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第108章 第108集《妙法莲华经》
热门推荐:
为了成为英灵我只好在历史里搞事
异界召唤之武镇天下
带着荒田回过去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柯学:我的恋爱标准没有问题!
这一世,恋爱狗都不谈
天域丹尊
季汉刘璋
全职大主播:开局魔都五套房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四十九面。这一科,我们前面讲到约喻广叹,佛陀迹门的智慧即将结束,佛陀就赞叹《法华经》的一心三观的智慧。
佛陀怎么赞叹呢?他用譬喻的方式来赞叹。他说转轮圣王统领四天下,在征战的过程当中是如何去赏赐他的兵将。一般性的赏赐,就赏赐他一个个别的东西,田宅、珍宝、象马车乘等等。只有特殊的大功劳的,他才把他头顶上的摩尼宝珠赏赐给他。
其实佛陀的赏赐也是这个方式。很多人进入了佛法,但是得到了不同的赏赐。有些人在佛法当中修了一辈子,得到三生的福报,他满心的欢喜。他每天五点起来做功课,每天参加拜忏,做早晚功课,修五戒十善,得到三生的人天福报,他也是满心的欢喜。这是佛陀给他的赏赐。佛陀只有在特殊的善根的情况下,才会把他心中的摩尼宝珠赏赐给这个人。为什么呢?最后这段经文就讲清楚,佛陀为什么不把《法华经》的摩尼宝珠随便赏赐呢?这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多怨难信。《法华经》的一心三观,好是好,但是你很难相信。不相信也就罢了,你还毁谤,就造口业。这第一个。因为我们凡夫喜欢向外追求,你现在要他回光返照,你严重违背他的思考模式。他来三宝是要来求东西的,求福报,求智慧,求安乐。他的核心就在一个“求”字,你现在要他回光返照,他就毁谤你了:我有什么好回光返照的,我一天到晚都是妄想。是吧?所以,他很难相信,他也就毁谤。这第一个,他善根不够,所以不能随便赏赐,否则就害了他。
第二个,它是诸佛的秘密之藏,它就很难讲清楚说明白。比方说禅宗的公案,二祖见到初祖,二祖说,弟子心不安,请和尚安心。初祖也没有叫他去拜忏,也没有叫他去念佛,没有给他施设任何法门,他说,你把那个躁动不安的心拿出来。结果他一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心就安定了。初祖面对二祖,没有讲一个法门,他也没有讲四谛,也没讲十二因缘,也没讲六度,通通都没有,他只做一件事情:把你妄想中的摩尼宝珠找出来。好了,三祖遇到二祖也是这个道理。三祖说,弟子业障深重。二祖说,谁绑住你了?他回光返照。没有人绑住你啊。觅心了不可得!
这个地方说明一件事情,我们所有的障碍,来自于妄想、业力,占一半。就是果然是有妄想,果然是有业力,占一半。另外一半,就是你智慧不够,你不知道怎么处理,就让业障更厉害。就是说,业障是客观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业障。说实在,每一个人在生死轮回打滚到现在,谁都没有比谁好。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业障对他的伤害能够降到最低呢?因为他有智慧。就是说,今天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是业障深重,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他表现出来,看不出他有业障呢?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法宝,能够跟业障保持一个隔离,离一切相。但这个法宝,难就难在它很难讲清楚,“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你只能说即空即假即中,又清净,又具足。所以,就是说,同样的业障大海,这个真如法门是怎么样?秘密之藏,这是诸佛最难讲清楚的一个微妙的法门。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有两个理由:第一个,它很难相信;第二个,它很难说清楚。所以佛陀不妄宣说。这两个理由。当然就看你的善根了。
辛二、重颂 分二:壬一、颂行法;壬 二、颂叹经
我们看辛二的“重颂”。这段重颂是誓愿安乐行的重颂。分两段。
壬一、颂行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
这段是“超颂行成”。我们今天一方面修一心三观,把心从颠倒妄想而调到一心真如,理观;然后配合四安乐行。那有什么好处呢?三个好处:第一个,常行忍辱。就是着忍辱衣,你多了一件忍辱的衣服来保护你。第二个,入慈悲室,有一个慈悲的房子。第三个,坐法空座,也有座位。所以,整个四安乐行的修学,最后的会归处就是三种功德法,就是慈悲、智慧、忍辱。其实,四安乐行最后的会归处就是弘经三轨。这个是讲到它果地的行成功德。
再看它的因地修学。
后末世时 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 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诸方便 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这个地方是讲到因地的修学。这个地方因地的修学特别指的是誓愿安乐行。在末法时代,你能够如法地受持《法华经》,不管你是出家、在家,或者是凡夫众生,你应该生起慈悲的愿力。就是你能够如法修习一心三观,又能够修习四安乐行,你是非常幸运的。
那你这么幸运,你应该怎么样来发愿呢?你应该发愿:
“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你看到很多的佛弟子他还在事修,只是每天追求一些小小的果报,那么这样子的结果就是生命当中的重大损失。因为这样只能够得到一种枝末的片段的功德,那个修行叫做事倍功半。就是你只能靠法力的摄受,而你放弃你心中的摩尼宝珠,这是非常可惜的。你一个贫穷人,你就知道打工,你也不知道回家,这个就很可惜了。
那怎么办呢?你要发愿说,如果我成就佛道,我一定要怎么办呢?“以诸方便”,我先用三乘的权法让众生破障,然后再说《法华经》,使令他安住在一心真如当中。你要有这个愿力。你自己依止《法华经》成就,你也希望以后,你能够把这个法门相续地传下去。
所以这个四安乐行,其实四安乐行是对凡夫众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护。所以,你讲到四安乐行的时候,整个《法华经》的修学就是在迹门的因地修完了。就是第一个,智慧的观照,受持、读、诵、书写、为人演说,第一个助行;第二个助行,就四安乐行。
你修这么多,怎么知道你到底有没有进步呢?因为《法华经》的特色是因果同时的,它直接从心地观照进去,所以你内心一定会产生变化的。三个指标:第一个,你的智慧有没有增长;第二个,你的慈悲心有没有增长。这两个可能不容易看清楚,第三个比较容易看。第三个,你的忍辱力有没有增长,这是最明显的。
就是我没学《法华经》之前,外在的因缘一刺激我会马上反应。因为你的心随时注意外境,所以你的心会变成很容易受到干扰刺激。而一个内观的人,他慢慢慢慢地离相以后,尽管他也会受到干扰,但是它的势力降低很多了。所以,“坐法空座,入慈悲室,着忍辱衣”,这个“衣服”是最容易看清楚的。这个忍辱就是,你修行的一心三观有没有进步,这个忍辱是关键。就是整个因地的修学,佛陀会归到三法——慈悲、智慧、忍辱。这是作一个总结。
