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妙法莲华经 > 第80章 第80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第80章 第80集《妙法莲华经》

    丑二、颂将导喻 分二:寅一、颂中路权立化城;寅二、颂灭化引至宝所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七十四面,我们看丑二的“颂将导喻”。

    这一段是一个譬喻,以譬喻的方式来述说成佛的因缘。在前半段了生死这一块,声闻弟子的时间是比菩萨弟子缩短很多很多。因为一般来说,菩萨走难行道,要修一万劫的时间才能够了分段生死。就是菩萨因为要广学六度,所以前半段是走得很辛苦的。而对声闻乘来说,因为他的目标很简单,他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所以他快者四生,晚者六十小劫了分段生死。就算他最晚六十小劫,相对一万劫来说,他也时间很短。

    那么,为什么声闻人在处理生死这一块所用的时间这么短呢?它的重点在于他坚固的法执。所以声闻人一句话就讲完了,是成也法执,败也法执。从了分段生死来说,他的快速成功来自于对涅盘的执着。他为什么能够狠下心来断除他心中种种的亲情跟贪爱?他就是好乐涅盘,厌恶生死。所以,他这种坚固的对涅盘的执着,帮助他离开了三界,可以说是快速地离开三界。反正菩萨不温不火,因为菩萨没有法执,所以他没有说一定要坚持什么。既然你不坚持,某种程度上就拖得比较久。

    但是,等到声闻人要回小向大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来了,法执变成障碍。就是当你要走上成佛之道,对不起,所有因缘所生法都要退掉。你刚开始解决生死问题的时候,来自于权法,但是你今天要成佛来自于实法,所以,你要从权法回到实法的时候,法执变成致命伤了。

    所以,菩萨乘前半段很难走,但是后半段走得轻松,因为他法执弱。他观一切法空,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他我空法空,他要会归心性相对容易,他只要回光返照,马上就进去了。但声闻人,被涅盘抓住以后,他就死活放不下涅盘,因为这个是他在凡夫位日日夜夜能够陪他成长,给他信心,给他整个修行的动机。所以佛陀必须要很辛苦地说法说、讲譬喻,再把他过去的成长过程全部讲出来,他们才肯死心塌地地把涅盘放下,回归到一念心性。所以二乘人是不容易的。我们必须要了解他的立场,才知道佛陀为什么要苦心积虑地三周说法。

    佛陀讲法说以后,讲了一个譬喻。譬喻当中先讲人,再讲法。这个人是谁呢?导师。他要引导这么多众生,远离又有毒虫又无水草的这种生死的险恶道,所以他必须具足权实二智。这个是讲到导师这个人。这以下看这个法,这个导师用什么方法。“将导”就是他的方法是什么。

    这以下有两段。看寅一的“颂中路权立化城”。

    寅一、颂中路权立化城

    众人皆疲倦 而白导师言

    我等今顿乏 于此欲退还

    导师作是念 此辈甚可愍

    如何欲退还 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 当设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庄严诸舍宅

    周匝有园林 渠流及浴池

    重门高楼阁 男女皆充满

    即作是化已 慰众言勿惧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 心皆大欢喜

    皆生安隐想 自谓已得度

    这个地方讲到导师是怎么引导众生的。

    说是“众人皆疲倦”。成佛之道,勇猛心易发,恒常心难持。刚开始大家都是充满了勇猛,但是你生生世世这样轮回以后,时间久了以后就疲倦了,因为毕竟这个时间拉得太长,而且这个中间也不好受。所以大家就跟导师报告说,“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说我们真的是没法走下去了,为什么呢?第一个,身心非常疲倦;第二个,心中充满忧惧。下面无量无边的三恶道,稍微一步走错,就直接下去了。所以怎么办呢?我们准备要退还,我们不再成佛了,可能就做一般的凡夫了,或者修禅定了,跟外道学习了等等。

    面对这种情况,导师就作此念想:这个众生太可怜了,你这不是前功尽弃吗?你走了这么一大段,你现在说不走了,实在太可怜了!为什么要放弃你前面这么多的努力,而失去未来广大的珍宝呢?

    当然学佛是不能强迫的,只能引导,只能够善巧引导。所以这个时候导师用他的智慧,马上想到一个解决之道。他说,既然大家非常疲惫,那就怎么样?先休息吧。休息好过退转,所以“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郭”。佛陀用神通力,在整个旷野的沙漠当中,化成一个很大很大的城堡,叫做涅盘。

    那么,涅盘当中有什么东西呢?

