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第111章 第111集《妙法莲华经》
热门推荐:
为了成为英灵我只好在历史里搞事
异界召唤之武镇天下
带着荒田回过去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柯学:我的恋爱标准没有问题!
这一世,恋爱狗都不谈
天域丹尊
季汉刘璋
全职大主播:开局魔都五套房
丁二、弥勒疑问 分二:戊一、此土菩萨疑问;戊二、他土菩萨疑问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五十七面,我们看丁二的“弥勒疑问”。这一科是正式讲到“约本门开近显远”。
天台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把佛陀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本门的佛陀,一个是迹门的佛陀。那么,这个“本门的佛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切诸佛功德的根本。佛陀所有的功德是有一个根本的,就是佛陀的法身、报身。也就是说,我们凡夫的修学,从名字位到外凡的五品观行位,到内凡的六根清净位……到内凡清净位的时候,在寂静的心中,突然间一念的相应,这个时候我们生命当中第一道的光明出现,就是入了大乘的见道位,破无明,证法身。法身出现,当然就有报身,就有应化身,这三身具足。但是这样有一个问题:本门是约法身、报身安立的,而事实上,从圆教的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有四十二品的法身,地地圆满、地地光明,那到底是约哪一品呢?
智者大师说,按照《法华经》里面的内容,这个本门是第一品的法身,就是你一个凡夫初证法身的那个时候叫做本门。因为你这个法身是一得以后,一得永得,他不可能失掉,只是说后面的是怎么样?地地圆满而已。就像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这本质,这个光明的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它的亮度不同。所以,当释迦牟尼佛从一个真实的凡夫位,透过内凡、外凡的加行以后,第一道法身出现的时候,这个就是本门的出现。而他那一期的本门所出现的应化身所教育的弟子,叫做本门弟子,就是<从地涌出品>的当机众。释迦牟尼佛真正意义的成佛,就是那一次是真实的,后面全部都是示现的。后面的,他到东方世界,到娑婆世界,到哪一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其实都是示现。他早就成佛了。
所以,说这个人成佛了是什么意思?就是他第一次出现法身的时候,他叫做成佛,因为他三身具足了。所以我们在学《法华经》,你要进入<如来寿量品>之前,要先弄清楚什么叫做本门佛。就是初证法身的那一次,那一刹那,就是本门佛。
那什么是迹门佛呢?就是你有本门以后,从今以后你就可以怎么样?“月印千江,百界作佛。”你愿意到哪里去都可以。你只要发愿,然后去修习波罗蜜,去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只要你有净土。第二个,只要有人跟随你,你就可以成就一个八相成道的佛陀。这个就是迹门的佛。释迦牟尼佛这一次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出现,就是迹门佛。
这两个佛,对我们凡夫来说都很重要,各有各的重点。本门佛,他的重点在于功德摄受;迹门佛的重点在于现身说法。
我们以净土宗作例子好了。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人,我们对于阿弥陀佛的认知,要有本门的阿弥陀佛跟迹门阿弥陀佛的认知。比方说,你平常在佛堂里面念佛,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不可能现前,阿弥陀佛的现前是“是人临命终时”。但是,阿弥陀佛没有现前,不表示阿弥陀佛没有加持你,说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你在佛堂默默地念佛,其实你已经在积累往生的一种功德。就是,你不要以为极乐世界的莲花是临终才出现,它是在你平常每一句的忆佛念佛当中念念成就,因为你跟法身感应道交了。法身的功德是常住的,它没有时空的障碍的,只要你把善根准备好。那么,净土宗的善根是什么?忆佛念佛,他就跟你感应道交。
当然,你也不可以执理废事。说,欸,我平常有念佛就好了。你一定要怎么样?还是得求往生。因为,蕅益大师说,你要能够往生,你才能够蒙阿弥陀佛长期的教化。我们一个凡夫要成就智慧,不是短时间的感应就可以解决的。你一定要跟佛陀同时生长在同一个时空,他给你教化,你有问题请教他。
所以蕅益大师说,我们不能执理废事。虽然我们忆佛念佛就跟弥陀的法身功德感应道交,“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但是如果你没有往生,你的现实状态——娑婆世界就是没有应身佛出世。所以,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同一个时空,同一个环境,然后慢慢地成长。所以对我们凡夫来说,本门他的好处是随时都在,迹门就是现身说法,所以这两个对我们都很重要。
前面的十四品,我们讲完了迹门的释迦牟尼佛这一代的现身说法,我们作一个总结,就是会权入实,建立一佛乘的思想。以下正式地讲到本门的功德。佛陀讲本门的功德,他的一个内涵,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是怎么样成佛的,没有讲,而是假借他的本门弟子,就“从地涌出,住在空中”。
这些本门弟子出现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点,功德具足。我们前面看到本门弟子出现的时候是大神通、大智慧、大福德庄严,那都是久修的法身菩萨。第二点,这些本门弟子,这种大功德庄严的弟子,对释迦牟尼佛是事以师礼,用事师长的态度去恭敬释迦牟尼佛。这表示说,这些本门弟子跟释迦牟尼佛是有师生关系的。
所以,他一方面功德庄严,一方面事以师礼,也就引起了释迦牟尼佛这一期教化的迹门弟子的疑惑了:就是这些大功德的庄严的法身菩萨,到底跟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结下什么因缘?由这当作一个发起,发起序。
戊一、此土菩萨疑问 分二:己一、长行疑念;己二、偈颂正问
我们看弥勒菩萨代表大众提出疑问。疑问里面有两段,先看此土菩萨的疑问,后面再讲到他土菩萨的疑问。此土菩萨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应化以后……这些菩萨当然不是这一期成就的。其实,真正释迦牟尼佛迹门的弟子是声闻众,就是这一期的这些舍利弗、目犍连尊者等,从一个生死凡夫、外道开始学佛,到证得阿罗汉。那么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些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早就是菩萨了,他们是来亲近释迦牟尼佛的应身佛,所以也算是此土的迹门弟子。那么弥勒菩萨就代表这些所有的迹门弟子提出疑问。疑问里面分成两段:第一段,长行的疑问;第二个,是重颂。
己一、长行疑念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我们先看长行方式的疑念。就在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在空中现前,然后用身口意去供养释迦牟尼佛以后,这个时候,弥勒菩萨以及法会当中的本土的八千恒河沙的菩萨,心中共同有两个疑惑:
第一个,“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我们知道,这些大菩萨,法身菩萨,都不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的,但是他们是在这个时候来亲近释迦牟尼佛,听他说法,来辅助释迦牟尼佛的迹门佛的教化。那么这些法身菩萨他们是怎么样?他们是可以“千百亿化身”的,所以他们不是只有亲近释迦牟尼佛,他们经常是遨游在十方世界,亲近十方诸佛。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出现,就是说,即便我们这些法身菩萨,长时间地亲近十方诸佛,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甚至于也没有听过他的名号。不见其人、不闻其名,这个很特别。这第一点。为什么都没有见过这个人,也没有听过这个人的名号呢?这第一个,这问人。
第二个,问事。这些法身菩萨,从地涌出,住在世尊前,对世尊合掌供养,问讯如来,事以师礼,那是为何而来?
