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 第484章 衡洲反扑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第484章 衡洲反扑

    12月22日,衡洲市委组织部大楼。

    上午八点不到,整个办公楼就已经灯火通明。

    副部长熊浩然面色凝重地站在会议室窗边,一边看着窗外聚集在门口的十几辆公务车,一边翻着手里的材料。

    今天,是衡洲市第一轮县域轮岗名单正式发布的日子。

    也是他作为督导专员,必须正面迎战的一天。

    文件送达前一天夜里,已有两个区县主要领导私下拨通他电话,话不多,潜台词很清晰:

    “制度不能搞乱了人心。”

    “某些干部长期在岗位,是为了稳定。”

    “这种大换血,得考虑下地方承受能力。”

    熊浩然不置可否。

    他知道,这不是沟通,这是施压。

    上午九点整,衡洲市委组织系统召开专题协调会议。

    何江林准时进入会议室,眼神扫过在座所有人,语气没有任何寒暄:

    “今天谈的只有一件事——轮岗名单。”

    他不等组织部汇报,直接将一份文件重重放在桌面:

    《衡洲市干部轮岗调整建议名单(2025年第一轮)》

    文件上列着14人名字,分别来自4个区县,全部是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其中5人任职同一岗位超过8年。

    组织部副部长郑海生面色难看,话音微沉:

    “何部长,这份名单,恐怕执行起来……难度不小。”

    “其中几个是地方培养出来的‘骨干’,也有在当地党代会上有票数基础的,贸然轮岗,压力会很大。”

    何江林没有生气,甚至没打断,只是等他说完,才淡淡一笑:

    “你是想问我,是不是要打破地方培养的权力闭环?”

    全场一静。

    他眼神冷冽:

    “那我明确告诉你——是。”

    “制度推进不是调岗游戏,而是权力重构。”

    “谁挡路,就谁让路。”

    会议结束后,文件在组织口流转时,已被几个地方系统迅速知晓。

    最强烈反应来自钟山县。

    该县常务副县长廖成毅赫然在列,被列为“交流调整对象”,计划调往市直园区任副主任。

    廖成毅出身本地,连任三届,长期被视作“书记继任热门人选”。

    文件一出,钟山县委当即召开县委常委会议。

    县委书记郭宗礼脸色铁青,话里带刺:

    “制度不能成为绕过组织程序的捷径。”

    “一个市级部门,能指挥县里这么安排人事?”

    他的话表面讲制度程序,实际上指向很明确——质疑何江林越权。

    这场会议的简报,很快被上报至衡洲市委。

    熊浩然当天晚上就把情况汇报给了何江林。

    “郭宗礼已经在组织圈子里私下放风,说您这次是借制度清人,搞变相选拔。”

    “县里的常委会也形成了‘缓推制度’的共识。”

    “再拖下去,可能有其他区县效仿。”

    何江林翻了翻报告,冷冷一句:

    “那我们就帮他们推。”

    12月24日,衡洲市委组织部下发第一份“干部制度适配通报”。

    文件中,钟山县被列为“制度适配迟缓单位”,并点名该县组织部长“反馈延迟、数据滞后、配合不力”。

    这份红头通报直接进入了省委制度推进办主系统。

    当天中午,省委办公厅发函,启动对钟山县“组织系统执行力”专项评估。

    而此举,在潇湘官场形成极大震动。

    从未有一个地级市委组织部,敢在县一级干部调整问题上,绕过地头蛇,直接点名通报,联动省里施压。

    而何江林,做了。

    三天后,钟山县委组织部长主动提出“身体原因”辞职。

    接替人选由市委组织部直接下派,非本地出身。

    同日,廖成毅被调离副县长岗位,前往市直园区任副主任,成行。

    “这是踩线了。”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周立德在制度推进办的碰头会上开口。

    “何江林这一步,几乎是打破了县域派系的权力平衡。”

    “换作别人,可能要被投诉到省委信访。”

    许宏志听完,只轻描淡写一句:

    “我们需要的,不是和稀泥的制度官。”

    “而是能用制度‘敲桌子’的人。”

    星城市,李一凡夜读材料至深夜。

    赵斌端来一杯热茶:“书记,衡洲那边的通报……您看了吗?”

    李一凡翻了一页,点头:

    “看了。”

    赵斌犹豫:“您怎么看何江林的做法?是不是……太猛了点?”

    李一凡抬眼看他,淡淡一句:

    “如果制度推进需要‘请示’,那它注定死在文件里。”

    “他敢动,就说明他懂。”

    这一晚,赵建国在省委机关值班楼也收到了相同的通报。

    他看完后,只说了一句:

    “制度推进,进入临界点。”

    “接下来,是看谁先扛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