壬二、颂叹经 分二:癸一、总颂两喻;癸二、总颂两合
我们看壬二。前面是讲法门,这以下讲赞叹,重颂赞叹经法。
癸一、总颂两喻
癸一的“总颂两喻”,就是与珠喻跟不与珠喻。我们先看两个譬喻。
譬如强力 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 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 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 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这是对前面的譬喻作一个重颂。说有一个大威德力的转轮圣王出世,统领兵将去打仗,结果把这个盗贼消灭以后,“赏赐诸物”。赏什么东西呢?赏这个“象马车乘,严身之具”,“田宅、聚落、城邑”,还有珍贵的衣服以及种种的七宝,乃至于“奴婢财物”。转轮圣王二话不说,“欢喜赐与”。那么这种一般性的赏赐是很快就能够赏赐了,你只要稍微有一点功劳就赏赐。
只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叫特殊赏赐。就是这个人特别勇健,能够成就难能可贵的功德,转轮圣王才会把他头顶上的摩尼宝珠赏赐给他。这个就是转轮圣王的赏赐是有层次的,有一般性的赏赐跟特殊性的赏赐。
癸二、总颂两合
这样的譬喻,放在佛法也是这个道理。佛法的赏赐,佛陀的赏赐也是不同的,他不是所有人都同样赏赐。我们看佛陀是怎么赏赐的,看合法。
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首先,佛陀要赏赐,佛陀要做一件事情,要先出世,佛陀必须从法身以大悲心变现一个应化身。比方说释迦牟尼佛变现一个丈六比丘相,他一定要出世说法,他才有办法赏赐,所以,“如来亦尔”。作为一个法王,他具足忍辱、智慧、慈悲,还是会归到弘经三轨。《法华经》的所有的功德都是以这个忍辱、慈悲、智慧为根本,以这三种功德来出世。这是第一个,佛陀夹带三种功德力出世。
第二个,出世以后他怎么个赏赐呢?看第二段。
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 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 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
佛陀第一个赏赐,是看到一般人他怎么样呢?“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一般人都是这样。大部分人的学佛就是,他有障碍他才会学佛。当然,第一个,他有障碍,第二个,他有善根,这两个缺一不可。他在生死当中遇到了痛苦,他想要解决生死问题。因为你所有的痛苦的根本就是生死轮回,你只要受生你就很难解决痛苦。面对这种想要解决痛苦问题的,佛陀给他法门,成功以后就给他种种的赏赐,给他禅定、解脱。这个就是佛陀的一般性的赏赐。
再看第二个,特殊赏赐。
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 说是法华
如王解髻 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 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 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
等到解决他的痛苦生死问题以后,也消灭他心中的法执以后,佛陀才把他的内心的真正的摩尼宝珠拿出来,赏赐给这个大善根的人。因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是最为尊贵也最为圆满,但是又很容易遭受人家的毁谤,所以佛陀跟十方诸佛是“严加守护,不妄开示”,一定要等到你所谓的大乘根机成熟了,大乘机熟,佛陀才会把摩尼宝珠赏赐给你。
所以我们看《心经》,就观自在菩萨,这个菩萨他修什么法门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的确是有浅深差别。一般的浅般若,大概就是解决安乐跟解脱的问题了,就是一般的赏赐。所以你看所有的法门,叫你布施,叫你拜忏,当然这就是一种智慧法门,但这种智慧法门解决的是安乐跟解脱。只有《法华经》,直接地契入到菩提的本性,真如本性,叫深般若。
我们举一个例子。你看净土宗最明显,每个人都依靠阿弥陀佛,投入到弥陀的四十八愿当中。你觉得阿弥陀佛的赏赐一样吗?其实不一样,不一样。有些人是完全靠事修的,他把自己观想成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然后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就完全仰仗佛力,完全仰仗法力。其实佛力跟法力是一个东西,阿弥陀佛就是圣号,圣号就是阿弥陀佛。那么这样子得到的就有限了,因为你少了一种力量,少了你的心力不可思议。你没有站在跟阿弥陀佛的共同的立足点来念佛,你站在你的众生法界去忆念佛陀,这形成二元对立。就是你没有真正地“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没有把你的心投到佛心当中去,你只是忆念佛陀。所以你这个靠外力的加持,这个是有限的。
所以,一般我们不会把深般若讲出来,我们一般人请大家结缘都是好好念佛。只有一种大善根的,你才会告诉他说,除了法力在摄受你,其实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就在你的心中,你只是怎么样?“托彼名号,显我自性。”所谓的往生,是你让你自己往生的。一念心性本来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你只是假借名号来帮你开显你心中的极乐世界,让你显现出来,所以佛号是一个助缘。
这种道理,只有你善根成熟了善知识才会告诉你,就是除了法力以外还有心力。但是这个地方重不重要?这非常重要!尤其是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跟我们平常最大的不同,你学过唯识你就知道。诸位!你平常面对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对你算客气了,它给你的问题不多,因为就是今生的障碍、今生的妄想、今生的烦恼,你可能跟某一个人结恶缘,跟谁结什么缘。你临命终的时候面对的是第八识,第八识不跟你客气。第八识其实是无始劫来你所有的大仓库,它跟你算总账啊。你要知道,它不是跟你算今生的账。你说,欸,这个业我今生没有造。对不起,你前生造的,照样跟你算。你今生要离开了,第八识一条一条跟你算清楚。
