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君琢玉 第73章 朝堂大乱斗
热门推荐:
七零:被弃养后我走向星光大道
从太空垃圾佬开始
赶海:重生98,我在渔村钓鱼养
一只麻雀在S级副本里安家了
四合院:傻柱吃瓜爽爽爽爽爽翻天
四合院:我努力给全院戴帽子
我在火影开商店,开局偶遇晓组织
夫人她百鬼夜行,少将军日日追妻
人在现代开超市,养活古代一国之民
众臣整齐地排列在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金銮殿上,文臣们位列左侧,武官们则位列右侧。
此时,一位气宇轩昂、英明神武的青年端坐在龙椅之上,他身姿挺拔,眼神坚定,散发出一种威严与自信。
在他身旁,一名太监高声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礼部尚书夏言跨步而出,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微臣有本要奏!\"
嘉靖帝微微抬手,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夏言道:\"前些时候,鞑靼派遣了使者前来,恳请我朝开放互市。他们已经在城中等待多日,不知陛下对此事有何看法?微臣特来请示陛下,应当如何答复他们呢?\"
嘉靖帝眼神冷冽地扫过朝堂之上的诸位臣子们,他那如鹰般锐利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一般,但却始终一言不发。
此时此刻,一些心急如焚的大臣似乎再也无法抑制住心中汹涌澎湃的情绪与纷繁复杂的念头,开始低声窃窃私语起来。
一时之间,整个朝堂变得嘈杂喧闹无比,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混乱的景象。
突然间,一名武将跨步而出,高声喊道:\"陛下,请恕微臣直言,互市之事绝对不能轻易开启啊!那些鞑靼人向来心怀叵测、居心不良,昔日互市开放之际,他们便时常趁虚而入,偷袭并掠夺我国边疆地区。倘若此番再度敞开互市之门,微臣担忧他们将会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啊!\"
正当朝堂陷入僵持不下之际,内阁次辅方献夫挺身而出,稳步走到御前,恭敬地行礼后说道:\"陛下,此次已是鞑靼方面第四次呈书恳请恢复互市了。去岁,他们刚刚历经一场惨烈厮杀,国内物资损耗定然颇为严重,若非如此,想必也不会屡次三番向我大明祈求开放互市。倘若我方执意置若罔闻、拒不回应,恐怕鞑靼铁骑不久之后便要挥师南下、大肆抢掠了!\"
嘉靖皇帝端坐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之上,眼神凌厉地向下扫视一周,原本想要开口说些什么,但突然间,一阵急促而遥远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报……大同八百里加急!\"
话音未落,一名身背信匣的传令兵如疾风般飞奔而来。
早已候在一旁的太监迅速上前接过信件,然后恭敬地呈交给总管太监。
总管太监小心翼翼地接过信封,迈着小步走到嘉靖帝身边,轻轻地将它放在皇帝的手中。
嘉靖帝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认真阅读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仿佛整个朝堂都凝固了一般。
终于,在大约一盏茶的工夫后,嘉靖帝猛地站起身来,满脸怒容,愤然将手中的消息狠狠地扔到地上,怒吼道:\"可耻!卑鄙!鞑靼竟然纠集了十万之众,如今已经屯兵于大同城外!\"
此言一出,犹如晴天霹雳,震得满朝文武皆惊。
众人面面相觑,惊慌失措,一时间议论纷纷。
\"这可如何是好啊!十万之众,难道他们要攻打大同城不成?\"
\"谁知道呢,大明和他们交战多次,胜负难料啊!\"
\"咱们是否有足够的实力与之一战?大同那边还有多少兵马?\"
\"依我看,鞑靼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到时候抢掠一番自然会离去。\"
朝堂之上一片混乱,大臣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却无一人能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嘉靖帝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之中。
……
嘉靖帝眼神凌厉地扫向身旁的太监,那太监何等机灵,立刻心领神会地高声喊道:“肃静!肃静!朝堂之上竟敢如此喧哗吵闹,你们可知罪?”
群臣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慌忙跪倒在地,齐声高呼:“微臣知错,请陛下恕罪!”