    “庄严诸舍宅。”涅盘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房子,有我空的寂静。你进去以后能够得到寂静安稳,远离毒虫猛兽、风吹雨打。至少有一个房子来让你暂作休息,避免生死业力的干扰。

    第二个,“周匝有园林。”这个城堡不但是有房子,房子四周还配套了很多很多的树林,让你用这种种的三昧神通来远离身心的热恼。就是,在寂静当中你也可以入三昧,有各种各样的三昧。

    “渠流及浴池。”这个房子为什么没有毒虫靠近呢?因为它有很多的护城河,你能够入种种的九次第定,在禅定当中享受寂静安稳的快乐;还有种种的浴池可以洗澡,就是种种的解脱,这种八解脱。

    “重门高楼阁。”这个古代的房子,要是比较大的房子,它不是一次马上能够看到中间,它是有一道一道的门。它有三道门,就表示这个涅盘当中有三三昧——空、无相、无愿,能够让你受用三三昧。还有高楼阁,这个高楼阁就是它远离地面,表示这个我空的智慧超越三界的危险,它不受野兽的伤害。

    而且在这当中,“男女皆充满”。这个男指的是智慧,女指的是禅定。在整个房子当中,各种男女来当作仆役,来侍奉这个舍宅。

    这个导师把化城化完以后,就安慰大家说,你们不要感到疲惫,也不要感到忧惧,你们可以在这个化城当中暂作休息,而且这当中你可以享受各式各样的快乐、享受寂静、享受禅定的三昧乐。涅盘寂静乐,禅定的三昧乐,通通可以。

    那这些疲惫的众生进入城池以后,“心皆大欢喜”。为什么呢?因为“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认为说,哎呀,辛苦了这么久的时间,终于得到暂时的休息,而且相对未来也可以究竟地解脱。

    这个成佛之道,智者大师分成两段。一个叫般若道。般若道是从有相而入无相,所以般若道是无相三昧。从一个生死凡夫到初地,要走一大阿僧只劫,他的修行强调离一切相。你要抛弃人天的快乐相,你要抛弃涅盘的寂静相,你要抛弃菩萨的功德相。所以,从凡夫到成佛这一大阿僧只劫,中间是不能有任何相状的。

    那么,什么时候相状才可以受用呢?要从初地以后开始入法身,然后开始发愿,然后开始入方便道,开始从空出假,广修六度,积功累德,成熟众生,庄严净土,那个时候出现的相状你才可以受用。因为那个相状是什么呀?是称性而起,是从真如显现出来。所以你在初地之前的因缘果报都不能受用,因为这些因果都带业。

    那现在问题来了,谁能够忍受一大阿僧只劫离一切相?这当中有毒蛇、有野兽,这道路也不好走,也没有水草,一片沙漠。你说,欸,辛苦一点,你走完一大阿僧只劫,你以后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了,你这些相状都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你这一段一大阿僧只劫的相状是烦恼障、业障、报障,你碰都不能碰。但是问题来了,理论上大家都知道一大阿僧只劫当中的因缘果报都不能碰,但是实在是太疲累。如果佛陀在从凡夫到般若道这一块完全不施设方便,那你说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去?

    我做义工,我辛辛苦苦地护持大众,别人在睡觉,我去扫厕所,结果呢?结果我不能贪求果报!你努力地拜忏、修学、持戒、修福,结果呢?结果你来生的果报你也不能贪求!对凡夫来说,这一大阿僧只劫实在太难了,很多人坚持不下去了。它不是一劫,是一大阿僧只劫!

    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说,既然这样子,与其你不学佛法,不如暂时在化城休息。本来是不应该有这个相状的,就是说,按照正常情况,你一大阿僧只的相状都不能受用的,否则你要么起我执,要么起法执。但是佛陀想一想,受用化城,好过你退转。

    所以这个地方,诸位你要记住一件事情:这个世间上只有一个人可以施设方便,叫做佛陀。你比方说,欸,要不我也来施设一个方便?既然成佛之道一大阿僧只劫,那么难走,我也给自己施设一个方便。不可以!因为你这个方便不见得能够跟真如对接。佛陀敢施设方便,他能有保证把你拉回来的。就是说,这个导师敢让你进去休息,他就有把握把你带出来。本来这个地方是不能有任何城池的,你只能够快步地走过去,但是时间真的太久了,所以佛陀施设了一个涅盘让大家休息。

    佛陀施设涅盘的目的本来只有一个,就是让你产生安稳,但声闻人自作多情,他把这个涅盘当作两种功德,生安稳想,生已度想。这个已度想不是佛陀的本意,佛陀可没有让你永久进去安住,佛陀本来是让你暂时安稳。