所以临命终的时候第八识现前,你这个叫内忧外患,内有妄想,外有业力,而你就完全靠着一句薄弱的佛号!你要走出妄想、走出业力,才能面对弥陀的光明。这个时候你如果加一个理观,你不但忆念佛号,还能够回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像镜子一样,这个镜子跟灰尘是最容易理解的。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看到灰尘,马上扑过去,怎么样?去消灭灰尘。这糟糕了。你想要消灭灰尘,那你的人生就没完没了了,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临命终,你抱着消灭灰尘的角度去往生,你就很难往生。你怎么去消灭灰尘呢?你不是带业,业力你说带就带啊?弄得不好它把你带走,不是你把它带走。
但是,你如果说,欸,咱们先不管灰尘,我这边怎么样?安住镜子,我站在镜子的角度来看灰尘。这个就不一样了,对不对?你镜子刚买来的时候有灰尘吗?没有灰尘。灰尘是生灭变化的。你要做的不是把灰尘消灭。印光大师说,你想要消灭灰尘,你就没有办法往生了。你应该怎么样?“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不要管灰尘了,你怎么能够消灭灰尘呢?灰尘是你可以消灭的,那你就不是想带业,你是想消业往生了。
所以诸位!你到底是要面对灰尘,你还是想要安住镜子,你最好现在先想清楚,因为这会影响到你临终的正念。你就从现在开始拜忏,拜三十年,如救头然,你灰尘都没办法消灭,你还是要面对灰尘,你消灭的是一小部分的灰尘,临终还得面对灰尘。这个是智慧的问题,这不是事修的问题。所以往生是智慧的问题,不是靠你的行力。因为你要在短暂的时间,去面对你无量劫所留下的妄想跟业力。对,没有错,它不一定伤害你,但是如果你跟它互动,那就不一样了。
第六意识你也可以安静地走过第八识,你也可以跟第八识互动。但是你要跟它互动,那就没完没了。第八识就喜欢你跟它互动,你去刺激第八识,第八识就刺激你。你要去处理灰尘,灰尘也想处理你。但问题是,灰尘是熟境界,你往生的正念是生境界。你在佛堂用功,一天只用两个小时,但是你创造了二十二小时的灰尘,结果你就失败了。所以消灭灰尘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应该是安住镜子,不是要消灭灰尘。所以这个修行就在一念之间而已。
很多人说,往生到底容不容易?答案是:可能很容易,也可能不容易。你的智慧要不够那就很难,你要智慧够那也就不难。所以这个“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般若的浅深就是说,同样的佛号有不同的赏赐。所有东西都有不同赏赐,这个就是智慧的问题了。同样的法门,你用不同的心态操作它,它产生不同的结果。就这个道理。
己三、行成之相 分三:庚一、结劝四行;庚二、三报转变;庚三、总结法益
我们看己三的“行成之相”。
庚一、结劝四行
我灭度后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说斯经
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
这段是把四安乐行作一个总结。就是在佛陀灭度进入末法时代的时候,一个凡夫菩萨你修理观,你能够用智慧观察你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把凡夫的心转成佛陀的心,转成佛陀的知见。但是你要做一件事情,“欲得安隐”。你要有些保护措施,让你的身心保持安稳,不能躁动不安。
那怎么办呢?修四安乐行,让你的身业保持调柔寂静,口业保持和合无诤,意业保持慈悲善巧,最后回归到弘护妙法,续佛慧命,誓愿安乐行。四种。
这个四安乐行,简单说就是,你一个凡夫,你不能够说是,欸,我现在心中有摩尼宝珠,我能够不随妄转,所以我就怎么样?我就“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可以!你就不应该在百花丛里过。就是说,你不能无事惹事。初心菩萨就应该在没有花的道路上走动,你不能在有花的地方。你不能说,反正我有法宝。你这个心态错了。我们是处理那些我们没办法、必须面对的灰尘,而不是叫你故意去找灰尘。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应该怎么样?你身口意要有一个底线,有些事你不能碰的。虽然你有理观,但是你可别忘了,你是一个名字位的理观,你的理观非常脆弱的。
所以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凡夫菩萨欲得安稳,应该用四安乐行保护自己。就是我们临命终所面对的问题,一定要把灰尘降到最低。有些问题我是跑不掉的,那我认了,但是有些灰尘是可以不惹的,你就少惹为妙。是这个概念才对的。所以佛陀用四安乐行来保护行者,令生安稳,在安稳当中才容易生起正念。这是这么一个总结劝。
庚二、三报转变 分三:辛一、报障转变现报;辛二、业障转变生报;辛三、烦恼障转转后报
我们看庚二的“三报转变”。
你修习一心三观,修习四安乐行,又修五种法师,生命会有什么改变呢?有三种改变,三报,就是现报、生报跟后报,它有时间的次第。
辛一、报障转变现报
先看报障转,转现报。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修理观的人,又修四安乐行,你的改变,你今生(这个现报就是今生)会看到什么呢?“常无忧恼。”我们会有痛苦,这个痛苦是改变不了,因为痛苦是业力产生的,这是身苦。但是你的心苦是可以消灭的,这是忧恼。这个忧恼跟你的福报就没有关系了,你的福报再大,忧恼更多。这个忧恼是很难面对,这忧恼只能靠智慧观照。
这个忧恼来自于哪里呢?就是我们想要追求快乐,就有忧恼,福报多大都一样。智者大师讲一个偈颂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说你想要追求快乐,那你人生只有两种结果:
“得时多怖畏。”欸,你福报现前了,财富现前了,你的美好眷属现前了,但是你快乐吗?没有!因为你求来的。你会知道这件事情是很脆弱。你知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稍有智慧,你也就知道“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有失去的一天。所以,得到的时候你也没有真正快乐,因为你害怕失去,所以“得时多怖畏”。
好了,总有一天,它总会离你而去,不管财富,不管眷属,“失时怀忧恼”。所以“一切无乐时”,你从头到尾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什么东西你一旦追求,你就落入了二元对立,就落入得跟失。得到了,怖畏;失去了,忧恼。所以你从来没有快乐过。
为什么?重点就在这句话:“诸欲求时苦。”所有的快乐没有错,快乐本来就是善业所招感,错就错在“求”!“诸欲求时苦。”你千不该万不该,就不能有追求快乐的心态。欸,不追求快乐,我们追求什么?追求安稳。你把自己安稳了,快乐自然出现。诸位!你要知道,你有福报,你自己会出现快乐。但是你不能求,你要让快乐自己显现。这种快乐,你不是求来的,你得到的时候不会怖畏,失去也不会忧恼。