第一个问人,从何而来?第二个问事,为何而来?问两件事情。
这个时候,当然不是只有弥勒菩萨有这样的疑问,乃至于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中都有共同的疑问。弥勒菩萨一方面自己想要解决心中的疑惑,一方面也要解决大众的疑惑,所以合掌向佛,来向佛陀请问。弥勒菩萨的疑惑主要有两点:
第一个,不知其人。就是说,我们是法身菩萨,我们是经常以千百亿化身来亲近十方诸佛,有太多的亲近诸佛的经验,那么为什么从来没有见过这些菩萨呢?其实,从古德解释里面,他们是有见过,但是他们不知道其人,不闻其名。表示什么?按照菩萨的情况,低位不知高位的境界,就你低阶的,你看到高阶的,你不知道这个菩萨的本来面目。就好像观世音菩萨的示现,观世音菩萨有好几种示现,其中有一个叫鱼篮观音,他就示现作一个卖鱼的妇女,整天拿一个鱼篮子在市场里面卖鱼,趁这个机会来摄受众生。那么你今天一个生死凡夫,你看到鱼篮观音,你会知道他是观世音菩萨吗?你当然不知道。所以,你整天跟他买鱼,但是你跟他讲说,我从来没有看过观世音菩萨。其实你跟观世音菩萨经常见面。这个就表示什么?表示从地涌出的菩萨的水平、境界,是高过弥勒菩萨,所以他才说“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就是这些法身菩萨的水平是超过弥勒菩萨的,是这么一个情况。第一个,不知其人。
第二个,不明其事。就是他们为什么来了以后向释迦牟尼佛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皈依,事以师礼,这事因缘何在?不明其事。
这提出两个疑问。
己二、偈颂正问 分四:庚一、问来处来缘;庚二、叙眷属数量;庚三、问法师是谁;庚四、结请决疑
前面是长行,这以下用偈颂的方式,正式请问。偈颂有两段,先看“问来处来缘”。
无量千万亿 大众诸菩萨
昔所未曾见 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 以何因缘集
这第一段先提出两个问题。就是说,从地涌出的这些无量千万亿的法身大菩萨,虽然说他们是法身菩萨,可我们也是法身菩萨,我们亲近十方诸佛,但是我们却从没有见过他们,希望佛陀能够为我们宣说两件事:第一个,从何而来。问这个人是怎么来的。第二个问事,他们为何而来。问人跟问事,两件事情。
第二个,弥勒菩萨就赞叹,叹德,这些法身菩萨的功德。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议
其志念坚固 有大忍辱力
众生所乐见 为从何所来
弥勒菩萨当然也是法身菩萨,能够让弥勒菩萨赞叹的,那当然是不思议境了。弥勒菩萨赞叹这些法身菩萨,提出六点的说明:
第一个,巨身。看他的身相就不可思议,这种福德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这身相是一种福德所庄严。第二个是大神通。这个神通跟你因地的三昧、禅定、陀罗尼是有关系的。这个人的三昧力、禅定力是高深的。第三个,智慧叵思议。他们具足广大的中道的智慧。第四个,志念坚固,菩提愿力不退转。第五个,有大忍辱力。这个大忍辱力是赞叹他的理观强。一个人内观力越强,他对外境安忍不动的力量越强。第六个,众生所乐见。就是这个菩萨已经长时间地圆修六度,广结善缘。
赞叹这六种功德,最后问“为从何所来”。
这六种功德,我们特别提到一点,“众生所乐见”。
我们知道,成佛,在《法华经》的思想是两大块:一个是般若道,一个是方便道。般若道强调万法回归一心,所以到了<随喜功德品>你会知道,到了<随喜功德品>佛陀就明确地提醒,修般若道的人,你最好是不要去管一些什么布施、盖庙。他说,这些东西其实赶不上你在里面修理观(到<随喜功德品>再说)。就是你在一个凡夫位、趋向般若道的时候,你的重点在于万行回归一心,没有什么事情比开显内心的真如本性更重要。
但是,到了般若道以后,进入方便道,那就不一样,它的方向完全相反了。前面重内观,那么到了方便道以后是怎么回事呢?是一心开出万行,开始从空出假了。到了万行当中的六度,更重要的就是广结善缘。
众生是这样,众生法界,我们一个打妄想的众生,我们根本没有判断力,说哪一个菩萨比较好、哪一个菩萨的功德比较大。我们没有判断力。我们完全是怎么?靠直觉。比方说,以我们娑婆世界来说吧。娑婆世界,我们特别喜欢观世音菩萨,特别喜欢地藏王菩萨。那难道你有判断力说,这个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比其他菩萨的功德大吗?当然不是。是因为这两个菩萨长时间跟娑婆世界众生结缘,他们经常示现各种卖鱼的、卖菜的……做你的弟弟,做你的哥哥,做你的父母,长时间地跟娑婆世界众生结缘,所以你看到他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欢喜。你也说不出来,就觉得特别亲切,这就是“众生所乐见”。
就是这个菩萨长时间在众生的世界里面修六度,广结善缘。所以,合理地推论,这个菩萨是一个非常资深的法身菩萨,不但是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重点是跟众生结下了广大的善缘。所以这些菩萨是不得了的,他们在方便道已经长时间地经营于这个众生的法界。当然这个菩萨就值得我们探讨——他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而来?这是提出这两个问题。
庚二、叙眷属数量
我们看庚二的“叙眷属数量”。先看第一段。
一一诸菩萨 所将诸眷属
其数无有量 如恒河沙等
这从地涌出的菩萨,他不是一个人来,而是每一个菩萨基本上或多或少都带有眷属。这些眷属加起来数量非常非常的多,犹如恒河沙等。这里作一个总说,就是这些菩萨各有各的眷属。
我们看这些眷属的数量。看第二段。
或有大菩萨 将六万恒沙
如是诸大众 一心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 六万恒河沙
俱来供养佛 及护持是经
将五万恒沙 其数过于是
四万及三万 二万至一万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亿万分之一
千万那由他 万亿诸弟子
乃至于半亿 其数复过上
百万至一万 一千及一百
五十与一十 乃至三二一
单己无眷属 乐于独处者
俱来至佛所 其数转过上
这是说明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所携带的眷属的情况。
携带眷属最多的,就是用恒河沙来做单位的。有些的法身菩萨各自带了六万恒河沙的眷属,这最多了。六万恒河沙的眷属都是一心求佛道的,就求大乘法的。这些带有六万恒河沙眷属的菩萨有多少呢?有六万恒河沙数。六万恒河沙的菩萨,各带了六万恒河沙的眷属,“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这些菩萨里面眷属最多的,就是六万恒河沙。
或者少一点的,也有带五万恒河沙。那么五万恒河沙,“其数过于是”,就是说,眷属的数量越少,这些领导者菩萨的数量就越多。所以,领导五万恒河沙眷属的菩萨数目,是远远超过领导六万恒河沙的。就是数目越少,这个菩萨就越多,领众的菩萨就越多。或者有带四万恒河沙,三万、两万、一万,乃至于一千、一百,乃至于亿万分之一恒河沙。这就以恒河沙做单位的,有这么多。
第二个,用“那由他”做单位。那由他就是千亿。有千万那由他。
或者有一般数目的,就是万亿、半亿。当然这些,我们说过,数目越少,这些领导的菩萨就越多,或者百万、一万,乃至于三、二、一。甚至于有的是“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有些人是单独一个来,他是没有眷属的。那么这些人数目就最多了,这些的数目就超过前面的所有有眷属的数目了。这是说明眷属的情况。
我们看结示。第三段。
如是诸大众 若人行筹数
过于恒沙劫 犹不能尽知
如果我们把那些领导者菩萨跟眷属菩萨总数加起来,用一般的古代的计算的器具,就是行筹,就像筷子,一根一根地这样数,那你用过于恒河沙劫的时间都算不出来,眷属太多了。
这个菩萨,一般来说,到了法身菩萨以后或多或少都有眷属。这个眷属怎么来的,我们看古德怎么解释。
我们一般修理观的时候是内观真如,所以是离一切相的。就是,你今天十个人修习理观,十个人是相同的。不可能说,你内观真如的时候跟他内观的真如是不一样,不可能。因为你离相,他也离相,那离相的结果,大家回到原始点,大家都相同。
但是,事修就不一样了。因为《法华经》的修学是内观跟外修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事修就会有自己的愿力,有自己的修学,以同愿同行招感各自的眷属。比方说我们大家听了《法华经》以后,大家知道内观真如、外修三乘,那么外修三乘就很多元化了。你喜欢布施的,你喜欢做义工的,你以后成就法身菩萨以后,招感很多修布施、做义工的。他喜欢放生,欸,没关系,他就招感很多喜欢事修放生的,跟他在一起,跟他学习。他喜欢持戒,那么他就用这种持戒的同愿同行招感他的眷属。
所以,虽然大家入理观的时候是“常同”,但是他一旦入事修的时候就“常别”了,就常同常别。在这个常别当中,就各有各的跟随的眷属。当然,未来成佛以后,他的应身佛一定跟这些眷属有关系的。因地的同愿同行,这就是眷属的由来。为什么有的眷属多?可能这个时代的人喜欢做义工的多,他做义工的眷属就多。这个时代的喜欢放生,他放生的眷属就多。跟这个菩萨个人的修行没有直接关系。
