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风起扬州 第33章 军功制度设想
热门推荐:
故事笑话
逼我退团,我一首歌火遍全国
你好,我的1979
落魄甜妻:总裁老公轻点宠
慕少凌阮白
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
开局系统助阵,我赶海都爆桶赵勤赵平
开局系统助阵,我赶海都爆桶赵勤阿和
开局系统助阵,我赶海都爆桶赵勤彭老六
在张固的精心部署下,他将挑选人才的重任托付给了黄忠,深信黄忠能够不负所托,圆满完成这一使命。然而,谈及练兵有方的主将,张固心中尚无理想人选,只能暂且走一步看一步,随机应变。
回溯至三国时期,精兵的种类犹如繁星点点,各具特色。众多君主麾下皆拥有一支乃至数支精锐之师,犹如猛虎添翼。其中,陷阵营的主帅高顺,此刻正效力于吕布麾下。而先登营的主帅鞠义,以及大戟士的主帅张合,彼时还在韩馥的帐下效力,他们日后将转投袁绍麾下。然而,鞠义因其狂妄自大的性格,最终招致袁绍的诛杀;而张合则选择归顺曹操,成为其麾下的一员猛将。
提及白毦兵的主帅陈到,他虽尚未投身刘备麾下,现在具体在哪,令人捉摸不透。而无当飞军的主帅王平,或许还只是个稚嫩孩童,尚未崭露头角。虎豹骑的主帅曹纯,身为曹操的族人,他麾下的虎豹骑更是威名赫赫,以骑兵之姿驰骋疆场。此外,曹操还拥有一支步兵精锐——虎卫军,这支部队一直作为他的亲兵,前期由典韦统领,典韦不幸捐躯后,许褚接任了这一重任。
一支强大的军队,离不开善于练兵的大将。然而,对于张固而言,那些历史上的名将似乎遥不可及。如今,离他最近的或许就是徐晃了。徐晃以其严谨的治军风格,赢得了魏武帝曹操的高度赞誉,被赞誉为“有周亚夫之风”。
回想起上次招揽徐晃的情景,张固不禁暗自思量。当时,徐晃只是委婉地推辞,表示需要考虑考虑。然而,如今张固即将返回广陵,他深知,再想招揽徐晃,恐怕已是难上加难。面对这一困境,张固虽然心急如焚,但他也深知,世事如棋,得失皆有定数。他只能安慰自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切随缘。
然而,张固并未因此气馁。他深知,想要打造一支强军,除了善于练兵的大将外,还需要一套完善的军功体制。这一体制不仅能够激发士兵的斗志,还能确保他们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军功,是士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最好证明。与领兵大将不同,士兵的赏赐往往更加复杂而繁琐。但正是这复杂的军功制度,才能激发士兵们内心深处的斗志与激情。他们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渴望通过军功获得荣誉与地位。
无论是精兵的培养还是军功的授予,张固的初衷都是为了提升手下军队的战斗力。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夺取天下的根本。因此,他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与大意。
作为历史系研究生的张固,对中国古代的军功体制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深知,在封建时代,一支没有信仰的军队是无法拥有强大战斗力的。而军功与奖励,正是激发士兵信仰与斗志的关键所在。
历史上,因军功赏赐优厚而夺得天下的大一统王朝并不罕见。其中,秦朝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完善的军功制度,将这一政策发挥到了极致。商鞅所创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打破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使得每一个士兵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爵位与官职。这一制度不仅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还使得秦国的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在秦国的军功制度下,士兵们可以通过击败敌人来获得相应的爵位与赏赐。上大夫可以享受县的俸禄,下大夫则享受郡的俸禄;而士兵则可以获得大量的土地与财富。这一制度不仅让士兵们看到了通过军功改变命运的可能,还让他们更加珍惜每一次战斗的机会。因此,在秦国的军队中,士兵们往往能够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与意志力。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爵位逐渐失去了其激励作用。在北朝北周时期,一种名为“勋官”的制度应运而生,并沿用至两宋时期。这一制度虽然给有战功的将士提供了一个名义上的官位与待遇,但由于其滥发与贬值,最终也未能激发士兵们的斗志与信仰。
