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界补天传 > 第2章 少年过往

三界补天传 第2章 少年过往

    就在这时,离着厨房没有多远的猪圈里传来了一阵猪嚎声。大嫂的神情顿时一慌,不迭声地说道:

    “不好了,今天真是忙昏了头,这个点是要给猪喂食的,等一会儿娘肯定要骂我了。”

    说完赶紧拿着喂猪桶盛猪食去了。

    杨树宇脸上的神情也是一变。

    家里喂猪的时间比较固定,他一般都会在早上喂猪之前出发去私塾那里。之前他也曾经历过,一旦猪叫唤了,那时候再去私塾就有些晚了。

    哎呀,今天在练武场上耽误的时间太多了。以往他还能在家里歇上一会儿的,看样子也休息不成了。

    拿着窝头冲出厨房,杨树宇快步跑进堂屋,又从旁边一个侧门跑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从书桌上拿起一本手抄书放进怀中,又冲回到院子里对着杨李氏说道:

    “娘啊,我去严夫子那里帮忙了。”

    杨李氏对他挥了挥手,

    “赶紧去吧幺儿,一定要尊敬严夫子呀!你虽然是帮他免费干活,可他也让你免费听课了。如果让我知道你不听话,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杨树宇的两条腿跑得飞快,嘴里一边啃着窝头一边含糊着应了一句。

    “知道了娘,每次出门你都要来上一句,我听得耳朵都要生出老茧了。”说完一个健步窜出了院子门。

    杨李氏对着他的背影笑了笑,继续搓洗起衣服来。

    三两口把窝头啃完了,杨树宇在村里一路飞奔。等到了私塾门口才发现,院子大门已经打开了,一位老人正在里面活动着身体。

    杨树宇立即停下脚步,先把周身上下收拾了一下,发现没出什么岔子便快步走了进去,向着老人施了一礼。

    “严夫子早安!”

    严夫子的个子不高,两鬓斑白,胡子也是白多黑少,身材非常的消瘦。

    今早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穿着早已经褪色的童生衣,缓慢地打着拳,动作非常的柔和舒展。

    由于没有得到允许,杨树宇从来都不会仔细盯着拳法看,具体路数更是没有问过。不过他之前曾经听过一耳朵,这拳法好像叫做“八段锦”什么的。

    严夫子扫了他一眼,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杨树宇赶紧向左边的屋子跑去。

    院子的左右两边各有一间非常宽敞的屋舍。左边的是初级班,右边的是提高班。

    进入屋子后,杨树宇拿出门后面的扫帚和簸箕,开始清扫起地面来。

    “唰唰唰”,

    杨树宇清扫的频率极快但幅度非常小,这样做的好处是清扫时不会扬起什么尘土。

    还记得当初第一次清扫的时候,由于不清楚其中诀窍,他把地上的灰尘都扬到半空中了。这下可把严夫子惹恼了。

    这个老头怒气冲冲地跑了进来,对着他就是一顿狂喷。

    一开始还是什么“竖子,小儿”什么的,他勉强还能听明白。可后来直接就引经据典了。

    像什么“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腰中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诸如此类的给他整了一大套,把他给听得晕晕乎乎的。

    虽然明知道都不是什么好话,但就是不明白到底是些什么意思。

    喷完之后他还得乖乖认错,赶紧进行补救。自那之后,他每次扫地都非常小心,生怕再把夫子给招惹过来。

    清扫完之后,杨树宇把课桌和凳子摆放整齐,又打来一盆水,把它们全部擦拭干净。

    做完这些,他还要把窗户、门以及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都要抹上一遍。不过还好,由于这些地方他每天都要清洁,并不是太脏。

    来到提高班的屋子,他抓紧时间把这里也清扫了一遍。等把两间屋舍都整理好,学童们也陆陆续续开始来了。

    接下来杨树宇还不能听课,他得担起水桶,去村西边的老井打些水回来。

    村西边的这口老井已经存在几百年了,里面的井水甘甜爽口,从来都没有干枯过。

    要说私塾离村东边的那口新井其实更近一些,但严夫子就是喜欢用老井的水泡茶。杨树宇没有办法,只能走上三里多路去那里给他担水。

    来到了老井旁边,这里已经没有一个人。现在的时辰已经不早了,村民们都比较勤奋,一大早就把一天所需的水挑了回去。

    从大桶中拿出一个小木桶放入井中,又沿着井沿慢慢往下放着绳子。等桶底接触到水面后他轻轻一晃,小木桶一个倾侧就盛满了一桶水。

    三两下把水提上来倒进大桶中,他赶紧又把小木桶放了下去。等把两个大桶都装满之后,他担起水提着小桶,“吭哧吭哧”向着私塾走去。

    来到了厨房,杨树宇把铁锅清洁了一下,又倒上水开始点火。

    等水烧开后他先给严夫子泡上茶送过去,然后把剩余的开水舀进一个瓦罐中,把瓦罐装进一个封闭的木箱中进行保温。

    这个木箱还是他老爹知道他经常要为严夫子烧开水而专门请人做的,除了中间夹了一层保温材料以外,木箱内部还镶了厚厚一层保温性能极好的乌拉草垫。

    瓦罐放进去后,里面的开水即使在冬天也能保温至少两个时辰,足够严夫子泡茶所需了。

    提着木箱来到了提高班。此时初级班的课程还没有上完,严夫子还没有过来。杨树宇把木箱放到了屋舍门口,从怀里拿出书本,开始无声地诵读起来。

    提高班里都是些学习多年的学童,对他这种行为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最近三年杨树宇每天都在屋舍门口学习,哪怕刮风下雨也从不踏入学舍半步,至少严夫子在的时候都是如此。

