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第105章 第105集《妙法莲华经》
热门推荐:
为了成为英灵我只好在历史里搞事
异界召唤之武镇天下
带着荒田回过去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柯学:我的恋爱标准没有问题!
这一世,恋爱狗都不谈
天域丹尊
季汉刘璋
全职大主播:开局魔都五套房
我们这堂课是把这一期的课程做一个研讨跟复习。这次研讨的内容,包括<化城喻品><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这是迹门的三品,以及迹门流通的五品,就是<法师品><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劝持品>跟<安乐行品>,总共八品。
这八品当中的研讨题目,主要来自于现场的听众,也来自于我们网络班跟我们同步学习的听众,大概有一千多位。我们把这所有的题目汇集起来以后,根据两项原则:第一个,相应性,就是你那个题目跟我们上课的主题是相应的;第二个,普遍性,这个问题是大家普遍都需要知道的。所以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就删掉了。我们等于是汇集了四个主题。
我们这次的课程虽然有八品,其实它核心思想只有四个字,就是“会权入实”,就是我们怎么把权法的事修跟理观的智慧对接起来,所以这次讨论有四个主题:第一个,有关理观;第二个,有关事修;第三个,有关理观跟事修的交互作用;第四个,有关净土。这四个主题你把它弄清楚了,你对这一期的课程,整个《法华经》的迹门——开权显实,就有一点概念了。
第一个主题,有关理观
我们看第一个主题,是有关《妙法莲华经》与一佛乘法门的理观智慧,有三个小题。我们先看第一个小题。
【学员提问】师父曾讲过,初地之前,对于因缘所生法我们是要远离的,也强调《法华经》核心是会权入实,要用摩尼宝珠与外在因缘贸易所需,这就意味着又不能完全舍弃因缘;又则,作为仅仅还是资粮位的我们,离初地尚远,离相很难,着相乃常态,请师父慈示,那我们怎么才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师父答疑】这个题目是问理观。其实理观的智慧是离不开因缘法的,你一定要面对因缘的挑战,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终。这句话,“百花”指的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是很多元化的,有玫瑰花,有牡丹花,各种花。那么我们怎么样在因缘当中走过因缘所生法,到临终的时候能够“片叶不沾身”?
如果是法身菩萨,他的理观是非常坚定的,他的心是安住真如本性,破无明,证法身,他的确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的。法身菩萨的每一期的生命,他来的时候是清净本然,走的时候也是清净本然,这中间对他来说完全无住。
那凡夫呢?凡夫我们这一期生命,从小到大,走到临终的时候,如果完全都没有修学,那一定是沾满身。你看每一个临命终的人都是怎么样?心有千千结。来的时候带着业力而来,走的时候带着业力跟妄想这两个东西去投胎。所以生死凡夫他是沾满身。
如果一个凡位的菩萨,就是我们开始修理观了,那么我们这一期走过来会怎么样?答案是:有些会沾身,有些不会沾身。我们资粮位的菩萨理观薄弱,虽然有理观,但薄弱。你遇到了人事因缘,如果跟你的业缘比较轻,比方说你去超市买东西,你看到很多的人跟你在那边排队,这些影像也落入到你的心中,但是你回去以后就忘掉了,它不会沾身的,就是有些影像在你心中会轻轻地走过去。但是,你的六亲眷属的影像一定会沾身的。
所以,凡位的菩萨,“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不成立的。我们在<安乐行品>里面讲到身安乐、口安乐,有些人你要避免接触,就是理观你不能够去否定事修的。比方说做官的、从事淫业的、从事杀生的、邪知邪见的外道、二乘人,你都要远离的。你不能够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我要无差别地面对一切众生。你别忘了,你是资粮位的菩萨。
我们看,在<劝持品>的时候,佛陀对于法身菩萨,他什么规矩都没有。他只告诉你,你就看我的面子,看在佛的面子上,安忍,就可以了,他这个就过关了。到了<安乐行品>那规矩就多了。你的身业,哪些因缘是不能碰的;口业,什么话是不能说的;你意业,什么念头是不能动的。就是有些花丛你可以走过去,有些花丛你是不能走的,就是你走不过去的。所以我们临命终,为什么印光大师说到晚年要收心?如果你是圣位的菩萨,你有什么好收的呢?你收什么心呢?对你来说“顺逆皆方便”!
所以诸位!就是说,不是说学完《法华经》,知道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然后你就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理论上是没有错,但事实上,因缘上你过不了关的。所以,对于人生要怎么过,我们要选择。我的理观的所缘境只能够面对什么?就是不可避免的因缘,不可避免的。就是,我学了理观,我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我这个摩尼宝珠到底要来面对谁?要面对的是你无可选择的。比方说你的子女,你没办法选择;你的家人,你的六亲眷属,因缘跟你特别深的,这个业力,你该还的就是要还。这个时候,你只能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把它的势力降到最低。所以理观是怎么样?是面对于你不可逃避的因缘。
所以我们净土宗就是,该收心还是收心,但是有些因缘你收不了,你不能够否定因缘果报。你欠人家的,他一天到晚刺激你,你只能承受的。那你只能够说,我面对这个因缘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可以的。
所以你要知道,理跟事要清楚。事,要拣别,有些因缘你不能碰,你过不去的。你把佛陀规定的这些因缘删掉以后,其他因缘你只能硬着头皮认命了。但是基本上就是,你不跟它互动,这个花对你的影响就降到最低。这个就是所谓的凡位菩萨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这个概念。所以你要知道,我们理观面对的所缘境是不可避免的因缘。
就是说,你要有一些事修的方便。比方说菩萨戒,为什么你要看菩萨戒?说,我怎么知道哪些因缘要避免?是的,你不知道,所以你要看佛陀怎么说。有些因缘要离开的,有些因缘你不能碰的。这一些事修的防护作用,我们该有的身口意的防护,都是要建立起来,然后才能够说,我尽心尽力地去做,“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所以,凡夫是有条件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看第二题,这也是理观的。
【学员提问】请师父慈示,在法华会上龙女转身成佛,龙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能否请师父再解释一下刹那无生的道理。
【师父答疑】“刹那无生”这四个字,是指我们一念的心跟清净心接触的那一个刹那,叫做刹那无生。所以无生指的是清净心。因为清净心没有生灭相,它离一切的生灭相,所以它是无生。其实无生就是无灭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跟真如的相应是刹那的、是瞬间的、是圆顿止观、是当下的?这个观念很重要。你看我们事修,比方说你修布施,布施是当下成就的吗?当然不是。你可能今天布施一点,明天布施一点,你布施了一辈子才有福报出现,布施它是点点滴滴。所有的事修都要渐修的,持戒也是这样。你今天持戒,明天持戒,要经过三年小成,五年中成,十年大成。所有的事修都没有所谓的“刹那”这两个字。凡是刹那一定是理观,就是所谓的“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诸位!我现在考你一个问题:你们听了师父这么多课,为什么理观是顿悟的、是顿入的?就是蕅益大师说的顿入不思议境。为什么?给你们想三十秒。这个很重要,这对你临命终很重要。为什么事修不能讲我刹那去修布施、刹那去持戒?不可以。持戒只能够累积性的,我一辈子去修布施,一辈子修持戒。只有理观叫刹那。想到了?因为理观的真如是你本具的,它本来就在你的心中,你不用去修它。你只要怎么样?你知道觉悟就好了:哦,原来我一念打妄想的心的本质,是清净心!