到了清朝时期,军功制度再次得到了完善与发扬。在顺治时期,清军入关后建立了完整的奖赏制度。士兵们在战场上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赏银与财物,还可以根据立功大小授予功牌。这些功牌不仅证明了士兵们的战功与荣誉,还可以在他们退伍后换取各种奖励与特权。
清朝的军功制度中,财产奖励与官职奖励并重。立功退伍的士兵可以选择看守皇陵或去往边疆耕种。看守皇陵的士兵可以获得几亩土地以及十份数量的八旗名额;而一份名额每个月都可以领取三两银子的俸禄。这些八旗名额不仅可以继承给后代子孙,还可以分配给亲戚与族人。只要清朝不灭亡,这份俸禄就会世世代代地发放下去。而如果选择去往边疆耕种的士兵,则可以获得上千亩的土地以及包衣奴才的帮助;他们将成为大地主与富户,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除了财产奖励外,清朝的军功制度还提供了官职奖励与爵位奖励。立功退伍的士兵可以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担任官职或爵位;这些官职与爵位不仅有着丰厚的俸禄与特权,还可以让他们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与声望。此外,功牌还可以用来抵罪;其作用与之前的丹书铁券一般无二。
除此之外还有着一系列与现代军功章相媲美的奖赏。诸如赏赐黄马褂、花翎等华美服饰,它们不仅是日常穿戴的实用之选,更是荣耀与地位的璀璨象征。当士兵们身着这些服饰,那份由衷的自豪与无上的荣耀便会油然而生,仿佛他们是天地间最为尊贵的勇士。
不仅如此,士兵们还享受着诸多特权。他们得以免除繁重的赋税与徭役,每月更有固定的粮食发放,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这粮食的配给更是细致入微,根据士兵及其家属的年龄不同,分发着相应比例的口粮,让每一份温暖都精准地送达心间。
在清朝初期,正是得益于如此优厚的军功制度,八旗兵在入关之际,犹如猛虎下山,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他们横扫东亚,无论是蒙古的广袤草原,还是明朝的繁华都城,亦或是李自成、南明、朝鲜等势力,都纷纷败在他们的铁蹄之下。这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胜利,更是制度优势的彰显。
反观当时的明朝,其军队实行军户卫所制,户籍制度森严如铁。军人世代承袭军户身份,而卫所军官更是世袭罔替。到了明朝后期,士兵几乎成了军官的私有财产,如同农奴一般被束缚在土地上。军官们宁愿让士兵们多种田以谋取私利,也不愿为他们购置装备、训练军队,为国家效忠。
于是,到了明朝末年,许多军户一生都未曾摸过刀枪,只是成了军官的佃户。这样的士兵,一旦被拉上战场,又能有何作为?恐怕只有苍天才能知晓他们的命运。而明朝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部队,也仅剩边军或统军大将的私兵家丁。
然而,由于将位被家族牢牢把控,这些家丁私兵即便打胜仗也无处升迁,一旦战败,统军大将仍需笼络他们,给予赏银。这种畸形的制度,导致家丁和私兵们出工不出力,胜利时军功归于将军,失败时却需自己承担生命的代价。因此,他们顺风时战斗力爆棚,逆风时则望风而逃,成为战场上的一道奇观。
两相对比之下,清朝能够夺取天下,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到了南明时期,战场上活跃的甚至大多是投降的明朝军队。这不禁让人深思:为何明明是同一支军队,在明朝体系中却是望风而逃的溃军,到了满人手下却战斗力爆表?其实,在古代军队中,除了信仰之外,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上位者能够给予普通士卒的好处有多少。
在张固看来,对比商鞅变法和清朝的军功制度,他更倾向于清朝的制度。因为清朝的制度不仅实用性更强,而且更为简单明了。士兵们作战后,只需按照功劳大小分发功牌,这些功牌便如同古代的“军功券”,可以兑换土地、钱财、爵位等丰厚赏赐。这样的制度,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士兵们的战斗热情与忠诚之心。
张固甚至想,这样的功牌制度完全可以复制到自己的军队中来,并进一步完善。他计划将功牌分为一等功牌、二等功牌、三等功牌,甚至增设四等、五等功牌,以对应不同的奖励。这样,士兵们无论大小功劳都能得到相应的认可与回报。而当他们因伤致残或年老体衰退伍时,也可以用功牌兑换赏赐,确保他们的后半生有所依靠。
这样的想法让张固激动不已。他相信,只要这样的军功制度得以实施,自己的军队便能长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然而,具体实施细节还需与郭嘉等人商议。遗憾的是,鲁肃不在身边。郭嘉虽强于谋略,但鲁肃在内政方面却更胜一筹。张固决定等鲁肃回来后,再与郭嘉、鲁肃、臧洪等人一起商议此事,争取拿出一个完美的军功制度,并从攻取扬州之时便开始实施。
想到这,张固背着手、哼着小曲儿,心情格外舒畅。他回到营帐中,提上一坛好酒,便向陈留军大营走去。他打算去找伯父敲诈一些精兵,毕竟四百人还是少了点!而陈留军却有一万多人。想必能选出不少人吧?