嘉靖帝眼见震慑之效已然达成,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抬起手轻轻一挥,示意众人起身说话。
一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众大臣都低头沉思着应该如何应对当前局势。
那些曾经镇守边关、历经战火洗礼的臣子们更是眉头紧皱,苦苦思索良策。
就在此时,只见刘清源跨步出列,躬身施礼后说道:“陛下,微臣曾久居边陲之地,深知鞑靼人的心思。此前他们已经连续三次请求互市,但均未得到应允,如果这次再度遭拒,他们必定觉得颜面尽失,心生怨恨。这样一来,咱们就给了他们把柄,日后俺答汗煽动其部族发动攻击时也会理直气壮,而他们对我朝的报复恐怕也会越发凶狠残暴。”
话音未落,一名言官迫不及待地站出来反驳道:“即便答应与他们开通贸易往来,他们依旧可能破关入侵;反之,如果不答应,结果也是一样会遭受侵犯。这些外族蛮夷向来都是野性难驯,毫无信用可言,倒不如加强边境防御工事,整顿军备,严密防备来得实在些。”
嘉靖帝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嘴角微微上扬,显然心中有所动容。
然而,他深知自己决不能轻易表露情感,毕竟身为一国之君,必须时刻保持冷静与深沉。
他暗自享受着那种将无上权力把玩于股掌之间的快感,同时也乐于目睹朝中大臣们相互争斗、勾心斗角的场景。
这一切都让他觉得无比满足——只有这样,他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与权势。
“即便如今我们有意整顿边防军备,那么所需的钱粮又该从何处筹措呢?”
“我大明边疆有数十万英勇善战的将士,若要对付北方那些蛮族夷狄,简直易如反掌!说不定我大明天兵尚未抵达边境,那鞑靼人一听闻天兵将至,便早已吓得落荒而逃了!”
“真是目光短浅之徒!尔等可曾知晓鞑靼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可曾亲眼目睹过战争的残酷与惨烈?原本通过互市便能妥善处理之事,为何偏要诉诸武力呢?”
“哼,我看你是资敌,互市开放了,鞑靼可以从我天朝上国获得更多的物质,可以更快的发展恢复过来。而且他们都是些言而无信之辈,什么时候他们真正履行过诺言?还不是一边和我们做着生意,一边劫掠我边疆百姓。”
……
嘉靖终于忍无可忍,他实在难以继续听下去两人无休无止的争执。
在内心深处,他一直坚信着自己的判断力——俺答汗心怀叵测,绝不能让对方得逞。
他抬手示意两人停止争吵,目光直接落在兵部尚书身上,开口问道:“王尚书,你主管兵部事务,对此事有何看法?应当如何处理才好?”
王廷相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在下方沉默不语,这场争论竟然会突然牵扯到自己头上。
原本,他其实更倾向于采取一战的策略。然而,考虑到户部可能不会给予太多的钱粮支持,眼下加强防御似乎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但与此同时,他心中也暗自盘算着,摸不透皇帝真正的想法究竟是要开战还是保持守势。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装出一副愚笨的模样,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微臣愚鲁迟钝,请陛下圣裁明断!”
嘉靖听闻此言,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至极,他猛地抓起桌上的茶杯,狠狠地摔向地面,只听见\"砰\"的一声脆响,茶杯顿时碎成无数片,茶水四溅。
紧接着,嘉靖怒目圆睁,声音震耳欲聋地呵斥道:“难道凡事都需要朕亲自明断吗?那朕还要你们这些大臣何用?”
众臣见状,惊恐万分,纷纷跪地叩头,齐声高呼:“微臣罪该万死!”
然而,这一次嘉靖并未像往常那样让他们起身,而是继续怒斥道:“你们这帮无能之辈,不仅未能铲除凶恶之徒、报效国家,反倒轻易相信夷狄求和进贡的谎话,替他们传话,简直就是对朝廷的欺骗和轻视!从今往后,对于夷狄之言,一概不许听信,必须整顿边防军备,严加防守。若谁敢再提出不同意见,严惩不贷,定当处以极刑!王廷相,你既然愚钝,那你就告老吧!”
王廷相听到皇上这般斥责,犹如五雷轰顶,呆若木鸡。
他暗自思忖:昨日我尚且劝说九和佯装糊涂,未曾想今日自己才是那个真正的糊涂虫啊!心中虽有万般委屈与不甘,但他深知圣意难违,于是双膝跪地,恭敬地叩谢皇恩道:“微臣谢陛下龙恩!”
“都起来吧!王宪,你接替王廷相任兵部尚书。”嘉靖皇帝朗声道,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威严与沉稳。
他挥手示意众大臣起身,目光扫视着朝堂上的每一个人。
王宪应声而出,恭敬地跪在御前,接过了兵部尚书一职。
嘉靖看着眼前这位新上任的兵部重臣,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之色,问道:“王宪啊,如今边关告急,你既已接任此重任,便说说具体该如何整兵防御才好?”
