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第8章 第8集《妙法莲华经》
热门推荐:
为了成为英灵我只好在历史里搞事
异界召唤之武镇天下
带着荒田回过去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柯学:我的恋爱标准没有问题!
这一世,恋爱狗都不谈
天域丹尊
季汉刘璋
全职大主播:开局魔都五套房
我们看第二段,随缘显现。
这一大科讲到《法华经》内观的智慧跟净土宗的持名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
我想,净土宗在整个大乘里面是很特别的。它的特别在哪里呢?印光大师说它是“他力门,果地教”。在因地上,它有他力,就是佛力的摄受;在果地上,它是现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我们所受用的一切的色声香味触这些五尘的境界,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宝树,没有一个是我们修来的,没有一个。如果以因果的思想来说,没有一个是你修来的。那我们没有修,它怎么就有了呢?因为感应道交而来。所以我们净土宗的功德是通过一种同体的心性,通过弥陀的本愿摄受,然后,“能念所念性空寂”,所以“感应道交难思议”,是感应而来的。这是很特别的。那么,这感应道交就变成净土宗的核心思想了,因为你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感应而来。所以我们对感应道交这件事情就要有所了解了。
基本上感应道交有两块:一个叫做平时的感应道交,一个叫临终的感应道交。平时的感应道交,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些宗教体验。你遇到痛苦了,这个痛苦超越你的范围能力了,所以你祈求佛菩萨的加被。你靠了一个信仰,就靠一个叫皈依:我业障深重,求出无门;弥陀功德庄严,一定可以救拔我。你靠一念的信仰,然后忆念一句的圣号,很快就会有感应了,就迈过去了。因为它处理的问题不大,它并没有对我们生命产生根本上的改变,你轮回照旧,只是处理一个生命的小障碍而已。就是这个道路还是照走,把这个小石头搬开而已。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你去看净土宗的感应故事,它可以列出十本还不止,多了去了。但是,这种离苦得乐式的念佛,不难,因为它只要信心就好。
但是,往生式的念佛就不容易了。就是,你念佛能够让你跨越三界的业力,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那对不起,就不是靠信心而已,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呢?因为这件事情的出现是在临命终的时候。稍微有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临命终跟平时那是不同的概念。临命终是干什么?临命终就是除夕夜。你懂吗?除夕了,算账了,腊月三十算总账了。不只是算你今生,无量劫的账咱们一起算。所以,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你平常不知道它存在。你平常就是第六意识的思想去攀缘六尘,什么事都没有。第八识最坏,坏就坏在它只有在两个时候出现,“去后来先作主公”,临终的时候出现,投胎的时候出现,投胎以后它就消失了。
很多人忽略了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它主导你的业力。说这个人念得好好的,临命终怎么起颠倒了?废话,阿赖耶识出来了嘛!阿赖耶识不跟你客气的,它会现很多中阴身来引导你,它不会跟你开玩笑的。它如果要把你引到三恶道去,它不会现三恶道的相状,它不会那么傻。它会现出你喜欢的境界,让你自己投进去。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投胎都是自己找的,爱取!哦,这个东西很不错,投下去,结果是三恶道。这个就是阿赖耶识可怕的地方。
所以,这个时候临终的正念就很复杂了,因为你不是面对第六意识的妄想而已,你这个叫做内忧外患。你内有第六意识一天到晚打妄想,外有第八识的生死业力。
这个时候,如果你修过《法华经》的内观思想,这个帮助就很大了,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了。一个内观的人,他对外境的感受比较淡泊,他也不容易受任何外在影像的牵动。经常内观的人,你所有的东西都是向内安住的,就是你本具的东西。所以从一念心性来看,这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我们不容易像一般人能弄假成真,我们是借假修真,我们是借而不住。凡夫是就住在上面,那就完了,那被它牵动了。
所以,经过《法华经》的内观思想的人,第一个,你容易保持正念;第二个,你的正念也不容易破坏。就算有人来刺激你,你也不容易受到伤害。就这么一个差别。如果你一个人没有经过法华内观的训练,你的修行完全是外缘,向外攀缘。你说,欸,我攀缘的可是佛法界!当然,你攀缘佛法界好过攀缘众生法界,是的但是你这个心态有问题,你是向外求来的。向外求来的东西就很容易破坏,因为你落入诸法因缘生,就变成诸法因缘,你没办法超越因缘。
所以诸位!你现在开始,是时候检讨你的佛号了。你的佛号是怎么建立的?
如果你完全是向外攀缘建立的,我要提醒你:平常可能还没有问题,临命终的时候你可能会过不了关。因为你是向外攀缘而来的,心外求法,你就很容易受到外在的干扰。因为你跟它是同一类的,你是从那边拿过来的,你的法跟它的法是性质相同的。
如果你的佛号是由内而生的,是称性而起的,你一开始的因地跟这个外缘就没关系了。两个是不同道路的,一个是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建立起来的,一个是外在的因缘建立起来的。这个怎么会一样呢?所以,你的佛号如果是由内而生的,是通过你观想十法界十如是而有的,只是你把佛法界改成净土的法界,由极乐世界的相状带动你自性本具的功德。恭喜你!你的佛号不容易破坏。
所以说,法华的内观会让你的佛号超越因缘,就这一句话:它能够离一切相而又即一切法。它虽然在成长过程中假借因缘让你成长,但它是假借因缘又超越因缘,它厉害在这里。因为它是从内而生,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丙二、随缘显现。
我们看第二段,蕅祖的开示,随缘显现。
约佛释。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蕅益大师解释《弥陀要解》,主要就讲两件事情而已:第一个,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就是阿弥陀佛因地怎么来的;第二个,它怎么就能够让你受用,就是怎么转他成自。这是讲两件事:第一个,佛力;第二个,心力。就是说,极乐世界是怎么创造的?这很重要;第二个,它创造以后,它怎么就能够让你受用呢?它是讲两件事。
