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隋末唐初,开局举家搬迁 第159章 孔颖达
热门推荐:
遇见性转的我后,学妹急了
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
铜雀春深爱过你
穿越高衙内后,林冲刚被害
灭元1399
锦衣卫皇帝跑路了
断绝关系后,法爷杀怪永久加属性
重生之我在四合院修仙
四合院,我的新生
在林家位于城西郊外的新田庄里,处处洋溢着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屋舍的扩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建的房屋鳞次栉比,规划整齐,如今已具备容纳五千户农户居住的规模。此刻,大约已有两千户农户陆续搬迁至此,开启了新的生活。他们聚居在一起,烟火气息渐浓。
放眼望去,田间的农田也已翻整一新,肥沃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生机。农户们正趁着这大好时节,忙着深耕播种。他们的身影在田间穿梭,有的扶犁耕地,有的撒种施肥,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心中满是希望,干起活来愈发有奔头。
新田庄的管事,手中紧握着一叠厚厚的纸张,正稳步朝着屋舍聚居地走来。
一路上,不断有农户热情地跟他打招呼,那一张张质朴的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他也总是耐心地回应着,眼神中透着和善。他时不时还会停下脚步,与农户们聊上几句,询问他们生活上是否有困难,田里的农活进展如何……
林华,这位刚走马上任的田庄管事,对待工作可谓一丝不苟。每日,他都雷打不动地在田庄里巡视好几圈。田庄面积广阔,道路崎岖不平,没过多长时间,他的鞋子就磨破了好几双。即便如此,他也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责任心。
田庄里的大小事务,无论巨细,他都烂熟于心。从农户们的居住安排,到农田的耕种规划;从农具的购置维修,到每户拆借的粮食数目,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过问,认真把关。
之所以如此尽心尽力,是因为这些农户大多刚来不久,彼此之间还不够熟悉,情况也较为复杂。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要多加留意,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各种麻烦,他如此辛劳也只为能让一切都步入正轨,让农户们在这里安居乐业,不负家主所托。
没一会儿,林华便来到了一户人家的门前。他抬手,动作轻缓地敲了敲门,同时扬声说道:“孔夫子,您在屋里吗?”
“屋外是何人?”须臾,屋内传来一道文弱却透着几分中气的声音,带着一丝询问的意味。
“孔夫子,我是林华,今日有事请教,烦请开门叙话。”
林华语气满含敬意,恭恭敬敬地回应道,丝毫不见身为田庄管事的架子。这屋舍之中住着的,可是孔圣人的后裔。
此次也不知究竟是什么缘由,他们竟身处难民队伍之中,最终被招入了林家田庄。当林华看到户籍登记上那显赫的姓氏时,着实惊得心跳都漏了一拍。
要知道,孔家在天下读书人心中那可是有着无比尊崇的地位,其家族传承源远流长,声名远扬四海,备受世人敬仰。
所幸这位名讳为颖达的孔夫子,虽出身名门,却毫无书生迂腐之气。他生性豁达,拥有随遇而安的心境,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能坦然处之。平日里,他待人和善亲切,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这让林华暗自松了一口气,毕竟对方身份特殊,若性情古板挑剔,相处起来定会多有不便。
正因如此,林华只要一有空,就会精心整理家生子们写的文章,特意带来请孔夫子斧正。而能为这些后生晚辈指点学问,也成了这位夫子平日里的一大乐事。
“噢,此番莫不是携文章而至?”屋内传出孔夫子的声音,清朗中透着几分期待,“若有佳作,不妨让在下一观,也好为后生晚辈略尽绵薄之力。”说话间,屋门缓缓打开。
约莫四十五岁的孔颖达身形修长,一袭布袍虽旧,却难掩周身的儒雅气质。
他面容清瘦,肤色微黝,浓眉之下,双眸明亮深邃,高挺的鼻梁,线条刚硬的双唇,头发束于头顶,一支木簪简单固定,几缕发丝垂在鬓边,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添了几分随性。
