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579章 F14还是拿到手了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79章 F14还是拿到手了

    第579章F14还是拿到手了

    研讨会结束之后,常浩南便让钟世宏带自己去到黎明集团为了涡扇10项目而新设立的精密铸造中心看看。

    作为华夏航空发动机的最主要生产商,过去的410厂自然也是有铸造工段的。

    不过,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模式,都已经不太能适应新时代的生产要求了。

    不说对制造精度要求高了不止一个档次的第三代涡扇发动机,哪怕是生产涡喷14的铸造件,效率都已经逐渐跟不上其它工艺流程,成为了限制航发产量的短板。

    要知道,涡喷14及其衍生物,可是黎明集团如今的摇钱树。

    在这种情况下,新上任不久的总经理林左明干脆拍板,趁着搞涡扇10的机会,把整个铸造工段重组,转改成了一个带有产学研一体性质的精密铸造中心,还从东北大学和辽省大学聘请了一些背景可靠的研究人员。

    如今这年代正是大学教授搞副业最红火的时候,但很明显,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经商的才能。

    90年代末这会,华夏的商界,当然是指民间的商界,还是比较狂放不羁的。

    商战的模式,也往往更倾向于战而不是商。

    字面意义上的商场如战场。

    设备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门搞硬件的人来负责。

    刚才参加研讨会的人里面,就有好几个是这种来路。

    马立平说着从旁边的一个网兜中拿出一本技术手册交给常浩南:

    “另外几台老型号不好说,但您看的这台是最新型号。在皮带传动轴和抽拉装置上换了新的直线电机还有真空泵,不敢说全世界,至少在全亚洲肯定是性能最好的设备。”

    常浩南有些无奈地摇摇头,但同时心里又有点意料之外的惊喜:

    “没想到搞硬件的人竟然也是我自己……”

    如果生产设备都不满足要求,他就算把参数算的再准确也没用。

    铸造中心主任马立平伸出手臂,指向不远处几台足有五六米高的巨大设备,对常浩南介绍道。

    常浩南绕着设备转了一圈,并最终停在了设备铭牌前面。

    从现场众人的反馈来看,他们在理论功底和对于现代化技术的理解方面,确实比长期在厂里生产一线工作的同行要强上不少。

    不过既然对方都已经这么说了,因此常浩南还是接过来随手翻了翻。

    “铭牌上面的信息比较有限,常总您可以看看这个,更详细一些。”

    就生产过程而言,设备是一切工艺的基础。

    他之前是辽省大学材料成型与性能控制研究院的副院长,不过跟只是过来兼职的同事们不一样,他是被钟世宏用比过去高了十好几倍的科研经费给挖过来的。

    不过,正事当前,他也没有在这本技术手册上耗费太长时间:

    然后就发现,对方这直线电机,竟然是直接通过火炬-C.B.法拉利公司采购的。

    这种情况下,能在离家不远的本地大央企,谋一份薪水不低且稳定的岗位,就算要受到保密条例的各种限制,也绝对是吸引力拉满。

    “这个型号的设备能满足三代发动机单晶涡轮叶片生产的技术指标么?”

    型号跟MS45T三轴加工中心上面用的完全一样。

    尤其对于一些久居校园的理工类学者来说,出去做生意几乎相当于给人送钱。

    “常总,这些都是我们最近几個月才从盛京科学仪器公司采购的定向凝固炉,取代过去的粗放式设备,用来进行涡轮叶片的生产。”

    后者其实得到刚刚的答案就已经足够了,毕竟术业有专攻,他虽然专的地方多了一些,但也不可能把所有部分都给大包大揽下来。

    “既然设备没问题,那接下来一段时间,就需要把单晶定向凝固过程的模型建立出来,再确定工艺参数。”

    常浩南把手册放回旁边的袋子,抬起头看着眼前的设备。

    片刻的沉默过后,他发现更远处的几台设备应该都正处在生产状态,只有这台最新型号,可能是刚刚到位的缘故,并没有启动。

    “你们现在是正在试制涡扇10的涡轮叶片么,还是在生产老型号的?”