所以这个关键。就是说,你修一心三观,安住在镜子,你开始慢慢脱离灰尘的时候,佛陀说,我不敢保证你没有痛苦,因为痛苦是业力,但痛苦是瞬间的。其实痛苦对我们伤害不大,你说我没有饭吃,这是瞬间的痛苦。但是忧恼不是,它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那就是你心里的结,这挥之不去的,它跟着你一辈子。而忧恼靠福报也没有用,有些人福报越大,忧恼越多,因为你求的越多。就是你不能够向外求,你要向内安住,你让福报来找你,而不是你去找福报。不是,不是这个意思,你要让快乐来找你,不是你去找快乐。
你向内安住以后,你说,欸,我这个人福报很大,我什么都不求,我吃亏了!你放心好了,该你的福报一点都跑不掉,它会以一种无过失的快乐出现,一种安稳的快乐出现。你要相信因果。你不可以说,欸,我不要福报,福报就消失掉。没有这回事情。那你这样子,我不要业障,业障就消失掉。不可能嘛,是吧?但是福报最怕你去求,求了以后,这福报就变质了,变成得失了,你落入得失的恶性循环,那这福报就害了你了。它给你快乐,但是快乐当中充满了忧恼,那这种快乐不要也罢。所以修行理观的人,第一个,今生消除忧恼。因为你不再求了,随缘消旧业,就这种概念。
辛二、业障转变生报
看第二个,业障转。这个业障转是生报,就来生。今生没办法转业障,今生是转受用,这个果报。来生转业障。我们看业障怎么转。
又无病痛 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
你受持《法华经》,就是福慧双修,就是消除罪障,所以你来生没有病痛。没有病痛,你的颜色就特别的光明,特别的健康。第二个,“不生贫穷,卑贱丑陋”,就是富贵庄严。因为你受持《法华经》,我们讲五种法师,你在读诵的时候,你要怎么样?修十种供养。你好歹会点一点香,你会赞美《法华经》,你会礼拜《法华经》,身口意,对不对?所以,你在修《法华经》,不但是智慧,你还修福,所以来生身体健康、富贵庄严。这个你今生可能看不到,但是你来生一定会看到,这个是生报。来生会没有病痛,不生贫穷下贱。
辛三、烦恼障转转后报 分二:壬一、别明三烦恼障转;壬二、总明一切烦恼障转
烦恼的改变是最困难的,叫后报。可能是第三生,也可能要一百生,它要慢慢的。后报就是第二生以后。那么这个后报有一个别明跟总明。
壬一、别明三烦恼障转
众生乐见 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 以为给使
这个地方讲转贪烦恼。这个修《法华经》的人,他慢慢地会从灰尘的执着转到对镜子的安住。所以,他的第一点,就是这个人的烦恼会淡薄,他不会完全断除,但是会慢慢地轻薄。你烦恼淡薄以后,人至无求品自高,众生会由心地去尊重你,就像欣求圣贤一样。乃至于诸天,诸天他有神通,他看到你内心淡薄无求,他会敬重你。所以蕅益大师说:多贪之人,人天轻慢;无贪之人,人天敬重。一个人你越淡薄,人家会尊重你。这第一个,贪烦恼转变。
第二个,转瞋心。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 口则闭塞
我们说过,修《法华经》有三个指标:慈悲、智慧、忍辱。这个忍辱不是强忍,它来自于消除对立。所有的对立来自于攀缘心,所以你攀缘心消灭以后,你内心没有对立,就没有瞋心。没有瞋心,所以就不招感这种刀杖、毒害,甚至于人家想骂你,骂两句他嘴巴就闭起来了。因为你那种释放的磁场,这种祥和的磁场,它不会助长这种刀杖、毒害跟谩骂的力量,它不招这种横祸灾难,因为你瞋心淡薄了。这转瞋心。
第三个,转愚痴。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安住在这个中道实相智慧,安住在这个镜子的人,他心中无所畏惧,就像这个狮子是百兽之王,它在大草原走动的时候,它内心非常自在安稳。而且它不只是自在,心中常存光明,就像太阳一样能够照除所有的黑暗。
这种三障的转变,最关键的就是转愚痴了。因为这个愚痴不但创造贪,也创造瞋,所以愚痴是根本。其实《法华经》操作的时候,它是两种智慧,要有权法跟实法,只是它用实法来带动权法。所以,学《法华经》的人要有两套智慧:一个因缘观,一个真如观。当然,它是先真如观再因缘观。就是,回归到真如本性的时候,你知道万法唯是一心,一切法唯心所现;但是你也要知道,如梦如幻的业力,这是有因缘果报的。
这因缘观跟真如观,我们举一个例子比较容易了解。比方说你要拜忏。我们前面说过,所有的法门给你的赏赐是不同的。你拜忏拜三个月,他也拜三个月,结果不一样。欸,同样拜八十八佛,但是你们能拜的心不一样。如果你今天没有学《法华经》,你的拜忏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的所缘境就是思惟你的业障深重。但没关系,我向佛陀忏悔,也可以。但是这样的赏赐就很少了,因为你心外求法,你放弃了心灵的力量。
如果你先修一心三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就观想:我本来就没有业障,我本来就具足法身般若解脱,我只是一时的糊涂;我现在回光返照,我觉悟了,我要把我的自性功德开展出来,但是我还是要假借八十八佛来帮助我。它是由内而外,就是能拜的心不可思议,真如观,所拜的法也不可思议。
所以,诸位!我们今天启动真如本性,你也要尊重三宝加持力,两种力量都要,心力、法力。这样子拜下去,那不可思议了。怎么叫不可思议?蕅益大师用四个字——日劫相倍。你拜一天,你隔壁的要拜一劫才达到你的效果。因为他没有启动自性功德力,他把自己观想成一无是处,把自己观想成业障深重,他完全靠八十八佛来救拔他。八十八佛真的会救拔你,但是八十八佛看你这个样子,赏赐很少了,赏赐很少。那你如果能够站在一心真如的角度,用法华的思想,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调伏烦恼,临终的时候站在没有生死的角度提起佛号,来了生死,你会得到广大的赏赐。
就这个智慧是关键!诸位!初学者看信心,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一个初学者是不是有善根,就是看信根,没什么好看的。初学者没有看智慧。老参就不看信心了,老参看智慧。因为你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你会做功课,我也会做功课;你一天念几千声佛号,我也几千佛号。差不了太多,因为大家时间差不多。高下就在于,你用什么智慧去修这个法,这个关键在这里了。所以这个五根——信、进、念、定、慧,追根究底,到老参看的就是智慧。尤其临命终,成败就看智慧了。因为你佛号念的再怎么多,都有限了,就是你能念的心是不是能够施展开来。你拜忏也是这样。所以这个智慧是关键。
我们花了三年半的时间来讲佛陀的智慧。三周说法,法说、譬喻说、因缘说,就是在讲一心三观,怎么样把众生的知见转成佛陀的知见。就是修行之前请你先调整心态,让这个法给你更多的赏赐。不要再认为你自己业障深重,业障深重是外表的东西。当然你也相信你业障重,但是你要相信你的本质是清净、具足。你要永远知道,从原始点来说你跟诸佛是没有差别的。虽然你是金矿,但是你是未来的黄金,你不要老是看到那个杂质。这个黄金里面有杂质没有错,但是你不要老是注意杂质,你永远注意杂质你就变成杂质了。你要注意这个杂质当中有一些黄金的粒子,你要把那个黄金开显出来,不要老是认为你是那个泥沙。我们那念心是真妄和合的。