在整个佛陀的教法当中,有资格称为“刹那”这两个字的,就刹那相应的,只有两个法门:一个是真如,一个是净土宗。净土宗临终的感应道交也是刹那,“一刹那中离五浊”,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功德也不是你修的,也是本具的。它是本具的,也是阿弥陀佛成就的。我们只是“转他成自”,我们跟弥陀的功德以及现成的功德感应道交。所以,在佛教里面凡是谈到刹那的,就是这个东西已经成就了,就看你要不要跟它感应道交,看你要不要去接受它、承认它而已。
你看很多人,你看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过去业障深重,造了很多的罪业,临终的时候突然间当下安定下来,念佛往生。蕅益大师说,这种五逆十恶带业往生,都是过去生理观很强的,否则他做不到。你有本事你做做看。你造五逆十恶,你临命终是躁动不安的,那个业力会去压迫你的,你那时候内心的“弟子心不安”是非常严重的。虽然果报没有现前,那个花报就够你受了,那个罪业的花报。他造了五逆十恶,临终为什么就能够瞬间、突然间安定下来,不随妄转,提起佛号往生?这种人,蕅益大师说,百千万中难得一个。就这个人是过去生理观很强,今生是一时的糊涂犯了罪业,但是理观的智慧不会退失。
理观的本身,你观照的是你一念的真如本性,是清净心。它是摩尼宝珠。而你本来就有摩尼宝珠,只是你过去不知道。所以,你知道你有摩尼宝珠了,你心就安定下来了。你以为摩尼宝珠是你修来的?当然不是。
所以,诸位!凡是跟修德有关的,比如说,持戒,你本身有持戒吗?你当然没有持戒嘛。你内心是清净,哪有持戒?持戒是后来的庄严嘛。持戒要去修吗?要。布施要修吗?当然要修嘛。所以,事修是要靠外在的法门,托彼法门来庄严你的内心,这个是慢慢修的,修多少算多少。
但是理观,你是直观你的真如本性当下本来清净、本来具足。它是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你过去把它忽略了。所以它叫刹那无生,它重点在刹那。能够称为刹那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真如法;一个是净土法门,他力门,果地教。因为这个都是现成的。
这个对临命终很重要。你在临命终的时候,很多妄想干扰你,你要快速地把心安定下来,只有一个方法:跟你的真如本性对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马上就能够不随妄转。这个主题我们待会儿会说明。
刹那无生,这四个字很重要!它的核心思想在于“刹那”这两个字。因为无生,你的心本来就是无生的。所以你看《净土忏》里面说,我们凡夫在无生中妄见生灭、在菩提中妄起烦恼。一面清净的镜子,我们自己在跟灰尘互动。自己跟灰尘互动,我们不认那面清净的镜子,我们去注意那个因缘所生法的假相,结果就弄得自己在清净心中去显现生死轮回。所以你现在重点是把那面清净的镜子找出来。
【学员提问】如果选择真如,就要放弃有所得心,但凡夫难免有所得心,学了《法华经》之后受到鼓励。如何判断自身因地发心的真伪呢?
【师父答疑】理观智慧的生起,就是我现在去回光返照我一念的清净心。理观当然讲的是安住,那我们有没有什么指标?因为理观是无形无相的,有没有什么指标可以判定你真的是安住心性,而不是安住自我意识?
有两个指标:
第一个,寂静。就是说,你学了《法华经》以后,尽管你的人生没有太多变化,你跟谁互动还跟谁互动,但是你发觉,你比较不容易受外境给你的影像的干扰。就是“百花丛里过”,虽然不是“片叶不沾身”,沾得比较轻了。就是你内心有某种寂静的力量出现,淡泊寂静,对得失的心也淡薄了。
所以,刚开始你可能会不适应那种寂静,因为我们的内心习惯在垃圾里面活动,就是他房子弄得很脏已经习惯了。突然间,这个房子变干净了, 你会觉得好像人生没什么滋味。对了!人生本来就是要从没有滋味中建立法喜的滋味。所以你的心一开始慢慢趋向于寂静的时候,你会觉得好像不习惯,但是你习惯以后,你就非常喜欢寂静了,就是你慢慢体会到祖师说的“好事不如无事”。那种寂静的力量生起的时候,也恭喜你,代表你的生死业力开始沉淀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愿望。三乘的修学都有寂静,我们怎么去区别大乘的寂静跟小乘的寂静?小乘的寂静是空、无相、无愿。所以你在寂静的时候你要注意,说我这个寂静是对任何事情都不抱有希望,包括对佛菩萨的功德也不抱有希望,那这个寂静你就要小心了,这个寂静就不对了。你这个寂静就不是清净心的寂静,你是跟空性相应的寂静了,就是断灭性的寂静了。
所以,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安住一心真如即空即假即中呢?两个指标:第一个,寂静的心生起;同时,寂静当中带有一种菩提的愿望,你不见得马上会去实践,但是你有那种理想在。所以,当你的心中出现寂静中又带有愿望,愿望中又带有寂静,应无所住而生起菩提心,这个就对了,就表示你的这个安住是正确了,继续走下去是对了,你这个方向已经走对了。套一句咱们古代的说法,你修行上路了。你上了高速公路,后面的路就好走了,你成就佛道是迟早的问题了,看你精进而已。
我们最怕的就是,你学了《法华经》,你还在市区里面打转,你找不到高速公路。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连安住都没有安住,你后面就很难修了,你就活在那种躁动不安的阶段。那什么叫安住呢?两个指标:寂静、愿望。
【学员提问】师父,阿弥陀佛!弟子这边想问的是刚才第二题。
【师父】就是刹那无生,是吗?
【学员】是。师父提到一个概念,就是说,理观的智慧之所以可以“刹那”,是因为我们本来本具的,所以刹那就可以入。龙女她刹那间入这个理观的道理,她就不退转,可是我们凡夫也常常在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我们还在这边。
【师父】对。
【学员】弟子想请教师父,可不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我们跟龙女之间的差异在哪里?这理观是不是也有次第性,学习的次第性?我们该怎么样逐步逐步地让理观能够变得这么有力道?谢谢师父!
【师父】诸位有没有听过六即佛的思想?六即佛,六而常即,即而常六,有没有?(学员:有!)
就是说,真如本性是不可切割的,它跟事修不一样。像布施,布施可以切割。比如我发心要布施一万块,我可以今天供养五百块,明天供养五百块……它是可以慢慢累积起来的。理观智慧不可切割。但虽然不可切割,它也有浅深的差别。就是,你说我安住无生,我们不能否定你,但是你的无生叫做什么?名字即无生。有没有听过?名字位的无生。就是,你的无生是怎么建立的?靠你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哦,“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你没有看到无生,但是你透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几句话的引导,你随顺于无生。哦,名字位的无生,名字位的刹那无生。名字位, 但好过那些什么都不懂的。这个无生,你一分的相应,一分的力量。
然后,名字位接下来是什么?对!观行位。智者大师就是观行位的无生。观行位就要有禅定了,他是进入这种更深层的调伏的力量。
观行以后,下一个是相似位,就是六根清净位,这个断见思了,入了圣人。但这个时候无生还没有出现。要到这个分证位,分证位就是大乘的见道位,破无明证法身了。见道位,再一个修道位。最后究竟位。
所以,无生这个真理,由浅入深是即而常六,它有六个阶位。但是,虽然六个阶位,都不离开无生,所以也是六而常即。这样懂吗?
