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人质王爷统乾坤 > 第123章 后人砍树,前人遭殃

人质王爷统乾坤 第123章 后人砍树,前人遭殃

    华国,这个昔日雄踞于三国之巅的强大国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当今华皇沉迷于酒色之中,对朝政之事不闻不问,致使权力渐渐旁落至那些心怀叵测的权臣手中。这些权臣们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将整个朝堂搅得乌烟瘴气。

    与此同时,身为皇位继承人的太子华昊心胸狭隘,容不得他人比自己优秀;又嫉贤妒能,对于有才能之人总是百般打压。如此品性,使得华国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利。尤其是面对赵国时,更是一败涂地。

    一次又一次的战败让华国不得不承受沉重的代价——接连不断的割地赔款,不仅令国家的领土大幅缩水,经济也陷入了困境。

    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就连地位尊崇的都梁王都被当作人质送往赵国,受尽屈辱。昔日辉煌无比的华国如今已风光不再,宛如一颗陨落的星辰,黯淡无光。

    华在一想到这些,心中五味杂陈,隐隐作痛。一方面,那毕竟是他的故国,祖坟还在那片土地上,血脉亲情难以割舍;另一方面,他也深知太子此举包藏祸心。

    华在每每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心中便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让他难受得很,甚至还有一种隐隐约约的痛楚从心底蔓延开来。

    要知道,那可是生他养他的故国啊!那里埋葬着他祖先们的骸骨,承载着家族世世代代的记忆和传承,那份深深植根于血液中的亲情纽带又怎能轻易地被割舍掉呢?

    然而,他心里非常清楚,那位高高在上的太子此番举动绝对是暗藏祸心。或许是出于嫉妒,或许是担心自己威胁到其地位,但无论如何,对方显然就是不想看到自己能够出人头地、风风光光。

    既然如此,那好,“你越是不想让我风光,我就越要活得精彩,偏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我的光芒万丈!”华在暗暗发誓道。

    出发时,华在让马传书把印好的《声律启蒙》和《武冈对韵》发给随行的赵国文人,叫他们一路上仔细品读,但不得外传。马传书等人在书的陪伴下,不觉辛劳,反而精神亢奋,他们受益匪浅。

    黄雪琴也领到了两书,她本来就有一定的文学功底,现在手捧两书,如获至宝,加之又可随时请教王爷,这一路黄雪琴的对联水平一日千里,进步神速。

    经过漫长艰辛但又充实的路途颠簸,华在等人终于赶到了京都郊外。

    出发前,华在提笔给华国皇帝写下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书信。信中写道:“尊敬的陛下,微臣虽身处千里之外,但始终铭记自己乃华氏子孙这一身份。无论将来漂泊至何方,我心中对华氏一族的血脉传承从未有过丝毫淡忘。因此,斗胆向您请求,准许微臣前往太庙祭拜华氏祖先,以告慰先人的在天之灵,并表达我对华氏列祖列宗的敬仰之情。”

    然而,这一路行来,始终未曾收到来自华皇的只言片语。尽管如此,华却丝毫不在意,因为他心中早已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都要去太庙祭拜。

    就这样,华在没有急着踏入京都一步,先朝着太庙所在的方向进发了。沿途风景如画,但此刻的华在已无心欣赏,他的眼中只有前方那条通往祖坟的道路。

    走到太庙前,华在这才发现,早有一人身着华丽官服、仪态端庄地站立于此,静静地等候着他的到来。此人正是华国礼部尚书,只见他面含微笑,目光炯炯有神,透露出一股儒雅之气。其身后跟着数名侍从,皆恭恭敬敬地垂手而立,不敢发出一丝声响。微风轻拂过他们的衣角,仿佛也被这庄重肃穆的氛围所感染,变得轻柔而宁静起来。

    原来,当华皇收到华在那封言后,左右为难。朝堂之上,众臣们针对此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大臣认为应当应允华在前来祭拜祖先,毕竟这乃是人之常情,血浓于水的亲情岂能轻易割舍?况且华在虽然远走他乡,但他始终心怀对祖宗的敬意和眷恋之情。这些大臣主张宽容对待,彰显皇家的仁德与大度。

    然而,另一部分大臣却坚决表示反对。他们言辞犀利地指出,既然华在已经离开本国,投身异国他乡,便不再算是本国之人,自然也无权踏入祖坟重地。

    特别是太子华昊,他气愤地说:“卖国求荣之人,有何颜面祭拜祖宗?”