这整个《法华经》迹门也快结束了,所以它这个理观是关键了。就是一个人你可能到了五六十岁就会知道智慧的重要,因为你的行门已经有限了。年轻人可以一天冲个三千拜、四千拜,那没关系了。我常常说年轻人靠信心,老参看智慧。你现在已经不是靠行力的时候,也不是靠体力的时候,就是你学了这么多年,你的智慧到底到什么水平,你的人生就定型了,就是这样的一个水平了。所以你未来的果报,“游行无畏,如师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这个就是成败的关键了。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佛陀怎么赞叹呢?他用譬喻的方式来赞叹。他说转轮圣王统领四天下,在征战的过程当中是如何去赏赐他的兵将。一般性的赏赐,就赏赐他一个个别的东西,田宅、珍宝、象马车乘等等。只有特殊的大功劳的,他才把他头顶上的摩尼宝珠赏赐给他。
其实佛陀的赏赐也是这个方式。很多人进入了佛法,但是得到了不同的赏赐。有些人在佛法当中修了一辈子,得到三生的福报,他满心的欢喜。他每天五点起来做功课,每天参加拜忏,做早晚功课,修五戒十善,得到三生的人天福报,他也是满心的欢喜。这是佛陀给他的赏赐。佛陀只有在特殊的善根的情况下,才会把他心中的摩尼宝珠赏赐给这个人。为什么呢?最后这段经文就讲清楚,佛陀为什么不把《法华经》的摩尼宝珠随便赏赐呢?这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多怨难信。《法华经》的一心三观,好是好,但是你很难相信。不相信也就罢了,你还毁谤,就造口业。这第一个。因为我们凡夫喜欢向外追求,你现在要他回光返照,你严重违背他的思考模式。他来三宝是要来求东西的,求福报,求智慧,求安乐。他的核心就在一个“求”字,你现在要他回光返照,他就毁谤你了:我有什么好回光返照的,我一天到晚都是妄想。是吧?所以,他很难相信,他也就毁谤。这第一个,他善根不够,所以不能随便赏赐,否则就害了他。
第二个,它是诸佛的秘密之藏,它就很难讲清楚说明白。比方说禅宗的公案,二祖见到初祖,二祖说,弟子心不安,请和尚安心。初祖也没有叫他去拜忏,也没有叫他去念佛,没有给他施设任何法门,他说,你把那个躁动不安的心拿出来。结果他一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心就安定了。初祖面对二祖,没有讲一个法门,他也没有讲四谛,也没讲十二因缘,也没讲六度,通通都没有,他只做一件事情:把你妄想中的摩尼宝珠找出来。好了,三祖遇到二祖也是这个道理。三祖说,弟子业障深重。二祖说,谁绑住你了?他回光返照。没有人绑住你啊。觅心了不可得!
这个地方说明一件事情,我们所有的障碍,来自于妄想、业力,占一半。就是果然是有妄想,果然是有业力,占一半。另外一半,就是你智慧不够,你不知道怎么处理,就让业障更厉害。就是说,业障是客观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业障。说实在,每一个人在生死轮回打滚到现在,谁都没有比谁好。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业障对他的伤害能够降到最低呢?因为他有智慧。就是说,今天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是业障深重,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他表现出来,看不出他有业障呢?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法宝,能够跟业障保持一个隔离,离一切相。但这个法宝,难就难在它很难讲清楚,“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你只能说即空即假即中,又清净,又具足。所以,就是说,同样的业障大海,这个真如法门是怎么样?秘密之藏,这是诸佛最难讲清楚的一个微妙的法门。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有两个理由:第一个,它很难相信;第二个,它很难说清楚。所以佛陀不妄宣说。这两个理由。当然就看你的善根了。
辛二、重颂 分二:壬一、颂行法;壬 二、颂叹经
我们看辛二的“重颂”。这段重颂是誓愿安乐行的重颂。分两段。
壬一、颂行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
这段是“超颂行成”。我们今天一方面修一心三观,把心从颠倒妄想而调到一心真如,理观;然后配合四安乐行。那有什么好处呢?三个好处:第一个,常行忍辱。就是着忍辱衣,你多了一件忍辱的衣服来保护你。第二个,入慈悲室,有一个慈悲的房子。第三个,坐法空座,也有座位。所以,整个四安乐行的修学,最后的会归处就是三种功德法,就是慈悲、智慧、忍辱。其实,四安乐行最后的会归处就是弘经三轨。这个是讲到它果地的行成功德。
再看它的因地修学。
后末世时 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 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诸方便 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这个地方是讲到因地的修学。这个地方因地的修学特别指的是誓愿安乐行。在末法时代,你能够如法地受持《法华经》,不管你是出家、在家,或者是凡夫众生,你应该生起慈悲的愿力。就是你能够如法修习一心三观,又能够修习四安乐行,你是非常幸运的。
那你这么幸运,你应该怎么样来发愿呢?你应该发愿:
“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你看到很多的佛弟子他还在事修,只是每天追求一些小小的果报,那么这样子的结果就是生命当中的重大损失。因为这样只能够得到一种枝末的片段的功德,那个修行叫做事倍功半。就是你只能靠法力的摄受,而你放弃你心中的摩尼宝珠,这是非常可惜的。你一个贫穷人,你就知道打工,你也不知道回家,这个就很可惜了。
那怎么办呢?你要发愿说,如果我成就佛道,我一定要怎么办呢?“以诸方便”,我先用三乘的权法让众生破障,然后再说《法华经》,使令他安住在一心真如当中。你要有这个愿力。你自己依止《法华经》成就,你也希望以后,你能够把这个法门相续地传下去。
所以这个四安乐行,其实四安乐行是对凡夫众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护。所以,你讲到四安乐行的时候,整个《法华经》的修学就是在迹门的因地修完了。就是第一个,智慧的观照,受持、读、诵、书写、为人演说,第一个助行;第二个助行,就四安乐行。
你修这么多,怎么知道你到底有没有进步呢?因为《法华经》的特色是因果同时的,它直接从心地观照进去,所以你内心一定会产生变化的。三个指标:第一个,你的智慧有没有增长;第二个,你的慈悲心有没有增长。这两个可能不容易看清楚,第三个比较容易看。第三个,你的忍辱力有没有增长,这是最明显的。
就是我没学《法华经》之前,外在的因缘一刺激我会马上反应。因为你的心随时注意外境,所以你的心会变成很容易受到干扰刺激。而一个内观的人,他慢慢慢慢地离相以后,尽管他也会受到干扰,但是它的势力降低很多了。所以,“坐法空座,入慈悲室,着忍辱衣”,这个“衣服”是最容易看清楚的。这个忍辱就是,你修行的一心三观有没有进步,这个忍辱是关键。就是整个因地的修学,佛陀会归到三法——慈悲、智慧、忍辱。这是作一个总结。
壬二、颂叹经 分二:癸一、总颂两喻;癸二、总颂两合
我们看壬二。前面是讲法门,这以下讲赞叹,重颂赞叹经法。
癸一、总颂两喻