所以,有阶位的。就是说,理论上,我们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我们可以说是,就印光大师赞蕅益大师说的,“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佛陀的知见就是站在一念心性来看十法界的因缘法如梦如幻,对不对?那我们的一念心性看十法界的这种即空即假即中的无生的真理,跟佛陀的知见是随顺的。就是佛陀是父亲,我们是小孩子,但是我们是怎么样呢?一脉相承的。
你看,我问你,一个七十岁的父亲跟一个二十岁的小孩子,这两个有没有差别?你可以说有差别,你也可以说没差别,是吧?差别在于,父亲的经验老到,对各种家业的掌控、对这种财产的分配,他是非常的自在。这个小孩子呢,你说,欸,他什么都不懂!但你别忘了,他是他儿子,他是一脉相承的,他以后是继承家业的。你隔壁的邻居他表现再好,他会继承你的家业吗?不会,是吧?虽然你是一个生死凡夫,但是你是佛陀的知见。三乘的圣人他再怎么修,他是三乘的知见,他要成佛,对不起,请你来学《法华经》。因为他这个空性的智慧跟佛道是不相应的,他只能解脱,到了解脱道以后他无学了,这个轨道没路走了。
所以阿罗汉他为什么一定要学《法华经》?因为在他的这个四谛法门当中,他这个铁轨走到无路可走了,他小乘的无学位了,他大事已办了。就是说,你要么就入涅盘,要么就是换跑道, 因为你这个跑道没地方走了。他从《阿含经》来修行,他到顶了,要换到一佛乘的跑道才有办法从空出假,回小向大。
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无生是所有阶位里面最低的,叫做名字位。但是你别忘了,你以后的成佛,你有一天在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的成佛,你要感激现在的你。因为你现在种下一个菩提的种子,后面才有你无量劫的成佛那个果实。一佛乘的思想它好就好在,它因果是完全一致的。你成佛也是靠一念清净心,只是那个清净心加上六度的功德庄严——事修,就差在这儿。但是本质,那个清净心跟你现在悟的清净心是没差别的。就是说,佛陀的清净心加上了很多六度万行的这种资粮力,加上很多的经验;我们是刚开始出生的小孩。但重点是,我们是一家人。
所以,无生虽然分成六个阶位,说是即而常六,但是也六而常即。这样懂吗?就是说,我虽然业障深重,烦恼很多,但是已经投生在佛家,因为佛法的种性只论知见,不论修证。你修证再好,你隔壁的人表现再好,你不是我们一家人,对不起,继承财产你是没份的。所以,理观决定你的种性,事修决定你的资粮,功德力。所以,这个刹那无生,是佛陀、法身菩萨跟圆教的名字位以上才有办法进入这个领域的,就是佛陀的知见。
所以我们现在的阶位,如果你对这个无生的真如本性能够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深信不疑,你就入了名字位。这个名字位范围非常广,很广。你刚开始知道,也是名字位。你看蕅益大师他谦卑,他也说自己是圆教名字位,但是他是圆教名字位的尾端了,他即将进入五品观行位了。五品观行位力量就大了,他那个调伏力,圆伏五住。到了六根清净位那就断见思了。所以我们现在等于是怎么样?我们现在是进入一个成佛的跑道,但是还没开始走。但是这有什么好处,你知道吗?你的进步会比别人快。因为这个跑道,你是坐大白牛车。
第三题就是怎么样判断我们的安住真如本性?就是寂静跟愿望。
第二主题,有关事修
前面是理观。我们看第二大题,有关《妙法莲华经》的事修法门。
【学员提问】请师父慈示,用恭敬心读诵《法华经》,用文字相熏习内心,改变思惟,每天读诵一品,行有余力,进而书持、供养,为人解说。
【师父答疑】这题目好就好在用文字相熏习内心,改变思惟。是的,就是理可顿悟,事要渐修。其实理观是一刹那相应,但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有一些事修方便?那当然就是书写、读诵。书写读诵当然就是用文字相熏习内心,改变思惟。是的。
在读诵的时候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的:
第一个是方法。
为什么文字相能够熏习内心、改变思惟?它有三个过程:第一个,文字般若;第二个,观照般若;第三个,实相般若。首先你要把文字相变成观照,观照智慧。这个时候你对《法华经》要先怎么样呢?你要先学习。如果你对《法华经》的义理完全不懂,什么叫做约迹门开权显实,什么叫约本门开近显远,你完全没有学《法华经》,你就去读诵,你只得到文字相的般若,为以后的修行种下一个久远劫的善根,成就善根。这个善根今生不会起作用,因为你不能把文字变成观照。所以你必须把道理懂了以后,你才能够随文入观,把文字相转成观慧。第三个,把这个观慧变入实相。这第三个阶段把观照变成怎么样?法法会归你的心性。
你看,《法华经》的前半段主要是加强清净心,到后半段,本门,那就是菩萨的妙用,就讲到菩提愿了。菩萨的普门示现,都是愿力的显现。比方说你读<见宝塔品>。你看<见宝塔品>,你读到“从地涌出,住在空中”,这宝塔什么意思,你不懂,你就“哦!这个宝塔很漂亮”。那你就活在文字相。但这个宝塔所表法是菩提愿。说,哦!这个是多宝佛过去所发的愿,这宝塔才会出现。然后宝塔为什么在空中呢?因为这个菩提愿相应于清净心。法身菩萨的愿,它不是坐在地上的,是在空中的,在离相的清净心的空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怎么样?要先受持。你明白道理以后再去诵《法华经》,那么这个文字相可以转成你心中的观照,最后能够加强你的理观智慧,入实相般若,就是会到你一心真如的实相的安住里面去。
这个是方法。从文字入观照,观照入实相,这是方法。
第二个是心态。
这个心态是所有修行的心态。就是诸位!你做功课的目的是要让你进步的,要增上,你不是只是做功课。所以,从进步的角度,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宁可少念,不可草率!我们很多人做功课没有注意到,做功课是要增上、进步的,他就是把功课做完就算了,就含糊笼统。
我过去做过老法师的侍者。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有一次去见海公师父,跟他请教一个问题。我从门口要进去的时候,从窗户看到他老人家在打坐,他打坐的时候前面放一本经书,是《楞严经》的经书。他老人家是读一段以后,就静坐,在那边思惟。他读一小段,他眼睛就闭着,在思惟这个《楞严经》的义理。
就是说,今天你做功课的目的不是把它念完就算了。你是不是能够把这个文字的相转到你内心去变成一种光明,那你的闻思就很重要了。你要怎么样?细嚼慢咽。学佛最怕囫囵吞枣。你慢慢地去体会,这里面到底佛陀想告诉我们什么?在我们内心当中会建立什么样的观慧?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你的心态,一定要知道,修行是要进步。你每天要进步,而不是把功课做完就好。那只是交代功课而已。
这地方就是两个,第一个方法,第二个心态。你掌握这两个原则,你就会受益了。
【学员提问】《法华经》上描述了很多时空相貌,有龙女的刹那转身,有无量的过去相,也有佛陀给阿罗汉授记后讲他在未来的各种时空相,无尽时空都不离现前一念心性,那么阿罗汉和菩萨在佛陀授记前后,对时空相的体验会有所不同吗?
