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用现代知识拯救大明 > 第9章 模拟内阁党争

我用现代知识拯救大明 第9章 模拟内阁党争

    崇祯结束了对辽东问题的模拟,稍稍松了一口气,但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当前局势中,辽东边疆虽然是燃眉之急,但内阁党争却是埋藏在大明朝堂深处的一颗定时炸弹。

    自崇祯即位以来,内阁首辅周延儒与温体仁等人分别代表不同派系,明争暗斗不休。东林党人自诩清廉,但做事极端,党同伐异;而宦官与其他士人派系也各有盘算,内耗严重。这些矛盾让政策难以落地,朝堂效率低下。

    熟知历史的他知道,若不解决党争问题,内阁将始终是绊住皇权的一道枷锁。他沉思片刻,再次唤醒了玄天策系统。

    “玄天策,启动决策模拟,议题为内阁党争。”

    光幕再度浮现,系统的冰冷机械声在脑海中响起:

    “请宿主明确决策目标。”

    “决策目标是:削弱党争,重建内阁效率。”崇祯毫不犹豫地说道。

    第一方案:强硬清洗派系

    光幕中,第一条决策路径开始呈现:“直接清洗东林党及其他对立派系,通过皇权集中实现快速改革。”

    模拟场景展开。崇祯下令削减东林党在内阁和六部中的影响力,罢免部分重要官员,提拔一批忠诚于皇权的年轻官员。朝堂上反对声音瞬间四起,东林党人激烈抗议,甚至有官员当堂冒死上书,状告皇帝专权。

    模拟场景中,清洗的短期效果非常显着:内阁中异己势力迅速削弱,皇权得到集中,政策执行效率大幅提升。然而,画面很快变得阴云密布:被清洗的东林党官员联络地方士绅,掀起一场以“扞卫儒家道统”为名的地方抗议浪潮。与此同时,朝中存留的东林党官员联合起来,试图通过弹劾皇帝亲信官员,进一步激化矛盾。

    最终,模拟显示的结局是地方反弹愈演愈烈,社会秩序逐渐崩溃,朝廷陷入长期动荡。

    模拟结果旁浮现一行文字:“短期内皇权集中效果显着,但清洗派系引发地方反弹,三年内内政崩溃概率为65%。”

    崇祯的眉头紧锁:“强硬手段虽见成效,但后果却难以承受。”

    第二方案:温和调和党争

    径直点选了第二条路径,光幕上开始演示另一种情景:“通过温和调和手段平衡党争,逐步削弱矛盾。”

    画面中,崇祯并未直接清洗东林党,而是通过颁布惠民政策吸引朝臣支持。他在朝堂上刻意不偏不倚,对东林党与其他派系提出的意见都予以回应,并暗中提拔一批年轻、务实的官员,以削弱既有派系的力量。

    在模拟的第一年,党争的表面矛盾有所缓解,内阁运转效率略有提升。然而,画面继续演示,东林党虽然不再公开对抗皇权,但内部依旧在培养新生力量试图夺回朝堂主导权。

    模拟的第三年,随着一批忠诚于皇权的新官员逐渐崭露头角,东林党与其他派系在权力争夺中被稀释,内阁逐渐呈现出务实高效的局面。尽管这个过程较为缓慢,但最终效果显得更为稳定。

    模拟结果显示:“温和调和党争路径短期效果有限,但长期内内阁效率提升,政策执行稳定,十年内大明内政崩溃概率降至20%。”

    崇祯松了一口气。这一方案显然更加可行,但也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布局。

    综合分析与优化建议

    “系统,你是否可以整合这两种策略,提出一个更优方案?”崇祯试探性地问道。

    光幕亮起,模拟生成了一条综合路径:“温和调和为主,结合关键时刻的强硬清洗。”

    模拟画面中,崇祯首先采取温和手段,维持朝堂表面的平衡。同时,他暗中整顿六部,逐步替换掉一些关键位置上的东林党官员,安插忠诚于皇权的人才。在此基础上,接着通过发布惠民政策、赈灾举措等缓解社会矛盾,让地方士绅无从反弹。

    当朝堂逐渐稳定,东林党开始放松警惕时,崇祯果断对其核心人物进行清洗。通过雷霆手段拔除几个关键反对者,其余官员则被安抚分化。最终,东林党的影响力被大幅削弱,朝堂的运行效率也大大提高。

    模拟结果显示:“综合路径的成功率为85%,风险可控,内政稳定。”

    “很好,这才是我想要的答案。”崇祯点了点头,目光中多了一抹锋锐。

    模拟后的行动部署

    结束模拟后,崇祯的思绪逐渐清晰。他拿起毛笔,在奏折旁边的白纸上写下几条行动纲要:

    暗中观察局势:近期暂不打草惊蛇,但对内阁和六部的关键人物进行全面审查。

    惠民政策为主:以赈灾和粮食调控为突破口,缓和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培养新生力量:从科举中选拔一批年轻、务实的官员,通过提拔掌控六部的中层位置。

    集中清洗时机:在朝堂表面平稳后,选取关键节点,对顽固派系进行雷霆清洗。

    崇祯将那张纸仔细折好,放入书案的暗格中,动作缓慢而沉稳,仿佛一场无声的仪式。他抬起头,目光掠过窗外的晨光,语气不容置疑地吩咐道:“召温体仁入宫,朕有要事与他商议。”

    站在一旁的王承恩微微一怔,眉头轻皱,低声试探:“陛下,温大人虽才干卓越,但素来与东林党势同水火,若贸然召见,是否会加剧朝堂纷争?”

    皇帝闻言没有立刻答话,只是端起桌上的茶盏,缓缓啜了一口,目光却停留在茶水微微荡开的涟漪上。他的声音随之响起,平静却带着一丝锋锐:“正因为他与东林党不合,朕才要用他。”

    这句话似是一道轻飘飘的薄刃,却带着隐隐的力量。王承恩低头沉思片刻,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旧有些犹豫:“可若温大人借此机会压制东林党,恐怕会引来更多反弹……”

    “朝堂不是谁的棋盘。”崇祯放下茶盏,语气淡然,却带着无可置疑的威严,“朕要的是平衡,而不是谁独大。用温体仁,是要借他的手打开局面,而不是让他挑起新的纷争。”

    王承恩抬头看了看皇帝的神色,那份笃定让他心中暗暗一凛。他立即躬身道:“奴才明白了,这就去传温大人入宫。”

    看着王承恩的身影消失在门外,崇祯轻声叹道:“平衡天下,先平朝堂。这一步,不能错。”语毕,他负手而立,眼中尽是深邃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