癸一的“总颂两喻”,就是与珠喻跟不与珠喻。我们先看两个譬喻。
譬如强力 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 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 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 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这是对前面的譬喻作一个重颂。说有一个大威德力的转轮圣王出世,统领兵将去打仗,结果把这个盗贼消灭以后,“赏赐诸物”。赏什么东西呢?赏这个“象马车乘,严身之具”,“田宅、聚落、城邑”,还有珍贵的衣服以及种种的七宝,乃至于“奴婢财物”。转轮圣王二话不说,“欢喜赐与”。那么这种一般性的赏赐是很快就能够赏赐了,你只要稍微有一点功劳就赏赐。
只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叫特殊赏赐。就是这个人特别勇健,能够成就难能可贵的功德,转轮圣王才会把他头顶上的摩尼宝珠赏赐给他。这个就是转轮圣王的赏赐是有层次的,有一般性的赏赐跟特殊性的赏赐。
癸二、总颂两合
这样的譬喻,放在佛法也是这个道理。佛法的赏赐,佛陀的赏赐也是不同的,他不是所有人都同样赏赐。我们看佛陀是怎么赏赐的,看合法。
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首先,佛陀要赏赐,佛陀要做一件事情,要先出世,佛陀必须从法身以大悲心变现一个应化身。比方说释迦牟尼佛变现一个丈六比丘相,他一定要出世说法,他才有办法赏赐,所以,“如来亦尔”。作为一个法王,他具足忍辱、智慧、慈悲,还是会归到弘经三轨。《法华经》的所有的功德都是以这个忍辱、慈悲、智慧为根本,以这三种功德来出世。这是第一个,佛陀夹带三种功德力出世。
第二个,出世以后他怎么个赏赐呢?看第二段。
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 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 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
佛陀第一个赏赐,是看到一般人他怎么样呢?“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一般人都是这样。大部分人的学佛就是,他有障碍他才会学佛。当然,第一个,他有障碍,第二个,他有善根,这两个缺一不可。他在生死当中遇到了痛苦,他想要解决生死问题。因为你所有的痛苦的根本就是生死轮回,你只要受生你就很难解决痛苦。面对这种想要解决痛苦问题的,佛陀给他法门,成功以后就给他种种的赏赐,给他禅定、解脱。这个就是佛陀的一般性的赏赐。
再看第二个,特殊赏赐。
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 说是法华
如王解髻 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 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 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
等到解决他的痛苦生死问题以后,也消灭他心中的法执以后,佛陀才把他的内心的真正的摩尼宝珠拿出来,赏赐给这个大善根的人。因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是最为尊贵也最为圆满,但是又很容易遭受人家的毁谤,所以佛陀跟十方诸佛是“严加守护,不妄开示”,一定要等到你所谓的大乘根机成熟了,大乘机熟,佛陀才会把摩尼宝珠赏赐给你。
所以我们看《心经》,就观自在菩萨,这个菩萨他修什么法门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的确是有浅深差别。一般的浅般若,大概就是解决安乐跟解脱的问题了,就是一般的赏赐。所以你看所有的法门,叫你布施,叫你拜忏,当然这就是一种智慧法门,但这种智慧法门解决的是安乐跟解脱。只有《法华经》,直接地契入到菩提的本性,真如本性,叫深般若。
我们举一个例子。你看净土宗最明显,每个人都依靠阿弥陀佛,投入到弥陀的四十八愿当中。你觉得阿弥陀佛的赏赐一样吗?其实不一样,不一样。有些人是完全靠事修的,他把自己观想成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然后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就完全仰仗佛力,完全仰仗法力。其实佛力跟法力是一个东西,阿弥陀佛就是圣号,圣号就是阿弥陀佛。那么这样子得到的就有限了,因为你少了一种力量,少了你的心力不可思议。你没有站在跟阿弥陀佛的共同的立足点来念佛,你站在你的众生法界去忆念佛陀,这形成二元对立。就是你没有真正地“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没有把你的心投到佛心当中去,你只是忆念佛陀。所以你这个靠外力的加持,这个是有限的。
所以,一般我们不会把深般若讲出来,我们一般人请大家结缘都是好好念佛。只有一种大善根的,你才会告诉他说,除了法力在摄受你,其实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就在你的心中,你只是怎么样?“托彼名号,显我自性。”所谓的往生,是你让你自己往生的。一念心性本来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你只是假借名号来帮你开显你心中的极乐世界,让你显现出来,所以佛号是一个助缘。
这种道理,只有你善根成熟了善知识才会告诉你,就是除了法力以外还有心力。但是这个地方重不重要?这非常重要!尤其是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跟我们平常最大的不同,你学过唯识你就知道。诸位!你平常面对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对你算客气了,它给你的问题不多,因为就是今生的障碍、今生的妄想、今生的烦恼,你可能跟某一个人结恶缘,跟谁结什么缘。你临命终的时候面对的是第八识,第八识不跟你客气。第八识其实是无始劫来你所有的大仓库,它跟你算总账啊。你要知道,它不是跟你算今生的账。你说,欸,这个业我今生没有造。对不起,你前生造的,照样跟你算。你今生要离开了,第八识一条一条跟你算清楚。
所以临命终的时候第八识现前,你这个叫内忧外患,内有妄想,外有业力,而你就完全靠着一句薄弱的佛号!你要走出妄想、走出业力,才能面对弥陀的光明。这个时候你如果加一个理观,你不但忆念佛号,还能够回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像镜子一样,这个镜子跟灰尘是最容易理解的。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看到灰尘,马上扑过去,怎么样?去消灭灰尘。这糟糕了。你想要消灭灰尘,那你的人生就没完没了了,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临命终,你抱着消灭灰尘的角度去往生,你就很难往生。你怎么去消灭灰尘呢?你不是带业,业力你说带就带啊?弄得不好它把你带走,不是你把它带走。