张固的脚步轻快而坚定,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在向他招手……
回溯至三国时期,精兵的种类犹如繁星点点,各具特色。众多君主麾下皆拥有一支乃至数支精锐之师,犹如猛虎添翼。其中,陷阵营的主帅高顺,此刻正效力于吕布麾下。而先登营的主帅鞠义,以及大戟士的主帅张合,彼时还在韩馥的帐下效力,他们日后将转投袁绍麾下。然而,鞠义因其狂妄自大的性格,最终招致袁绍的诛杀;而张合则选择归顺曹操,成为其麾下的一员猛将。
提及白毦兵的主帅陈到,他虽尚未投身刘备麾下,现在具体在哪,令人捉摸不透。而无当飞军的主帅王平,或许还只是个稚嫩孩童,尚未崭露头角。虎豹骑的主帅曹纯,身为曹操的族人,他麾下的虎豹骑更是威名赫赫,以骑兵之姿驰骋疆场。此外,曹操还拥有一支步兵精锐——虎卫军,这支部队一直作为他的亲兵,前期由典韦统领,典韦不幸捐躯后,许褚接任了这一重任。
一支强大的军队,离不开善于练兵的大将。然而,对于张固而言,那些历史上的名将似乎遥不可及。如今,离他最近的或许就是徐晃了。徐晃以其严谨的治军风格,赢得了魏武帝曹操的高度赞誉,被赞誉为“有周亚夫之风”。
回想起上次招揽徐晃的情景,张固不禁暗自思量。当时,徐晃只是委婉地推辞,表示需要考虑考虑。然而,如今张固即将返回广陵,他深知,再想招揽徐晃,恐怕已是难上加难。面对这一困境,张固虽然心急如焚,但他也深知,世事如棋,得失皆有定数。他只能安慰自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切随缘。
然而,张固并未因此气馁。他深知,想要打造一支强军,除了善于练兵的大将外,还需要一套完善的军功体制。这一体制不仅能够激发士兵的斗志,还能确保他们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军功,是士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最好证明。与领兵大将不同,士兵的赏赐往往更加复杂而繁琐。但正是这复杂的军功制度,才能激发士兵们内心深处的斗志与激情。他们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渴望通过军功获得荣誉与地位。
无论是精兵的培养还是军功的授予,张固的初衷都是为了提升手下军队的战斗力。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夺取天下的根本。因此,他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与大意。
作为历史系研究生的张固,对中国古代的军功体制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深知,在封建时代,一支没有信仰的军队是无法拥有强大战斗力的。而军功与奖励,正是激发士兵信仰与斗志的关键所在。
历史上,因军功赏赐优厚而夺得天下的大一统王朝并不罕见。其中,秦朝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完善的军功制度,将这一政策发挥到了极致。商鞅所创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打破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使得每一个士兵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爵位与官职。这一制度不仅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还使得秦国的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在秦国的军功制度下,士兵们可以通过击败敌人来获得相应的爵位与赏赐。上大夫可以享受县的俸禄,下大夫则享受郡的俸禄;而士兵则可以获得大量的土地与财富。这一制度不仅让士兵们看到了通过军功改变命运的可能,还让他们更加珍惜每一次战斗的机会。因此,在秦国的军队中,士兵们往往能够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与意志力。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爵位逐渐失去了其激励作用。在北朝北周时期,一种名为“勋官”的制度应运而生,并沿用至两宋时期。这一制度虽然给有战功的将士提供了一个名义上的官位与待遇,但由于其滥发与贬值,最终也未能激发士兵们的斗志与信仰。
到了清朝时期,军功制度再次得到了完善与发扬。在顺治时期,清军入关后建立了完整的奖赏制度。士兵们在战场上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赏银与财物,还可以根据立功大小授予功牌。这些功牌不仅证明了士兵们的战功与荣誉,还可以在他们退伍后换取各种奖励与特权。