我们先看第一件事: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从佛陀的本愿功德来说,前面的住处,就是宫殿、楼阁、宝树这些住处的庄严,或者是生处: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这些种种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时候发了广大的四十八愿,然后用长远劫六度的修学,有愿有行,这种称性的功德所成就的。所以能够“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极乐世界为什么能够让我们受用?因为佛陀因地的时候,他把众生考虑进去了。你看,十方三世佛都有净土,但是你去不了。你听过哪一个佛说:我的净土,你往生的时候,我来带你走?没有。你看药师佛,他临终有来接引你吗?没有。你有本事,你自己过来。那就不简单了,那你阿罗汉都去不了。印光大师说,要是阿弥陀佛没有发临终接引愿——十八愿,那不要说凡夫,十万亿佛土,连目犍连尊者都去不了,那是法身菩萨才能去的。
所以,为什么极乐世界能够得到三世诸佛赞叹呢?因为它的普遍性,它摄受凡夫。你现在看哪一个净土有摄受凡夫的?你有本事你自己过来,我不障碍你。只有一尊佛陀是:你来的时候,我亲自在你临终时把你接走。所以,极乐世界的殊胜,来自于它能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
当然,就这个地方来说,佛陀已经怎么样?作为一个佛陀,我们看这一段经文,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无论谁,无论哪一个佛陀,再发愿,也不过如此了。他能够接引所有的众生,乃至于五逆十恶,只要临终能够一念的回光返照,都有希望。
那这样讲,极乐世界是佛陀成立的,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看众生法界,看第二段。
约生释。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前面我们说过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创造出来,而且他这个大愿大行是把苦恼的凡夫考虑进去的,他不是只是考虑法身菩萨而已。那对我们众生来说,我们怎么就能够去把他转他成自呢?因为佛陀以大愿作我们的多善根,以大行作我们的多福德。
往生要多善根多福德嘛,而这些事情,阿弥陀佛都准备好了。然后呢,然后把它放在一句佛号上。只要我们以信愿的心去启动佛号,就能够转他成自,“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这个功德是怎么样?是已成,不是你现在才成就的,是早就成就了,我们只是把它感应出来。“非今非当”,也不是现在成就,也不是当来成就。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弥陀发愿成就,我们信愿持名把它感应出来。
我们看总结,到底是怎么成就。看第三段。
约不二释。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阿弥陀经》它有四处“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有没有?有这一段吧?有四段。它讲到依报庄严有四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蕅益大师分两块:第一个,阿弥陀佛是怎么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我们前面说过,大愿大行;第二个,众生是怎么成就?这个我们关心,我们看看众生是怎么成就。
总结: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当做一种增上本质,就是增上缘,来带动众生自心本具的种种庄严,所以是“全佛即生”;在因地上,我们是一念心性的启动,所谓站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角度去接受,所以果地才能够“全他即自”,才能够转他成自。这就是所谓的“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话,诸位!消息读出来没有?因为“全佛即生”,所以才有办法“全他即自”!
有一个公案,说是东晋有一个刘程之居士。这位居士他本来是做官的,后来学净土宗以后,觉得做官没意思了,就到庐山东林寺跟慧远大师学净土。那个时候,其实东林寺很多人是持名跟观想兼修的,外念佛号、内修止观的。他是修莲花观的。修莲花观的其实不少,因为我们第一个到极乐世界受生的是莲花。
他修莲花观。当然莲花不能单独存在,它一定要七宝池、八功德水。结果他有一天在佛堂念佛、修莲花观的时候,突然间在佛堂里面八功德水现前。他说,哎哟,八功德水现前!然后空中还说,欸,你可以拿功德水过来尝一尝。他还真拿出来尝一尝,特别的甘美!他就知道他净业成就了。结果没有多久,就真的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就好。这个问题你要答对了,那就恭喜你,你已经上路了,表示你《法华经》的思想已经建立起来。如果你没有答对,你还有进步空间。我问你一个问题就好。这八功德水是怎么来的?请你告诉我。如果你说,阿弥陀佛加持的!你还有进步空间,因为你还是心外求法。标准答案是,因为你自性本具,阿弥陀佛只是一个增上缘。你讲这个回答表示你已经启动内观了。这样懂吗?
就是说,为什么他有八功德水呢?弥陀本愿摄受!我不能说你错。但是从你这句话,我看不到你有启动自性功德力。所以合理地推论,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那么你这个佛号就危险了。
我们看蕅益大师怎么回答。怎么就有八功德水呢?因为阿弥陀佛的种种庄严当做增上缘,带动自心本具的庄严,所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这就是所谓的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功德就是这样成立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蕅益大师的念佛处处有内观的力量在里面,所以他提出三力,“三力不可思议”:
佛力,弥陀本愿功德力。
法力。本愿功德力四十八愿太大了,临命终你不可能忆念全部四十八愿。谁忆念得住呢?哦,我要把它浓缩,浓缩成一句佛号,就法力不可思议。一句弥陀念、诵、听,创造一个音声,再把它听回来。下手易,成就高。
一般人解释就解释到这了,因为你念佛才往生。其实,你净土宗是不及格了。还有一个叫自性功德力,你临终要处在内观的状态才会往生。理由在哪里?请看下一段,你就知道如果没有内观后果多严重。
丙二、圆满佛号。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
就是说,如果你不内观,你向外攀缘,好了,你要讲因缘所生法,我就跟你讲因缘所生法。如果你不内观,那我问你,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是差十万亿佛土,你怎么去呢?你告诉我你怎么去的?所以,你不内观,你就障碍重重:时间有障碍,空间有障碍,法界也有障碍。你一个生死凡夫,你凭什么受用佛的法界?
如果你从因缘所生法来看,问题重重,你很难建立信心。我随便问你一个问题你的信心就动摇了:第一个,你距离怎么处理?第二个,法界,你是一个业障生死凡夫,弥陀是功德庄严,你怎么就能够受用他的功德?请你告诉我,你怎么去的?你怎么受用?所以,你要向外攀缘,我不相信你会建立信心,除非你自欺欺人。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如果你向外攀缘,你想想,你这个信心怎么建立起来?