这个讲到眷属。
庚三、问法师是谁
是诸大威德 精进菩萨众
谁为其说法 教化而成就
从谁初发心 称扬何佛法
受持行谁经 修习何佛道
这段经文是整个<从地涌出品>的真正的目的。就问说,从地涌出的这些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广结善缘的菩萨,到底是谁教化他的?这是重点了。这些从地涌出的法身菩萨,他们精进地修学菩萨道,但是他们一定有一个因地,他们也是从凡夫修来的,那么他在因地是生死凡夫的时候,是谁教化他们成就这种大乘善根的呢?从大乘善根里面开始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以后,修学种种的法门跟经典,乃至于种种的六度功德而增上。
我们知道,<从地涌出品>重点不在于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它是要借本门弟子的功德来说明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广大。在《法华经》之前,大乘经典虽然对佛陀有些片段片段的说明,但是对释迦牟尼佛真正地了解、完整地描述的,就只有《阿含经》。
我们看《阿含经》怎么描述佛陀。说佛陀一出生的时候,跟我们凡夫一样,他也有欲望,所以他怎么办呢?他也享受他的太子的宫殿的快乐,他也纳妻,他也生子。他什么时候开始觉悟呢?他到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时候,才体验到生老病死的无常。所以他那个时候才真实地开始修学。修多久?修了十一年,六年苦行,五年禅定。就是十九岁出家,三十成道。成道以后,他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入涅盘。这个就是我们在《阿含经》对佛陀的认知,就是这一期。当然,后面会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其实这个是佛陀的示现。
但是,这样从《阿含经》当中,我们只知道迹门的佛,我们不知道本门的佛陀,佛陀的本地风光。所以必须要假借这些法身菩萨弟子的现前,然后大家产生疑惑——这个大功德的弟子是谁教化他们的,再把佛陀的本门功德给带起来。假借弟子的功德,开显师父的功德。是这么一个情况。
庚四、结请决疑
我们看庚四的“结请决疑”。看第一段。
如是诸菩萨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从中涌出
这地方弥勒菩萨把他要请教的问题——前面讲很多——作一个总结。总结就是,这些法身菩萨,第一个,功德太大,第二个,来得太突然。因为这是一个不同的时空,这些弟子是过去本门教化的时空,来到了释迦牟尼佛这个迹门这一期教化的时空。而且这要是一般的凡夫也就算了,这些法身菩萨都是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的,而突然间就在法华会上,佛陀讲完迹门以后,大地震动破裂,从地涌出。第一个,功德太大;第二个,来得太突然。这是第一个值得大家疑问的。
我们看第二段。
世尊我昔来 未曾见是事
愿说其所从 国土之名号
我常游诸国 未曾见是众
我于此众中 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 愿说其因缘
那么弥勒菩萨就以他自己作例子。他说,我怎么说也是一个等觉菩萨,我当来要补释迦牟尼佛佛位的,所以我经常是遨游十方世界,亲近十方诸佛。但是我却没有看过这么多恒河沙菩萨,我连一个人都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他的国土乃至于他的国土名号,而我常游十方诸国,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人,乃至于其中一个人。指六万恒河沙的菩萨,各带了六万恒河沙的眷属,就三十六万恒河沙的这些菩萨,我一个都不认识,而且都是突然从地涌出。所以我们真的想要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从何而来、为何而来,的确是有这样的疑问。所以,第二段请答二事。
第三段,大众同请。
今此之大会 无量百千亿
是诸菩萨等 皆欲知此事
是诸菩萨众 本末之因缘
无量德世尊 惟愿决众疑
不但是我弥勒菩萨有此疑问,在整个法华会上,所有的无量百千亿的这些本土菩萨,都想知道这件事情:这些法身菩萨是从何而来、为何而来,以及“是诸菩萨”在修行的因地、修学的过程当中这些本末的因缘。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的世尊,惟愿您老人家慈悲,能够为我们决断大众的疑惑。所以这个就是把前面的本土的疑惑,弥勒菩萨作一个总结。
戊二、他土菩萨疑问
我们看下一段,戊二的“他土菩萨疑问”。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只菩萨大众,从何所来?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法华会上,在这一期教化当中,与会的弟子有两种:一个是本土的,比方说舍利弗、目犍连尊者,他们本来就是在娑婆世界成长,蒙释迦牟尼佛教化而成就阿罗汉的。而有些菩萨是从外地修学,等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来亲近释迦牟尼佛的,那也算本土。这些都算本土的菩萨。
那么他土的菩萨是怎么回事呢?就是释迦牟尼佛要开宝塔的时候,把十方应身佛的诸佛都请过来,而十方应身佛过来的时候各自带了一个侍者菩萨,这些侍者菩萨就是他方来的菩萨。他们也产生疑惑。我们看经文。
尔时,释迦牟尼佛所召请过来的这些分身诸佛,他们是怎么来呢?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这些国土,我们前面在<见宝塔品>中说过,这些佛是从净土来的。他们在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这些佛的侍者就是所谓的他土菩萨,他们也看到了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从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也都是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庄严,所以也就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只菩萨大众,从何所来?”也产生这个疑惑。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你们稍等片刻,因为已经有弥勒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问了。这个弥勒菩萨的阶位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在娑婆世界,次当作佛。他已经问了这件事情,佛陀也即将回答,所以,“汝等自当因是得闻”。这个你就不用再问了,弥勒菩萨已经问了,释迦牟尼佛即将回答。
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本门的序分结束,后面是本门的正宗分。所以这<从地涌出品>前半段是属于序分,后半段是本门的正宗分,佛陀开始开示了。
这个序分的大意是说,诸法因缘生,每一个菩萨成就都不可能凭空生起来,包括从地涌出的菩萨,他一定有他的发心,有他修学的过程,一定有他的老师,尤其大乘佛法强调传承,一定有老师。所以,这些法身菩萨突然间从地涌出的时候,现出大功德的境界,但是竟然与会的不管是本土的弥勒菩萨,不管是他土的这些侍者菩萨,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是怎么样来的,是怎么样修学、怎么样成就的,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表示什么?这些菩萨的水平境界比他们高了一个档次。所以就引起了大众的疑惑。当然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要的,就是大家提出疑问,释迦牟尼佛才好把自己的本地风光给开显出来。我们看后面的如来正说段就清楚了。
丙二、正说段 分二:丁一、诫许;丁二、正说
丁一、诫许
我们看正说段。这以下就是本门的正宗分了。正宗分里面,佛陀并没有马上开显,在正式开显之前先诫许,先有一段的告诫跟鼓励。因为这件事情牵涉到不可思议的释迦牟尼佛本地的功德,甚深甚深,所以先鼓励大家、告诫大家。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
这是第一段,先做一个告诫。就在弥勒菩萨请问以后,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弥勒菩萨,说:善哉!善哉!