【师父答疑】这个时空相就是我们说的法界了。凡夫的时空相是业力变现出来的。我们先谈谈凡夫的时空相。凡夫的时空相是单一的时空相。你看你,你今生的轨迹,你有你的时间相,有时候有些时间过得很快,有些过得很慢。一般痛苦的时间会过得比较慢,快乐时间过得很快。比方你小时候很痛苦,你觉得小时候时间拉得很长。在你的时空相里面,你的空间,你遇到什么人,你遇到什么事,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今生要走的时空相。这个时空相是单一的,就是完全由业力变现的,就是你要面对的。
过去有人在佛教文章里面说,一个人死了以后如果变成蚊子,他可以变成一百只、一千只蚊子。这个解释是错的,他没有学唯识。我们今天的人,比方你是人,你的整个生命、你的时空相是你的生命的全部了。你就算变成一只蚂蚁,就算你变成一个微生物,你的时空相也涵盖你的全部了,全体不变,全体随缘。不可能说你一个生命变成一百个生命,除非是法身菩萨,凡夫没有那么多时空相。
凡夫呢,你记住,任何时候,你只有一个时空相,不管你是变成什么,你就算变成一个非常微小,用显微镜看到的微生物,你也是只有一个时空相。就是,凡夫的时空相就只有一种。我们的时空相是片段的,这个时空相结束了换另外一个时空相,就是生死轮回,分段生死。
法身菩萨的时空相就不一样了。你看初地,他证得真如本性以后,可以有一百个时空相。那个时空相不是业力,叫做愿力,他可以随愿受生。他可以选择到畜生道去做一个蛇王,现出蛇的时空相来度化跟他有缘的众生。他可以变成鹿王、变成猴王,他也可以变成人,各种各种。当然,他也可以现成佛法界。变佛法界困难度高一点。我们说过,从法身要转成应化身,你要发愿,要修六度,要去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你要等待跟你有缘的众生都成熟了,然后投胎到你的地方去。你本身要成就,你还要等待跟你有缘的众生,等待他的善根成熟。所以,初地菩萨可以同时现一百个时空相,就看他要不要。但是现佛身相对困难。一般九法界你随时可以现,现佛身就不是你要不要而已了,那你要去修的,应化身的佛是要修的。凡夫的时空相是业力,法身菩萨以上的佛菩萨的时空相是愿力。他有很多自在力,这个时空相结束了,这个蛇后来被杀了,他随时又变一个时空相出来。
阿罗汉的时空相呢?阿罗汉的时空相也是单一的。但他比较简单,他的时空相就是涅盘寂静,他没有其他时空相。你不管对他做什么,他的心永远是涅盘寂静乐,就这样。他跟外境是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因为他不受一切法,他的六根的受已经被破坏了,你怎么对他都是一样,他大不了就提前走而已。但是,如果阿罗汉听了《法华经》,佛菩萨给他授记,对的,他时空相改变!他从一种涅盘寂静的时空相转成一念心性的时空相,这个时候会权入实,那他就是又回归到一念心性了,他的时空相又变成初地,就是一百个分身了。没有听《法华经》之前,他的时空相就很单纯,就是涅盘寂静相。
我们凡夫的时空相是多彩多姿,尤其富贵的人, 他有各种各样的人事的因缘。阿罗汉在受完记以后对时空的体验他会不同的,他从一种空性的寂静转成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功德妙用。就是这个时空相不同。
【学员提问】《法华经》的经文里,有很多次使用“涌出”,甚至有一品的品名直接就是<从地涌出品>,这个词如此频繁使用,是不共于其他经典的,请示师父有何深意?
【师父答疑】“从地涌出”,佛教很喜欢用大地来譬喻我们的内心世界,为什么呢?因为大地能生万法,它有能生的功能,而我们的内心也能够去创造万法。当然,凡夫可能创造的是六凡法界,佛菩萨创造的是整个功德庄严。
我们先谈谈凡夫的大地。凡夫的大地叫做什么呢?叫做杂草丛生。我们这个大地生出各式各样的杂草,都没有用的,也不能吃,也不能作药。
三乘的大地呢?三乘人的心,他这个地,它从地涌出什么?三乘,你可别忘了,他虽然不能成佛,他是有果实的,他是一个果树,他是有各种的三乘的道果,三乘是有道果的。所以三乘的大地是各种的药草果树。
那么佛陀的大地呢?佛陀的大地有无量无边的果树,万德庄严。
修行就是先改变你的大地。这个很重要,就是你不要马上去种果树。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先修理观,再修事修?诸位!你知道为什么开智慧那么重要?就是说,好,你现在这个大地只能长出杂草,但你现在不换这个大地,你不断地种,你只能够长出漂亮的杂草。漂亮的杂草还是杂草,为什么?你不可能变成药草或者果树。因为你这个大地就是只能长出杂草。所以,你今天的智慧理观不建立起来,你广修福德,到最后叫做,你修了很多美丽的杂草、庄严的杂草——人天有漏福报。
所以,为什么佛陀用大地?就是说,你要先把你的大地给换掉,把这种贫瘠的大地转成佛陀的大地。就是把你的心态先转成佛陀的知见,然后再去修事修。就是,修行先从根本上改变大地,然后再从大地里面去种事修的因果的树。
但是这个大地,他有时候讲凡夫的无明妄想的大地,有时候讲佛陀的一心三观的大地。比方说我们看迹门,迹门<见宝塔品>,宝塔是怎么?“从地涌出,住在空中”。这个地是指什么?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地是无明妄想的地。因为,迹门的目的是怎么样?因地,它是要破无明,它是要成就般若德,它破无明证法身的。所以,这个大地如果出现在迹门,那指的就是凡夫的无明妄想。
如果这个大地出现在我们以后的课程,“从地涌出”在本门出现,那就是功德妙用,那个地就是真如本性了。这样懂吗?就是果地的妙用了,因为本门是指佛陀的果地的功德妙用。我们到了下一堂课讲到<从地涌出品>的时候,你会发觉,里面的经文跟前面完全不一样。前面我们所学都是凡夫跟二乘人的心态,攀缘、执着,凡夫攀缘因缘果报,二乘人攀缘空性,这是比较不圆满的一种思想。到了本门以后,你只能够合掌,随喜赞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妙庄严王本事品>,全部是在讲佛菩萨的功德妙用。所以,这个地指的是真如本性。
这个大地,诸位!如果它是在迹门出现,这个地就是我们的无明妄想。它会告诉你怎么突破无明妄想。到了本门以后,这个地就真如本性了。所以,你一看就知道,反正有三种大地,凡夫的大地、三乘的大地、佛陀跟法身菩萨的大地,三种大地。
所以,从修行的角度,先把大地变成佛陀的大地,然后再去种树。就是为什么先理观、再事修,是这个概念。
这八品当中的研讨题目,主要来自于现场的听众,也来自于我们网络班跟我们同步学习的听众,大概有一千多位。我们把这所有的题目汇集起来以后,根据两项原则:第一个,相应性,就是你那个题目跟我们上课的主题是相应的;第二个,普遍性,这个问题是大家普遍都需要知道的。所以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就删掉了。我们等于是汇集了四个主题。
我们这次的课程虽然有八品,其实它核心思想只有四个字,就是“会权入实”,就是我们怎么把权法的事修跟理观的智慧对接起来,所以这次讨论有四个主题:第一个,有关理观;第二个,有关事修;第三个,有关理观跟事修的交互作用;第四个,有关净土。这四个主题你把它弄清楚了,你对这一期的课程,整个《法华经》的迹门——开权显实,就有一点概念了。
第一个主题,有关理观
我们看第一个主题,是有关《妙法莲华经》与一佛乘法门的理观智慧,有三个小题。我们先看第一个小题。
【学员提问】师父曾讲过,初地之前,对于因缘所生法我们是要远离的,也强调《法华经》核心是会权入实,要用摩尼宝珠与外在因缘贸易所需,这就意味着又不能完全舍弃因缘;又则,作为仅仅还是资粮位的我们,离初地尚远,离相很难,着相乃常态,请师父慈示,那我们怎么才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师父答疑】这个题目是问理观。其实理观的智慧是离不开因缘法的,你一定要面对因缘的挑战,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终。这句话,“百花”指的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是很多元化的,有玫瑰花,有牡丹花,各种花。那么我们怎么样在因缘当中走过因缘所生法,到临终的时候能够“片叶不沾身”?