你说,欸,我什么都不想。你什么都不想,叫做迷信。你没有办法断疑生信,你只是逃避问题。
但是,你内观的时候,那问题就很简单了: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咱们是一家人。所以你看蕅益大师,他是从内观的角度回答,他是从《法华经》的内观思想回答。我们看,就是十万亿佛土这么远怎么去。十万亿佛土,是你从向外攀缘的角度去讲十万亿佛土;从我们内观的角度,没有什么十万亿这种概念,没有十万、二十万的概念。请看蕅益大师的回答。
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这么多的生死业力没有处理,为什么这个人他能够带业往生呢?他的理由只有两个:第一个,十万亿佛土,因为从一念心性的角度,它是没有离开我们一念心性,它是我们心性本具的。所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内观真如,他是一种安住的状态,他启动了自性功德力。第二个,我们也不要执理废事,内观真如还得要怎么样?外顺弥陀。他理观还得事修。他能够一方面内观真如,安住一念心性,又能够启动佛号的音声,仗自心的佛号,所以他是把心力跟佛力结合。
这种情况就好像一个明亮的镜子。镜子当然是寂静的,就像一个人内观真如、启动一念心性一样的清楚。那么你又带动了佛号,又忆念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那么它自然能够照了十层的山水楼阁。而且这个是怎么样?“层数宛然”而没有远近的差别。在空间上没有远近;在时间上,“一照俱了,没有前后。”所以,你如果是把所有的净土宗的修学都拉到一念心性,那叫做超越时空;或者说超越因缘所生法,就是这样完成的。
从这个譬喻,我们看合法。
临命终的时候,当你内观真如、外顺弥陀的时候,那极乐国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依报的世界——极乐世界现前;“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正报的佛陀现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也是成就;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也成就。这个就是所谓的海印三昧,大圆镜智。当你的心像平静的大海,当你的心像一个圆满的镜子,所有的功德就能够坚固地显现出来。当你的心准备好了,阿弥陀佛自然能够跟我们感应道交。所以你不要管阿弥陀佛来不来,你只管你自己准备好没有。
我们看这个内观的思想。诸位!如果大家佛号都念得差不多,我们假设每一个人对阿弥陀佛的皈依、对净土的好乐是相同的,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会不会往生,那成败就在你内心的心理素质了。心理素质,临命终有一句话很重要,诸位!请你记住:往事不堪回首!这句话你要永远记住!我们每一次失败就是失败在这几个字!第八识这个坏东西,它有无量的业力,它很想让你去启动它。但是第八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不能主动地去引导你,因为它是种子位。就是说,它要诱惑你,它自己不能启动开关。如果第八识这个东西它能够启动开关,那完蛋了!那没有什么带业往生这件事情,你把业消完再走!就是,第八识再强大,它有一个问题:它不能主动地去把你带走,它只能够变现一个假相来引诱你,让你自己去启动这个开关。
诸位!其实临终主动权还是在我们身上。我们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是一个业种子。你可千万不要把业种子变成业力,你可千万不要这样做。那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就是这句话:往事不堪回首!诸位,临命终的时候,第八识不管丢什么影像,记住一句话: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这句话你们听懂吗?你说,欸,我现在处理完再走!你只要跑到这个妄想,你就回不来了。你懂吗?我们以前就是想要去处理,结果就继续轮回了。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
所以,我们很反对子女在一个临命终人面前讲一些感性的话。说,妈妈,你一辈子太辛苦,我们感激你。你觉得子女这样对她有好处吗?你觉得呢?你是想害她,你知道吗?明明是往事不堪回首,结果你把她带到往事去了,那她怎么往生呢?除非她是法身菩萨。所以,为什么临命终的时候都要把亲人拉开,因为触景生情嘛。
诸位!到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得出你会不会往生:第一个叫都摄六根,另一个叫净念相继。你对往生的愿力有多强,这个还不是重点;你对娑婆世界的心,你那个心是不是收起来,这是指标。很多人忽略了都摄六根这个观念,说我佛号念得挺好的!你佛号念得再好,也禁不起一念的失去正念。你知道吧?往生,什么叫往生?其实叫带业往生。你要把业带走,你可别刺激它。你懂吗?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其实你不要说临命终了,一个人到六十岁,你跟他讲几句话,就知道他会不会往生了。你相信吗?我跟他讲几句话就知道。如果这个人的心还在攀缘,六根没有收起来,我跟你讲,你不会往生了。你的心都没收,你的业力都没有收,那你怎么往生呢?你的生死业力这么强,尽管你有往生的愿力,对不起,业力是熟境界!所以我只要看你晚年,你的心有没有收起来,这个六根有没有往内收,你是不是启动内观的智慧,我就知道你会不会往生的了。知道吧?一个往生的人,他不一定要躲到深山去,他不必。你躲到深山,一天到晚打妄想,也没用。如果你的六根往内收,心已经没有住在外境了,恭喜你!你的业已经沉淀了。你知道吗?这时你的生命当中是愿力强过业力!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是心理的素质影响往生,他以为只有佛号。蕅益大师讲得很清楚了,我们把这句话再复习一下、强调一下。这句话很重要。
当知,离开了现前一念的清净心——内观的心,何处有阿弥陀佛的功德?而离开了阿弥陀佛的功德,又何处能够亲证清净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你没有建立一种内观的心性的平台,阿弥陀佛救你,非常困难的。问题是你根本就没办法救,你在因缘里面,因缘所生法。你离家出走,阿弥陀佛怎么救你?就算你没有证得真如,你至少应该是顺从真如,六根是往内收的。
所以说,我们学了《法华经》,开始内观以后,不但是开展了成佛之道,其实也打开了往生之道。只要跟佛陀有关系的,你都打开了。不管是你自性的佛,不管是“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个极乐世界的佛,所有的佛陀只有一个平台,叫做一念心性。把这个平台展开以后,你就可以迎接弥陀的到来,就这么简单!所以你说《法华经》跟净土宗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它提供你一个往生的捷径,它让你的佛号更加坚固,更加圆满,而不受伤害。是这个概念。
那么我们这个修行宗旨讲完了。我们来看经文。