第一个善哉,上契佛心。因为佛陀本身也有意宣说,刚好弥勒菩萨请问,所以也合乎佛陀的心意。
第二个,下契群念。众生的修学的确有此需要,我们了解本门的功德,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佛陀之所以成佛,我们一再强调,不是因为他布施成佛,也不是因为持戒、忍辱而成佛,而是因为他成就法身,这个就是关键。就是,十方诸佛之所以成佛,只有一个情况,就是他破无明证法身,从此以后,打开了他的成佛之路。也就是说,如果你不从理观下手,你做天大的布施,跟成佛也是没有关系的。你可以成就安乐道,可以成就解脱道,可以成就阿罗汉,但是,只要法身这一关,本地本门的功德没有突破,这个门没有打开,那你就跟成佛没有关系了。
所以,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就是,你要成佛,一定要打开这道门,就是本门的法身功德。所以这件事情说是“善哉!善哉!”——上契佛心、下契群念。阿逸多!你有甚深的智慧,才能够问如此大事。这个是十方诸佛成佛的一个大事因缘。就是十方诸佛必经的一个关卡,就是破无明证法身,就是这个理观的智慧。所以,“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就鼓励大家,大家一定要怎么样呢?安住清净的信心,发起广大的菩提愿,来听以下的开示。先作一个告诫。
看第二段的允许。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我们说过,佛陀成佛的正因是中道的智慧,就是观心,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这是一个正因。由这种智慧带动了六度的事修,最后成就佛陀的功德。
这以下提出应化身的功德。佛陀讲本门之前,先讲迹门。三种迹门:
第一个,过去的迹门。什么叫过去的迹门呢?“自在神通之力。”他说,我不是今生才示现八相成道,我过去无量劫来,已经是无量无数地成办过去的应化事迹。而过去是“自在神通之力”,因为佛陀过去能够随心自在,变现各种应化身。
第二个,现在的应化。就是今生在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所示现的八相成道,这个叫做“师子奋迅之力”。师子奋迅,就是狮子要行动之前,先竖起身毛作一个准备,表示狮子的速度很快速。就表示说,只要众生的善根成熟,释迦牟尼佛一刻都不会停留的,马上现身。众生准备好了,佛陀的应化身就出现了。这指的是现在的应化。
来看未来的应化。未来的应化,“诸佛威猛大势之力”。释迦牟尼佛在未来当中,也会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去示现应化身,只要众生的善根成熟。这个“威猛”表示佛陀的功德力是不会停止的,辗转相续,无有穷尽。
所以,佛陀讲本门之前先把三世的迹门讲出来。这点很重要。如果我们今天不读《法华经》,我们只看《阿含经》,就会出现什么事情?就是因果的理论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说释迦牟尼佛因地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修了三大阿僧只劫,结果呢?结果在最后一世的时候,作为太子,然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盘。他从成佛到入涅盘,就花了四十九年的时间,然后呢?然后入灭以后就永远消失掉了。那这样子,如果这件事情是真实义的话,那成佛的因果就变成了因大果小。就是你修了三大阿僧只劫的因地,你的结果跟一个大阿罗汉完全一样。就是你成佛的时间就四十九年,你的功德,最后表现出来的果地功德就四十九年。然后呢?然后就完全消失掉了,就入了无余涅盘,身心永灭了。所以这个地方明显是方便说。
所以,佛陀为了破斥佛陀的应化只有一期应化,而讲出了三世应化。他说,其实我示现成佛不是现在,我过去有“自在神通之力”,来示现过去的应化身;我现在是用“师子奋迅之力”,精进勇猛,把握当下来示现;我未来也会用“威猛大势之力”,要不断地示现下去。所以一期的应化是方便说,应该说是三世的应化,过去、现在、未来,无穷无尽的时空,无尽的应化。
为什么?有人就说,佛陀您的因地是有限量的,因为您的功德是修来的嘛;您说您修三大阿僧只劫,那三大阿僧只劫不管怎么长,它还是因缘所生法。那么为什么得果报的时候是无量呢?您用有量的因地,怎么就成就无量的果地呢?
大家想想看是怎么回事?就是说,你现在是一个生死凡夫,你什么都没有,结果你发了菩提心,修理观事修,结果呢,成佛了。成佛以后,你就永远成佛了。那这样子不合乎因缘所生法,是吧?你用有量的因地,不管你修了三大阿僧只劫,无量阿僧只劫,你总是有量;你成佛以后怎么会尽未来际地成佛呢?怎么你永远不会回到凡夫的地位呢?这怎么回事?
这跟性具有关系。《法华经》要建立一种自性具足,就是说,你的成佛(其实这个地方本来在下一品才说明,我现在提前说),你的功德不完全是修来的,知道吗?你是透过修德去开显你的性德,而你那个性德本来就本具的,而这个本具是本来就无穷的功德。
就是说,你是一个打工的,你如果今天不修理观,你不回家,你赚的钱,怎么赚都有限。但关键是你家有无穷的珍宝,所以你一旦回家以后,那你就不是完全靠你的造作的努力而已,而是你有家族的支持。所以,为什么成佛以后能够过去、现在、未来,尽未来际,时空无尽地度化众生而没有止尽呢?因为你把你的自性功德力开显出来了。而自性功德力的重点是,它不是修来的,它不是因缘所生法。这样懂吗?这个地方在下一品的<如来寿量品>有详细的说明。
就是说,因为你有性具的功德,所以你的成佛一部分是修来的,就是修德,有一部分是你本具的。就是,你的成功一半是你的努力,一半来自于你家族的无量财富的支持,是这样子。所以才能够产生“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过去的自在,现在的“师子奋迅之力”,未来的“威猛大势之力”。就是你成佛以后,你永永远远不可能再变回凡夫了,因为你的自性功德被开显了。是这么一个情况。
所以佛陀把三世的迹门先讲出来,最后再讲到法身的功德。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五十七面,我们看丁二的“弥勒疑问”。这一科是正式讲到“约本门开近显远”。
天台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把佛陀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本门的佛陀,一个是迹门的佛陀。那么,这个“本门的佛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切诸佛功德的根本。佛陀所有的功德是有一个根本的,就是佛陀的法身、报身。也就是说,我们凡夫的修学,从名字位到外凡的五品观行位,到内凡的六根清净位……到内凡清净位的时候,在寂静的心中,突然间一念的相应,这个时候我们生命当中第一道的光明出现,就是入了大乘的见道位,破无明,证法身。法身出现,当然就有报身,就有应化身,这三身具足。但是这样有一个问题:本门是约法身、报身安立的,而事实上,从圆教的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有四十二品的法身,地地圆满、地地光明,那到底是约哪一品呢?