王宪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说道:“陛下圣明,微臣认为应当在大同设立总制和提督职位,以增强此地的军事组织和指挥能力。同时,需在大同城外加紧修筑防御工事,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延缓敌军的进攻速度,更能最大限度减少我方伤亡。此外,必须严令我方将士不得擅自出城迎战,务必坚守城池,实行坚壁清野之策。如此坚持下去,待到冬季来临之际,俺答汗定然无法获取太多好处,或许只需在大同附近稍加劫掠一番后便会自行撤军。”
嘉靖微微点头,表示对王宪计策的认可,但紧接着追问道:“那么依你所见,谁可胜任总制一职?又有谁能担得起提督之责呢?”
王宪略作思索,答道:“回陛下,微臣以为刘清源经验丰富、智谋过人,可以胜任总制;而郤永则勇猛善战、威震敌胆,适合出任提督。此外,还应任命李瑾为大同总兵,负责监督城外防御工事的修建事宜。如此安排,必能确保万无一失。”
嘉靖听后,嘴角微扬,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心想,这王宪果然有些见识,所荐之人也皆是可用之才。于是,他当机立断地道:“甚好!那就按照爱卿所言行事吧。即刻拟旨,任命刘清源为大同总制,郤永为大同提督,李瑾为大同总兵,并责令他们立即赴任。”
随着嘉靖皇帝的一声令下,整个朝堂瞬间鸦雀无声,气氛肃穆至极。
众人深知,这场战争牵涉甚广、意义重大,不仅关乎国家存亡,更直接决定着天下苍生的命运。
而皇帝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成为左右战局胜负的关键因素。
在此刻,每个人的心头都沉甸甸的,默默地祈祷着大明王朝能安然无恙地渡过此次难关。
尽管仍有一些大臣心有不甘,企图提出异议,但当他们看到皇帝已然颁下圣旨时,即使是那些向来倔强如铁的臣子们,也不得不闭上嘴巴。
毕竟,抗旨不遵可是大罪,谁敢轻易冒险?
就在这时,嘉靖皇帝突然话题一转,问道:\"朕听闻顾鼎臣顾爱卿已归朝,不知他今日是否前来上朝?\"
话音刚落,满朝文武皆是一愣,脸上露出茫然之色。
前一刻,众人还在为北疆战事争论不休,转眼间,陛下却提及了顾鼎臣之事,实在令人费解。
一时间,朝堂之上陷入了一片死寂,众臣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答。
嘉靖身边的太监弯腰小声的在嘉靖身边说道:“陛下,顾大人已经在外面候着了。”
“哦?快请进来!”嘉靖面不改色的说道。
太监直身高声喊道:“宣顾鼎臣觐见!”
没过多久,只见顾鼎臣小心翼翼地迈着小碎步走进了金銮殿。他的步伐轻盈而稳健,仿佛每一步都充满了敬畏之情。进入大殿后,顾鼎臣立刻双膝跪地,恭敬地叩头行礼,并高声喊道:“微臣顾鼎臣叩见圣上,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微微颔首,表示回应。接着,他轻声说道:“嗯,起来说话吧!顾爱卿此番路途遥远,想必甚是辛苦。自你返乡祭祖以来,已与朕分别一年有余,朕对你可是思念得紧呐!尤其是你走后,再无人能如你一般为朕撰写那精妙绝伦的青词,朕每每想起此事,便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啊。”
说罢,皇帝沉思片刻,然后说道:“拟旨,顾鼎臣德才兼备,忠心可鉴,特擢升其为吏部尚书一职。原吏部尚书另行安排,不日将公布新职任命。望顾卿不负朕望,尽心尽力,为国选材,造福百姓。”
下面的顾鼎臣满脸惊愕,嘴巴微张着却发不出任何声音,仿佛被雷劈中一般。
他怎么也想不到,当初只是为了引起皇上的关注,随意写了几首青词来取悦皇帝。但自从皇上读了他的青词之后,对其赞叹不已,从此便欲罢不能,时常要求他再写一些。
然而,顾鼎臣并非甘于只做一个阿谀奉承、谄媚讨好的青词官吏。他心中怀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渴望能真正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于是,他毅然决定请假回乡探望亲人,希望能够远离宫廷的纷扰,寻得一片宁静。
原本以为这次皇上急匆匆地将自己召回京城,定是想征询关于北方局势的看法和建议,但事实却大出所料——皇上依旧执着于让他撰写青词!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顾鼎臣感到无奈又无力。
但皇命难违,纵使心中百般不愿,他也只能低头领旨道:“臣谢陛下隆恩!”