    这种观点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使得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起来。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礼部张尚书等一众官员站了出来。他们心里觉得太子是无理找理,卖国的是华在吗?同时对华在这位新兴的文坛领袖充满钦佩之情,从心底里认可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所以,张尚书公开表示,华在的荣耀不仅仅属于他个人,更是整个华氏皇室的荣光。因此,理应给予他特殊的待遇,准许其进太庙祭拜先祖。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激烈讨论和反复权衡利弊,张尚书等一众大臣所提出的意见渐渐占据了上风。他们引经据典、慷慨陈词,详细阐述了自己观点背后的种种考量与深远影响。而其他持不同看法的大臣们虽然也不甘示弱,但在这场唇枪舌剑的交锋之中,终究还是难以抵挡张尚书一方那有理有据的说辞。

    华皇端坐在龙椅之上,神情凝重地倾听着群臣的争论。他时而微微颔首表示赞同,时而又紧皱眉头陷入沉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中对于此事的想法也愈发清晰起来。

    终于,在众人都安静下来等待他做出最终裁决的时候,华皇缓缓开口说道:“朕已深思熟虑过诸位爱卿所言之事。张尚书等人之见确有其可取之处,故朕决定特批华氏前往祭拜。不过,鉴于其身份地位,此次祭拜之规格当略低于王爷。”此语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有人欣喜若狂,有人则面露失望之色,但无论如何,华皇的旨意已定,无人能够更改。

    看到华在,礼部张尚书上前一步,说道:“见过王爷,微臣是礼部张尚书。陛下令微臣等在此恭候多时,陛下口谕,华在饮水思源不忘祖先,敬畏之心赤子之情可嘉,特允你祭拜太庙。”

    “好,多谢华皇,有劳张尚书!”华在回礼说道。

    华在更换一袭庄重素雅的长袍,迈着沉稳而又略显紧张的步伐,恭恭敬敬地朝着太庙走去。他那俊朗的面庞上流露出虔诚与敬畏之情,仿佛这太庙承载着家族无尽的荣耀和先辈们的殷切期望。

    在张尚书等人的精心安排之下,整个祭拜仪式显得庄严肃穆且有条不紊。华先是净手焚香,香烟袅袅升起,宛如一条轻盈的丝带在空中舞动,带着他对祖先的深深敬意飘向天际。

    接着,他依照传统礼仪,双膝跪地,郑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每一次磕头都伴随着内心诚挚的祈祷,祈求祖先保佑家族繁荣昌盛、子孙平安顺遂。

    随后,华起身将供品一一摆放在祭台上,这些供品琳琅满目,有新鲜的水果、精致的糕点以及醇香的美酒。他小心翼翼地摆放着,生怕有丝毫差错,因为这不仅是对祖先的供奉,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表达。

    在完成所有既定的礼节之后,华在先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襟和袖口,确保仪态端庄得体。接着,他微微弯下腰去,双手交叠于身前,动作缓慢而又恭敬地朝着众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直起身子后,华稍作停顿,目光环视四周,似乎要将在场每一个人的表情都尽收眼底。随后,他轻启双唇,缓声说道: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人砍树,前人遭殃。”

    华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清晰有力,在空气中回荡着。他的语调平稳而深沉,仿佛蕴含着千年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当最后一个字从他口中吐出时,整个场面陷入了一片寂静之中,唯有那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华在一行人尚未踏入城门,关于他此次前来祭拜祖先之事便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京都城。街头巷尾、茶肆酒楼之间,人们纷纷交头接耳地议论着这件事情。尤其是华在祭拜时所说的那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人砍树,前人遭殃”更是成为了众人热议的焦点话题,引发了一场广泛而激烈的争论。

    有人对华在的这句话深表赞同,认为这是对世世代代传承关系的深刻洞察和警醒。他们觉得先人为后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如果后辈子孙不知感恩图报,肆意挥霍甚至破坏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那么不仅会损害自身利益,也对不起先辈们的辛勤付出。这种观点得到了许多年长者和传统观念较强者的支持与响应。

    一部分人坚定地认为华所说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在暗中影射当今朝堂之上混乱不堪的局面。他们深信不疑,华这是在毫不留情地指责那些手握重权的大臣以及备受瞩目的太子,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才导致国家陷入如今这般艰难的境地,将先辈们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繁荣昌盛、山河壮丽的美好景象彻底毁坏。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觉得华仅仅只是在抒发对于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罢了,根本就没有其他特别的含义或者意图。

    就这样,华在的那句名言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瞬间点燃了整个京都城的舆论风暴!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参与其中各抒己见,人们无不在热议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和影响。

    一时间,京都城内人声鼎沸,各种观点碰撞交织,好不热闹!原本备受瞩目的对联大赛在此刻竟显得黯然失色,其热度完全被这场关于名言的大争论所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