    一开始他们还有些奇怪,后来发现夫子对他是不管不问。除了允许其在屋舍外听课以外,其它时候就像是支使仆人一般,时间长了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大部分学童只是瞟了他一眼,就把目光转移到书本上了。

    把前面的课程复习完,见严夫子还没有来,杨树宇便找了个凳子坐在门口,开始发起呆来。

    包括杨家庄在内,周围很大的一片区域都是修真门派青云宗的势力范围。这片区域到底有多大杨树宇并不清楚,反正在他看来差不多是无边无际。

    一个新出生的孩童如果灵根强的话,一般六岁时就会显现出来。

    青云宗要求区域内所有孩子满六岁后都要去检测灵根。而杨家庄的孩子满六岁时就是去暨阳城做检测,这个检测还是免费的。

    一个家庭一旦有孩子被检测出灵根,那这家的境况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青云宗会给与金钱上的奖励,就连官府也会奖励农田,免除契税等等。

    不过在杨树宇的印象中,杨家庄还没有哪家遇到过这样的好事。

    六岁时没有检测出灵根,只要用专门的导引炼体术进行锻炼。如果体内灵根的强度还可以,等年满九岁时就会有很大的几率把灵根洗炼出来。

    九岁时如果还是检测不出灵根,理论上还有最后一次机会,那就是继续锻炼三年,等年满十二岁时灵根也有可能被洗炼出来。

    不过这个几率非常小,据说上百年都不一定能遇上一个。

    青云宗为了能多获得一些有灵根的孩子,花费了很大力气给每个村庄和城镇安排了教习,负责教授导引炼体术。

    教习的薪水由青云宗负责,导引炼体术的动作也是由青云宗负责编排。

    这项训练对于六至九岁的孩童是强制性的,每个孩子不分男女必须参加。不过由于训练是免费的,村里有孩子的家庭基本上都很支持。

    等孩子超过九岁后,这项训练就不强制了,想参加的话全凭自愿。

    至于村里的孩子上私塾这件事,说起来也是青云宗建议的,但并不是强制性的要求。

    杨家庄六至九岁的孩子参加完训练后,女孩子会在家做家务,男孩子则会被送到私塾学习。

    严夫子在这里办私塾的时候和村里签过协议,村里帮他免费盖屋舍并送给他一块菜地,严夫子则必须以正常费用的三成教授杨家庄六至九岁的男孩三年。

    这三年不要求增长多少学识,只要能认识一部分常用字就可以了。这就是基础班的由来。

    基础班学习三年后,如果想继续提高学识,就得参加提高班,那这个费用可就高了。

    光束修每个月就要半两银子,其他纸墨笔砚包括书本费用更是吓死个人,一般的村民家庭哪付得起这个钱呀!基本上三年基础班上完孩子们就纷纷退学了。

    杨树宇其实也没有逃过这样的命运。

    九岁那年没有检测出灵根后,他老爹杨良田托关系,准备把他送去暨阳城木匠坊做一个木匠学徒。可杨树宇横竖就是不愿意。

    他想再拼个三年,看十二岁时能否把灵根洗炼出来。同时他更愿意学习医术,不想学木匠。

    杨良田只是一个老农民,哪有学医的路子呀。他把杨树宇带到镇上的医馆。那些大夫一听要拜师学医,就先问杨树宇的学识。

    当听说只是在私塾里学了三年,基本认识字,就把嘴一撇,扔出来一本医书,让他当场读一段。

    杨树宇倒是结结巴巴地读完了,可其中的古文意思解释的就牛头不对马嘴了。

    和他爹灰溜溜地回来后,杨良田还是劝他去学习木匠,而杨树宇则是想到私塾的提高班中学习一段时间。

    老爹沉默了半晌,最后还是告诉他家中的钱财不多了。

    他大哥杨高粱刚给他生了个侄子,他二哥杨清河马上就要结婚,都正是用钱的时候,家中实在付不起他的束修了。

    杨树宇想了两天,还是有些不甘心,便一个人跑到私塾和严夫子商量。他可以每天早上帮忙打扫私塾卫生,中午放学后帮严夫子打理菜地。

    点种子,栽植,浇水,施肥,收菜等,什么都干。中午还不需要管饭,只要能让他在提高班蹭课就可以了。

    严夫子的岁数也大了,地里的这些活虽然强度不高,但也干不太动了,琢磨了两天便答应下来。

    不过他也严厉警告杨树宇,只能在提高班的门口听课,不能进入教室内干扰其他人的学习。同时还不能出声,不能影响夫子的正常授课。杨树宇全都答应了。

    学习了一年后,杨树宇对古文的断章解读水平确实增长了不少,并跑到镇上的医馆,当上了一名另类的草医学徒。

    杨树宇还在浮想联翩呢,耳朵里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

    他赶紧站起身,向着走过来的严夫子遥遥施了一礼,然后快步上前,帮忙把课本和茶杯拿在手上,跟在夫子的身后走进了屋舍。

    把课本和茶杯放在了桌上,重新给茶杯续了开水,杨树宇轻身走到了屋外。他来到屋舍后方的角落里,拿起书本开始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