如果是法身菩萨,他的理观是非常坚定的,他的心是安住真如本性,破无明,证法身,他的确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的。法身菩萨的每一期的生命,他来的时候是清净本然,走的时候也是清净本然,这中间对他来说完全无住。
那凡夫呢?凡夫我们这一期生命,从小到大,走到临终的时候,如果完全都没有修学,那一定是沾满身。你看每一个临命终的人都是怎么样?心有千千结。来的时候带着业力而来,走的时候带着业力跟妄想这两个东西去投胎。所以生死凡夫他是沾满身。
如果一个凡位的菩萨,就是我们开始修理观了,那么我们这一期走过来会怎么样?答案是:有些会沾身,有些不会沾身。我们资粮位的菩萨理观薄弱,虽然有理观,但薄弱。你遇到了人事因缘,如果跟你的业缘比较轻,比方说你去超市买东西,你看到很多的人跟你在那边排队,这些影像也落入到你的心中,但是你回去以后就忘掉了,它不会沾身的,就是有些影像在你心中会轻轻地走过去。但是,你的六亲眷属的影像一定会沾身的。
所以,凡位的菩萨,“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不成立的。我们在<安乐行品>里面讲到身安乐、口安乐,有些人你要避免接触,就是理观你不能够去否定事修的。比方说做官的、从事淫业的、从事杀生的、邪知邪见的外道、二乘人,你都要远离的。你不能够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我要无差别地面对一切众生。你别忘了,你是资粮位的菩萨。
我们看,在<劝持品>的时候,佛陀对于法身菩萨,他什么规矩都没有。他只告诉你,你就看我的面子,看在佛的面子上,安忍,就可以了,他这个就过关了。到了<安乐行品>那规矩就多了。你的身业,哪些因缘是不能碰的;口业,什么话是不能说的;你意业,什么念头是不能动的。就是有些花丛你可以走过去,有些花丛你是不能走的,就是你走不过去的。所以我们临命终,为什么印光大师说到晚年要收心?如果你是圣位的菩萨,你有什么好收的呢?你收什么心呢?对你来说“顺逆皆方便”!
所以诸位!就是说,不是说学完《法华经》,知道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然后你就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理论上是没有错,但事实上,因缘上你过不了关的。所以,对于人生要怎么过,我们要选择。我的理观的所缘境只能够面对什么?就是不可避免的因缘,不可避免的。就是,我学了理观,我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我这个摩尼宝珠到底要来面对谁?要面对的是你无可选择的。比方说你的子女,你没办法选择;你的家人,你的六亲眷属,因缘跟你特别深的,这个业力,你该还的就是要还。这个时候,你只能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把它的势力降到最低。所以理观是怎么样?是面对于你不可逃避的因缘。
所以我们净土宗就是,该收心还是收心,但是有些因缘你收不了,你不能够否定因缘果报。你欠人家的,他一天到晚刺激你,你只能承受的。那你只能够说,我面对这个因缘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可以的。
所以你要知道,理跟事要清楚。事,要拣别,有些因缘你不能碰,你过不去的。你把佛陀规定的这些因缘删掉以后,其他因缘你只能硬着头皮认命了。但是基本上就是,你不跟它互动,这个花对你的影响就降到最低。这个就是所谓的凡位菩萨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这个概念。所以你要知道,我们理观面对的所缘境是不可避免的因缘。
就是说,你要有一些事修的方便。比方说菩萨戒,为什么你要看菩萨戒?说,我怎么知道哪些因缘要避免?是的,你不知道,所以你要看佛陀怎么说。有些因缘要离开的,有些因缘你不能碰的。这一些事修的防护作用,我们该有的身口意的防护,都是要建立起来,然后才能够说,我尽心尽力地去做,“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所以,凡夫是有条件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看第二题,这也是理观的。
【学员提问】请师父慈示,在法华会上龙女转身成佛,龙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能否请师父再解释一下刹那无生的道理。
【师父答疑】“刹那无生”这四个字,是指我们一念的心跟清净心接触的那一个刹那,叫做刹那无生。所以无生指的是清净心。因为清净心没有生灭相,它离一切的生灭相,所以它是无生。其实无生就是无灭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跟真如的相应是刹那的、是瞬间的、是圆顿止观、是当下的?这个观念很重要。你看我们事修,比方说你修布施,布施是当下成就的吗?当然不是。你可能今天布施一点,明天布施一点,你布施了一辈子才有福报出现,布施它是点点滴滴。所有的事修都要渐修的,持戒也是这样。你今天持戒,明天持戒,要经过三年小成,五年中成,十年大成。所有的事修都没有所谓的“刹那”这两个字。凡是刹那一定是理观,就是所谓的“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诸位!我现在考你一个问题:你们听了师父这么多课,为什么理观是顿悟的、是顿入的?就是蕅益大师说的顿入不思议境。为什么?给你们想三十秒。这个很重要,这对你临命终很重要。为什么事修不能讲我刹那去修布施、刹那去持戒?不可以。持戒只能够累积性的,我一辈子去修布施,一辈子修持戒。只有理观叫刹那。想到了?因为理观的真如是你本具的,它本来就在你的心中,你不用去修它。你只要怎么样?你知道觉悟就好了:哦,原来我一念打妄想的心的本质,是清净心!