    “在生产老型号,目前的生产任务主要是涡扇9和涡喷14,相比过去只是铸造工段的时候,因为每个批次可以生产的叶片数量增加,所以综合产量大概提高了3.5倍。”

    马立平虽然进入黎明厂的时间不长,但对于业务上的事情明显已经滚瓜烂熟了。

    “你们还在生产涡扇9?”

    听到对方的说法,常浩南属实有点惊讶。

    虽然他一直把涡扇9当成给涡扇10进行技术和工艺测试的验证项目,但现在能在上面验证的早就验证完了,甚至涡扇9A都已经走过设计定型流程,准备批量生产了。

    照理来说应该把业务还给镐京那边了。

    毕竟人家几乎就指着这一个型号过日子呢。

    涡喷8每年根本造不了几台。

    “嗯,涡轮盘、涡轮叶片和主轴部分都是我们负责生产。”

    马立平初入航空工业系统,对于之前的事情倒是了解不多,只当是常浩南随口一问,扶了扶安全帽之后又继续回答道:

    “听说涡扇9A的订单数量非常夸张,镐发那边应该是一时间拿不出足够的生产能力,尤其是热端部件这块,所以只能委托给我们生产。”

    “涡扇9A有这么大的需求量?”

    饶是常浩南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手主持了这个型号的设计定型和试生产,但还是觉得过于离谱。

    在他的印象里,涡扇9A这个型号只用在了歼轰7A上面。

    但他之前改电子战飞机的时候就考察过产线,非常清楚这个飞机的产能。

    哪怕全年无休三班倒,也就是二十来架的水平。

    这还是已经引入脉动生产线之后的速度。

    不至于让镐发那边爆单才对。

    刚刚一直没说话的钟世宏此时恰到好处地开了口:

    “上个月的时候,歼轰7A的第二架原型机装了双发涡扇9A进行飞行测试,因为这个型号考虑过以FBC1的名义外销,所以当时请了一些潜在用户的武官来参观。”

    “后来飞机是没卖出去,但波斯人那边觉得动力表现不错,于是回过头去接受了盛飞那边之前提出的F14AMC改进方案,就是换涡扇9,还有1493雷达,再装开放式武器接口的那个……”

    看飞行表演买飞机,属于是波斯老传统了。

    当年买那些F14的时候,巴列维就是这么操作的。

    只不过,常浩南觉得盛飞这次玩的好像有点大:

    “1493雷达都要安上去?”

    1493是后续国产化改进型歼11计划安装的雷达,技术上跟歼10用的1473没什么区别,但口径增加了200毫米,相应地功率和各方面性能也有所提升。

    基本算是地表最强的机械扫描雷达之一了。

    “出口型,调整了一下工作频段和目标处理算法。”

    因为同在盛京,业务上联系又非常紧密,所以钟世宏对于盛飞的情况也了解不少:

    “主要是波斯人手头已经基本没有不死鸟导弹用了,所以他们准备让那些改进之后的F14直接挂R33,这才需要开放式武器接口,还有一个功率尽可能大的雷达。”

    “我艹……”

    常浩南用一个简单的语气词表达了自己此时的心情。

    R33是苏联时期专门给重型截击机使用的远程防空导弹。

    但米格31上面那个功率和尺寸都惊天地泣鬼神的相控阵雷达绝无可能怼在F14身上。

    那么1493的出口型确实就是仅存的唯一选项了。

    “另外我听说,这次升级交易除了总金额相当惊人之外,还包括波斯人把4架机况较好的原装F14留在咱们国家,作为假想敌训练用……”

    如此爆炸性的消息就连常浩南都觉得需要一点时间来接受:

    “算了,先不提飞机那边的业务了,继续说说目前的生产情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