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鲁少年江湖行 第12章 闻贤阁
说起闻贤阁,两三句话也说不完,索性仔细说一下它的来龙去脉。
当年,闻贤阁老阁主李朝阳和当时的文老王爷文骏跟随先帝打天下,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
先帝当时还只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李朝阳和文骏是先帝的左膀右臂,文骏武功高强,喜欢冲锋陷阵,李朝阳不仅武功高强,还善于权谋,成为了先帝的军师。
大元二十五年,当时的朝廷已经腐朽不堪,各地民不聊生,义军揭竿而起,先帝当时被封为鲁王,朝廷派他到处剿灭义军,每到一处,看到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所谓的义军只是一些没有饭吃,卖儿卖女的穷苦百姓,鲁王为这个朝廷感到痛心,内心感到痛苦,作为臣子,他要为国君尽忠,作为父母官他又为百姓不平。
他的痛苦和无奈李朝阳和文骏都看在眼里,后来,李朝阳给鲁王出谋划策,每到一处,鲁王对当地的义军进行安抚政策,把自己为国为民的理念宣传出去,把田地重新划分,不管家里几口人都能分到土地,收到手的粮食,只要全家吃饱了,剩下的都归个人所有,三年之内不用纳粮。青壮年也可以当兵,除了每月都有军饷,只要哪家有青年当兵,他们家就会多分到一些田地,提高了青壮年的当兵热情。鲁王的政策不仅安抚了民心,还收服了人心,各处的农民起义事件越来越少,鲁王的军队越来越壮大。
当时的大元皇帝在奸臣的蛊惑下,想要陷害鲁王,幸亏宫里一个受过鲁王恩惠的小太监冒死出宫报信,鲁王才有了喘息的机会。李朝阳和文骏,还有其他一些将领都劝鲁王趁机反了朝廷,鲁王一时拿不定主意。
就在鲁王犹豫不决的时候,朝廷的大军杀到了玉鲁城下,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鲁王大声喊道:“反了他娘的!”
从此之后,李朝阳和文骏,还有一众将军们,实心踏地跟着鲁王南征北战,十年下来,他们不仅打败了朝廷的军队,还收服了各地的义军,大元国成为了历史,迎来了大鲁国的时代。
李朝阳被封为大鲁国国师,太子太傅,文骏被封为当朝异姓王,世代世袭。其他的各位将军也都按照战功都得到了封赏。
十年征战,参与其中的人,哪一个身体上不是伤痕累累,文骏作为大军先锋,每每大战都是冲锋陷阵在前,一身的伤病成了他身体的顽疾。大鲁九年,在用各种汤药苦苦支撑的文王爷文骏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人世。临终前,文骏把儿子文韬一个人留在房间,外面的人谁也不知道他们父子说了些什么,文骏的丧事办完之后,文韬就进宫把文家的兵权交还给了皇帝,文韬接替文骏成为了新一任的文王爷,从此以后皇帝对他们文王府更加看重。
昔日的好友离去,给李朝阳内心很大的冲击,他和文骏十几年来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长,他们在一起因为某场仗该怎么打,也争吵过,甚至大打出手过,这都没有阻碍他们的友谊,他和文骏是生死之交,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的挚友,当年的南山一战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导致了军队差点全军覆没,危机时刻,是文骏带领一众人马杀进包围圈把他救出重围,自此,文骏留下了致命的伤。每每想起此事,李朝阳心里像是万箭穿心一般疼痛。自从文骏离世之后,李朝阳觉得自己也是离开的时候了,当时他的两个儿子都有了家室,他的妻子也早早的撒手人寰,这么多年他也习惯了一个人,他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能够修心养性的地方,是时候静下来了。他想好了去处,就去宫里请辞。皇帝和太子苦苦哀求,希望他能留下,李朝阳去意已决。
“陛下!天下已安定下来,臣该是时候离去,该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了,这大好河山属于他们。”李朝阳说道。
皇帝从心里是希望李朝阳离开的,如今自己大权在握,他也不想有人时刻在他左右提醒他这可以做那可以不做,他自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管理好国家,他觉得自己就像打了鸡血,要大干一场,最好不要有人干涉他的治国决策。
李朝阳是如此的聪明,难道他看不出来吗?他当然知道皇帝陛下的想法了,李朝阳知道这就是自己离开的最好时机,不用人家亲自赶你走,我自己乖乖的离开,合了别人的心,也顺了自己的意,何乐而不为呢?