智者大师说,按照《法华经》里面的内容,这个本门是第一品的法身,就是你一个凡夫初证法身的那个时候叫做本门。因为你这个法身是一得以后,一得永得,他不可能失掉,只是说后面的是怎么样?地地圆满而已。就像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这本质,这个光明的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它的亮度不同。所以,当释迦牟尼佛从一个真实的凡夫位,透过内凡、外凡的加行以后,第一道法身出现的时候,这个就是本门的出现。而他那一期的本门所出现的应化身所教育的弟子,叫做本门弟子,就是<从地涌出品>的当机众。释迦牟尼佛真正意义的成佛,就是那一次是真实的,后面全部都是示现的。后面的,他到东方世界,到娑婆世界,到哪一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其实都是示现。他早就成佛了。
所以,说这个人成佛了是什么意思?就是他第一次出现法身的时候,他叫做成佛,因为他三身具足了。所以我们在学《法华经》,你要进入<如来寿量品>之前,要先弄清楚什么叫做本门佛。就是初证法身的那一次,那一刹那,就是本门佛。
那什么是迹门佛呢?就是你有本门以后,从今以后你就可以怎么样?“月印千江,百界作佛。”你愿意到哪里去都可以。你只要发愿,然后去修习波罗蜜,去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只要你有净土。第二个,只要有人跟随你,你就可以成就一个八相成道的佛陀。这个就是迹门的佛。释迦牟尼佛这一次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出现,就是迹门佛。
这两个佛,对我们凡夫来说都很重要,各有各的重点。本门佛,他的重点在于功德摄受;迹门佛的重点在于现身说法。
我们以净土宗作例子好了。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人,我们对于阿弥陀佛的认知,要有本门的阿弥陀佛跟迹门阿弥陀佛的认知。比方说,你平常在佛堂里面念佛,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不可能现前,阿弥陀佛的现前是“是人临命终时”。但是,阿弥陀佛没有现前,不表示阿弥陀佛没有加持你,说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你在佛堂默默地念佛,其实你已经在积累往生的一种功德。就是,你不要以为极乐世界的莲花是临终才出现,它是在你平常每一句的忆佛念佛当中念念成就,因为你跟法身感应道交了。法身的功德是常住的,它没有时空的障碍的,只要你把善根准备好。那么,净土宗的善根是什么?忆佛念佛,他就跟你感应道交。
当然,你也不可以执理废事。说,欸,我平常有念佛就好了。你一定要怎么样?还是得求往生。因为,蕅益大师说,你要能够往生,你才能够蒙阿弥陀佛长期的教化。我们一个凡夫要成就智慧,不是短时间的感应就可以解决的。你一定要跟佛陀同时生长在同一个时空,他给你教化,你有问题请教他。
所以蕅益大师说,我们不能执理废事。虽然我们忆佛念佛就跟弥陀的法身功德感应道交,“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但是如果你没有往生,你的现实状态——娑婆世界就是没有应身佛出世。所以,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同一个时空,同一个环境,然后慢慢地成长。所以对我们凡夫来说,本门他的好处是随时都在,迹门就是现身说法,所以这两个对我们都很重要。
前面的十四品,我们讲完了迹门的释迦牟尼佛这一代的现身说法,我们作一个总结,就是会权入实,建立一佛乘的思想。以下正式地讲到本门的功德。佛陀讲本门的功德,他的一个内涵,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是怎么样成佛的,没有讲,而是假借他的本门弟子,就“从地涌出,住在空中”。
这些本门弟子出现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点,功德具足。我们前面看到本门弟子出现的时候是大神通、大智慧、大福德庄严,那都是久修的法身菩萨。第二点,这些本门弟子,这种大功德庄严的弟子,对释迦牟尼佛是事以师礼,用事师长的态度去恭敬释迦牟尼佛。这表示说,这些本门弟子跟释迦牟尼佛是有师生关系的。
所以,他一方面功德庄严,一方面事以师礼,也就引起了释迦牟尼佛这一期教化的迹门弟子的疑惑了:就是这些大功德的庄严的法身菩萨,到底跟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结下什么因缘?由这当作一个发起,发起序。
戊一、此土菩萨疑问 分二:己一、长行疑念;己二、偈颂正问
我们看弥勒菩萨代表大众提出疑问。疑问里面有两段,先看此土菩萨的疑问,后面再讲到他土菩萨的疑问。此土菩萨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应化以后……这些菩萨当然不是这一期成就的。其实,真正释迦牟尼佛迹门的弟子是声闻众,就是这一期的这些舍利弗、目犍连尊者等,从一个生死凡夫、外道开始学佛,到证得阿罗汉。那么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些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早就是菩萨了,他们是来亲近释迦牟尼佛的应身佛,所以也算是此土的迹门弟子。那么弥勒菩萨就代表这些所有的迹门弟子提出疑问。疑问里面分成两段:第一段,长行的疑问;第二个,是重颂。
己一、长行疑念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我们先看长行方式的疑念。就在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在空中现前,然后用身口意去供养释迦牟尼佛以后,这个时候,弥勒菩萨以及法会当中的本土的八千恒河沙的菩萨,心中共同有两个疑惑:
第一个,“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我们知道,这些大菩萨,法身菩萨,都不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的,但是他们是在这个时候来亲近释迦牟尼佛,听他说法,来辅助释迦牟尼佛的迹门佛的教化。那么这些法身菩萨他们是怎么样?他们是可以“千百亿化身”的,所以他们不是只有亲近释迦牟尼佛,他们经常是遨游在十方世界,亲近十方诸佛。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出现,就是说,即便我们这些法身菩萨,长时间地亲近十方诸佛,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甚至于也没有听过他的名号。不见其人、不闻其名,这个很特别。这第一点。为什么都没有见过这个人,也没有听过这个人的名号呢?这第一个,这问人。
第二个,问事。这些法身菩萨,从地涌出,住在世尊前,对世尊合掌供养,问讯如来,事以师礼,那是为何而来?
