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末大海贼 > 第17章 飞火铜枪

明末大海贼 第17章 飞火铜枪

    两个月后,珍珠岛变得热闹起来,到处是忙碌的人影。曾经统治此地的海盗们因为被切断退路纷纷投降,此刻正修建城寨。另外岛上多了很多女人、孩子和老人。通过李明哲的联系,飞鲨帮遗留在南洋各地家眷都被接了过来,哪怕是已经阵亡的帮众,其遗孀遗孤也没有放弃。这是以前的传统,曾经的刘香就是靠这种手段不断地聚集人手。哪怕是与郑家和大明对抗依然能够有众多的追随者。

    刘少康把这种传统继承下来,收买人心。虽然多了不少的负担,但效果很好,仅仅两个月,就招收了两千多人,其中大部分人拖家带口。

    “帮主,岛上所有人已经登记造册,总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人,寨子也即将完工,房屋也建造完毕,弟兄们也非常有干劲。”李明哲笑着对刘少康汇报。

    刘少康看着远处正在训练的帮众,心里也颇有成就感,感觉自己所作为就像经历种田流小说一般。

    “这些日子多亏师爷四处奔波了。”

    “帮主客气了,这些都是属下应该做的。”

    刘少康接着道:“两个月后我决定出发台湾,这里就交给师爷了,留三百人帮你,接下来主要任务就是开垦田地,女人们也发动起来,缝制军服鞋子帽子,还有,采集收购椰子、棕榈,肥皂生产也不能落下。”

    李明哲道:“请帮主放心,打仗我不在行,守岛经营自认无人能在我之上。”

    经过一年多的相处,刘少康对于这位看似奸猾师爷已经非常了解,的确是个内政好手,又对他交代了一些事情,径直来到岛上的简易兵工厂,进行检查慰问。

    古代华夏不注重匠人,尤其是明朝,工匠地位低下,待遇很低,从而导致他们制作的火器质量太次。相反,清朝皇太极对掳掠投诚的工匠非常重视,提高他们的待遇,导致后期清军枪炮质量要超过明军,不得不说,这真是够讽刺的。

    兵工厂虽然简陋,可工匠们却不少,其中大部分是铁匠,正在叮叮当当的敲打铁料,制作兵器。

    这种兵器并不是刀剑,而是刺刀。

    这个时代火器虽然已经开始逐渐统治战场,但作战理念还没有完全跟上,比如战场上需要长枪兵掩护火枪手,这些长枪兵的存在就是为了对抗骑兵的冲击。另外,火枪手一般会佩戴刀剑匕首等冷兵器应付近战。

    火枪专用刺刀也已经出现,这种刺刀是木柄的,需要插入枪口,也就是说装上刺刀后就无法射击。

    其实刺刀原型出现在大明,大明军队装备一种快抢,就是在火铳头部安装矛头,也是插入式。

    插入式刺刀除了影响射击外,与枪口的连接并不牢靠,碰撞中很容易掉落,并未得到普及。

    刘少康命人打造是第二代套筒式刺刀,就是在刺刀根部多了一个套筒,可以套在枪管上。

    这种刺刀结构简单,缺点就是在火枪没办法安装准星,不过此时的火枪精度有没有准星都一样。

    刺刀样式直接采用三棱构造,除了放血功能外还自带破甲效果,要知道以后面对的敌人大部分人穿戴盔甲。

    刘少康走到武器架上,这里摆放着已经打造好的刺刀。

    刺刀长半米,因为此时金属工艺还很落后,所以为了增加强度导致刺刀偏重,不过显得更加厚重和犀利。

    套上枪管后长度接近两米,完全可以当长矛使用。

    “帮主,咱们的铁料所剩不多,最多只够打造两百把刺刀。”

    说话的是张大力,他和其他三名同班除了会造火炮之外还是铁匠,此时受环境所限只能先让他们干起老本行。

    刘少康听完也很无奈,飞鲨帮现在几乎所有的物资都需购买,尤其是铜铁这种战略物资,出产地不多,产量和自家运输也跟不上,所以这种大规模锻造兵器消耗极大,况且需要铁料的不光是打造刺刀。

