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111章 新晋院士座谈会(算昨天的)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11章 新晋院士座谈会(算昨天的)

    2003年这会,一方面是社会总体还处在之前比较狂野的风气当中,另一方面也缺少各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自媒体从中炒作,总之公众对于学术界的事情,兴趣其实还不算大。

    更何况,常浩南一个人身兼双份院士的新闻热度,在之前第一轮评选结果公布的时候就已经过去了。

    所以,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出炉的新闻,在外界倒是没掀起太大的波澜。

    但对于学术圈内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两年一度,足以引起局部地震的大事。

    一位院士,即便本身已经脱离一线科研工作,其背后能够撬动的资源也少则数千万,多则难以计数。

    而一些尚处在年富力强阶段,本身仍然有能力发光发热的年轻院士,前景更是不可估量。

    同时,有限的院士规模也决定了,每一轮院士评选当中,有赢家就必定有输家。

    其中的利益纠葛,足够让很多人放下端着的身段了……

    这不,常浩南这边刚到办公室,连屁股都还没坐热,桌子上的电话就响了起来。

    是唐林天打过来的。

    “唐校长。”

    老唐同志如今年纪已经接近六十,从前两年开始就已经把课题组交给自己的首席大弟子,彻底告别科研转了行政。

    因此,对于常浩南,他绝对是当成一个金疙瘩来看的:

    “常院士,咱们两个也算是老相识了,说太多祝贺的话反而显得见外。”

    唐林天开门见山:

    “等过几天那边正式颁证之后,你记得回一趟学校……如果实在没时间,托人过来也行,总之把你的待遇标准给按照一级教授的标准提上去……”

    其实对于现在的常浩南来说,二级教授和一级教授之间差的那点东西已经无所谓了。

    但别人毕竟热情而主动地提出来,再加上俩人确实是多年的关系,他也不可能给别人一个冷屁股:

    而且,常浩南可以肯定,对方后面还藏着要求呢。

    现在只是铺垫而已。

    当然,京航大学毕竟是他的母校。

    些许要求,肯定还是得满足的。

    “那就麻烦唐校长了,下周一那边结束之后,我让柳老师过去跑一趟……”

    常浩南回答道。

    虽然火炬实验室的规模变大了不少,但组内的行政秘书仍然是柳晨晨。

    而正如他刚才所猜测的那样。

    这个话题告一段落之后,唐林天光速话锋一转:

    “还有件事,常院士……”

    “等转过年去,您看能不能以咱们学校为基本盘,开展一些……”

    话听到一半,常浩南就感到有些头皮发麻。

    说实话,他自己稍微有些老好人性格,其实不太擅长演白脸。

    尤其是在面对唐林天这种过去还有过提携之谊的人。

    但这个时候,实在是没办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学校提供帮助是一回事。

    而明着拉小团体搞事情,则是另一回事。

    常浩南非常清楚,如果连刚一上来的这波都没顶住,那这种事情,后面可就没完没了了。

    因此,他深吸一口气,非常果断地打断了唐林天:

    “唐校长,关于项目的问题,我肯定会考虑咱们学校的年轻老师,但是直接以京航为基本盘……”

    好在整个评选过程中,常浩南完全是靠硬实力上位,并没有让京航或是航空动力集团从中付出太多资源。

    所以这会儿拒绝起来,倒也显得理直气壮。

    更何况,他也没完全回绝。

    然而,常浩南在话出口的一瞬间其实就后悔了。

    因为他意识到,以唐林天小心谨慎的性格,最初目的本来也不可能是刚才说的那些。

    自己恐怕是中了对方的掀顶开窗之计。

    果然,在听到常浩南的回答之后,唐林天别说讨价还价了,甚至连半秒钟都没犹豫,反而像是害怕前者反悔一样光速回答:

    “那就这么说定了……”

    “……”

    这种套路,其实常浩南熟悉的很。

    只不过这会他还处在狂喜之后的阶段,脑子一时间没转过弯来……

    当然,这个结果,对于他来说完全可以接受。

    毕竟只是个比较模棱两可的承诺。

    而紧随唐林天之后的,则几乎是一个接一个不断的电话。

    最后,实在没办法的常浩南只好隐遁,然后把外线座机上的全部来电都转接到办公室那边,由章亮平代为转接。

    而他自己,则开始准备接下来的新院士座谈会……

    ……

    两院共同“迎新”,规格自然不同凡响。

    虽然每年的院士不多,但加在一起也有一百多位。

    因此,仪式直接安排在了大会堂。

    尽管不是主会议厅,但也算是牌面拉满。

    不出意外地,常浩南在现场看到了不少熟人。

    同为航空动力集团、靠涡喷14和QC300两个项目入选的阎忠诚自不必多提,包括上一世由于歼10成军太晚而错失良机的宋闻聪,如今随着歼10A批量服役并形成战斗力,以及歼10E成功出口暹罗,也当仁不让地赶上了最后一班车——

    实际上,在原来的时间线中,后者在2003年也顺利进入了第二轮评选。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一年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的院士名额几乎被船舶和航天两部分给包了圆,整个航空工业系统的候选人全军覆没……

    现在,也算是弥补了过去的遗憾。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科学院计算所,研究信息领域智能计算机,并在视频编码技术和机器视觉领域和常浩南有过交流的高闻,以及才和常浩南分别不久的沈俊荣……

    按照惯例,仪式最开始应该由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长报告本年度的选拔情况。

    但现在两边一起搞,按说情况就比较微妙。

    好在目前科学院的院长陆永祥是当年工程院成立时第一批双院士之一。

    因此干脆由他全部代劳。

    上午十时整。

    在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和如潮水般连绵不断的掌声中,陆院士手中拿着一个大红色的文件夹,准时走上讲台。

    一直到他第二次伸手下压示意,整个大厅才逐渐恢复平静。

    “各位院士、同志们,孟冬之季,山寒水冷,但这个大厅里却暖意融融……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欢迎本年度新当选的院士们!”

    “……”

    最开始的一段,自然是例行的套话。

    但陆院士毕竟技术出身,因此很快就进入了正题。

    “经过持续近四个月的两轮评选,共有59位名科技工作者当选为华夏科学院院士,63位工作者当选为华夏工程院院士,而今天来到现场的,还有还有院士的单位、团队和家人代表……”

    “……”

    “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688人,平均年龄72.1岁(不含资深院士则为67.5岁),工程院……”

    “本次增选的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仅为57.86岁,相比2001年下降了多达2.06岁,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61岁,相比2001年下降了1.55岁,这体现出了我国在科研队伍年轻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大段内容说完之后,陆院士也意识到这会还没到颁证仪式,自己好像搞得有点过于郑重了。

    于是,他暂时放下手中的稿子,稍微开了个玩笑:

    “当然,平均年龄能有如此大幅度的降低,也多亏了今年有几名特别年轻的同志进入了院士行列……”

    原本紧绷着的会场顿时放松了不少。

    甚至有几个区域爆发出了轻笑声。

    而常浩南本来就坐在前排的,又同时拉低了两个院的年龄,自然收获了最多的关注。

    不过,刚才提到的年轻同志,其实也不只有他一个人。

    科学院那边还有一位37岁的张亚平院士,同样称得上人中豪杰。

    也收获到不少的掌声。

    稍微活跃了一下气氛之后,陆永祥带着笑意,重新翻开文件夹:

    “那么接下来,就有请我刚刚提到的年轻同志之一,也是同时作为两院院士代表的常浩南同志发表感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