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 第414章 体制重塑者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第414章 体制重塑者

    九月下旬,潇湘省政府发布一份编号为〔潇政发〔2015〕67号〕的内部通知,文件名称是:

    《关于在岳麓、召阳、浏阳三地同步开展“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试点的批复》

    文件的主笔单位是省政府办公厅,参与起草的却是星城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这是一次“地方倒逼全省”的制度移植。

    用一句官场术语说:星城市的改革,已经开始“裂变”成全省框架。

    李一凡手里拿着文件,看了几秒,神情平静,但嘴角却浮出一抹淡淡的弧度。

    这份文件表面上是“省政府批复”,实际上是李一凡通过赵建国书记直接沟通,跳过了几个关键部门,以“先行示范”的形式强势推动。文件中甚至明确写着一句话:

    “本次三地改革应以星城市改革机制为基准,探索干部分类评价体系、财政容错机制、科技平台协同制度。”

    这不是“借鉴”,而是照搬。

    市委常委会上,常务副市长方卓率先发言,言语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

    “书记,岳麓、浏阳、召阳三地都在我们星城市行政辖区下,等于整个核心区已经统一改革口径了。”

    “只要我们把三套改革架构用得起来,潇湘省级的科技改革机制就会被我们反推成型。”

    李一凡微微颔首,淡淡道:“这不是破一个点,而是打通一条线。”

    “过去是我们改革——现在是我们掌控改革。”

    “再下一步,是我们设计改革。”

    他目光扫过会议桌上的几人:“你们要清楚,这不是市里的事,这是国家改革的线索之一。”

    “从今天起,任何参与‘星光2030’和‘三地同步改革’的干部,我将建立单列考核体系,直接向市委常委会报告。组织、人社、财政、科技,统筹进编。”

    “我们,正式进入主导周期。”

    会议桌前一片肃静。所有人都意识到,李一凡的政治地位已经不同于三个月前的“地方主官”。

    他不只是星城市委书记,他是改革模型的授权执行人。

    ……

    潇湘省委大院内。

    赵建国书记拿着那份“67号文件”,一边看,一边若有所思。

    他没有否决李一凡推动改革向全省复制,反而是第一个签批“省级试点意见”的人。但他也清楚,这个节奏太快了。

    省委组织部长许宏志进来汇报:“中央组织部三局要求我们提交今年第四季度副省级岗位评估材料,星城市目前没有提报新名单。”

    赵建国没说话,半晌才轻声道:“你觉得李一凡能不能进入下一轮战略副省的序列?”

    许宏志皱眉:“他资历上有劣势,年龄小、派系独立、缺少明确上级背书,但……”

    他顿了顿,说出一个不容忽视的判断:

    “他是目前全国地方系统中,唯一一个有能力设计完整科技改革机制、推动资金制度、还能统筹干部评价的人。”

    “如果现在中央还看不到,那就是失明。”

    赵建国叹息一声:“你知道我不反对他。但不是我能决定。”

    “这种层级上的升迁,不是靠我们省里表态能成的。”

    许宏志迟疑道:“但……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赵建国点点头,目光透过办公室窗户,望向远处一排高楼林立的科技园区。

    “准备一份‘战略型副省级干部专项考察报告’,我签名,送中组部。”

    “如果他们还在犹豫,我替他们破一次规矩。”

    ……

    与此同时,中央组织部干部三局。

    林子安坐在文件前,手边已经摆着几份“年度特殊提拔通道候选人报告”。

    “科技型、经济主导型、区域治理能力强、外语能力优秀、年龄不超过45岁。”

    四个条件,是中组部设定的“非典型提拔模型”核心参考标准。

    李一凡,1980年生,潇湘省委副书记、星城市委书记,四项全中。

    林子安翻着材料,眼神沉稳。

    “他没有传统派系背景,但他有我们林家的背书。”

    “更重要的是,他不依赖体系,但能重塑体系。”

    他低声一句:

    “这个时代不缺执行者,缺的是能打开第二层系统的人。”

    他合上卷宗,对身边秘书说:

    “这是组织部该扶起来的那种人——不是变量,是战略稳定器。”

    林子安将那份材料放入“战略型副省级特殊档案通道”分类柜中。

    他神情沉静,眼中却有一道光划过——

    “提拔这类人,从不是靠资历,而是要给系统一个新的动力源。”

    “李一凡不是我们家族栽培的干部,但他是我们要守住的未来变量。”

    他拿起电话,拨通干部二局负责人:

    “让你们那边准备材料评审,我这边会提前送一份‘战略性人才评议意见’。”

    “我们不只是要把他推上去,更要让他推得合理、推得扎实。”

    ……

    星城市政府办公楼,夜深。

    李一凡站在窗前,身后是满墙的政策推进图表与工作任务节点图。他知道,“三地试点”只是第一轮裂变。

    他要的是,让所有“跟他一起干事的人”,都能形成一个“系统性上升渠道”。

    不是个别人提拔,而是一整套人才体系的集体晋升。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新陈代谢”计划。

    手机响起,林允儿发来一条短讯:

    “爸让我转告你:中组部的人已经收到了材料,但还没进入正式评估程序。他说你要再打一个节奏上的硬仗。”

    李一凡盯着短信,沉默几秒,回复了一句:

    “告诉他,别担心。”

    “我会让他们必须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