倘若林元正知晓,大名鼎鼎的孔颖达竟隐匿于自家田庄之中,实在难以想象他会作何感想。毕竟在隋唐时期,孔颖达堪称学界巨擘,名震四方。他博通群经,对儒家经典的阐释见解独到且深邃,其着作《五经正义》更是成为了科举取士的标准教科书,影响深远,无数文人学子皆奉其为圭臬。
这样一位在隋唐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如今恰逢其会出现在自家田庄,林元正若得知此事,恐怕会惊得瞠目结舌。
林华见门缓缓打开,赶忙后退一步,整个人身姿端正,恭敬地躬身行礼,说道:“孔先生,学生此次带来了一些明经科的帖经和经义习作,还请先生品评。”说罢,他双手捧着那叠纸张,毕恭毕敬地递了上去。
孔颖达见状,赶忙伸手接过,笑着说道:“怎么你们林家的学子,所作文章不是进士科的策论,就是明经科的经义?莫不是打算参加科举考试?”这不过是他随口一说,却让林华心里猛地“咯噔”一下。他实在没料到,这位孔夫子仅从文章就能猜出实情。
“先生说笑了,”林华脸上堆起笑容,连忙否认,“如今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科举何时开考都还不确定。学子们不过是私塾先生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难得有私塾先生教导,他们哪里还能挑三拣四呢?”
话虽这样说,林华心里却七上八下的,暗自思忖着看来得赶紧把这事跟家主说清楚,不然恐怕要惹上大祸。他表面上神色如常,心里却在暗暗叫苦,也不知道自己这番话能不能骗过眼前这位心思敏锐的孔夫子。
孔颖达并未把林华的解释放在心上,一门心思都扑在了手中的文章上。他目光如炬,一行行文字在他眼中飞速扫过。这些学子所作的经义,虽笔法稍显稚嫩,可内容中规中矩,找不出什么错漏之处。
与之前看过的文章相比,这次的习作显然又有了新的长进,字里行间能看出学子们在经义理解上的深入,对观点的阐述也更加条理清晰。手中的文章在他的翻动下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在这略显安静的氛围中,显得格外清晰。
屋舍的扩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建的房屋鳞次栉比,规划整齐,如今已具备容纳五千户农户居住的规模。此刻,大约已有两千户农户陆续搬迁至此,开启了新的生活。他们聚居在一起,烟火气息渐浓。
放眼望去,田间的农田也已翻整一新,肥沃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生机。农户们正趁着这大好时节,忙着深耕播种。他们的身影在田间穿梭,有的扶犁耕地,有的撒种施肥,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心中满是希望,干起活来愈发有奔头。
新田庄的管事,手中紧握着一叠厚厚的纸张,正稳步朝着屋舍聚居地走来。
一路上,不断有农户热情地跟他打招呼,那一张张质朴的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他也总是耐心地回应着,眼神中透着和善。他时不时还会停下脚步,与农户们聊上几句,询问他们生活上是否有困难,田里的农活进展如何……
林华,这位刚走马上任的田庄管事,对待工作可谓一丝不苟。每日,他都雷打不动地在田庄里巡视好几圈。田庄面积广阔,道路崎岖不平,没过多长时间,他的鞋子就磨破了好几双。即便如此,他也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责任心。
田庄里的大小事务,无论巨细,他都烂熟于心。从农户们的居住安排,到农田的耕种规划;从农具的购置维修,到每户拆借的粮食数目,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过问,认真把关。
之所以如此尽心尽力,是因为这些农户大多刚来不久,彼此之间还不够熟悉,情况也较为复杂。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要多加留意,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各种麻烦,他如此辛劳也只为能让一切都步入正轨,让农户们在这里安居乐业,不负家主所托。
没一会儿,林华便来到了一户人家的门前。他抬手,动作轻缓地敲了敲门,同时扬声说道:“孔夫子,您在屋里吗?”