第一个问人,从何而来?第二个问事,为何而来?问两件事情。
这个时候,当然不是只有弥勒菩萨有这样的疑问,乃至于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中都有共同的疑问。弥勒菩萨一方面自己想要解决心中的疑惑,一方面也要解决大众的疑惑,所以合掌向佛,来向佛陀请问。弥勒菩萨的疑惑主要有两点:
第一个,不知其人。就是说,我们是法身菩萨,我们是经常以千百亿化身来亲近十方诸佛,有太多的亲近诸佛的经验,那么为什么从来没有见过这些菩萨呢?其实,从古德解释里面,他们是有见过,但是他们不知道其人,不闻其名。表示什么?按照菩萨的情况,低位不知高位的境界,就你低阶的,你看到高阶的,你不知道这个菩萨的本来面目。就好像观世音菩萨的示现,观世音菩萨有好几种示现,其中有一个叫鱼篮观音,他就示现作一个卖鱼的妇女,整天拿一个鱼篮子在市场里面卖鱼,趁这个机会来摄受众生。那么你今天一个生死凡夫,你看到鱼篮观音,你会知道他是观世音菩萨吗?你当然不知道。所以,你整天跟他买鱼,但是你跟他讲说,我从来没有看过观世音菩萨。其实你跟观世音菩萨经常见面。这个就表示什么?表示从地涌出的菩萨的水平、境界,是高过弥勒菩萨,所以他才说“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就是这些法身菩萨的水平是超过弥勒菩萨的,是这么一个情况。第一个,不知其人。
第二个,不明其事。就是他们为什么来了以后向释迦牟尼佛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皈依,事以师礼,这事因缘何在?不明其事。
这提出两个疑问。
己二、偈颂正问 分四:庚一、问来处来缘;庚二、叙眷属数量;庚三、问法师是谁;庚四、结请决疑
前面是长行,这以下用偈颂的方式,正式请问。偈颂有两段,先看“问来处来缘”。
无量千万亿 大众诸菩萨
昔所未曾见 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 以何因缘集
这第一段先提出两个问题。就是说,从地涌出的这些无量千万亿的法身大菩萨,虽然说他们是法身菩萨,可我们也是法身菩萨,我们亲近十方诸佛,但是我们却从没有见过他们,希望佛陀能够为我们宣说两件事:第一个,从何而来。问这个人是怎么来的。第二个问事,他们为何而来。问人跟问事,两件事情。
第二个,弥勒菩萨就赞叹,叹德,这些法身菩萨的功德。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议
其志念坚固 有大忍辱力
众生所乐见 为从何所来
弥勒菩萨当然也是法身菩萨,能够让弥勒菩萨赞叹的,那当然是不思议境了。弥勒菩萨赞叹这些法身菩萨,提出六点的说明:
第一个,巨身。看他的身相就不可思议,这种福德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这身相是一种福德所庄严。第二个是大神通。这个神通跟你因地的三昧、禅定、陀罗尼是有关系的。这个人的三昧力、禅定力是高深的。第三个,智慧叵思议。他们具足广大的中道的智慧。第四个,志念坚固,菩提愿力不退转。第五个,有大忍辱力。这个大忍辱力是赞叹他的理观强。一个人内观力越强,他对外境安忍不动的力量越强。第六个,众生所乐见。就是这个菩萨已经长时间地圆修六度,广结善缘。
赞叹这六种功德,最后问“为从何所来”。
这六种功德,我们特别提到一点,“众生所乐见”。
我们知道,成佛,在《法华经》的思想是两大块:一个是般若道,一个是方便道。般若道强调万法回归一心,所以到了<随喜功德品>你会知道,到了<随喜功德品>佛陀就明确地提醒,修般若道的人,你最好是不要去管一些什么布施、盖庙。他说,这些东西其实赶不上你在里面修理观(到<随喜功德品>再说)。就是你在一个凡夫位、趋向般若道的时候,你的重点在于万行回归一心,没有什么事情比开显内心的真如本性更重要。
但是,到了般若道以后,进入方便道,那就不一样,它的方向完全相反了。前面重内观,那么到了方便道以后是怎么回事呢?是一心开出万行,开始从空出假了。到了万行当中的六度,更重要的就是广结善缘。
众生是这样,众生法界,我们一个打妄想的众生,我们根本没有判断力,说哪一个菩萨比较好、哪一个菩萨的功德比较大。我们没有判断力。我们完全是怎么?靠直觉。比方说,以我们娑婆世界来说吧。娑婆世界,我们特别喜欢观世音菩萨,特别喜欢地藏王菩萨。那难道你有判断力说,这个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比其他菩萨的功德大吗?当然不是。是因为这两个菩萨长时间跟娑婆世界众生结缘,他们经常示现各种卖鱼的、卖菜的……做你的弟弟,做你的哥哥,做你的父母,长时间地跟娑婆世界众生结缘,所以你看到他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欢喜。你也说不出来,就觉得特别亲切,这就是“众生所乐见”。
就是这个菩萨长时间在众生的世界里面修六度,广结善缘。所以,合理地推论,这个菩萨是一个非常资深的法身菩萨,不但是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重点是跟众生结下了广大的善缘。所以这些菩萨是不得了的,他们在方便道已经长时间地经营于这个众生的法界。当然这个菩萨就值得我们探讨——他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而来?这是提出这两个问题。
庚二、叙眷属数量
我们看庚二的“叙眷属数量”。先看第一段。
一一诸菩萨 所将诸眷属
其数无有量 如恒河沙等
这从地涌出的菩萨,他不是一个人来,而是每一个菩萨基本上或多或少都带有眷属。这些眷属加起来数量非常非常的多,犹如恒河沙等。这里作一个总说,就是这些菩萨各有各的眷属。
我们看这些眷属的数量。看第二段。
或有大菩萨 将六万恒沙
如是诸大众 一心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 六万恒河沙
俱来供养佛 及护持是经
将五万恒沙 其数过于是
四万及三万 二万至一万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亿万分之一
千万那由他 万亿诸弟子
乃至于半亿 其数复过上
百万至一万 一千及一百
五十与一十 乃至三二一
单己无眷属 乐于独处者
俱来至佛所 其数转过上
这是说明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所携带的眷属的情况。
携带眷属最多的,就是用恒河沙来做单位的。有些的法身菩萨各自带了六万恒河沙的眷属,这最多了。六万恒河沙的眷属都是一心求佛道的,就求大乘法的。这些带有六万恒河沙眷属的菩萨有多少呢?有六万恒河沙数。六万恒河沙的菩萨,各带了六万恒河沙的眷属,“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这些菩萨里面眷属最多的,就是六万恒河沙。
或者少一点的,也有带五万恒河沙。那么五万恒河沙,“其数过于是”,就是说,眷属的数量越少,这些领导者菩萨的数量就越多。所以,领导五万恒河沙眷属的菩萨数目,是远远超过领导六万恒河沙的。就是数目越少,这个菩萨就越多,领众的菩萨就越多。或者有带四万恒河沙,三万、两万、一万,乃至于一千、一百,乃至于亿万分之一恒河沙。这就以恒河沙做单位的,有这么多。
第二个,用“那由他”做单位。那由他就是千亿。有千万那由他。
或者有一般数目的,就是万亿、半亿。当然这些,我们说过,数目越少,这些领导的菩萨就越多,或者百万、一万,乃至于三、二、一。甚至于有的是“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有些人是单独一个来,他是没有眷属的。那么这些人数目就最多了,这些的数目就超过前面的所有有眷属的数目了。这是说明眷属的情况。
我们看结示。第三段。
如是诸大众 若人行筹数
过于恒沙劫 犹不能尽知
如果我们把那些领导者菩萨跟眷属菩萨总数加起来,用一般的古代的计算的器具,就是行筹,就像筷子,一根一根地这样数,那你用过于恒河沙劫的时间都算不出来,眷属太多了。
这个菩萨,一般来说,到了法身菩萨以后或多或少都有眷属。这个眷属怎么来的,我们看古德怎么解释。
我们一般修理观的时候是内观真如,所以是离一切相的。就是,你今天十个人修习理观,十个人是相同的。不可能说,你内观真如的时候跟他内观的真如是不一样,不可能。因为你离相,他也离相,那离相的结果,大家回到原始点,大家都相同。
但是,事修就不一样了。因为《法华经》的修学是内观跟外修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事修就会有自己的愿力,有自己的修学,以同愿同行招感各自的眷属。比方说我们大家听了《法华经》以后,大家知道内观真如、外修三乘,那么外修三乘就很多元化了。你喜欢布施的,你喜欢做义工的,你以后成就法身菩萨以后,招感很多修布施、做义工的。他喜欢放生,欸,没关系,他就招感很多喜欢事修放生的,跟他在一起,跟他学习。他喜欢持戒,那么他就用这种持戒的同愿同行招感他的眷属。
所以,虽然大家入理观的时候是“常同”,但是他一旦入事修的时候就“常别”了,就常同常别。在这个常别当中,就各有各的跟随的眷属。当然,未来成佛以后,他的应身佛一定跟这些眷属有关系的。因地的同愿同行,这就是眷属的由来。为什么有的眷属多?可能这个时代的人喜欢做义工的多,他做义工的眷属就多。这个时代的喜欢放生,他放生的眷属就多。跟这个菩萨个人的修行没有直接关系。
