺的问题,绑扎起来也更加放心。
狼匠拿起木料,制作刀架,每一刀都精准到位,直到最后两端的结合天衣无缝,才开始用绳子捆绑。
他在这一行有着与生俱来的才能,做出来的刀架井井有条。
而宋遥就不行了,简单的木工活还能应付,若是让他去处理复杂的稻桩,那结果肯定是一团糟,彻彻底底的一团糟。
稻田里,已经有大半的稻谷变成了金黄色,宋遥估算,再有三四天,就可以开始收割了。
虽然宋遥对水稻的了解并不深入,但在这个部落里,他的知识算是比较丰富的了。
其他人甚至都不清楚这究竟是什么作物。
部落的四周长满了各种植物,但苍狼部落主要依赖的还是果子和根茎。虽然他们有意识地种植了一片果园,但种植经验几乎为零。
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现在只等着最佳收割时刻的到来。
宋遥根据自己知道的那些气候谚语,比如“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猜测这几天应该不会下雨……大概吧。
他心里有些不安,如果真的下雨就麻烦了。
但是为了保证产量和口感,他还是决定再等几天。
就算真的下雨,也没办法,总不能因为天气的变化就放弃等待。
小雨算不了什么,真要下大了,咱们这三亩地也不至于忙不过来,穿上蓑衣继续干就是了。
幸亏最近几天天气都挺晴朗,水稻也成熟了,一片金黄,看着真是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