    所以,佛陀施设方便以后,本来是为了安稳故,让你继续往前走,但是二乘人自作多情,又想出了一个说,喔,这个涅盘就是我永久的休息处了。就是彼此之间的认知有一点误差了。那也没关系,有误差也没关系,好过退转。

    寅二、颂灭化引至宝所

    导师知息已 集众而告言

    汝等当前进 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 中路欲退还

    故以方便力 权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进 当共至宝所

    大家在疲惫当中进入涅盘城,休息一段时间以后,佛陀就集合大众说:“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说你们不能够再继续住下去了,因为这个只是中间的休息站,它可不是永久的休息站。因为我见大家身心疲惫,要退转了,所以用神通力把这个化城在沙漠当中变现出来,只是让你暂作休息。所以你们应该再一次地提起精神,再往前走,前面已经不远了,“当共至宝所”。

    这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了:为实施权,所以权不离实。就是说,佛陀他有本事施设方便,他就有本事让你这个权法跟实法能够对接,这才是方便。你说,欸,我也来施设一个方便,我来跟我的弟子说,我们来搞搞神通感应,反正这个成佛之道太远了。但是你搞神通感应,你让众生产生邪见颠倒,向外攀缘,等到他进入神通感应的时候,他出不来了,所以这个不是方便。能够会归真实的才叫方便,因为他到最后就是“当共至宝所”,他是可以直接地从那个地方再继续出发的。

    子二、颂合法

    我亦复如是 为一切导师

    见诸求道者 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 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 为息说涅盘

    言汝等苦灭 所作皆已办

    这一段是说,当初佛陀为什么施设方便呢?因为为实施权。这个很重要,为实!这个动机很重要!是为了让你能够继续地成就宝所,所以施设这个方便。说,我释迦牟尼佛跟前面导师所说的是一个道理。我作为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引导大家成佛的导师,“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在成佛之道当中,一大阿僧只劫离一切相,这个对一个有所得的众生来说太难了。生生世世离一切相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疲惫,不但不能成佛,还不能了生死,而且很容易陷入烦恼的反弹、种种业力的险道之中,所以佛陀只好阶段性地完成。

    所以,这个方便力,是为了让大家暂时休息而说了空性的涅盘。就是说,你一定要执着有个东西,你倒不如执着涅盘。与其让你执着五欲的快乐,倒不如让你追求涅盘,好过你追求五欲。所以就善巧方便地说,汝等已经把痛苦完全消灭了,你们已经所作皆办了。这个是方便说,因为让你能够暂时休息的缘故,就为实施权。

    看最后的开权显实。

    既知到涅盘 皆得阿罗汉

    尔乃集大众 为说真实法

    诸佛方便力 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 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 当发大精进

    汝证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实灭

    诸佛之导师 为息说涅盘

    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

    那么施设方便,大家进入方便暂时地安住以后,“既知到涅盘,皆得阿罗汉”,大家都成就阿罗汉,开始了脱生死了。佛陀这个时候集合大众说,我前面跟你讲的是方便,佛法的真实目的还是要无所得的,你们要再一次地把涅盘舍掉。说真实法。前面只是诸佛的方便力,于一佛乘而说三乘法。其实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在凡夫来说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回归清净心。你一开始的时候所有的相状都要舍离,快乐的相状、涅盘的相状、菩萨功德相状,其实都要舍离的。因为,成佛之道一开始是离一切相,只有到初地以后,你的相状才可以受用。

    但是,这个地方就必须要有方便,所以佛陀讲出三乘的法门,“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才说二乘。“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你们今天在偏空涅盘当中,不是真正的灭度,是暂时休息的。你要能够为一心三观的智慧,再继续发起大精进、大勇猛,直到什么时候的相状是可以让你依靠的呢?汝等证一切智,一切智当然就是般若德;“十力等佛法”,解脱德,你有各种自在的解脱;具足三十二相,法身德——乃是真实灭度。

    说我现在所有的相状都不能碰,那什么时候相状可以受用呢?初地以后。初地之前的相状,叫做烦恼障、业障、报障。你初地以后,从真如所显现的任何的相状,那你的这个相状都是般若、解脱、法身。同样的相状,一个从业力而生,一个从真如而起。

    这才是真实的灭度。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盘。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三世诸佛作为一切众生的导师,引导大家成佛,为了让大家暂时休息,而说是空性的涅盘。等到大家休息以后,才慢慢地趋向于中道的佛慧。