这个讲到眷属。
庚三、问法师是谁
是诸大威德 精进菩萨众
谁为其说法 教化而成就
从谁初发心 称扬何佛法
受持行谁经 修习何佛道
这段经文是整个<从地涌出品>的真正的目的。就问说,从地涌出的这些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广结善缘的菩萨,到底是谁教化他的?这是重点了。这些从地涌出的法身菩萨,他们精进地修学菩萨道,但是他们一定有一个因地,他们也是从凡夫修来的,那么他在因地是生死凡夫的时候,是谁教化他们成就这种大乘善根的呢?从大乘善根里面开始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以后,修学种种的法门跟经典,乃至于种种的六度功德而增上。
我们知道,<从地涌出品>重点不在于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它是要借本门弟子的功德来说明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广大。在《法华经》之前,大乘经典虽然对佛陀有些片段片段的说明,但是对释迦牟尼佛真正地了解、完整地描述的,就只有《阿含经》。
我们看《阿含经》怎么描述佛陀。说佛陀一出生的时候,跟我们凡夫一样,他也有欲望,所以他怎么办呢?他也享受他的太子的宫殿的快乐,他也纳妻,他也生子。他什么时候开始觉悟呢?他到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时候,才体验到生老病死的无常。所以他那个时候才真实地开始修学。修多久?修了十一年,六年苦行,五年禅定。就是十九岁出家,三十成道。成道以后,他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入涅盘。这个就是我们在《阿含经》对佛陀的认知,就是这一期。当然,后面会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其实这个是佛陀的示现。
但是,这样从《阿含经》当中,我们只知道迹门的佛,我们不知道本门的佛陀,佛陀的本地风光。所以必须要假借这些法身菩萨弟子的现前,然后大家产生疑惑——这个大功德的弟子是谁教化他们的,再把佛陀的本门功德给带起来。假借弟子的功德,开显师父的功德。是这么一个情况。
庚四、结请决疑
我们看庚四的“结请决疑”。看第一段。
如是诸菩萨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从中涌出
这地方弥勒菩萨把他要请教的问题——前面讲很多——作一个总结。总结就是,这些法身菩萨,第一个,功德太大,第二个,来得太突然。因为这是一个不同的时空,这些弟子是过去本门教化的时空,来到了释迦牟尼佛这个迹门这一期教化的时空。而且这要是一般的凡夫也就算了,这些法身菩萨都是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的,而突然间就在法华会上,佛陀讲完迹门以后,大地震动破裂,从地涌出。第一个,功德太大;第二个,来得太突然。这是第一个值得大家疑问的。
我们看第二段。
世尊我昔来 未曾见是事
愿说其所从 国土之名号
我常游诸国 未曾见是众
我于此众中 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 愿说其因缘
那么弥勒菩萨就以他自己作例子。他说,我怎么说也是一个等觉菩萨,我当来要补释迦牟尼佛佛位的,所以我经常是遨游十方世界,亲近十方诸佛。但是我却没有看过这么多恒河沙菩萨,我连一个人都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他的国土乃至于他的国土名号,而我常游十方诸国,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人,乃至于其中一个人。指六万恒河沙的菩萨,各带了六万恒河沙的眷属,就三十六万恒河沙的这些菩萨,我一个都不认识,而且都是突然从地涌出。所以我们真的想要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从何而来、为何而来,的确是有这样的疑问。所以,第二段请答二事。
第三段,大众同请。
今此之大会 无量百千亿
是诸菩萨等 皆欲知此事
是诸菩萨众 本末之因缘
无量德世尊 惟愿决众疑
不但是我弥勒菩萨有此疑问,在整个法华会上,所有的无量百千亿的这些本土菩萨,都想知道这件事情:这些法身菩萨是从何而来、为何而来,以及“是诸菩萨”在修行的因地、修学的过程当中这些本末的因缘。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的世尊,惟愿您老人家慈悲,能够为我们决断大众的疑惑。所以这个就是把前面的本土的疑惑,弥勒菩萨作一个总结。
戊二、他土菩萨疑问
我们看下一段,戊二的“他土菩萨疑问”。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只菩萨大众,从何所来?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法华会上,在这一期教化当中,与会的弟子有两种:一个是本土的,比方说舍利弗、目犍连尊者,他们本来就是在娑婆世界成长,蒙释迦牟尼佛教化而成就阿罗汉的。而有些菩萨是从外地修学,等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来亲近释迦牟尼佛的,那也算本土。这些都算本土的菩萨。
那么他土的菩萨是怎么回事呢?就是释迦牟尼佛要开宝塔的时候,把十方应身佛的诸佛都请过来,而十方应身佛过来的时候各自带了一个侍者菩萨,这些侍者菩萨就是他方来的菩萨。他们也产生疑惑。我们看经文。
尔时,释迦牟尼佛所召请过来的这些分身诸佛,他们是怎么来呢?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这些国土,我们前面在<见宝塔品>中说过,这些佛是从净土来的。他们在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这些佛的侍者就是所谓的他土菩萨,他们也看到了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从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也都是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庄严,所以也就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只菩萨大众,从何所来?”也产生这个疑惑。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你们稍等片刻,因为已经有弥勒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问了。这个弥勒菩萨的阶位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在娑婆世界,次当作佛。他已经问了这件事情,佛陀也即将回答,所以,“汝等自当因是得闻”。这个你就不用再问了,弥勒菩萨已经问了,释迦牟尼佛即将回答。
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本门的序分结束,后面是本门的正宗分。所以这<从地涌出品>前半段是属于序分,后半段是本门的正宗分,佛陀开始开示了。
这个序分的大意是说,诸法因缘生,每一个菩萨成就都不可能凭空生起来,包括从地涌出的菩萨,他一定有他的发心,有他修学的过程,一定有他的老师,尤其大乘佛法强调传承,一定有老师。所以,这些法身菩萨突然间从地涌出的时候,现出大功德的境界,但是竟然与会的不管是本土的弥勒菩萨,不管是他土的这些侍者菩萨,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是怎么样来的,是怎么样修学、怎么样成就的,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表示什么?这些菩萨的水平境界比他们高了一个档次。所以就引起了大众的疑惑。当然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要的,就是大家提出疑问,释迦牟尼佛才好把自己的本地风光给开显出来。我们看后面的如来正说段就清楚了。
丙二、正说段 分二:丁一、诫许;丁二、正说
丁一、诫许
我们看正说段。这以下就是本门的正宗分了。正宗分里面,佛陀并没有马上开显,在正式开显之前先诫许,先有一段的告诫跟鼓励。因为这件事情牵涉到不可思议的释迦牟尼佛本地的功德,甚深甚深,所以先鼓励大家、告诫大家。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
这是第一段,先做一个告诫。就在弥勒菩萨请问以后,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弥勒菩萨,说:善哉!善哉!
