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T恤衫 第127章 她比别的孩子聪明
热门推荐:
重生年代,福气包在厂区吃瓜看戏
倒霉穿书:冥王的新娘
重生后葬爱,手可摘星
混沌天心剑
我有一柄剑,可斩神降妖
小小领主不好惹!惹急眼了争天下
绝世天骄有如何:我开挂你怕啥?
重生之捡漏系统伴生
人在崩坏,又没完全在
她想得太多了,再加上又整整两夜未眠,而且还没有吃早饭。她简直是头都想昏了,她简直是无法做决策。
这段感情,将如风逝去。
她也想起了,她的这人生19年。
她的出生,纯属是在大难之中逃过了一难又一难。那时候,老家是全国计划生育最早最紧的地方,一家只能生一个了,计生干部满村围剿那些大肚子。
因为姐姐生了病有点矮小,父亲到公社托人开了证明说她是残疾,母亲才没有到处躲藏,她才被允许出生。父母一辈家家七八个,五六个,母亲是绝无仅有的独生子女。而她这一代,却是断崖式地下降。
父母总是说她的命是姐姐给的,她将来要对姐姐好。
一出生,就这么沉重。
父母总是把自己承受不住的压力,敲锣打鼓地传递给儿女,一代又一代,从来都不含蓄。
她在母亲肚子里八个月的时候,她母亲逞强,去十五里的镇上,挑回了公社分的80斤煤炭。回来以后就一直感冒咳嗽,据母亲说咳得肠子都快咳出来了,也咳得都快要把她咳出来了。又半个月,她出生了,早产四斤半。
明明大伯的屋子就在10m以上的半山腰上,她却不好意思开口让大伯帮帮忙。大伯也是一个从来不主动和兄弟媳妇说话的人,那时候都是这样。就因为少说了两句话,她和母亲都遭了那么多的罪。外婆骂骂咧咧,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决断。
这些,在聪明人眼里,都不过是小菜一碟,甚至是不足挂齿。而对于他们,却是那么地艰难。
外公在六零年饿死了。母亲当时17岁,她和外婆也差点饿死了。外婆又只养了母亲一个,无比宠爱。物质上那么贫穷,那就只能在虚无缥缈的精神上安慰和宠爱。她一直都叫她“银狗儿”,舍不得打,舍不得骂,什么都由着她。
再说,她也是个读了书,有了知识的人了,外婆最多只是念念叨叨,从来不动真,也从来不管用。
只是父亲知道了,在信里骂母亲,说“大的已经养坏了,还准备害死小的。”冒了丢掉好工作的风险早产了一个,还是女儿,父亲真的很冒火。
还好,她比别的孩子聪明。
后来,母亲就因此犟嘴说,人家三斤半都养活了的。她总是不失任何时机地要表示自己很正确,她总是不失任何时机地要表达自己的硬气。
真是气死人,就不想想这对孩子的损害,特别是对内脏的损害,她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这就是她守旧不和大伯说话;又思想新潮,盲目模仿外国妇女,快要生产了,还要重体力劳动的严重后果。
虽然母亲只有30岁,但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比45岁的高龄产妇还要危险。她四个月才被抱出门,被夸长得漂亮极了,眼睛炯炯有神。因为,母亲认为那样可以不被太阳晒黑,可以又白又美,却不知道那样会缺钙。
父亲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凉山里,她和姐姐在老家的大山里,就成了母亲新潮思想的试验品,而且是失败的试验品。她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糟粕,她小学毕业,在农村里是个很有文化的人,她读那点书,还不如不识字。
钱钟书说,不识字会上不识字的当,识了字,同样也会上识了字的当。
她十个月会说话,两岁才会走路。母亲却说正常,周围的孩子也差不多。人家一岁半,那叫差不多吗?她两岁的时候,母亲和外婆带她去了一个只有十个人的大凉山小站,看了父亲。大凉山,就是从成都到西昌沿途中,从峨眉山开始的那一片又一片连绵不绝的大山。