伍、随文释义。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经文了。请看第五大科,随文释义。
随文释义,我们先把这个大科说明一下。我们这次《法华经》的大科,没有根据智者大师的大科,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大科,它比较简要一点。蕅益大师的大科当然分得很细,我们在小科细的地方有做一些开合,把那个细的部分往上做一个整合,但是大方向是根据蕅益大师的。
蕅益大师是把本经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个,通叙迹本二门。整个本经就是讲迹门、本门。通叙迹本二门就是我们说的六种成就。通叙,就叫证信序。这是第一段。
第二个,别说迹本二门。就是从别叙乃至于正宗分,都叫“别说迹本二门”。其实本经的正宗就是两块:一个,约迹门开权显实;第二个,约本门开近显远。本经的核心思想当然就是内观了,内观真如。内观真如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开显佛慧;第二个,宏赞佛德。一个是佛的智慧,一个是赞叹佛陀的功德。
那么佛陀的智慧是从哪里去开显呢?当然从迹门,从佛陀的应化身。就是,你怎么知道佛陀的智慧呢?当然是从丈六比丘相。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权法、实法去开显。你如果说从法身,那么法身会说法吗?就算会说法,我们也听不懂。是吧?我们所有的智慧,是从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留下的经典学习得来。所以从佛陀的智慧角度,当然从迹门下手。
那么,要了解佛陀的功德,你就不能看丈六比丘相了,那你就太狭隘了。释迦牟尼佛也可以显神通,但那是小境界。你看过法身功德没有?那叫个“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一微尘,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那才是一个佛陀的功德。
所以诸位!学习佛陀的智慧叫做迹门,就是佛陀一期的应化;学习佛陀的功德叫做本门,就是从法身去学习佛陀的功德。这两块就是正宗分。
最后我们看流通。流通分,当然就是流通迹本二门,从《法华经》的二十一品到二十八品。正宗分是从第二品到第二十品<常不轻菩萨品>。流通分是从二十一品<如来神力品>到二十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
蕅益大师分为序、正、流通这三块。
甲一、通叙迹本二门(分二)。
我们先看第一个,序,序分,<序品>。
什么叫序品,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解释。我们在进入序品之前,先解释它的品目。
一、解释品目。
序者,其义有三:一、次序。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二、由序。放光六瑞,起发之端。三、叙述。问答释疑,正说弄引。
<序品>这个“序”有三层意思:
第一个,次序。它是表达一种先后的次序。就是“如是我闻”等五事放在前面,它是一个前面的叙述,来取信于后人,所以这个序有一种先后次序的意思。
第二个,由序。这个“由”就是原因。本经是怎么说呢?事出必有因,佛陀说法一定有原因的。因为放光现瑞,现出六种瑞相。这当做本经发起的原因。
第三个,叙述。这个叙述就是大纲说明。我们从这个问答释疑,从弥勒菩萨请问、文殊菩萨回答,他们一问一答之间,你大概可以看得出来本经的一些核心思想,当做一个弄引,一个前导。
所以这个<序品>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它是整部经的第一个次序;第二个,它是本经发起的原因;第三个,它把本经的核心思想做一个大纲的叙述,所以叫做序。
这个就是序的意思。
那这样这个<序品>有什么样的核心思想呢?我们看第二个。
二、经文要义:
一、文中佛先入三昧,后放光现瑞,表显此心须先定而后有慧也。二、于放光现瑞中,白毫光表一心中道妙智。光中所现事相,表示十法界相用。彼此互含互具,意在显此实心境,乃诸佛所证,众生本具,欲令众生现证也。三、弥勒发问,文殊引答,即显一心真如虽众生本具,然非大智莫知莫见,是故世尊慈悲出定,假言说方便以启发之。
整个序品其实有三个重点,蕅益大师说有三个:
第一个,文中佛陀是先入三昧——无量义处三昧,然后在三昧当中放光而现出种种瑞相。表示修习内观的智慧,一定是先空,再入假。先即空,要安定,入空三昧,然后再生起假观。一定要先离相清净,然后才借相修心。如果你不离相,你带着妄相来修真,你所有的东西都带妄。
诸位!开始内观以后,你对自己过去无始劫来的思想,不管来自生活经验,不管通过教育,所有的思想要全盘否定,这些都不能用。那都是错吗?这不是对错的问题,这里面有我法二执。就是它形成的过程有问题,这不是对错的问题。它叫有漏,它是有漏。所以,一个人要先全盘地否定自己,才有办法重新开始。你不归零,你《法华经》就修不起来了。就是你从现在开始,对你过去由打妄想所累积的思考,全盘否定。这就是佛陀为什么先入三昧再放光的意思。
第二个,放光启动一念心性以后,就现出假观来。有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有佛菩萨的功德,有众生法界的惑业苦,而且是互含互摄。佛法界有众生法界的功能,众生法界有佛法界的功能,互含互摄,关键在迷悟的差别。他的目的干什么呢?就是一心真如是诸佛所证、众生本具,我们要赶快把它启动起来。
看第三,弥勒发问,文殊回答。表示一心真如虽然众生本具,但是如果没有大智慧的佛陀来启动,我们也不能够成就,所以要假言说相来启动之。如果说,既然我一念心性本具,那我就等着它来救我就好了。对不起!它现在在昏睡状态,请你把它叫醒。就是,你不观它,它就没有。你说,那我到底有没有自性功德力?答案是很难讲。你要不观它,对你就是没有。
就是说,我们是一个乞丐,但是我们又同时是大富长者的儿子。那你说你到底有没有钱?你要没有回家,你就是个乞丐;你要回家,你就不是乞丐。这样懂吗?所以众生本具,可不是说现成,你要去启动它,你要内观。就像禅宗说的: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就是说,它虽然本具,但是它有迷悟的不同。你一迷,一念迷那就离家出走,就生死浩然,那有跟没有是差不多,那等于没有;一念的回光返照,那就是轮回顿息。虽然本具,但是要理观去启动。
整段经文有这三个意思。
我们看它的大纲。
三、大纲说明。
一、通叙迹本二门;二、别说迹本二门。
一、约迹门开权显实。一、众集叙;二、现瑞叙;三、疑念叙;四、发问叙;五、答问叙。
二、约本门开近显远。
——糅合《法华会义》——
它的整个大纲就是这样来的。第一个我们先看序。通叙有六种成就,“如是我闻”等等;第二个就进入正宗了,别说迹本二门。别说迹本二门又分成:迹门,约佛陀一期的应化来学佛的智慧;本门,约佛陀本门法身的功德来学法身,从法身来看功德。
序品有五个主题:第一个,众集,就是大众集合。其实这个大众集合,一开始不是为了听《法华经》的。大众是怎么集合?其实是听《无量义经》。听完以后,大众本来是要散开的,但是佛陀没有下座,反而入定而现瑞,所以弟子们就不敢走,就看后面肯定是有事情。所以它这个大众的集合是,本来是听《无量义经》的,叫众集;然后佛陀入定,现出瑞相,启动大家的疑惑,那么大家就请弥勒菩萨来发问;最后请文殊菩萨来回答。一问一答,就构成了整部经的序品,就是这个概念。它有五个主题:众集、现瑞、疑念、发问、答问。蕅益大师分成这五大主题。