在整个佛陀的教法当中,有资格称为“刹那”这两个字的,就刹那相应的,只有两个法门:一个是真如,一个是净土宗。净土宗临终的感应道交也是刹那,“一刹那中离五浊”,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功德也不是你修的,也是本具的。它是本具的,也是阿弥陀佛成就的。我们只是“转他成自”,我们跟弥陀的功德以及现成的功德感应道交。所以,在佛教里面凡是谈到刹那的,就是这个东西已经成就了,就看你要不要跟它感应道交,看你要不要去接受它、承认它而已。
你看很多人,你看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过去业障深重,造了很多的罪业,临终的时候突然间当下安定下来,念佛往生。蕅益大师说,这种五逆十恶带业往生,都是过去生理观很强的,否则他做不到。你有本事你做做看。你造五逆十恶,你临命终是躁动不安的,那个业力会去压迫你的,你那时候内心的“弟子心不安”是非常严重的。虽然果报没有现前,那个花报就够你受了,那个罪业的花报。他造了五逆十恶,临终为什么就能够瞬间、突然间安定下来,不随妄转,提起佛号往生?这种人,蕅益大师说,百千万中难得一个。就这个人是过去生理观很强,今生是一时的糊涂犯了罪业,但是理观的智慧不会退失。
理观的本身,你观照的是你一念的真如本性,是清净心。它是摩尼宝珠。而你本来就有摩尼宝珠,只是你过去不知道。所以,你知道你有摩尼宝珠了,你心就安定下来了。你以为摩尼宝珠是你修来的?当然不是。
所以,诸位!凡是跟修德有关的,比如说,持戒,你本身有持戒吗?你当然没有持戒嘛。你内心是清净,哪有持戒?持戒是后来的庄严嘛。持戒要去修吗?要。布施要修吗?当然要修嘛。所以,事修是要靠外在的法门,托彼法门来庄严你的内心,这个是慢慢修的,修多少算多少。
但是理观,你是直观你的真如本性当下本来清净、本来具足。它是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你过去把它忽略了。所以它叫刹那无生,它重点在刹那。能够称为刹那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真如法;一个是净土法门,他力门,果地教。因为这个都是现成的。
这个对临命终很重要。你在临命终的时候,很多妄想干扰你,你要快速地把心安定下来,只有一个方法:跟你的真如本性对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马上就能够不随妄转。这个主题我们待会儿会说明。
刹那无生,这四个字很重要!它的核心思想在于“刹那”这两个字。因为无生,你的心本来就是无生的。所以你看《净土忏》里面说,我们凡夫在无生中妄见生灭、在菩提中妄起烦恼。一面清净的镜子,我们自己在跟灰尘互动。自己跟灰尘互动,我们不认那面清净的镜子,我们去注意那个因缘所生法的假相,结果就弄得自己在清净心中去显现生死轮回。所以你现在重点是把那面清净的镜子找出来。
【学员提问】如果选择真如,就要放弃有所得心,但凡夫难免有所得心,学了《法华经》之后受到鼓励。如何判断自身因地发心的真伪呢?
【师父答疑】理观智慧的生起,就是我现在去回光返照我一念的清净心。理观当然讲的是安住,那我们有没有什么指标?因为理观是无形无相的,有没有什么指标可以判定你真的是安住心性,而不是安住自我意识?
有两个指标:
第一个,寂静。就是说,你学了《法华经》以后,尽管你的人生没有太多变化,你跟谁互动还跟谁互动,但是你发觉,你比较不容易受外境给你的影像的干扰。就是“百花丛里过”,虽然不是“片叶不沾身”,沾得比较轻了。就是你内心有某种寂静的力量出现,淡泊寂静,对得失的心也淡薄了。
所以,刚开始你可能会不适应那种寂静,因为我们的内心习惯在垃圾里面活动,就是他房子弄得很脏已经习惯了。突然间,这个房子变干净了, 你会觉得好像人生没什么滋味。对了!人生本来就是要从没有滋味中建立法喜的滋味。所以你的心一开始慢慢趋向于寂静的时候,你会觉得好像不习惯,但是你习惯以后,你就非常喜欢寂静了,就是你慢慢体会到祖师说的“好事不如无事”。那种寂静的力量生起的时候,也恭喜你,代表你的生死业力开始沉淀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愿望。三乘的修学都有寂静,我们怎么去区别大乘的寂静跟小乘的寂静?小乘的寂静是空、无相、无愿。所以你在寂静的时候你要注意,说我这个寂静是对任何事情都不抱有希望,包括对佛菩萨的功德也不抱有希望,那这个寂静你就要小心了,这个寂静就不对了。你这个寂静就不是清净心的寂静,你是跟空性相应的寂静了,就是断灭性的寂静了。
所以,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安住一心真如即空即假即中呢?两个指标:第一个,寂静的心生起;同时,寂静当中带有一种菩提的愿望,你不见得马上会去实践,但是你有那种理想在。所以,当你的心中出现寂静中又带有愿望,愿望中又带有寂静,应无所住而生起菩提心,这个就对了,就表示你的这个安住是正确了,继续走下去是对了,你这个方向已经走对了。套一句咱们古代的说法,你修行上路了。你上了高速公路,后面的路就好走了,你成就佛道是迟早的问题了,看你精进而已。
我们最怕的就是,你学了《法华经》,你还在市区里面打转,你找不到高速公路。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连安住都没有安住,你后面就很难修了,你就活在那种躁动不安的阶段。那什么叫安住呢?两个指标:寂静、愿望。
【学员提问】师父,阿弥陀佛!弟子这边想问的是刚才第二题。
【师父】就是刹那无生,是吗?
【学员】是。师父提到一个概念,就是说,理观的智慧之所以可以“刹那”,是因为我们本来本具的,所以刹那就可以入。龙女她刹那间入这个理观的道理,她就不退转,可是我们凡夫也常常在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我们还在这边。
【师父】对。
【学员】弟子想请教师父,可不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我们跟龙女之间的差异在哪里?这理观是不是也有次第性,学习的次第性?我们该怎么样逐步逐步地让理观能够变得这么有力道?谢谢师父!
【师父】诸位有没有听过六即佛的思想?六即佛,六而常即,即而常六,有没有?(学员:有!)
就是说,真如本性是不可切割的,它跟事修不一样。像布施,布施可以切割。比如我发心要布施一万块,我可以今天供养五百块,明天供养五百块……它是可以慢慢累积起来的。理观智慧不可切割。但虽然不可切割,它也有浅深的差别。就是,你说我安住无生,我们不能否定你,但是你的无生叫做什么?名字即无生。有没有听过?名字位的无生。就是,你的无生是怎么建立的?靠你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哦,“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你没有看到无生,但是你透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几句话的引导,你随顺于无生。哦,名字位的无生,名字位的刹那无生。名字位, 但好过那些什么都不懂的。这个无生,你一分的相应,一分的力量。
然后,名字位接下来是什么?对!观行位。智者大师就是观行位的无生。观行位就要有禅定了,他是进入这种更深层的调伏的力量。
观行以后,下一个是相似位,就是六根清净位,这个断见思了,入了圣人。但这个时候无生还没有出现。要到这个分证位,分证位就是大乘的见道位,破无明证法身了。见道位,再一个修道位。最后究竟位。
所以,无生这个真理,由浅入深是即而常六,它有六个阶位。但是,虽然六个阶位,都不离开无生,所以也是六而常即。这样懂吗?