言语之中透露出一丝苦涩与无奈。
此时,一位气宇轩昂、英明神武的青年端坐在龙椅之上,他身姿挺拔,眼神坚定,散发出一种威严与自信。
在他身旁,一名太监高声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礼部尚书夏言跨步而出,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微臣有本要奏!\"
嘉靖帝微微抬手,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夏言道:\"前些时候,鞑靼派遣了使者前来,恳请我朝开放互市。他们已经在城中等待多日,不知陛下对此事有何看法?微臣特来请示陛下,应当如何答复他们呢?\"
嘉靖帝眼神冷冽地扫过朝堂之上的诸位臣子们,他那如鹰般锐利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一般,但却始终一言不发。
此时此刻,一些心急如焚的大臣似乎再也无法抑制住心中汹涌澎湃的情绪与纷繁复杂的念头,开始低声窃窃私语起来。
一时之间,整个朝堂变得嘈杂喧闹无比,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混乱的景象。
突然间,一名武将跨步而出,高声喊道:\"陛下,请恕微臣直言,互市之事绝对不能轻易开启啊!那些鞑靼人向来心怀叵测、居心不良,昔日互市开放之际,他们便时常趁虚而入,偷袭并掠夺我国边疆地区。倘若此番再度敞开互市之门,微臣担忧他们将会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啊!\"
正当朝堂陷入僵持不下之际,内阁次辅方献夫挺身而出,稳步走到御前,恭敬地行礼后说道:\"陛下,此次已是鞑靼方面第四次呈书恳请恢复互市了。去岁,他们刚刚历经一场惨烈厮杀,国内物资损耗定然颇为严重,若非如此,想必也不会屡次三番向我大明祈求开放互市。倘若我方执意置若罔闻、拒不回应,恐怕鞑靼铁骑不久之后便要挥师南下、大肆抢掠了!\"
嘉靖皇帝端坐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之上,眼神凌厉地向下扫视一周,原本想要开口说些什么,但突然间,一阵急促而遥远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报……大同八百里加急!\"
话音未落,一名身背信匣的传令兵如疾风般飞奔而来。
早已候在一旁的太监迅速上前接过信件,然后恭敬地呈交给总管太监。
总管太监小心翼翼地接过信封,迈着小步走到嘉靖帝身边,轻轻地将它放在皇帝的手中。
嘉靖帝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认真阅读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仿佛整个朝堂都凝固了一般。
终于,在大约一盏茶的工夫后,嘉靖帝猛地站起身来,满脸怒容,愤然将手中的消息狠狠地扔到地上,怒吼道:\"可耻!卑鄙!鞑靼竟然纠集了十万之众,如今已经屯兵于大同城外!\"
此言一出,犹如晴天霹雳,震得满朝文武皆惊。
众人面面相觑,惊慌失措,一时间议论纷纷。
\"这可如何是好啊!十万之众,难道他们要攻打大同城不成?\"
\"谁知道呢,大明和他们交战多次,胜负难料啊!\"
\"咱们是否有足够的实力与之一战?大同那边还有多少兵马?\"
\"依我看,鞑靼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到时候抢掠一番自然会离去。\"
朝堂之上一片混乱,大臣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却无一人能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嘉靖帝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之中。
……
嘉靖帝眼神凌厉地扫向身旁的太监,那太监何等机灵,立刻心领神会地高声喊道:“肃静!肃静!朝堂之上竟敢如此喧哗吵闹,你们可知罪?”
群臣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慌忙跪倒在地,齐声高呼:“微臣知错,请陛下恕罪!”