这个就是序品的品目的解释跟大纲说明。我们下一堂课就正式进入经文。
这一大科讲到《法华经》内观的智慧跟净土宗的持名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
我想,净土宗在整个大乘里面是很特别的。它的特别在哪里呢?印光大师说它是“他力门,果地教”。在因地上,它有他力,就是佛力的摄受;在果地上,它是现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我们所受用的一切的色声香味触这些五尘的境界,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宝树,没有一个是我们修来的,没有一个。如果以因果的思想来说,没有一个是你修来的。那我们没有修,它怎么就有了呢?因为感应道交而来。所以我们净土宗的功德是通过一种同体的心性,通过弥陀的本愿摄受,然后,“能念所念性空寂”,所以“感应道交难思议”,是感应而来的。这是很特别的。那么,这感应道交就变成净土宗的核心思想了,因为你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感应而来。所以我们对感应道交这件事情就要有所了解了。
基本上感应道交有两块:一个叫做平时的感应道交,一个叫临终的感应道交。平时的感应道交,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些宗教体验。你遇到痛苦了,这个痛苦超越你的范围能力了,所以你祈求佛菩萨的加被。你靠了一个信仰,就靠一个叫皈依:我业障深重,求出无门;弥陀功德庄严,一定可以救拔我。你靠一念的信仰,然后忆念一句的圣号,很快就会有感应了,就迈过去了。因为它处理的问题不大,它并没有对我们生命产生根本上的改变,你轮回照旧,只是处理一个生命的小障碍而已。就是这个道路还是照走,把这个小石头搬开而已。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你去看净土宗的感应故事,它可以列出十本还不止,多了去了。但是,这种离苦得乐式的念佛,不难,因为它只要信心就好。
但是,往生式的念佛就不容易了。就是,你念佛能够让你跨越三界的业力,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那对不起,就不是靠信心而已,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呢?因为这件事情的出现是在临命终的时候。稍微有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临命终跟平时那是不同的概念。临命终是干什么?临命终就是除夕夜。你懂吗?除夕了,算账了,腊月三十算总账了。不只是算你今生,无量劫的账咱们一起算。所以,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你平常不知道它存在。你平常就是第六意识的思想去攀缘六尘,什么事都没有。第八识最坏,坏就坏在它只有在两个时候出现,“去后来先作主公”,临终的时候出现,投胎的时候出现,投胎以后它就消失了。
很多人忽略了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它主导你的业力。说这个人念得好好的,临命终怎么起颠倒了?废话,阿赖耶识出来了嘛!阿赖耶识不跟你客气的,它会现很多中阴身来引导你,它不会跟你开玩笑的。它如果要把你引到三恶道去,它不会现三恶道的相状,它不会那么傻。它会现出你喜欢的境界,让你自己投进去。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投胎都是自己找的,爱取!哦,这个东西很不错,投下去,结果是三恶道。这个就是阿赖耶识可怕的地方。
所以,这个时候临终的正念就很复杂了,因为你不是面对第六意识的妄想而已,你这个叫做内忧外患。你内有第六意识一天到晚打妄想,外有第八识的生死业力。
这个时候,如果你修过《法华经》的内观思想,这个帮助就很大了,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了。一个内观的人,他对外境的感受比较淡泊,他也不容易受任何外在影像的牵动。经常内观的人,你所有的东西都是向内安住的,就是你本具的东西。所以从一念心性来看,这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我们不容易像一般人能弄假成真,我们是借假修真,我们是借而不住。凡夫是就住在上面,那就完了,那被它牵动了。
所以,经过《法华经》的内观思想的人,第一个,你容易保持正念;第二个,你的正念也不容易破坏。就算有人来刺激你,你也不容易受到伤害。就这么一个差别。如果你一个人没有经过法华内观的训练,你的修行完全是外缘,向外攀缘。你说,欸,我攀缘的可是佛法界!当然,你攀缘佛法界好过攀缘众生法界,是的但是你这个心态有问题,你是向外求来的。向外求来的东西就很容易破坏,因为你落入诸法因缘生,就变成诸法因缘,你没办法超越因缘。
所以诸位!你现在开始,是时候检讨你的佛号了。你的佛号是怎么建立的?
如果你完全是向外攀缘建立的,我要提醒你:平常可能还没有问题,临命终的时候你可能会过不了关。因为你是向外攀缘而来的,心外求法,你就很容易受到外在的干扰。因为你跟它是同一类的,你是从那边拿过来的,你的法跟它的法是性质相同的。
如果你的佛号是由内而生的,是称性而起的,你一开始的因地跟这个外缘就没关系了。两个是不同道路的,一个是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建立起来的,一个是外在的因缘建立起来的。这个怎么会一样呢?所以,你的佛号如果是由内而生的,是通过你观想十法界十如是而有的,只是你把佛法界改成净土的法界,由极乐世界的相状带动你自性本具的功德。恭喜你!你的佛号不容易破坏。
所以说,法华的内观会让你的佛号超越因缘,就这一句话:它能够离一切相而又即一切法。它虽然在成长过程中假借因缘让你成长,但它是假借因缘又超越因缘,它厉害在这里。因为它是从内而生,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丙二、随缘显现。
我们看第二段,蕅祖的开示,随缘显现。
约佛释。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蕅益大师解释《弥陀要解》,主要就讲两件事情而已:第一个,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就是阿弥陀佛因地怎么来的;第二个,它怎么就能够让你受用,就是怎么转他成自。这是讲两件事:第一个,佛力;第二个,心力。就是说,极乐世界是怎么创造的?这很重要;第二个,它创造以后,它怎么就能够让你受用呢?它是讲两件事。