    到这里,佛陀整个“三周说法”——说法这一块就圆满了。

    这个成佛之道的确非同小可。你如果要追求快乐,希望做个大国王,你就不需要学那么多东西了,因为那个时间很短。你来生要变成大国王、大富长者,你今生就可以完成,不需要太多方便。

    但是成佛之道既遥远又危险,所以你这个方法就很重要。学佛绝对不是说,喔,你今天发了心,然后就是我们常说的话,老实念佛,老实修行。我们把老实这两个字有点错解了,好像是你什么都不学无知。佛法是要把整个道路弄清楚了才能够往前走的。

    所以我们学《法华经》最大好处就是,你知道什么叫做权实二法的操作。没有学《法华经》之前,你可能只知道权法的操作,不知道实法。或者你看禅宗的公案,知道,哦,法法消归心性,只知实法不知权法。所以你学过《法华经》以后你知道,哦,这个修行,你要有长远的布局,究竟目标;也要有短线的布局,权法,让你暂时安稳。

    净土宗就是这样来的。就是说,我权法修净土,先离开生死轮回;然后实法呢,我内观真如,安住真如本性,启动我的自性功德力——内观真如,外修三乘。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学完《法华经》以后,就算佛陀没有出世,对你来说就等同于佛陀出世,因为佛陀出世跟你讲的道理,也是这个道理。就是你修行有短期目标,有长期目标。短期目标针对的是生死问题,长期目标是无上菩提的问题,就两个问题。

    当然,这个地方就牵涉到比例。说那我到底权法的比例是多少?那就看你的根机了。有些人理观强,事修弱,他可能就喜欢实法多一点,权法少一点;有些人喜欢行门功课,那么你就权法多一点,理观少一点。但是权实二法缺一不可,缺少一个,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成佛之道了。这就是权实二法的操作。

    我们看附表,我们把三周说法做一个总结。附表第二十三,就是补充讲表第四十页。蕅益大师在佛陀讲完三周说法以后,他做了一个表,把前面的三周说法,讲到权实的关系,做一个汇整。说本经迹门有五处“开三显一”,开三乘会归到一佛乘的真如。

    先看第一段,方便品。

    一、方便品,约教开三显一。文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也。

    <方便品>是直接用教法。对利根人,你不用讲太多譬喻,也不要讲因缘,你只要告诉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也”。就是,其实只有一佛乘是真实的,所有的修行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把你的自性功德开显出来。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这些二乘、三乘都只是一个过程。利根人,你把道理讲清楚了,他就知道,原来这个法门是让你借用的,借假修真用的。所以他借而不住,他修法但是不会落入法执。这个利根人,你把教法讲清楚就可以了。这个<方便品>就是度利根人。

    我们看第二个,譬喻品。

    二、譬喻品,约行开三显一。车是运义,运则譬行。文云“各乘大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也。

    那么中根人说,您讲这个十方世界中只有成佛之道,没有所谓的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这个都是暂时的休息站。您讲这个太玄了,您能不能用一个譬喻呢?用生活的譬喻。佛陀说,譬如说这个三界起火了,大家要出离火宅,那各有各的选择。有些人喜欢坐羊车,有些人就喜欢鹿车,有些人喜欢牛车。那没关系,佛陀于一佛乘说三,各取所需,你喜欢什么车你就上什么车,重点是你能够离开三界。离开三界以后,自然佛陀给你大白牛车。就是三界内是一套修行,三界以外又是另外一套修行。

    所以等到你出离三界以后,“各乘大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也”。你出了三界,你要怎么做都对。你初地以后顺逆皆方便,你示现杀盗淫妄都是法身、般若、解脱。因为你所有的相状都是跟真如相应,所以你是既般若又解脱又法身,你根本就没有业力的问题了。

    所以这个涅盘就是说,你在三界火宅之内,跟离开火宅之外修行当然不同,因为你在火宅之内叫做三车,离开火宅以外叫做大白牛车,当然不同。因为你的环境不同,你出来外面那是一片草坪,在里面是充满了大火。那当然,环境不同,修行就不同。你用譬喻,中根人就了解了。

    我们看三,信解品。

    三、信解品,约人开三显一。结会作人即长者子。文云“我等昔来真是佛子”也。

    <信解品>是声闻弟子在听完<譬喻品>理解以后讲出自己的体验。这是以他自己这个人来作体验。他的结论是说:作人即是长者子。这个打工的扫厕所的穷子,其实本来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因为这些人早期在大通智胜佛讲《法华经》的时候,就已经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了,他的知见跟佛是没有异同,他是生在佛家,作为长子。佛陀虽然在声闻法权法里面没有明说,但其实他们已经体验到,哦,原来这个打工的穷子就是长者子,所以他们说“我等昔来真是佛子”。