所以,有阶位的。就是说,理论上,我们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我们可以说是,就印光大师赞蕅益大师说的,“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佛陀的知见就是站在一念心性来看十法界的因缘法如梦如幻,对不对?那我们的一念心性看十法界的这种即空即假即中的无生的真理,跟佛陀的知见是随顺的。就是佛陀是父亲,我们是小孩子,但是我们是怎么样呢?一脉相承的。
你看,我问你,一个七十岁的父亲跟一个二十岁的小孩子,这两个有没有差别?你可以说有差别,你也可以说没差别,是吧?差别在于,父亲的经验老到,对各种家业的掌控、对这种财产的分配,他是非常的自在。这个小孩子呢,你说,欸,他什么都不懂!但你别忘了,他是他儿子,他是一脉相承的,他以后是继承家业的。你隔壁的邻居他表现再好,他会继承你的家业吗?不会,是吧?虽然你是一个生死凡夫,但是你是佛陀的知见。三乘的圣人他再怎么修,他是三乘的知见,他要成佛,对不起,请你来学《法华经》。因为他这个空性的智慧跟佛道是不相应的,他只能解脱,到了解脱道以后他无学了,这个轨道没路走了。
所以阿罗汉他为什么一定要学《法华经》?因为在他的这个四谛法门当中,他这个铁轨走到无路可走了,他小乘的无学位了,他大事已办了。就是说,你要么就入涅盘,要么就是换跑道, 因为你这个跑道没地方走了。他从《阿含经》来修行,他到顶了,要换到一佛乘的跑道才有办法从空出假,回小向大。
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无生是所有阶位里面最低的,叫做名字位。但是你别忘了,你以后的成佛,你有一天在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的成佛,你要感激现在的你。因为你现在种下一个菩提的种子,后面才有你无量劫的成佛那个果实。一佛乘的思想它好就好在,它因果是完全一致的。你成佛也是靠一念清净心,只是那个清净心加上六度的功德庄严——事修,就差在这儿。但是本质,那个清净心跟你现在悟的清净心是没差别的。就是说,佛陀的清净心加上了很多六度万行的这种资粮力,加上很多的经验;我们是刚开始出生的小孩。但重点是,我们是一家人。
所以,无生虽然分成六个阶位,说是即而常六,但是也六而常即。这样懂吗?就是说,我虽然业障深重,烦恼很多,但是已经投生在佛家,因为佛法的种性只论知见,不论修证。你修证再好,你隔壁的人表现再好,你不是我们一家人,对不起,继承财产你是没份的。所以,理观决定你的种性,事修决定你的资粮,功德力。所以,这个刹那无生,是佛陀、法身菩萨跟圆教的名字位以上才有办法进入这个领域的,就是佛陀的知见。
所以我们现在的阶位,如果你对这个无生的真如本性能够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深信不疑,你就入了名字位。这个名字位范围非常广,很广。你刚开始知道,也是名字位。你看蕅益大师他谦卑,他也说自己是圆教名字位,但是他是圆教名字位的尾端了,他即将进入五品观行位了。五品观行位力量就大了,他那个调伏力,圆伏五住。到了六根清净位那就断见思了。所以我们现在等于是怎么样?我们现在是进入一个成佛的跑道,但是还没开始走。但是这有什么好处,你知道吗?你的进步会比别人快。因为这个跑道,你是坐大白牛车。
第三题就是怎么样判断我们的安住真如本性?就是寂静跟愿望。
第二主题,有关事修
前面是理观。我们看第二大题,有关《妙法莲华经》的事修法门。
【学员提问】请师父慈示,用恭敬心读诵《法华经》,用文字相熏习内心,改变思惟,每天读诵一品,行有余力,进而书持、供养,为人解说。
【师父答疑】这题目好就好在用文字相熏习内心,改变思惟。是的,就是理可顿悟,事要渐修。其实理观是一刹那相应,但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有一些事修方便?那当然就是书写、读诵。书写读诵当然就是用文字相熏习内心,改变思惟。是的。
在读诵的时候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的:
第一个是方法。
为什么文字相能够熏习内心、改变思惟?它有三个过程:第一个,文字般若;第二个,观照般若;第三个,实相般若。首先你要把文字相变成观照,观照智慧。这个时候你对《法华经》要先怎么样呢?你要先学习。如果你对《法华经》的义理完全不懂,什么叫做约迹门开权显实,什么叫约本门开近显远,你完全没有学《法华经》,你就去读诵,你只得到文字相的般若,为以后的修行种下一个久远劫的善根,成就善根。这个善根今生不会起作用,因为你不能把文字变成观照。所以你必须把道理懂了以后,你才能够随文入观,把文字相转成观慧。第三个,把这个观慧变入实相。这第三个阶段把观照变成怎么样?法法会归你的心性。
你看,《法华经》的前半段主要是加强清净心,到后半段,本门,那就是菩萨的妙用,就讲到菩提愿了。菩萨的普门示现,都是愿力的显现。比方说你读<见宝塔品>。你看<见宝塔品>,你读到“从地涌出,住在空中”,这宝塔什么意思,你不懂,你就“哦!这个宝塔很漂亮”。那你就活在文字相。但这个宝塔所表法是菩提愿。说,哦!这个是多宝佛过去所发的愿,这宝塔才会出现。然后宝塔为什么在空中呢?因为这个菩提愿相应于清净心。法身菩萨的愿,它不是坐在地上的,是在空中的,在离相的清净心的空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怎么样?要先受持。你明白道理以后再去诵《法华经》,那么这个文字相可以转成你心中的观照,最后能够加强你的理观智慧,入实相般若,就是会到你一心真如的实相的安住里面去。
这个是方法。从文字入观照,观照入实相,这是方法。
第二个是心态。
这个心态是所有修行的心态。就是诸位!你做功课的目的是要让你进步的,要增上,你不是只是做功课。所以,从进步的角度,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宁可少念,不可草率!我们很多人做功课没有注意到,做功课是要增上、进步的,他就是把功课做完就算了,就含糊笼统。
我过去做过老法师的侍者。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有一次去见海公师父,跟他请教一个问题。我从门口要进去的时候,从窗户看到他老人家在打坐,他打坐的时候前面放一本经书,是《楞严经》的经书。他老人家是读一段以后,就静坐,在那边思惟。他读一小段,他眼睛就闭着,在思惟这个《楞严经》的义理。
就是说,今天你做功课的目的不是把它念完就算了。你是不是能够把这个文字的相转到你内心去变成一种光明,那你的闻思就很重要了。你要怎么样?细嚼慢咽。学佛最怕囫囵吞枣。你慢慢地去体会,这里面到底佛陀想告诉我们什么?在我们内心当中会建立什么样的观慧?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你的心态,一定要知道,修行是要进步。你每天要进步,而不是把功课做完就好。那只是交代功课而已。
这地方就是两个,第一个方法,第二个心态。你掌握这两个原则,你就会受益了。
【学员提问】《法华经》上描述了很多时空相貌,有龙女的刹那转身,有无量的过去相,也有佛陀给阿罗汉授记后讲他在未来的各种时空相,无尽时空都不离现前一念心性,那么阿罗汉和菩萨在佛陀授记前后,对时空相的体验会有所不同吗?