我们先看第一件事: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从佛陀的本愿功德来说,前面的住处,就是宫殿、楼阁、宝树这些住处的庄严,或者是生处: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这些种种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时候发了广大的四十八愿,然后用长远劫六度的修学,有愿有行,这种称性的功德所成就的。所以能够“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极乐世界为什么能够让我们受用?因为佛陀因地的时候,他把众生考虑进去了。你看,十方三世佛都有净土,但是你去不了。你听过哪一个佛说:我的净土,你往生的时候,我来带你走?没有。你看药师佛,他临终有来接引你吗?没有。你有本事,你自己过来。那就不简单了,那你阿罗汉都去不了。印光大师说,要是阿弥陀佛没有发临终接引愿——十八愿,那不要说凡夫,十万亿佛土,连目犍连尊者都去不了,那是法身菩萨才能去的。
所以,为什么极乐世界能够得到三世诸佛赞叹呢?因为它的普遍性,它摄受凡夫。你现在看哪一个净土有摄受凡夫的?你有本事你自己过来,我不障碍你。只有一尊佛陀是:你来的时候,我亲自在你临终时把你接走。所以,极乐世界的殊胜,来自于它能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
当然,就这个地方来说,佛陀已经怎么样?作为一个佛陀,我们看这一段经文,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无论谁,无论哪一个佛陀,再发愿,也不过如此了。他能够接引所有的众生,乃至于五逆十恶,只要临终能够一念的回光返照,都有希望。
那这样讲,极乐世界是佛陀成立的,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看众生法界,看第二段。
约生释。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前面我们说过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创造出来,而且他这个大愿大行是把苦恼的凡夫考虑进去的,他不是只是考虑法身菩萨而已。那对我们众生来说,我们怎么就能够去把他转他成自呢?因为佛陀以大愿作我们的多善根,以大行作我们的多福德。
往生要多善根多福德嘛,而这些事情,阿弥陀佛都准备好了。然后呢,然后把它放在一句佛号上。只要我们以信愿的心去启动佛号,就能够转他成自,“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这个功德是怎么样?是已成,不是你现在才成就的,是早就成就了,我们只是把它感应出来。“非今非当”,也不是现在成就,也不是当来成就。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弥陀发愿成就,我们信愿持名把它感应出来。
我们看总结,到底是怎么成就。看第三段。
约不二释。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阿弥陀经》它有四处“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有没有?有这一段吧?有四段。它讲到依报庄严有四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蕅益大师分两块:第一个,阿弥陀佛是怎么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我们前面说过,大愿大行;第二个,众生是怎么成就?这个我们关心,我们看看众生是怎么成就。
总结: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当做一种增上本质,就是增上缘,来带动众生自心本具的种种庄严,所以是“全佛即生”;在因地上,我们是一念心性的启动,所谓站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角度去接受,所以果地才能够“全他即自”,才能够转他成自。这就是所谓的“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话,诸位!消息读出来没有?因为“全佛即生”,所以才有办法“全他即自”!
有一个公案,说是东晋有一个刘程之居士。这位居士他本来是做官的,后来学净土宗以后,觉得做官没意思了,就到庐山东林寺跟慧远大师学净土。那个时候,其实东林寺很多人是持名跟观想兼修的,外念佛号、内修止观的。他是修莲花观的。修莲花观的其实不少,因为我们第一个到极乐世界受生的是莲花。
他修莲花观。当然莲花不能单独存在,它一定要七宝池、八功德水。结果他有一天在佛堂念佛、修莲花观的时候,突然间在佛堂里面八功德水现前。他说,哎哟,八功德水现前!然后空中还说,欸,你可以拿功德水过来尝一尝。他还真拿出来尝一尝,特别的甘美!他就知道他净业成就了。结果没有多久,就真的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就好。这个问题你要答对了,那就恭喜你,你已经上路了,表示你《法华经》的思想已经建立起来。如果你没有答对,你还有进步空间。我问你一个问题就好。这八功德水是怎么来的?请你告诉我。如果你说,阿弥陀佛加持的!你还有进步空间,因为你还是心外求法。标准答案是,因为你自性本具,阿弥陀佛只是一个增上缘。你讲这个回答表示你已经启动内观了。这样懂吗?
就是说,为什么他有八功德水呢?弥陀本愿摄受!我不能说你错。但是从你这句话,我看不到你有启动自性功德力。所以合理地推论,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那么你这个佛号就危险了。
我们看蕅益大师怎么回答。怎么就有八功德水呢?因为阿弥陀佛的种种庄严当做增上缘,带动自心本具的庄严,所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这就是所谓的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功德就是这样成立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蕅益大师的念佛处处有内观的力量在里面,所以他提出三力,“三力不可思议”:
佛力,弥陀本愿功德力。
法力。本愿功德力四十八愿太大了,临命终你不可能忆念全部四十八愿。谁忆念得住呢?哦,我要把它浓缩,浓缩成一句佛号,就法力不可思议。一句弥陀念、诵、听,创造一个音声,再把它听回来。下手易,成就高。
一般人解释就解释到这了,因为你念佛才往生。其实,你净土宗是不及格了。还有一个叫自性功德力,你临终要处在内观的状态才会往生。理由在哪里?请看下一段,你就知道如果没有内观后果多严重。
丙二、圆满佛号。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
就是说,如果你不内观,你向外攀缘,好了,你要讲因缘所生法,我就跟你讲因缘所生法。如果你不内观,那我问你,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是差十万亿佛土,你怎么去呢?你告诉我你怎么去的?所以,你不内观,你就障碍重重:时间有障碍,空间有障碍,法界也有障碍。你一个生死凡夫,你凭什么受用佛的法界?
如果你从因缘所生法来看,问题重重,你很难建立信心。我随便问你一个问题你的信心就动摇了:第一个,你距离怎么处理?第二个,法界,你是一个业障生死凡夫,弥陀是功德庄严,你怎么就能够受用他的功德?请你告诉我,你怎么去的?你怎么受用?所以,你要向外攀缘,我不相信你会建立信心,除非你自欺欺人。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如果你向外攀缘,你想想,你这个信心怎么建立起来?
