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 第481章 地方旧派联手反扑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第481章 地方旧派联手反扑

    11月18日,衡洲市委组织部二楼会议室。

    这是一场不寻常的会议。

    桌上摆着厚厚一摞文件,标题赫然写着:

    《衡洲市副科级以下干部轮岗计划(试点草案)》

    《岗位胜任力评估表模板(内部征求意见稿)》

    《干部晋升推荐提报登记样式(组织部通用版)》

    这些文件一字排开,标志着衡洲组织系统“基层自主申报+组织结构匹配”的新路径——即将开始试运行。

    会议主持人是何江林。

    而对面坐着的,是三个老资格副部长和五个核心业务科室负责人。

    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

    “何部长,我们不是反对改革,”业务二处处长田宗群拿起一份文件,“但这个轮岗计划一旦启动,牵涉面太广,很多基层干部怕是会产生恐慌情绪。”

    “是啊,”另一名副部长吴海光接过话头,“尤其年底项目关键期,三四百个岗位一动,基层怎么稳得住?”

    “干部自愿申报没问题,但组织部主导评估,一票否决权握在手里,这容易引起干部的不满。”

    这些话冠冕堂皇,听上去是在“维护稳定”,但实际上,是在用“流程规避”来封锁改革。

    何江林脸色依旧,声音却比往日更冷静:

    “你们说得好听,叫情绪稳定。”

    “可这两年来,有几个干部在县区升职?有几个村官敢报备转岗?”

    “衡洲市的组织系统,从上到下,三年未调结构。说白了,你们不是怕动,是不愿动。”

    会场寂静下来。

    “今天你们不支持没关系,”他抬起头,“我已经调中央政务数据公开平台交叉备案,全市近五年干部调动情况,将于三日内对内通报——让所有人看看,谁在动,谁在躺。”

    一名副部长瞳孔一缩。

    这是动真格的。

    组织系统里最怕两件事:一个是系统查岗,一个是交叉审查。何江林是两个一起上,硬生生从“协调”直接拔高到“倒查”。

    但这只是第一波。

    就在当天晚上,衡洲晚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未署名”的评论文章:

    《干部稳定压倒一切,制度改革应量力而行》

    文中未提人名,但明里暗里,影射“外来干部主导人事系统,不顾地方民情与节奏”。

    这篇文章不到一小时内被二十多个自媒体转发,甚至被省内几个财经号引用。

    这就是典型的“地方宣传系统造舆论”,先用“稳定”压人,再上纲上线引导压力。

    第二天一早,何江林就去了市委宣传部。

    他不是去解释,而是直接找部长谈话。

    “我听说贵部门最近审查不太严格。”

    “何部长,您说笑了,我们一贯——”

    “那请问,昨晚那篇文章,是怎么过审的?”

    部长脸色骤变:“那是分管副部长审核的,我……”

    “你不用解释,”何江林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准备发给省委宣传部的材料,初步拟定‘衡洲干部结构优化与信息引导失控事件’专题反馈。”

    “不过如果你能在今天下班前,把所有转载渠道统一清理,并发布一篇‘干部优化调整系组织标准推进、无关个人情绪’的澄清评论,我这份材料可以作废。”

    他没等对方回应,起身告辞。

    这是政治博弈,不是理论讨论。

    而此刻,衡洲市委书记王瑞山也在发难。

    上午十点,市委办公厅送来一份“建议函”:

    “关于衡洲市委组织部岗位轮岗方案适度推迟、增设协调机制的建议”

    落款单位为市委办三位副秘书长联名。

    这不是什么协调建议,而是明晃晃地绕过组织系统,逼迫何江林放慢节奏。

    同一时间,市委原组织部长、现任政协副主席孙启林在老干部通报会上提出:

    “干部是一座城市的根,别为了‘新风’就拔了树根。”

    声音不大,但足够引导情绪。

    这,就是地方旧派的“软反扑”。

    当天傍晚,省委政研室送来电话:

    “省委书记赵建国让我们了解一下,衡洲干部轮岗方案,目前推进节奏是否存在不稳定情绪?”

    何江林回应很简单:“方案正有序推进,但部分老干部确有表达情绪,我已经安排协调。”

    “赵书记让您如有困难,组织部可以请省委督查室协助梳理问题。”

    一锤定音。

    电话放下,何江林心里很清楚:赵建国是在向地方打个旗号——改革背后,有省委兜着。

    晚八点,星城市。

    赵斌在市委大院内找到了李一凡。

    “书记,赵书记给衡洲放话了。”

    李一凡喝着茶:“放了就好。”

    赵斌迟疑了一下:“您怎么不亲自插手?”

    李一凡看了他一眼,语气不重:

    “衡洲,是制度派第一场市级攻坚。”

    “我要的是结果,不是靠我能不能把人推上去,而是他们自己能不能站住。”

    “站不住,不配代表我。”

    这话不重,却透着森然压迫。

    衡洲市委组织部,深夜。

    何江林坐在窗前,城市夜色寂静无声。

    秘书递来一张纸条:

    “黄岩区两位基层干部申请跨区调岗,主动申报表格附带群众工作成果清单。”

    他看着那张小小的纸条,良久不语。

    然后,缓缓笑了。

    他知道,这场局不是博在常委会里,也不是赢在新闻稿中。

    真正的力量,在基层干部心里种下的那一点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