    “现在刺刀数量已经打造了一千把,足够用了,等打造完手上的铁料就歇息一阵,等下一批铁料到了再说。”

    刘少康和张大力聊了一阵,又来到另一处作坊,帮里的老铁匠陈安带着两个学徒正在制作手雷手雷是那种古老的球形带引信的手雷,虽然这东西还比较原始,可在战场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件利器。

    本来还想制作开花弹的,可根据原身的记忆和现在的实验此时的开花弹还非常不稳定。

    主要问题出在引信上,目前有两种,一种是西方的原始的火药引信,其实就是大号手雷,发射前先点燃引信扔进炮膛,而且引信不能引燃膛内火药,否则就悲剧了。还有弹体因为是空心,结构不强,无法承受高膛压,只能用臼炮或者低膛压的火炮发射。另外一种是大明的螺旋木制引信,引信埋在螺旋木纹里,虽然领先世界,可因为弹体还是直接接触火药,安全性没有太大改善,同样只能适用小口径火炮,也就意味着爆炸威力不大,和手雷差不太多。

    解决这一问题大概是在百年以后,其实结构并不复杂,首先给炮弹加一个圆形木托,木托与炮弹固定,引信为锥形木管构造,两头封堵,里面埋有药捻,木管还有刻度,根据距离在需要的刻度上打出小孔。发射药燃烧后火焰透过炮膛边缘引燃木管头部引信,然后沿着火捻燃烧,抵达刻度小孔处再引燃开花弹内的火药爆炸。值得一提是炮弹铁皮不能太厚,太厚了威力就不大,总之,不过这一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繁琐的实验才能成功。

    所以,目前还是实心弹、霰弹的天下。新式开花弹只能等以后有了稳定根据地和足够的人手财力才能实验。不过,也不是没有替代品。

    这不,他又来到远处一座作坊,老远就能看到有人在放烟花。

    不错,就是烟花,那种声音让人很熟悉。

    “啾……砰!”

    窜天猴,华夏一种传承悠久的烟花,不过刘少康命人研究的是大号的。

    在嘉靖年间,明朝军队准备了一种密集火箭,可以一次发射数百支打击敌人,因为其声音被俗称“一窝蜂”,后来这种装备被传到南亚印度人手里,他们通过改良的一窝蜂火箭炮给英国侵略者造成很大损失,战后英国人将印度人的火箭炮改良成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火箭炮,因为发明者叫康格里夫,所以这种火箭炮也叫康格里夫火箭炮。

    英国军队就擅长使用火箭炮,海战陆战都有它的身影,据说有一次海战他们足足消耗了两万五千枚。另外在鸦片战争时期大量使用这种火箭炮,给当时清军很大的杀伤。比如在八里桥这场关键战役中,英国军队发射了数百枚,造成僧格林沁的骑兵损失惨重,并导致阵型大乱,最终差点全军覆没。

    这种火箭炮在清朝洋务运动中进行了大量仿制,被称为飞火铜枪。

    刘少康因为手上缺少陆战用火炮,而且没有时间进行铸造,最后想到了康格里夫火箭炮。

    它携带轻便,发射简单,制作也不难,海陆通用,算是一种不错的利器。

    原理很简单,就是放大版的窜天猴。

    刘少康命人制作的是最终版的飞火铜枪,用铁皮和铜皮做药筒,尾端安装三块螺旋木板,发射后可以使火箭炮身旋转,增加了稳定性,就像膛线发射出去的子弹和炮弹一样,准确度大大加强。

    制作飞火铜枪的正是刘少康从南洋招募的会制作烟花的师傅,足足有十名,他们在五名铁匠的配合下进行研制。

    好在刘少康前世在论坛里见过这种火箭炮的外形和构造,工匠们经过几次的实验最终仿制成功,说实话,这种大号窜头猴根本难不倒华夏的工匠。

    不过因为材料不足只能制作小型火箭炮,射程勉强能达到一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