你说,欸,我什么都不想。你什么都不想,叫做迷信。你没有办法断疑生信,你只是逃避问题。
但是,你内观的时候,那问题就很简单了: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咱们是一家人。所以你看蕅益大师,他是从内观的角度回答,他是从《法华经》的内观思想回答。我们看,就是十万亿佛土这么远怎么去。十万亿佛土,是你从向外攀缘的角度去讲十万亿佛土;从我们内观的角度,没有什么十万亿这种概念,没有十万、二十万的概念。请看蕅益大师的回答。
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这么多的生死业力没有处理,为什么这个人他能够带业往生呢?他的理由只有两个:第一个,十万亿佛土,因为从一念心性的角度,它是没有离开我们一念心性,它是我们心性本具的。所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内观真如,他是一种安住的状态,他启动了自性功德力。第二个,我们也不要执理废事,内观真如还得要怎么样?外顺弥陀。他理观还得事修。他能够一方面内观真如,安住一念心性,又能够启动佛号的音声,仗自心的佛号,所以他是把心力跟佛力结合。
这种情况就好像一个明亮的镜子。镜子当然是寂静的,就像一个人内观真如、启动一念心性一样的清楚。那么你又带动了佛号,又忆念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那么它自然能够照了十层的山水楼阁。而且这个是怎么样?“层数宛然”而没有远近的差别。在空间上没有远近;在时间上,“一照俱了,没有前后。”所以,你如果是把所有的净土宗的修学都拉到一念心性,那叫做超越时空;或者说超越因缘所生法,就是这样完成的。
从这个譬喻,我们看合法。
临命终的时候,当你内观真如、外顺弥陀的时候,那极乐国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依报的世界——极乐世界现前;“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正报的佛陀现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也是成就;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也成就。这个就是所谓的海印三昧,大圆镜智。当你的心像平静的大海,当你的心像一个圆满的镜子,所有的功德就能够坚固地显现出来。当你的心准备好了,阿弥陀佛自然能够跟我们感应道交。所以你不要管阿弥陀佛来不来,你只管你自己准备好没有。
我们看这个内观的思想。诸位!如果大家佛号都念得差不多,我们假设每一个人对阿弥陀佛的皈依、对净土的好乐是相同的,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会不会往生,那成败就在你内心的心理素质了。心理素质,临命终有一句话很重要,诸位!请你记住:往事不堪回首!这句话你要永远记住!我们每一次失败就是失败在这几个字!第八识这个坏东西,它有无量的业力,它很想让你去启动它。但是第八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不能主动地去引导你,因为它是种子位。就是说,它要诱惑你,它自己不能启动开关。如果第八识这个东西它能够启动开关,那完蛋了!那没有什么带业往生这件事情,你把业消完再走!就是,第八识再强大,它有一个问题:它不能主动地去把你带走,它只能够变现一个假相来引诱你,让你自己去启动这个开关。
诸位!其实临终主动权还是在我们身上。我们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是一个业种子。你可千万不要把业种子变成业力,你可千万不要这样做。那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就是这句话:往事不堪回首!诸位,临命终的时候,第八识不管丢什么影像,记住一句话: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这句话你们听懂吗?你说,欸,我现在处理完再走!你只要跑到这个妄想,你就回不来了。你懂吗?我们以前就是想要去处理,结果就继续轮回了。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
所以,我们很反对子女在一个临命终人面前讲一些感性的话。说,妈妈,你一辈子太辛苦,我们感激你。你觉得子女这样对她有好处吗?你觉得呢?你是想害她,你知道吗?明明是往事不堪回首,结果你把她带到往事去了,那她怎么往生呢?除非她是法身菩萨。所以,为什么临命终的时候都要把亲人拉开,因为触景生情嘛。
诸位!到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得出你会不会往生:第一个叫都摄六根,另一个叫净念相继。你对往生的愿力有多强,这个还不是重点;你对娑婆世界的心,你那个心是不是收起来,这是指标。很多人忽略了都摄六根这个观念,说我佛号念得挺好的!你佛号念得再好,也禁不起一念的失去正念。你知道吧?往生,什么叫往生?其实叫带业往生。你要把业带走,你可别刺激它。你懂吗?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其实你不要说临命终了,一个人到六十岁,你跟他讲几句话,就知道他会不会往生了。你相信吗?我跟他讲几句话就知道。如果这个人的心还在攀缘,六根没有收起来,我跟你讲,你不会往生了。你的心都没收,你的业力都没有收,那你怎么往生呢?你的生死业力这么强,尽管你有往生的愿力,对不起,业力是熟境界!所以我只要看你晚年,你的心有没有收起来,这个六根有没有往内收,你是不是启动内观的智慧,我就知道你会不会往生的了。知道吧?一个往生的人,他不一定要躲到深山去,他不必。你躲到深山,一天到晚打妄想,也没用。如果你的六根往内收,心已经没有住在外境了,恭喜你!你的业已经沉淀了。你知道吗?这时你的生命当中是愿力强过业力!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是心理的素质影响往生,他以为只有佛号。蕅益大师讲得很清楚了,我们把这句话再复习一下、强调一下。这句话很重要。
当知,离开了现前一念的清净心——内观的心,何处有阿弥陀佛的功德?而离开了阿弥陀佛的功德,又何处能够亲证清净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你没有建立一种内观的心性的平台,阿弥陀佛救你,非常困难的。问题是你根本就没办法救,你在因缘里面,因缘所生法。你离家出走,阿弥陀佛怎么救你?就算你没有证得真如,你至少应该是顺从真如,六根是往内收的。
所以说,我们学了《法华经》,开始内观以后,不但是开展了成佛之道,其实也打开了往生之道。只要跟佛陀有关系的,你都打开了。不管是你自性的佛,不管是“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个极乐世界的佛,所有的佛陀只有一个平台,叫做一念心性。把这个平台展开以后,你就可以迎接弥陀的到来,就这么简单!所以你说《法华经》跟净土宗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它提供你一个往生的捷径,它让你的佛号更加坚固,更加圆满,而不受伤害。是这个概念。
那么我们这个修行宗旨讲完了。我们来看经文。
伍、随文释义。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经文了。请看第五大科,随文释义。