清朝的军功制度中,财产奖励与官职奖励并重。立功退伍的士兵可以选择看守皇陵或去往边疆耕种。看守皇陵的士兵可以获得几亩土地以及十份数量的八旗名额;而一份名额每个月都可以领取三两银子的俸禄。这些八旗名额不仅可以继承给后代子孙,还可以分配给亲戚与族人。只要清朝不灭亡,这份俸禄就会世世代代地发放下去。而如果选择去往边疆耕种的士兵,则可以获得上千亩的土地以及包衣奴才的帮助;他们将成为大地主与富户,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除了财产奖励外,清朝的军功制度还提供了官职奖励与爵位奖励。立功退伍的士兵可以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担任官职或爵位;这些官职与爵位不仅有着丰厚的俸禄与特权,还可以让他们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与声望。此外,功牌还可以用来抵罪;其作用与之前的丹书铁券一般无二。
除此之外还有着一系列与现代军功章相媲美的奖赏。诸如赏赐黄马褂、花翎等华美服饰,它们不仅是日常穿戴的实用之选,更是荣耀与地位的璀璨象征。当士兵们身着这些服饰,那份由衷的自豪与无上的荣耀便会油然而生,仿佛他们是天地间最为尊贵的勇士。
不仅如此,士兵们还享受着诸多特权。他们得以免除繁重的赋税与徭役,每月更有固定的粮食发放,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这粮食的配给更是细致入微,根据士兵及其家属的年龄不同,分发着相应比例的口粮,让每一份温暖都精准地送达心间。
在清朝初期,正是得益于如此优厚的军功制度,八旗兵在入关之际,犹如猛虎下山,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他们横扫东亚,无论是蒙古的广袤草原,还是明朝的繁华都城,亦或是李自成、南明、朝鲜等势力,都纷纷败在他们的铁蹄之下。这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胜利,更是制度优势的彰显。
反观当时的明朝,其军队实行军户卫所制,户籍制度森严如铁。军人世代承袭军户身份,而卫所军官更是世袭罔替。到了明朝后期,士兵几乎成了军官的私有财产,如同农奴一般被束缚在土地上。军官们宁愿让士兵们多种田以谋取私利,也不愿为他们购置装备、训练军队,为国家效忠。
于是,到了明朝末年,许多军户一生都未曾摸过刀枪,只是成了军官的佃户。这样的士兵,一旦被拉上战场,又能有何作为?恐怕只有苍天才能知晓他们的命运。而明朝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部队,也仅剩边军或统军大将的私兵家丁。
然而,由于将位被家族牢牢把控,这些家丁私兵即便打胜仗也无处升迁,一旦战败,统军大将仍需笼络他们,给予赏银。这种畸形的制度,导致家丁和私兵们出工不出力,胜利时军功归于将军,失败时却需自己承担生命的代价。因此,他们顺风时战斗力爆棚,逆风时则望风而逃,成为战场上的一道奇观。
两相对比之下,清朝能够夺取天下,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到了南明时期,战场上活跃的甚至大多是投降的明朝军队。这不禁让人深思:为何明明是同一支军队,在明朝体系中却是望风而逃的溃军,到了满人手下却战斗力爆表?其实,在古代军队中,除了信仰之外,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上位者能够给予普通士卒的好处有多少。
在张固看来,对比商鞅变法和清朝的军功制度,他更倾向于清朝的制度。因为清朝的制度不仅实用性更强,而且更为简单明了。士兵们作战后,只需按照功劳大小分发功牌,这些功牌便如同古代的“军功券”,可以兑换土地、钱财、爵位等丰厚赏赐。这样的制度,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士兵们的战斗热情与忠诚之心。
张固甚至想,这样的功牌制度完全可以复制到自己的军队中来,并进一步完善。他计划将功牌分为一等功牌、二等功牌、三等功牌,甚至增设四等、五等功牌,以对应不同的奖励。这样,士兵们无论大小功劳都能得到相应的认可与回报。而当他们因伤致残或年老体衰退伍时,也可以用功牌兑换赏赐,确保他们的后半生有所依靠。
这样的想法让张固激动不已。他相信,只要这样的军功制度得以实施,自己的军队便能长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然而,具体实施细节还需与郭嘉等人商议。遗憾的是,鲁肃不在身边。郭嘉虽强于谋略,但鲁肃在内政方面却更胜一筹。张固决定等鲁肃回来后,再与郭嘉、鲁肃、臧洪等人一起商议此事,争取拿出一个完美的军功制度,并从攻取扬州之时便开始实施。
想到这,张固背着手、哼着小曲儿,心情格外舒畅。他回到营帐中,提上一坛好酒,便向陈留军大营走去。他打算去找伯父敲诈一些精兵,毕竟四百人还是少了点!而陈留军却有一万多人。想必能选出不少人吧?
张固的脚步轻快而坚定,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在向他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