但是,你如果说,欸,咱们先不管灰尘,我这边怎么样?安住镜子,我站在镜子的角度来看灰尘。这个就不一样了,对不对?你镜子刚买来的时候有灰尘吗?没有灰尘。灰尘是生灭变化的。你要做的不是把灰尘消灭。印光大师说,你想要消灭灰尘,你就没有办法往生了。你应该怎么样?“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不要管灰尘了,你怎么能够消灭灰尘呢?灰尘是你可以消灭的,那你就不是想带业,你是想消业往生了。
所以诸位!你到底是要面对灰尘,你还是想要安住镜子,你最好现在先想清楚,因为这会影响到你临终的正念。你就从现在开始拜忏,拜三十年,如救头然,你灰尘都没办法消灭,你还是要面对灰尘,你消灭的是一小部分的灰尘,临终还得面对灰尘。这个是智慧的问题,这不是事修的问题。所以往生是智慧的问题,不是靠你的行力。因为你要在短暂的时间,去面对你无量劫所留下的妄想跟业力。对,没有错,它不一定伤害你,但是如果你跟它互动,那就不一样了。
第六意识你也可以安静地走过第八识,你也可以跟第八识互动。但是你要跟它互动,那就没完没了。第八识就喜欢你跟它互动,你去刺激第八识,第八识就刺激你。你要去处理灰尘,灰尘也想处理你。但问题是,灰尘是熟境界,你往生的正念是生境界。你在佛堂用功,一天只用两个小时,但是你创造了二十二小时的灰尘,结果你就失败了。所以消灭灰尘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应该是安住镜子,不是要消灭灰尘。所以这个修行就在一念之间而已。
很多人说,往生到底容不容易?答案是:可能很容易,也可能不容易。你的智慧要不够那就很难,你要智慧够那也就不难。所以这个“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般若的浅深就是说,同样的佛号有不同的赏赐。所有东西都有不同赏赐,这个就是智慧的问题了。同样的法门,你用不同的心态操作它,它产生不同的结果。就这个道理。
己三、行成之相 分三:庚一、结劝四行;庚二、三报转变;庚三、总结法益
我们看己三的“行成之相”。
庚一、结劝四行
我灭度后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说斯经
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
这段是把四安乐行作一个总结。就是在佛陀灭度进入末法时代的时候,一个凡夫菩萨你修理观,你能够用智慧观察你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把凡夫的心转成佛陀的心,转成佛陀的知见。但是你要做一件事情,“欲得安隐”。你要有些保护措施,让你的身心保持安稳,不能躁动不安。
那怎么办呢?修四安乐行,让你的身业保持调柔寂静,口业保持和合无诤,意业保持慈悲善巧,最后回归到弘护妙法,续佛慧命,誓愿安乐行。四种。
这个四安乐行,简单说就是,你一个凡夫,你不能够说是,欸,我现在心中有摩尼宝珠,我能够不随妄转,所以我就怎么样?我就“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可以!你就不应该在百花丛里过。就是说,你不能无事惹事。初心菩萨就应该在没有花的道路上走动,你不能在有花的地方。你不能说,反正我有法宝。你这个心态错了。我们是处理那些我们没办法、必须面对的灰尘,而不是叫你故意去找灰尘。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应该怎么样?你身口意要有一个底线,有些事你不能碰的。虽然你有理观,但是你可别忘了,你是一个名字位的理观,你的理观非常脆弱的。
所以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凡夫菩萨欲得安稳,应该用四安乐行保护自己。就是我们临命终所面对的问题,一定要把灰尘降到最低。有些问题我是跑不掉的,那我认了,但是有些灰尘是可以不惹的,你就少惹为妙。是这个概念才对的。所以佛陀用四安乐行来保护行者,令生安稳,在安稳当中才容易生起正念。这是这么一个总结劝。
庚二、三报转变 分三:辛一、报障转变现报;辛二、业障转变生报;辛三、烦恼障转转后报
我们看庚二的“三报转变”。
你修习一心三观,修习四安乐行,又修五种法师,生命会有什么改变呢?有三种改变,三报,就是现报、生报跟后报,它有时间的次第。
辛一、报障转变现报
先看报障转,转现报。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修理观的人,又修四安乐行,你的改变,你今生(这个现报就是今生)会看到什么呢?“常无忧恼。”我们会有痛苦,这个痛苦是改变不了,因为痛苦是业力产生的,这是身苦。但是你的心苦是可以消灭的,这是忧恼。这个忧恼跟你的福报就没有关系了,你的福报再大,忧恼更多。这个忧恼是很难面对,这忧恼只能靠智慧观照。
这个忧恼来自于哪里呢?就是我们想要追求快乐,就有忧恼,福报多大都一样。智者大师讲一个偈颂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说你想要追求快乐,那你人生只有两种结果:
“得时多怖畏。”欸,你福报现前了,财富现前了,你的美好眷属现前了,但是你快乐吗?没有!因为你求来的。你会知道这件事情是很脆弱。你知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稍有智慧,你也就知道“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有失去的一天。所以,得到的时候你也没有真正快乐,因为你害怕失去,所以“得时多怖畏”。
好了,总有一天,它总会离你而去,不管财富,不管眷属,“失时怀忧恼”。所以“一切无乐时”,你从头到尾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什么东西你一旦追求,你就落入了二元对立,就落入得跟失。得到了,怖畏;失去了,忧恼。所以你从来没有快乐过。
为什么?重点就在这句话:“诸欲求时苦。”所有的快乐没有错,快乐本来就是善业所招感,错就错在“求”!“诸欲求时苦。”你千不该万不该,就不能有追求快乐的心态。欸,不追求快乐,我们追求什么?追求安稳。你把自己安稳了,快乐自然出现。诸位!你要知道,你有福报,你自己会出现快乐。但是你不能求,你要让快乐自己显现。这种快乐,你不是求来的,你得到的时候不会怖畏,失去也不会忧恼。
所以这个关键。就是说,你修一心三观,安住在镜子,你开始慢慢脱离灰尘的时候,佛陀说,我不敢保证你没有痛苦,因为痛苦是业力,但痛苦是瞬间的。其实痛苦对我们伤害不大,你说我没有饭吃,这是瞬间的痛苦。但是忧恼不是,它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那就是你心里的结,这挥之不去的,它跟着你一辈子。而忧恼靠福报也没有用,有些人福报越大,忧恼越多,因为你求的越多。就是你不能够向外求,你要向内安住,你让福报来找你,而不是你去找福报。不是,不是这个意思,你要让快乐来找你,不是你去找快乐。