离开之前,李朝阳给皇帝要了一个地方,就是远离京都八百里的西洲有个望天涯,李朝阳希望在那里建造一个楼阁,可以汇聚天下贤才,闻天下之事。皇帝当时就答应了,马上建,而且还是朝廷拨下银两,历经两年,建成之后皇帝亲自赐名“闻贤阁”,李朝阳成了阁主。皇帝提出了一个条件,从此以后李朝阳只能在这闻贤阁里,不准踏入江湖半步,自此,李朝阳再也没有离开过闻贤阁。
十五年的时间,进入闻贤阁的每一个人不是身怀绝技,就是满腹经纶,天下人都以进闻贤阁学习为荣。闻贤阁也为大鲁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治国之才,还有能征战沙场保卫国家的将才。
李朝阳虽然身不在朝堂,可是每时每刻他都为这个他曾经亲手缔造过的国家尽心尽力。皇帝时常都会给予闻贤阁一些皇家的赏赐,一来可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二来闻贤阁显然已成为大鲁国的柱石,不能冷淡了它;三来,李朝阳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大鲁国的精神领袖,大鲁国百姓都视他为神;四是,李朝阳能够不执着于眼前的荣华富贵,甘愿急流勇退,皇帝佩服他。
皇帝也清楚当年文骏临终前让儿子交出兵权也是李朝阳给他出的主意,他们之间南征北战十多年,还是互相了解的。
有李朝阳这位通透的臣子,皇帝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他急流勇退,担忧的是皇帝想什么他都能猜到,皇帝就想着李朝阳能够在闻贤阁终老,永远都不要再过问朝中之事。
当年,闻贤阁老阁主李朝阳和当时的文老王爷文骏跟随先帝打天下,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
先帝当时还只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李朝阳和文骏是先帝的左膀右臂,文骏武功高强,喜欢冲锋陷阵,李朝阳不仅武功高强,还善于权谋,成为了先帝的军师。
大元二十五年,当时的朝廷已经腐朽不堪,各地民不聊生,义军揭竿而起,先帝当时被封为鲁王,朝廷派他到处剿灭义军,每到一处,看到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所谓的义军只是一些没有饭吃,卖儿卖女的穷苦百姓,鲁王为这个朝廷感到痛心,内心感到痛苦,作为臣子,他要为国君尽忠,作为父母官他又为百姓不平。
他的痛苦和无奈李朝阳和文骏都看在眼里,后来,李朝阳给鲁王出谋划策,每到一处,鲁王对当地的义军进行安抚政策,把自己为国为民的理念宣传出去,把田地重新划分,不管家里几口人都能分到土地,收到手的粮食,只要全家吃饱了,剩下的都归个人所有,三年之内不用纳粮。青壮年也可以当兵,除了每月都有军饷,只要哪家有青年当兵,他们家就会多分到一些田地,提高了青壮年的当兵热情。鲁王的政策不仅安抚了民心,还收服了人心,各处的农民起义事件越来越少,鲁王的军队越来越壮大。
当时的大元皇帝在奸臣的蛊惑下,想要陷害鲁王,幸亏宫里一个受过鲁王恩惠的小太监冒死出宫报信,鲁王才有了喘息的机会。李朝阳和文骏,还有其他一些将领都劝鲁王趁机反了朝廷,鲁王一时拿不定主意。
就在鲁王犹豫不决的时候,朝廷的大军杀到了玉鲁城下,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鲁王大声喊道:“反了他娘的!”