【师父答疑】这个时空相就是我们说的法界了。凡夫的时空相是业力变现出来的。我们先谈谈凡夫的时空相。凡夫的时空相是单一的时空相。你看你,你今生的轨迹,你有你的时间相,有时候有些时间过得很快,有些过得很慢。一般痛苦的时间会过得比较慢,快乐时间过得很快。比方你小时候很痛苦,你觉得小时候时间拉得很长。在你的时空相里面,你的空间,你遇到什么人,你遇到什么事,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今生要走的时空相。这个时空相是单一的,就是完全由业力变现的,就是你要面对的。
过去有人在佛教文章里面说,一个人死了以后如果变成蚊子,他可以变成一百只、一千只蚊子。这个解释是错的,他没有学唯识。我们今天的人,比方你是人,你的整个生命、你的时空相是你的生命的全部了。你就算变成一只蚂蚁,就算你变成一个微生物,你的时空相也涵盖你的全部了,全体不变,全体随缘。不可能说你一个生命变成一百个生命,除非是法身菩萨,凡夫没有那么多时空相。
凡夫呢,你记住,任何时候,你只有一个时空相,不管你是变成什么,你就算变成一个非常微小,用显微镜看到的微生物,你也是只有一个时空相。就是,凡夫的时空相就只有一种。我们的时空相是片段的,这个时空相结束了换另外一个时空相,就是生死轮回,分段生死。
法身菩萨的时空相就不一样了。你看初地,他证得真如本性以后,可以有一百个时空相。那个时空相不是业力,叫做愿力,他可以随愿受生。他可以选择到畜生道去做一个蛇王,现出蛇的时空相来度化跟他有缘的众生。他可以变成鹿王、变成猴王,他也可以变成人,各种各种。当然,他也可以现成佛法界。变佛法界困难度高一点。我们说过,从法身要转成应化身,你要发愿,要修六度,要去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你要等待跟你有缘的众生都成熟了,然后投胎到你的地方去。你本身要成就,你还要等待跟你有缘的众生,等待他的善根成熟。所以,初地菩萨可以同时现一百个时空相,就看他要不要。但是现佛身相对困难。一般九法界你随时可以现,现佛身就不是你要不要而已了,那你要去修的,应化身的佛是要修的。凡夫的时空相是业力,法身菩萨以上的佛菩萨的时空相是愿力。他有很多自在力,这个时空相结束了,这个蛇后来被杀了,他随时又变一个时空相出来。
阿罗汉的时空相呢?阿罗汉的时空相也是单一的。但他比较简单,他的时空相就是涅盘寂静,他没有其他时空相。你不管对他做什么,他的心永远是涅盘寂静乐,就这样。他跟外境是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因为他不受一切法,他的六根的受已经被破坏了,你怎么对他都是一样,他大不了就提前走而已。但是,如果阿罗汉听了《法华经》,佛菩萨给他授记,对的,他时空相改变!他从一种涅盘寂静的时空相转成一念心性的时空相,这个时候会权入实,那他就是又回归到一念心性了,他的时空相又变成初地,就是一百个分身了。没有听《法华经》之前,他的时空相就很单纯,就是涅盘寂静相。
我们凡夫的时空相是多彩多姿,尤其富贵的人, 他有各种各样的人事的因缘。阿罗汉在受完记以后对时空的体验他会不同的,他从一种空性的寂静转成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功德妙用。就是这个时空相不同。
【学员提问】《法华经》的经文里,有很多次使用“涌出”,甚至有一品的品名直接就是<从地涌出品>,这个词如此频繁使用,是不共于其他经典的,请示师父有何深意?
【师父答疑】“从地涌出”,佛教很喜欢用大地来譬喻我们的内心世界,为什么呢?因为大地能生万法,它有能生的功能,而我们的内心也能够去创造万法。当然,凡夫可能创造的是六凡法界,佛菩萨创造的是整个功德庄严。
我们先谈谈凡夫的大地。凡夫的大地叫做什么呢?叫做杂草丛生。我们这个大地生出各式各样的杂草,都没有用的,也不能吃,也不能作药。
三乘的大地呢?三乘人的心,他这个地,它从地涌出什么?三乘,你可别忘了,他虽然不能成佛,他是有果实的,他是一个果树,他是有各种的三乘的道果,三乘是有道果的。所以三乘的大地是各种的药草果树。
那么佛陀的大地呢?佛陀的大地有无量无边的果树,万德庄严。
修行就是先改变你的大地。这个很重要,就是你不要马上去种果树。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先修理观,再修事修?诸位!你知道为什么开智慧那么重要?就是说,好,你现在这个大地只能长出杂草,但你现在不换这个大地,你不断地种,你只能够长出漂亮的杂草。漂亮的杂草还是杂草,为什么?你不可能变成药草或者果树。因为你这个大地就是只能长出杂草。所以,你今天的智慧理观不建立起来,你广修福德,到最后叫做,你修了很多美丽的杂草、庄严的杂草——人天有漏福报。
所以,为什么佛陀用大地?就是说,你要先把你的大地给换掉,把这种贫瘠的大地转成佛陀的大地。就是把你的心态先转成佛陀的知见,然后再去修事修。就是,修行先从根本上改变大地,然后再从大地里面去种事修的因果的树。
但是这个大地,他有时候讲凡夫的无明妄想的大地,有时候讲佛陀的一心三观的大地。比方说我们看迹门,迹门<见宝塔品>,宝塔是怎么?“从地涌出,住在空中”。这个地是指什么?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地是无明妄想的地。因为,迹门的目的是怎么样?因地,它是要破无明,它是要成就般若德,它破无明证法身的。所以,这个大地如果出现在迹门,那指的就是凡夫的无明妄想。
如果这个大地出现在我们以后的课程,“从地涌出”在本门出现,那就是功德妙用,那个地就是真如本性了。这样懂吗?就是果地的妙用了,因为本门是指佛陀的果地的功德妙用。我们到了下一堂课讲到<从地涌出品>的时候,你会发觉,里面的经文跟前面完全不一样。前面我们所学都是凡夫跟二乘人的心态,攀缘、执着,凡夫攀缘因缘果报,二乘人攀缘空性,这是比较不圆满的一种思想。到了本门以后,你只能够合掌,随喜赞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妙庄严王本事品>,全部是在讲佛菩萨的功德妙用。所以,这个地指的是真如本性。
这个大地,诸位!如果它是在迹门出现,这个地就是我们的无明妄想。它会告诉你怎么突破无明妄想。到了本门以后,这个地就真如本性了。所以,你一看就知道,反正有三种大地,凡夫的大地、三乘的大地、佛陀跟法身菩萨的大地,三种大地。
所以,从修行的角度,先把大地变成佛陀的大地,然后再去种树。就是为什么先理观、再事修,是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