“屋外是何人?”须臾,屋内传来一道文弱却透着几分中气的声音,带着一丝询问的意味。
“孔夫子,我是林华,今日有事请教,烦请开门叙话。”
林华语气满含敬意,恭恭敬敬地回应道,丝毫不见身为田庄管事的架子。这屋舍之中住着的,可是孔圣人的后裔。
此次也不知究竟是什么缘由,他们竟身处难民队伍之中,最终被招入了林家田庄。当林华看到户籍登记上那显赫的姓氏时,着实惊得心跳都漏了一拍。
要知道,孔家在天下读书人心中那可是有着无比尊崇的地位,其家族传承源远流长,声名远扬四海,备受世人敬仰。
所幸这位名讳为颖达的孔夫子,虽出身名门,却毫无书生迂腐之气。他生性豁达,拥有随遇而安的心境,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能坦然处之。平日里,他待人和善亲切,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这让林华暗自松了一口气,毕竟对方身份特殊,若性情古板挑剔,相处起来定会多有不便。
正因如此,林华只要一有空,就会精心整理家生子们写的文章,特意带来请孔夫子斧正。而能为这些后生晚辈指点学问,也成了这位夫子平日里的一大乐事。
“噢,此番莫不是携文章而至?”屋内传出孔夫子的声音,清朗中透着几分期待,“若有佳作,不妨让在下一观,也好为后生晚辈略尽绵薄之力。”说话间,屋门缓缓打开。
约莫四十五岁的孔颖达身形修长,一袭布袍虽旧,却难掩周身的儒雅气质。
他面容清瘦,肤色微黝,浓眉之下,双眸明亮深邃,高挺的鼻梁,线条刚硬的双唇,头发束于头顶,一支木簪简单固定,几缕发丝垂在鬓边,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添了几分随性。
倘若林元正知晓,大名鼎鼎的孔颖达竟隐匿于自家田庄之中,实在难以想象他会作何感想。毕竟在隋唐时期,孔颖达堪称学界巨擘,名震四方。他博通群经,对儒家经典的阐释见解独到且深邃,其着作《五经正义》更是成为了科举取士的标准教科书,影响深远,无数文人学子皆奉其为圭臬。
这样一位在隋唐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如今恰逢其会出现在自家田庄,林元正若得知此事,恐怕会惊得瞠目结舌。
林华见门缓缓打开,赶忙后退一步,整个人身姿端正,恭敬地躬身行礼,说道:“孔先生,学生此次带来了一些明经科的帖经和经义习作,还请先生品评。”说罢,他双手捧着那叠纸张,毕恭毕敬地递了上去。
孔颖达见状,赶忙伸手接过,笑着说道:“怎么你们林家的学子,所作文章不是进士科的策论,就是明经科的经义?莫不是打算参加科举考试?”这不过是他随口一说,却让林华心里猛地“咯噔”一下。他实在没料到,这位孔夫子仅从文章就能猜出实情。
“先生说笑了,”林华脸上堆起笑容,连忙否认,“如今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科举何时开考都还不确定。学子们不过是私塾先生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难得有私塾先生教导,他们哪里还能挑三拣四呢?”
话虽这样说,林华心里却七上八下的,暗自思忖着看来得赶紧把这事跟家主说清楚,不然恐怕要惹上大祸。他表面上神色如常,心里却在暗暗叫苦,也不知道自己这番话能不能骗过眼前这位心思敏锐的孔夫子。
孔颖达并未把林华的解释放在心上,一门心思都扑在了手中的文章上。他目光如炬,一行行文字在他眼中飞速扫过。这些学子所作的经义,虽笔法稍显稚嫩,可内容中规中矩,找不出什么错漏之处。
与之前看过的文章相比,这次的习作显然又有了新的长进,字里行间能看出学子们在经义理解上的深入,对观点的阐述也更加条理清晰。手中的文章在他的翻动下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在这略显安静的氛围中,显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