随文释义,我们先把这个大科说明一下。我们这次《法华经》的大科,没有根据智者大师的大科,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大科,它比较简要一点。蕅益大师的大科当然分得很细,我们在小科细的地方有做一些开合,把那个细的部分往上做一个整合,但是大方向是根据蕅益大师的。
蕅益大师是把本经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个,通叙迹本二门。整个本经就是讲迹门、本门。通叙迹本二门就是我们说的六种成就。通叙,就叫证信序。这是第一段。
第二个,别说迹本二门。就是从别叙乃至于正宗分,都叫“别说迹本二门”。其实本经的正宗就是两块:一个,约迹门开权显实;第二个,约本门开近显远。本经的核心思想当然就是内观了,内观真如。内观真如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开显佛慧;第二个,宏赞佛德。一个是佛的智慧,一个是赞叹佛陀的功德。
那么佛陀的智慧是从哪里去开显呢?当然从迹门,从佛陀的应化身。就是,你怎么知道佛陀的智慧呢?当然是从丈六比丘相。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权法、实法去开显。你如果说从法身,那么法身会说法吗?就算会说法,我们也听不懂。是吧?我们所有的智慧,是从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留下的经典学习得来。所以从佛陀的智慧角度,当然从迹门下手。
那么,要了解佛陀的功德,你就不能看丈六比丘相了,那你就太狭隘了。释迦牟尼佛也可以显神通,但那是小境界。你看过法身功德没有?那叫个“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一微尘,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那才是一个佛陀的功德。
所以诸位!学习佛陀的智慧叫做迹门,就是佛陀一期的应化;学习佛陀的功德叫做本门,就是从法身去学习佛陀的功德。这两块就是正宗分。
最后我们看流通。流通分,当然就是流通迹本二门,从《法华经》的二十一品到二十八品。正宗分是从第二品到第二十品<常不轻菩萨品>。流通分是从二十一品<如来神力品>到二十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
蕅益大师分为序、正、流通这三块。
甲一、通叙迹本二门(分二)。
我们先看第一个,序,序分,<序品>。
什么叫序品,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解释。我们在进入序品之前,先解释它的品目。
一、解释品目。
序者,其义有三:一、次序。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二、由序。放光六瑞,起发之端。三、叙述。问答释疑,正说弄引。
<序品>这个“序”有三层意思:
第一个,次序。它是表达一种先后的次序。就是“如是我闻”等五事放在前面,它是一个前面的叙述,来取信于后人,所以这个序有一种先后次序的意思。
第二个,由序。这个“由”就是原因。本经是怎么说呢?事出必有因,佛陀说法一定有原因的。因为放光现瑞,现出六种瑞相。这当做本经发起的原因。
第三个,叙述。这个叙述就是大纲说明。我们从这个问答释疑,从弥勒菩萨请问、文殊菩萨回答,他们一问一答之间,你大概可以看得出来本经的一些核心思想,当做一个弄引,一个前导。
所以这个<序品>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它是整部经的第一个次序;第二个,它是本经发起的原因;第三个,它把本经的核心思想做一个大纲的叙述,所以叫做序。
这个就是序的意思。
那这样这个<序品>有什么样的核心思想呢?我们看第二个。
二、经文要义:
一、文中佛先入三昧,后放光现瑞,表显此心须先定而后有慧也。二、于放光现瑞中,白毫光表一心中道妙智。光中所现事相,表示十法界相用。彼此互含互具,意在显此实心境,乃诸佛所证,众生本具,欲令众生现证也。三、弥勒发问,文殊引答,即显一心真如虽众生本具,然非大智莫知莫见,是故世尊慈悲出定,假言说方便以启发之。
整个序品其实有三个重点,蕅益大师说有三个:
第一个,文中佛陀是先入三昧——无量义处三昧,然后在三昧当中放光而现出种种瑞相。表示修习内观的智慧,一定是先空,再入假。先即空,要安定,入空三昧,然后再生起假观。一定要先离相清净,然后才借相修心。如果你不离相,你带着妄相来修真,你所有的东西都带妄。
诸位!开始内观以后,你对自己过去无始劫来的思想,不管来自生活经验,不管通过教育,所有的思想要全盘否定,这些都不能用。那都是错吗?这不是对错的问题,这里面有我法二执。就是它形成的过程有问题,这不是对错的问题。它叫有漏,它是有漏。所以,一个人要先全盘地否定自己,才有办法重新开始。你不归零,你《法华经》就修不起来了。就是你从现在开始,对你过去由打妄想所累积的思考,全盘否定。这就是佛陀为什么先入三昧再放光的意思。
第二个,放光启动一念心性以后,就现出假观来。有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有佛菩萨的功德,有众生法界的惑业苦,而且是互含互摄。佛法界有众生法界的功能,众生法界有佛法界的功能,互含互摄,关键在迷悟的差别。他的目的干什么呢?就是一心真如是诸佛所证、众生本具,我们要赶快把它启动起来。
看第三,弥勒发问,文殊回答。表示一心真如虽然众生本具,但是如果没有大智慧的佛陀来启动,我们也不能够成就,所以要假言说相来启动之。如果说,既然我一念心性本具,那我就等着它来救我就好了。对不起!它现在在昏睡状态,请你把它叫醒。就是,你不观它,它就没有。你说,那我到底有没有自性功德力?答案是很难讲。你要不观它,对你就是没有。
就是说,我们是一个乞丐,但是我们又同时是大富长者的儿子。那你说你到底有没有钱?你要没有回家,你就是个乞丐;你要回家,你就不是乞丐。这样懂吗?所以众生本具,可不是说现成,你要去启动它,你要内观。就像禅宗说的: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就是说,它虽然本具,但是它有迷悟的不同。你一迷,一念迷那就离家出走,就生死浩然,那有跟没有是差不多,那等于没有;一念的回光返照,那就是轮回顿息。虽然本具,但是要理观去启动。
整段经文有这三个意思。
我们看它的大纲。
三、大纲说明。
一、通叙迹本二门;二、别说迹本二门。
一、约迹门开权显实。一、众集叙;二、现瑞叙;三、疑念叙;四、发问叙;五、答问叙。
二、约本门开近显远。
——糅合《法华会义》——
它的整个大纲就是这样来的。第一个我们先看序。通叙有六种成就,“如是我闻”等等;第二个就进入正宗了,别说迹本二门。别说迹本二门又分成:迹门,约佛陀一期的应化来学佛的智慧;本门,约佛陀本门法身的功德来学法身,从法身来看功德。
序品有五个主题:第一个,众集,就是大众集合。其实这个大众集合,一开始不是为了听《法华经》的。大众是怎么集合?其实是听《无量义经》。听完以后,大众本来是要散开的,但是佛陀没有下座,反而入定而现瑞,所以弟子们就不敢走,就看后面肯定是有事情。所以它这个大众的集合是,本来是听《无量义经》的,叫众集;然后佛陀入定,现出瑞相,启动大家的疑惑,那么大家就请弥勒菩萨来发问;最后请文殊菩萨来回答。一问一答,就构成了整部经的序品,就是这个概念。它有五个主题:众集、现瑞、疑念、发问、答问。蕅益大师分成这五大主题。
这个就是序品的品目的解释跟大纲说明。我们下一堂课就正式进入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