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 第438章 地方干部内部对机制规则博弈的深度发酵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第438章 地方干部内部对机制规则博弈的深度发酵

    如果说机制上线之初是一场颠覆性的风暴,那么眼下,它已经成为权力场里一股看不见的气流。

    它无声,却能掀翻旧有的运行轨道。

    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人,终于开始有组织地反击了。

    ……

    省委办公厅政策协调处处长林昭,近一个月接到的“特殊电话”猛增。

    岳阳市委一位副书记直接开口:

    “你们星城市的机制评分逻辑,有没有考虑到我们市财政收入结构本就单一?”

    “我们主导项目多依赖省级统筹,调度响应比不上星城,这能怪我们分低?”

    衡阳市一位常务副市长干脆暗示:

    “再这么评分下去,我们干脆不接接口了。”

    湘西州的组织部长更含蓄:

    “我们担心干部不理解,盲目追求节点得分,会影响对长期项目的投入。”

    李一凡都知道。

    但他没有马上回应。

    他知道,对方不是反对机制。

    而是反对机制决定干部命运。

    他们可以接受机制是平台、是工具、是协调器,但——不能接受它变成“组织评价的替代项”。

    因为那意味着,他们手上最核心的权力——提拔权、流动权、甄别权,要分出一部分给“系统”。

    这,才是底层焦虑的源头。

    与此同时,另一条更隐蔽的博弈线也悄然展开:

    潇湘省发改委内部技术研究处启动了一项名为《区域资源均衡调配测算模型》的课题。

    表面是研究如何实现不同地市间资源分配的均衡性,实则质疑机制系统中“调度响应时间”“节点评分”等核心参数的适用性。

    一位技术处副主任在内部会上提出:

    > “不同地市基础条件不同,不能简单类比调度响应效率。”

    > “数据优劣不等于治理优劣,应当回归‘定性导向’与‘主观评估’结合的传统评价体系。”

    这份内部会议纪要很快流入一些地市,成为他们“质疑机制评分公正性”的抓手。

    赵斌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给李一凡。

    李一凡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两小时后,潇湘省发改委主任张廷山亲自拨通李一凡的电话。

    “李书记,这事我得提前向你说清楚。”

    “这个课题不是我批的,是技术处那边几个老同志借了政策评估口子申报的。”

    “内容我刚刚看了,方向很敏感,我已经叫他们暂停讨论,也不许外传。”

    李一凡声音平稳:“谢谢张主任。”

    张廷山沉声道:“我明白机制是新一轮系统级工具。改革有阻力是常态,但不能搞学术背书当借口。”

    “你放心,只要我在,发改委不会被别人当工具用。”

    李一凡微微一笑:“潇湘未来能不能冲出去,不靠他们的模型,靠——你的支持。”

    两人心照不宣。

    ……

    许宏志得到消息,笑着摇头:

    “他们开始‘还手’了——不是直接反对机制,而是用‘学术逻辑’去拆你的根基。”

    “下一步就是在省委政策评估平台发文,用专家的名义挑战你的依据。”

    陈晓峰立刻道:“我们要不要反击?”

    李一凡语气淡淡:

    “不需要。”

    “他们想用‘评估权’来取代‘系统权’,那我们就让他们——失去资源权。”

    ……

    李一凡调出机制平台新版本上线文案:

    “资源锚定制”机制试点上线,将组织系统评分与资源调配评分挂钩:

    ?\t在干部调度机制中,纳入“地方机制运行信任等级”;

    ?\t信任等级高的地区,在产业用地、财政引导、项目备案等环节获得预优先权;

    ?\t信任等级低的地市,机制数据仅作为组织评估参考,不参与“绩效激励”系列;

    换句话说:

    “谁愿意用机制,谁就获得资源上的‘前台资格’。”

    “谁拒绝机制,就永远留在‘后台’,看别人调度。”

    赵斌第一时间理解了这个逻辑:

    “你这是在改变激励源——从组织提拔,变成资源使用。”

    李一凡点头:

    “他们可以不在机制中提拔干部,但他们不能在机制外调度资源。”

    “你可以不信规则,但你必须受规则约束。”

    “这就是‘资源锚定机制’的真正作用。”

    ……

    潇湘省委内部终于开始有人沉不住气了。

    在一次非正式午间茶歇中,几位副部级干部开诚布公地私下议论:

    “机制这东西,搞试点可以,真要全省上阵,干部都快变成打分机器了。”

    “用几个接口、几个节点、几条数据,决定干部升迁?这不是玩命吗?”

    “而且你看,连省发改委都看不下去了……搞不好这轮改革,会失控。”

    有人建议:

    “要不要建议赵书记,将机制平台的主运行权,收归省委办公厅,由组织部主导使用,不再由李一凡主控?”

    许宏志没有回应,只是端起茶杯,笑而不语。

    ……

    第二天,一条系统通知挂上了潇湘省政务内网首页:

    “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委改革办三方联合设立‘机制运行调度办公室’。”

    “机制平台由李一凡副书记兼任第一统筹人,三方共同监管。”

    赵建国亲自批复。

    信息极其明晰——

    机制平台,继续跑。

    李一凡,继续统筹。

    但监管,多了一层。

    这,是一次“集体接管”式的托管安排,既没有打掉机制,也给了其他常委面子。

    但李一凡心里清楚。

    这是对他的“制度缓冲”。

    是省委书记赵建国,在帮他降维对抗。

    ……

    当晚,李一凡召开机制平台高层闭门会议。

    这一次,他说得极慢:

    “从今天开始,机制平台将增加‘绩效倒挂修复系统’。”

    “任何机制中得分偏低、但实际贡献高、组织系统认为值得提拔的干部,可以提交反向申请,触发‘人工干预权’。”

    “但条件只有一个——必须由组织系统和系统联合认定,才能突破机制自动评估逻辑。”

    陈晓峰一怔:“你这是——主动为组织系统让权?”

    李一凡点头:

    “这不是让权。”

    “这叫——授权。”

    “我不是来削组织系统的权,我是来让他们——学会在系统中行使权力。”

    “不是谁赢,而是语言要被接受。”

    “机制,不能是另一个权力系统。”

    “它是权力系统的——共生语法。”

    ……

    星城市主战场调度室的光,又一次亮到凌晨。

    这一次,李一凡不是要让机制跑得更快,而是要让它——

    跑得更稳。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斗争,不在于技术优劣。

    而在于——谁能定义语言,谁能包容系统。

    谁能在旧秩序里——培育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