老家很多人一辈子,最多去了十五里以外的镇上赶集,只见过罕见的几辆汽车自行车。从来都没有见过,像庞大的巨龙一样的火车。她两岁的时候,就既坐了汽车,又坐了火车,比他们一辈子见的都多。
临走以前,母亲去镇上相馆照了相,准备带给父亲。就为了照个相,跑了两趟,来回四次,60里山路,而且每次都背着她。其中一张是母亲抱着她,她正坐在母亲怀里,咬着小嘴唇,睁着亮亮的眼睛,穿着小花花的棉袄。
父亲每个月寄回不少钱,母亲总舍得打扮自己,打扮两个孩子。村子里很多孩子走亲戚,都要向她和姐姐借衣服穿。家里还有又大又宽敞的大房子,而且还是少见的水泥地。她简直就不像个农村的孩子,倒像个镇上最时髦的孩子。
另外一张,母亲剪着齐耳的短发,穿着父亲带回来的男式铁路制服。手里拿着一本小的毛主席语录,举到胸前,浓眉大眼,英姿飒爽。别的农村妇女都还留着两条大辫子,母亲却已经开始模仿那些有工作的妇女,剪了头发。她做过女民兵,会完完整整地唱50首红歌。
母亲在小站待了半个月就回去了,家里的地不能荒着。她走的时候背回去50斤梨子,在大凉山卖五分钱一斤,回老家可以卖三角钱一斤,而且有钱都不容易买到。不用化肥产量太低,地都用来种庄稼了,水果和蔬菜都是稀罕货。
这五十斤梨子都是从好几个彝族老乡那里分几次才凑齐的,他们无论是卖鸡蛋还是卖水果,一次都只有一点点。
母亲每天都小心翼翼地一个一个地查看她的梨子,每当一个梨子有一小处坏的时候,她就首先将坏的地方挖去,然后全家五口人把它分了。梨子很容易坏,基本上每隔一天就要坏一个。因此,她既希望它坏,又希望它不要坏。母亲总吃被挖去了洞那一块,父亲那一份,总是留给嘴馋的姐姐。
她需要坐火车再转两次汽车,从市里到县里,再从县里到镇上。然后再走15里山路,才能到家。老家的一家人,最多买一两个尝尝鲜。
这次,也是给她断奶。在农村,都是会走路了以后才会断奶,怕影响走路,不然走路会更迟。母亲吃得很差,母乳虽然也没有什么营养,但是比玉米糊还是要好那么一点点。
据说,她发表了很多想念母亲的感言,让所有的人惊讶。
这段感情,将如风逝去。
她也想起了,她的这人生19年。
她的出生,纯属是在大难之中逃过了一难又一难。那时候,老家是全国计划生育最早最紧的地方,一家只能生一个了,计生干部满村围剿那些大肚子。
因为姐姐生了病有点矮小,父亲到公社托人开了证明说她是残疾,母亲才没有到处躲藏,她才被允许出生。父母一辈家家七八个,五六个,母亲是绝无仅有的独生子女。而她这一代,却是断崖式地下降。
父母总是说她的命是姐姐给的,她将来要对姐姐好。
一出生,就这么沉重。
父母总是把自己承受不住的压力,敲锣打鼓地传递给儿女,一代又一代,从来都不含蓄。
她在母亲肚子里八个月的时候,她母亲逞强,去十五里的镇上,挑回了公社分的80斤煤炭。回来以后就一直感冒咳嗽,据母亲说咳得肠子都快咳出来了,也咳得都快要把她咳出来了。又半个月,她出生了,早产四斤半。
明明大伯的屋子就在10m以上的半山腰上,她却不好意思开口让大伯帮帮忙。大伯也是一个从来不主动和兄弟媳妇说话的人,那时候都是这样。就因为少说了两句话,她和母亲都遭了那么多的罪。外婆骂骂咧咧,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决断。
这些,在聪明人眼里,都不过是小菜一碟,甚至是不足挂齿。而对于他们,却是那么地艰难。
外公在六零年饿死了。母亲当时17岁,她和外婆也差点饿死了。外婆又只养了母亲一个,无比宠爱。物质上那么贫穷,那就只能在虚无缥缈的精神上安慰和宠爱。她一直都叫她“银狗儿”,舍不得打,舍不得骂,什么都由着她。
再说,她也是个读了书,有了知识的人了,外婆最多只是念念叨叨,从来不动真,也从来不管用。