嘉靖帝眼见震慑之效已然达成,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抬起手轻轻一挥,示意众人起身说话。
一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众大臣都低头沉思着应该如何应对当前局势。
那些曾经镇守边关、历经战火洗礼的臣子们更是眉头紧皱,苦苦思索良策。
就在此时,只见刘清源跨步出列,躬身施礼后说道:“陛下,微臣曾久居边陲之地,深知鞑靼人的心思。此前他们已经连续三次请求互市,但均未得到应允,如果这次再度遭拒,他们必定觉得颜面尽失,心生怨恨。这样一来,咱们就给了他们把柄,日后俺答汗煽动其部族发动攻击时也会理直气壮,而他们对我朝的报复恐怕也会越发凶狠残暴。”
话音未落,一名言官迫不及待地站出来反驳道:“即便答应与他们开通贸易往来,他们依旧可能破关入侵;反之,如果不答应,结果也是一样会遭受侵犯。这些外族蛮夷向来都是野性难驯,毫无信用可言,倒不如加强边境防御工事,整顿军备,严密防备来得实在些。”
嘉靖帝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嘴角微微上扬,显然心中有所动容。
然而,他深知自己决不能轻易表露情感,毕竟身为一国之君,必须时刻保持冷静与深沉。
他暗自享受着那种将无上权力把玩于股掌之间的快感,同时也乐于目睹朝中大臣们相互争斗、勾心斗角的场景。
这一切都让他觉得无比满足——只有这样,他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与权势。
“即便如今我们有意整顿边防军备,那么所需的钱粮又该从何处筹措呢?”
“我大明边疆有数十万英勇善战的将士,若要对付北方那些蛮族夷狄,简直易如反掌!说不定我大明天兵尚未抵达边境,那鞑靼人一听闻天兵将至,便早已吓得落荒而逃了!”
“真是目光短浅之徒!尔等可曾知晓鞑靼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可曾亲眼目睹过战争的残酷与惨烈?原本通过互市便能妥善处理之事,为何偏要诉诸武力呢?”
“哼,我看你是资敌,互市开放了,鞑靼可以从我天朝上国获得更多的物质,可以更快的发展恢复过来。而且他们都是些言而无信之辈,什么时候他们真正履行过诺言?还不是一边和我们做着生意,一边劫掠我边疆百姓。”
……
嘉靖终于忍无可忍,他实在难以继续听下去两人无休无止的争执。
在内心深处,他一直坚信着自己的判断力——俺答汗心怀叵测,绝不能让对方得逞。
他抬手示意两人停止争吵,目光直接落在兵部尚书身上,开口问道:“王尚书,你主管兵部事务,对此事有何看法?应当如何处理才好?”
王廷相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在下方沉默不语,这场争论竟然会突然牵扯到自己头上。
原本,他其实更倾向于采取一战的策略。然而,考虑到户部可能不会给予太多的钱粮支持,眼下加强防御似乎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但与此同时,他心中也暗自盘算着,摸不透皇帝真正的想法究竟是要开战还是保持守势。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装出一副愚笨的模样,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微臣愚鲁迟钝,请陛下圣裁明断!”
嘉靖听闻此言,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至极,他猛地抓起桌上的茶杯,狠狠地摔向地面,只听见\"砰\"的一声脆响,茶杯顿时碎成无数片,茶水四溅。
紧接着,嘉靖怒目圆睁,声音震耳欲聋地呵斥道:“难道凡事都需要朕亲自明断吗?那朕还要你们这些大臣何用?”
众臣见状,惊恐万分,纷纷跪地叩头,齐声高呼:“微臣罪该万死!”
然而,这一次嘉靖并未像往常那样让他们起身,而是继续怒斥道:“你们这帮无能之辈,不仅未能铲除凶恶之徒、报效国家,反倒轻易相信夷狄求和进贡的谎话,替他们传话,简直就是对朝廷的欺骗和轻视!从今往后,对于夷狄之言,一概不许听信,必须整顿边防军备,严加防守。若谁敢再提出不同意见,严惩不贷,定当处以极刑!王廷相,你既然愚钝,那你就告老吧!”
王廷相听到皇上这般斥责,犹如五雷轰顶,呆若木鸡。
他暗自思忖:昨日我尚且劝说九和佯装糊涂,未曾想今日自己才是那个真正的糊涂虫啊!心中虽有万般委屈与不甘,但他深知圣意难违,于是双膝跪地,恭敬地叩谢皇恩道:“微臣谢陛下龙恩!”
“都起来吧!王宪,你接替王廷相任兵部尚书。”嘉靖皇帝朗声道,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威严与沉稳。
他挥手示意众大臣起身,目光扫视着朝堂上的每一个人。
王宪应声而出,恭敬地跪在御前,接过了兵部尚书一职。
嘉靖看着眼前这位新上任的兵部重臣,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之色,问道:“王宪啊,如今边关告急,你既已接任此重任,便说说具体该如何整兵防御才好?”