你向内安住以后,你说,欸,我这个人福报很大,我什么都不求,我吃亏了!你放心好了,该你的福报一点都跑不掉,它会以一种无过失的快乐出现,一种安稳的快乐出现。你要相信因果。你不可以说,欸,我不要福报,福报就消失掉。没有这回事情。那你这样子,我不要业障,业障就消失掉。不可能嘛,是吧?但是福报最怕你去求,求了以后,这福报就变质了,变成得失了,你落入得失的恶性循环,那这福报就害了你了。它给你快乐,但是快乐当中充满了忧恼,那这种快乐不要也罢。所以修行理观的人,第一个,今生消除忧恼。因为你不再求了,随缘消旧业,就这种概念。
辛二、业障转变生报
看第二个,业障转。这个业障转是生报,就来生。今生没办法转业障,今生是转受用,这个果报。来生转业障。我们看业障怎么转。
又无病痛 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
你受持《法华经》,就是福慧双修,就是消除罪障,所以你来生没有病痛。没有病痛,你的颜色就特别的光明,特别的健康。第二个,“不生贫穷,卑贱丑陋”,就是富贵庄严。因为你受持《法华经》,我们讲五种法师,你在读诵的时候,你要怎么样?修十种供养。你好歹会点一点香,你会赞美《法华经》,你会礼拜《法华经》,身口意,对不对?所以,你在修《法华经》,不但是智慧,你还修福,所以来生身体健康、富贵庄严。这个你今生可能看不到,但是你来生一定会看到,这个是生报。来生会没有病痛,不生贫穷下贱。
辛三、烦恼障转转后报 分二:壬一、别明三烦恼障转;壬二、总明一切烦恼障转
烦恼的改变是最困难的,叫后报。可能是第三生,也可能要一百生,它要慢慢的。后报就是第二生以后。那么这个后报有一个别明跟总明。
壬一、别明三烦恼障转
众生乐见 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 以为给使
这个地方讲转贪烦恼。这个修《法华经》的人,他慢慢地会从灰尘的执着转到对镜子的安住。所以,他的第一点,就是这个人的烦恼会淡薄,他不会完全断除,但是会慢慢地轻薄。你烦恼淡薄以后,人至无求品自高,众生会由心地去尊重你,就像欣求圣贤一样。乃至于诸天,诸天他有神通,他看到你内心淡薄无求,他会敬重你。所以蕅益大师说:多贪之人,人天轻慢;无贪之人,人天敬重。一个人你越淡薄,人家会尊重你。这第一个,贪烦恼转变。
第二个,转瞋心。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 口则闭塞
我们说过,修《法华经》有三个指标:慈悲、智慧、忍辱。这个忍辱不是强忍,它来自于消除对立。所有的对立来自于攀缘心,所以你攀缘心消灭以后,你内心没有对立,就没有瞋心。没有瞋心,所以就不招感这种刀杖、毒害,甚至于人家想骂你,骂两句他嘴巴就闭起来了。因为你那种释放的磁场,这种祥和的磁场,它不会助长这种刀杖、毒害跟谩骂的力量,它不招这种横祸灾难,因为你瞋心淡薄了。这转瞋心。
第三个,转愚痴。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安住在这个中道实相智慧,安住在这个镜子的人,他心中无所畏惧,就像这个狮子是百兽之王,它在大草原走动的时候,它内心非常自在安稳。而且它不只是自在,心中常存光明,就像太阳一样能够照除所有的黑暗。
这种三障的转变,最关键的就是转愚痴了。因为这个愚痴不但创造贪,也创造瞋,所以愚痴是根本。其实《法华经》操作的时候,它是两种智慧,要有权法跟实法,只是它用实法来带动权法。所以,学《法华经》的人要有两套智慧:一个因缘观,一个真如观。当然,它是先真如观再因缘观。就是,回归到真如本性的时候,你知道万法唯是一心,一切法唯心所现;但是你也要知道,如梦如幻的业力,这是有因缘果报的。
这因缘观跟真如观,我们举一个例子比较容易了解。比方说你要拜忏。我们前面说过,所有的法门给你的赏赐是不同的。你拜忏拜三个月,他也拜三个月,结果不一样。欸,同样拜八十八佛,但是你们能拜的心不一样。如果你今天没有学《法华经》,你的拜忏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的所缘境就是思惟你的业障深重。但没关系,我向佛陀忏悔,也可以。但是这样的赏赐就很少了,因为你心外求法,你放弃了心灵的力量。
如果你先修一心三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就观想:我本来就没有业障,我本来就具足法身般若解脱,我只是一时的糊涂;我现在回光返照,我觉悟了,我要把我的自性功德开展出来,但是我还是要假借八十八佛来帮助我。它是由内而外,就是能拜的心不可思议,真如观,所拜的法也不可思议。
所以,诸位!我们今天启动真如本性,你也要尊重三宝加持力,两种力量都要,心力、法力。这样子拜下去,那不可思议了。怎么叫不可思议?蕅益大师用四个字——日劫相倍。你拜一天,你隔壁的要拜一劫才达到你的效果。因为他没有启动自性功德力,他把自己观想成一无是处,把自己观想成业障深重,他完全靠八十八佛来救拔他。八十八佛真的会救拔你,但是八十八佛看你这个样子,赏赐很少了,赏赐很少。那你如果能够站在一心真如的角度,用法华的思想,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调伏烦恼,临终的时候站在没有生死的角度提起佛号,来了生死,你会得到广大的赏赐。
就这个智慧是关键!诸位!初学者看信心,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一个初学者是不是有善根,就是看信根,没什么好看的。初学者没有看智慧。老参就不看信心了,老参看智慧。因为你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你会做功课,我也会做功课;你一天念几千声佛号,我也几千佛号。差不了太多,因为大家时间差不多。高下就在于,你用什么智慧去修这个法,这个关键在这里了。所以这个五根——信、进、念、定、慧,追根究底,到老参看的就是智慧。尤其临命终,成败就看智慧了。因为你佛号念的再怎么多,都有限了,就是你能念的心是不是能够施展开来。你拜忏也是这样。所以这个智慧是关键。
我们花了三年半的时间来讲佛陀的智慧。三周说法,法说、譬喻说、因缘说,就是在讲一心三观,怎么样把众生的知见转成佛陀的知见。就是修行之前请你先调整心态,让这个法给你更多的赏赐。不要再认为你自己业障深重,业障深重是外表的东西。当然你也相信你业障重,但是你要相信你的本质是清净、具足。你要永远知道,从原始点来说你跟诸佛是没有差别的。虽然你是金矿,但是你是未来的黄金,你不要老是看到那个杂质。这个黄金里面有杂质没有错,但是你不要老是注意杂质,你永远注意杂质你就变成杂质了。你要注意这个杂质当中有一些黄金的粒子,你要把那个黄金开显出来,不要老是认为你是那个泥沙。我们那念心是真妄和合的。
这整个《法华经》迹门也快结束了,所以它这个理观是关键了。就是一个人你可能到了五六十岁就会知道智慧的重要,因为你的行门已经有限了。年轻人可以一天冲个三千拜、四千拜,那没关系了。我常常说年轻人靠信心,老参看智慧。你现在已经不是靠行力的时候,也不是靠体力的时候,就是你学了这么多年,你的智慧到底到什么水平,你的人生就定型了,就是这样的一个水平了。所以你未来的果报,“游行无畏,如师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这个就是成败的关键了。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