    诸位!你想想看,如果你是大富长者,你会把一个跟你完全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拉到你家打工吗?不可能。你顶多就是让他到你的工厂去打工。所以,这个大富长者把他引到家里面来,这个意思很清楚了,就是准备要把家业交给他了。佛陀很早就知道,这个人是以前我在大通智胜佛座下为十六沙弥的时候所度化的弟子,后来流浪生死,现在被我找到了,所以,作人即是长者子。这个是<信解品>声闻弟子的理解,佛陀也同意。

    看第四,药草喻品。

    四、药草喻品,约“差别无差别”明权实。若知三草二木之机各异,即知权,知同依实际理地所生,即知实。差而无差,无差而差,令知此义耳。

    佛陀最后在譬喻说的时候讲到<药草喻品>。<药草喻品>是讲什么呢?讲到五乘法门之间的差别跟无差别,来说明权实的相互关系。说三草二木的根机是不同的。你看,同样的雨水,同样的学佛,你也学佛,他也学佛,为什么有些人后来变成菩萨、有些人变成人天、有些人变成二乘人呢?这跟佛陀没有关系。雨水是平等的,但是你过去的根机不同。你是树,你吸收的水就多,你看道理就看得比较深;你是草,你自然吸收的水就少。所以,从因缘果报来说,那就是各生各的。但是,如果从真如本性来看,大家都依止真如本性,那所依的真如本性是一。所以,你要是说会归一心,那就是差即无差;如果讲落入因缘,那无差成差。从这个地方你可以看出,一心跟五乘法门是权实的关系。讲到差别跟无差别的情况。

    我们看第五个,这次讲的<化城喻品>。

    五、化城喻品,约“理”开三显一。宝所化城,是大小两理。破除二乘权理,显如来真实一理也。

    <化城喻品>是约所证的真理来开三显一。宝所跟化城分别是是大乘和小乘的真理。理论上,成佛是要修一心三观的,要即空即假即中的,但是我问你一个问题,凡夫谁能够直接入一心三观?凡夫有所得,你要么离相,你要么就是即一切法,你不可能把这两个放在一起。又要离相又要即一切法,全世界的凡夫没有人做得到。那怎么办呢?你宁可先修空。

    所以蕅益大师很清楚地说:一心三观,必以空观为初门。因为很简单,你只要修假观,相状很容易触动你的攀缘心,我们无量劫来就是在相状当中打滚,对相状我们太熟了。所以你不要去碰这个熟境界。就是说,你倒不如把涅盘当作第一个阶段,就是先以空性来引导你,这是对的。你先不要说成佛,你先解决生死问题,这是现实问题。

    解决生死问题,我们前面说过,整个火宅只有一道门,就是我空。所以,你菩萨如果修太多假观的后果,好处是,你修假观你就广结善缘,你很多的方便,你修很大的福报力。但是你什么时候了生死?你就把这个了生死的时间拉太长,这个风险太高了。

    所以化城是空性,这是对的。就是说,你第一个目标先达到涅盘寂静,第二个才是进入中道的实相。就是说,即空即假即中,以空性(就是我们说的清净心)为下手,这是对的。破除二乘的权理,显如来真实之理。等到你了生死以后,再把空性的涅盘这种法执假相灭掉,回归到一心真如。这是两阶段的修行,先从假入空,最后再从空出假。

    这段是把前面整个三周说法的权实关系做一个总结。

    所以,《法华经》很清楚地说明了一种莲花式的修学。我们看莲花的成长,它必须要有外在的莲花——权法;它必须要有里面的莲子当实法。就是说,你要有事修来让你不断地进步,灭恶生善;你要有理观,让你安住真如,就是你同时要跟佛陀站在同一个真如本性。你一方面要安住佛家,一方面要面对现实。你入理观的时候叫做离一切相,“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但是你从真如出来的时候,请你面对生死,面对现实:你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该拜忏拜忏,该持戒持戒。

    所以这个地方不冲突的。你入理观的时候,你跟诸佛是同一个平等的真如,你是如,佛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但是从理观出来的时候,事修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个地方就是莲花要照顾,莲子也要照顾,这就是所谓的权实不二。

    这整个权实的关系,我们到此就作了一个说明。下一堂课我们再讲授记。其实整个《法华经》中“佛陀的智慧”——理论部分都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