只是父亲知道了,在信里骂母亲,说“大的已经养坏了,还准备害死小的。”冒了丢掉好工作的风险早产了一个,还是女儿,父亲真的很冒火。
还好,她比别的孩子聪明。
后来,母亲就因此犟嘴说,人家三斤半都养活了的。她总是不失任何时机地要表示自己很正确,她总是不失任何时机地要表达自己的硬气。
真是气死人,就不想想这对孩子的损害,特别是对内脏的损害,她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这就是她守旧不和大伯说话;又思想新潮,盲目模仿外国妇女,快要生产了,还要重体力劳动的严重后果。
虽然母亲只有30岁,但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比45岁的高龄产妇还要危险。她四个月才被抱出门,被夸长得漂亮极了,眼睛炯炯有神。因为,母亲认为那样可以不被太阳晒黑,可以又白又美,却不知道那样会缺钙。
父亲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凉山里,她和姐姐在老家的大山里,就成了母亲新潮思想的试验品,而且是失败的试验品。她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糟粕,她小学毕业,在农村里是个很有文化的人,她读那点书,还不如不识字。
钱钟书说,不识字会上不识字的当,识了字,同样也会上识了字的当。
她十个月会说话,两岁才会走路。母亲却说正常,周围的孩子也差不多。人家一岁半,那叫差不多吗?她两岁的时候,母亲和外婆带她去了一个只有十个人的大凉山小站,看了父亲。大凉山,就是从成都到西昌沿途中,从峨眉山开始的那一片又一片连绵不绝的大山。
老家很多人一辈子,最多去了十五里以外的镇上赶集,只见过罕见的几辆汽车自行车。从来都没有见过,像庞大的巨龙一样的火车。她两岁的时候,就既坐了汽车,又坐了火车,比他们一辈子见的都多。
临走以前,母亲去镇上相馆照了相,准备带给父亲。就为了照个相,跑了两趟,来回四次,60里山路,而且每次都背着她。其中一张是母亲抱着她,她正坐在母亲怀里,咬着小嘴唇,睁着亮亮的眼睛,穿着小花花的棉袄。
父亲每个月寄回不少钱,母亲总舍得打扮自己,打扮两个孩子。村子里很多孩子走亲戚,都要向她和姐姐借衣服穿。家里还有又大又宽敞的大房子,而且还是少见的水泥地。她简直就不像个农村的孩子,倒像个镇上最时髦的孩子。
另外一张,母亲剪着齐耳的短发,穿着父亲带回来的男式铁路制服。手里拿着一本小的毛主席语录,举到胸前,浓眉大眼,英姿飒爽。别的农村妇女都还留着两条大辫子,母亲却已经开始模仿那些有工作的妇女,剪了头发。她做过女民兵,会完完整整地唱50首红歌。
母亲在小站待了半个月就回去了,家里的地不能荒着。她走的时候背回去50斤梨子,在大凉山卖五分钱一斤,回老家可以卖三角钱一斤,而且有钱都不容易买到。不用化肥产量太低,地都用来种庄稼了,水果和蔬菜都是稀罕货。
这五十斤梨子都是从好几个彝族老乡那里分几次才凑齐的,他们无论是卖鸡蛋还是卖水果,一次都只有一点点。
母亲每天都小心翼翼地一个一个地查看她的梨子,每当一个梨子有一小处坏的时候,她就首先将坏的地方挖去,然后全家五口人把它分了。梨子很容易坏,基本上每隔一天就要坏一个。因此,她既希望它坏,又希望它不要坏。母亲总吃被挖去了洞那一块,父亲那一份,总是留给嘴馋的姐姐。
她需要坐火车再转两次汽车,从市里到县里,再从县里到镇上。然后再走15里山路,才能到家。老家的一家人,最多买一两个尝尝鲜。
这次,也是给她断奶。在农村,都是会走路了以后才会断奶,怕影响走路,不然走路会更迟。母亲吃得很差,母乳虽然也没有什么营养,但是比玉米糊还是要好那么一点点。
据说,她发表了很多想念母亲的感言,让所有的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