王宪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说道:“陛下圣明,微臣认为应当在大同设立总制和提督职位,以增强此地的军事组织和指挥能力。同时,需在大同城外加紧修筑防御工事,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延缓敌军的进攻速度,更能最大限度减少我方伤亡。此外,必须严令我方将士不得擅自出城迎战,务必坚守城池,实行坚壁清野之策。如此坚持下去,待到冬季来临之际,俺答汗定然无法获取太多好处,或许只需在大同附近稍加劫掠一番后便会自行撤军。”
嘉靖微微点头,表示对王宪计策的认可,但紧接着追问道:“那么依你所见,谁可胜任总制一职?又有谁能担得起提督之责呢?”
王宪略作思索,答道:“回陛下,微臣以为刘清源经验丰富、智谋过人,可以胜任总制;而郤永则勇猛善战、威震敌胆,适合出任提督。此外,还应任命李瑾为大同总兵,负责监督城外防御工事的修建事宜。如此安排,必能确保万无一失。”
嘉靖听后,嘴角微扬,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心想,这王宪果然有些见识,所荐之人也皆是可用之才。于是,他当机立断地道:“甚好!那就按照爱卿所言行事吧。即刻拟旨,任命刘清源为大同总制,郤永为大同提督,李瑾为大同总兵,并责令他们立即赴任。”
随着嘉靖皇帝的一声令下,整个朝堂瞬间鸦雀无声,气氛肃穆至极。
众人深知,这场战争牵涉甚广、意义重大,不仅关乎国家存亡,更直接决定着天下苍生的命运。
而皇帝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成为左右战局胜负的关键因素。
在此刻,每个人的心头都沉甸甸的,默默地祈祷着大明王朝能安然无恙地渡过此次难关。
尽管仍有一些大臣心有不甘,企图提出异议,但当他们看到皇帝已然颁下圣旨时,即使是那些向来倔强如铁的臣子们,也不得不闭上嘴巴。
毕竟,抗旨不遵可是大罪,谁敢轻易冒险?
就在这时,嘉靖皇帝突然话题一转,问道:\"朕听闻顾鼎臣顾爱卿已归朝,不知他今日是否前来上朝?\"
话音刚落,满朝文武皆是一愣,脸上露出茫然之色。
前一刻,众人还在为北疆战事争论不休,转眼间,陛下却提及了顾鼎臣之事,实在令人费解。
一时间,朝堂之上陷入了一片死寂,众臣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答。
嘉靖身边的太监弯腰小声的在嘉靖身边说道:“陛下,顾大人已经在外面候着了。”
“哦?快请进来!”嘉靖面不改色的说道。
太监直身高声喊道:“宣顾鼎臣觐见!”
没过多久,只见顾鼎臣小心翼翼地迈着小碎步走进了金銮殿。他的步伐轻盈而稳健,仿佛每一步都充满了敬畏之情。进入大殿后,顾鼎臣立刻双膝跪地,恭敬地叩头行礼,并高声喊道:“微臣顾鼎臣叩见圣上,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微微颔首,表示回应。接着,他轻声说道:“嗯,起来说话吧!顾爱卿此番路途遥远,想必甚是辛苦。自你返乡祭祖以来,已与朕分别一年有余,朕对你可是思念得紧呐!尤其是你走后,再无人能如你一般为朕撰写那精妙绝伦的青词,朕每每想起此事,便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啊。”
说罢,皇帝沉思片刻,然后说道:“拟旨,顾鼎臣德才兼备,忠心可鉴,特擢升其为吏部尚书一职。原吏部尚书另行安排,不日将公布新职任命。望顾卿不负朕望,尽心尽力,为国选材,造福百姓。”
下面的顾鼎臣满脸惊愕,嘴巴微张着却发不出任何声音,仿佛被雷劈中一般。
他怎么也想不到,当初只是为了引起皇上的关注,随意写了几首青词来取悦皇帝。但自从皇上读了他的青词之后,对其赞叹不已,从此便欲罢不能,时常要求他再写一些。
然而,顾鼎臣并非甘于只做一个阿谀奉承、谄媚讨好的青词官吏。他心中怀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渴望能真正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于是,他毅然决定请假回乡探望亲人,希望能够远离宫廷的纷扰,寻得一片宁静。
原本以为这次皇上急匆匆地将自己召回京城,定是想征询关于北方局势的看法和建议,但事实却大出所料——皇上依旧执着于让他撰写青词!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顾鼎臣感到无奈又无力。
但皇命难违,纵使心中百般不愿,他也只能低头领旨道:“臣谢陛下隆恩!”
言语之中透露出一丝苦涩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