第一个善哉,上契佛心。因为佛陀本身也有意宣说,刚好弥勒菩萨请问,所以也合乎佛陀的心意。
第二个,下契群念。众生的修学的确有此需要,我们了解本门的功德,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佛陀之所以成佛,我们一再强调,不是因为他布施成佛,也不是因为持戒、忍辱而成佛,而是因为他成就法身,这个就是关键。就是,十方诸佛之所以成佛,只有一个情况,就是他破无明证法身,从此以后,打开了他的成佛之路。也就是说,如果你不从理观下手,你做天大的布施,跟成佛也是没有关系的。你可以成就安乐道,可以成就解脱道,可以成就阿罗汉,但是,只要法身这一关,本地本门的功德没有突破,这个门没有打开,那你就跟成佛没有关系了。
所以,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就是,你要成佛,一定要打开这道门,就是本门的法身功德。所以这件事情说是“善哉!善哉!”——上契佛心、下契群念。阿逸多!你有甚深的智慧,才能够问如此大事。这个是十方诸佛成佛的一个大事因缘。就是十方诸佛必经的一个关卡,就是破无明证法身,就是这个理观的智慧。所以,“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就鼓励大家,大家一定要怎么样呢?安住清净的信心,发起广大的菩提愿,来听以下的开示。先作一个告诫。
看第二段的允许。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我们说过,佛陀成佛的正因是中道的智慧,就是观心,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这是一个正因。由这种智慧带动了六度的事修,最后成就佛陀的功德。
这以下提出应化身的功德。佛陀讲本门之前,先讲迹门。三种迹门:
第一个,过去的迹门。什么叫过去的迹门呢?“自在神通之力。”他说,我不是今生才示现八相成道,我过去无量劫来,已经是无量无数地成办过去的应化事迹。而过去是“自在神通之力”,因为佛陀过去能够随心自在,变现各种应化身。
第二个,现在的应化。就是今生在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所示现的八相成道,这个叫做“师子奋迅之力”。师子奋迅,就是狮子要行动之前,先竖起身毛作一个准备,表示狮子的速度很快速。就表示说,只要众生的善根成熟,释迦牟尼佛一刻都不会停留的,马上现身。众生准备好了,佛陀的应化身就出现了。这指的是现在的应化。
来看未来的应化。未来的应化,“诸佛威猛大势之力”。释迦牟尼佛在未来当中,也会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去示现应化身,只要众生的善根成熟。这个“威猛”表示佛陀的功德力是不会停止的,辗转相续,无有穷尽。
所以,佛陀讲本门之前先把三世的迹门讲出来。这点很重要。如果我们今天不读《法华经》,我们只看《阿含经》,就会出现什么事情?就是因果的理论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说释迦牟尼佛因地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修了三大阿僧只劫,结果呢?结果在最后一世的时候,作为太子,然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盘。他从成佛到入涅盘,就花了四十九年的时间,然后呢?然后入灭以后就永远消失掉了。那这样子,如果这件事情是真实义的话,那成佛的因果就变成了因大果小。就是你修了三大阿僧只劫的因地,你的结果跟一个大阿罗汉完全一样。就是你成佛的时间就四十九年,你的功德,最后表现出来的果地功德就四十九年。然后呢?然后就完全消失掉了,就入了无余涅盘,身心永灭了。所以这个地方明显是方便说。
所以,佛陀为了破斥佛陀的应化只有一期应化,而讲出了三世应化。他说,其实我示现成佛不是现在,我过去有“自在神通之力”,来示现过去的应化身;我现在是用“师子奋迅之力”,精进勇猛,把握当下来示现;我未来也会用“威猛大势之力”,要不断地示现下去。所以一期的应化是方便说,应该说是三世的应化,过去、现在、未来,无穷无尽的时空,无尽的应化。
为什么?有人就说,佛陀您的因地是有限量的,因为您的功德是修来的嘛;您说您修三大阿僧只劫,那三大阿僧只劫不管怎么长,它还是因缘所生法。那么为什么得果报的时候是无量呢?您用有量的因地,怎么就成就无量的果地呢?
大家想想看是怎么回事?就是说,你现在是一个生死凡夫,你什么都没有,结果你发了菩提心,修理观事修,结果呢,成佛了。成佛以后,你就永远成佛了。那这样子不合乎因缘所生法,是吧?你用有量的因地,不管你修了三大阿僧只劫,无量阿僧只劫,你总是有量;你成佛以后怎么会尽未来际地成佛呢?怎么你永远不会回到凡夫的地位呢?这怎么回事?
这跟性具有关系。《法华经》要建立一种自性具足,就是说,你的成佛(其实这个地方本来在下一品才说明,我现在提前说),你的功德不完全是修来的,知道吗?你是透过修德去开显你的性德,而你那个性德本来就本具的,而这个本具是本来就无穷的功德。
就是说,你是一个打工的,你如果今天不修理观,你不回家,你赚的钱,怎么赚都有限。但关键是你家有无穷的珍宝,所以你一旦回家以后,那你就不是完全靠你的造作的努力而已,而是你有家族的支持。所以,为什么成佛以后能够过去、现在、未来,尽未来际,时空无尽地度化众生而没有止尽呢?因为你把你的自性功德力开显出来了。而自性功德力的重点是,它不是修来的,它不是因缘所生法。这样懂吗?这个地方在下一品的<如来寿量品>有详细的说明。
就是说,因为你有性具的功德,所以你的成佛一部分是修来的,就是修德,有一部分是你本具的。就是,你的成功一半是你的努力,一半来自于你家族的无量财富的支持,是这样子。所以才能够产生“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过去的自在,现在的“师子奋迅之力”,未来的“威猛大势之力”。就是你成佛以后,你永永远远不可能再变回凡夫了,因为你的自性功德被开显了。是这么一个情况。
所以佛陀把三世的迹门先讲出来,最后再讲到法身的功德。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