从此之后,李朝阳和文骏,还有一众将军们,实心踏地跟着鲁王南征北战,十年下来,他们不仅打败了朝廷的军队,还收服了各地的义军,大元国成为了历史,迎来了大鲁国的时代。
李朝阳被封为大鲁国国师,太子太傅,文骏被封为当朝异姓王,世代世袭。其他的各位将军也都按照战功都得到了封赏。
十年征战,参与其中的人,哪一个身体上不是伤痕累累,文骏作为大军先锋,每每大战都是冲锋陷阵在前,一身的伤病成了他身体的顽疾。大鲁九年,在用各种汤药苦苦支撑的文王爷文骏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人世。临终前,文骏把儿子文韬一个人留在房间,外面的人谁也不知道他们父子说了些什么,文骏的丧事办完之后,文韬就进宫把文家的兵权交还给了皇帝,文韬接替文骏成为了新一任的文王爷,从此以后皇帝对他们文王府更加看重。
昔日的好友离去,给李朝阳内心很大的冲击,他和文骏十几年来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长,他们在一起因为某场仗该怎么打,也争吵过,甚至大打出手过,这都没有阻碍他们的友谊,他和文骏是生死之交,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的挚友,当年的南山一战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导致了军队差点全军覆没,危机时刻,是文骏带领一众人马杀进包围圈把他救出重围,自此,文骏留下了致命的伤。每每想起此事,李朝阳心里像是万箭穿心一般疼痛。自从文骏离世之后,李朝阳觉得自己也是离开的时候了,当时他的两个儿子都有了家室,他的妻子也早早的撒手人寰,这么多年他也习惯了一个人,他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能够修心养性的地方,是时候静下来了。他想好了去处,就去宫里请辞。皇帝和太子苦苦哀求,希望他能留下,李朝阳去意已决。
“陛下!天下已安定下来,臣该是时候离去,该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了,这大好河山属于他们。”李朝阳说道。
皇帝从心里是希望李朝阳离开的,如今自己大权在握,他也不想有人时刻在他左右提醒他这可以做那可以不做,他自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管理好国家,他觉得自己就像打了鸡血,要大干一场,最好不要有人干涉他的治国决策。
李朝阳是如此的聪明,难道他看不出来吗?他当然知道皇帝陛下的想法了,李朝阳知道这就是自己离开的最好时机,不用人家亲自赶你走,我自己乖乖的离开,合了别人的心,也顺了自己的意,何乐而不为呢?
离开之前,李朝阳给皇帝要了一个地方,就是远离京都八百里的西洲有个望天涯,李朝阳希望在那里建造一个楼阁,可以汇聚天下贤才,闻天下之事。皇帝当时就答应了,马上建,而且还是朝廷拨下银两,历经两年,建成之后皇帝亲自赐名“闻贤阁”,李朝阳成了阁主。皇帝提出了一个条件,从此以后李朝阳只能在这闻贤阁里,不准踏入江湖半步,自此,李朝阳再也没有离开过闻贤阁。
十五年的时间,进入闻贤阁的每一个人不是身怀绝技,就是满腹经纶,天下人都以进闻贤阁学习为荣。闻贤阁也为大鲁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治国之才,还有能征战沙场保卫国家的将才。
李朝阳虽然身不在朝堂,可是每时每刻他都为这个他曾经亲手缔造过的国家尽心尽力。皇帝时常都会给予闻贤阁一些皇家的赏赐,一来可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二来闻贤阁显然已成为大鲁国的柱石,不能冷淡了它;三来,李朝阳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大鲁国的精神领袖,大鲁国百姓都视他为神;四是,李朝阳能够不执着于眼前的荣华富贵,甘愿急流勇退,皇帝佩服他。
皇帝也清楚当年文骏临终前让儿子交出兵权也是李朝阳给他出的主意,他们之间南征北战十多年,还是互相了解的。
有李朝阳这位通透的臣子,皇帝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他急流勇退,担忧的是皇帝想什么他都能猜到,皇帝就想着李朝阳能够在闻贤阁终老,永远都不要再过问朝中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