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 第105章 高句丽之变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第105章 高句丽之变

    曾经,在大隋的东方,高句丽率领着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向辽西。马蹄轻扬,喊杀声震天。隋军严阵以待,战场上箭矢如雨,刀光剑影交错纵横。杨坚接到辽西奏报,气得吹胡子瞪眼:“这高句丽小儿,竟敢犯我大隋边境,真是不知死活!”

    杨广也在一旁咬牙切齿:“父皇,儿臣愿领兵出征,定要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然而,一次次地派遣大军征讨,高句丽每一次都让隋军铩羽而归。高句丽的士兵们在胜利后欢呼雀跃,他们越发张狂,以为自己真的是天下无敌。

    岁月流转,大唐的旗帜在中原大地飘扬,其威名远扬四方。高句丽王高建武听闻唐室开基,兵强马壮,心中畏惧,赶忙派遣使者带着珍贵的贡品前往长安。

    那使者战战兢兢地走进大唐的朝堂,将礼物献上:“我王高建武,久仰大唐天威,特来进贡,愿与大唐永结友好。这是我们高句丽的特产人参、鹿茸,还有精美的瓷器,望陛下笑纳。”

    唐高祖李渊坐在龙椅上,威严地审视着一切,随后册封高建武为辽东郡王。百济、新罗见状,也纷纷效仿,百济王扶余璋被册封为带方郡王,新罗王真平为乐浪郡王。可这表面的和平之下,三国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止,依旧是暗流涌动。

    尽管高句丽因忌惮而不敢再度染指辽西之地,但他们对扩张领土的欲望却并未因此消减。此时,高句丽与百济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竟然暗中勾结在了一起,并结成了紧密的联盟。这个联盟犹如一把锋利的剑,直直地指向了新罗。

    高句丽的将领们个个心怀不轨,眼中闪烁着贪婪和野心的光芒。其中一名将领更是张狂大笑道:“哈哈,如此大好机会摆在眼前,我们怎能轻易放过?此次定要让新罗见识到我们的强大实力!”他的话语仿佛一阵狂风,吹得在场众人心中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

    随着高句丽与百济联军的逼近,新罗的边境瞬间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一时间,喊杀声、兵器相交之声此起彼伏,整个边境地区陷入了一片火海,到处都是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惨状。

    新罗王真平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内心充满了焦虑和忧愁。他日夜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那紧锁的眉头就像是两道深深的沟壑,始终无法舒展开来。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总会独自一人在王宫的庭院里缓缓踱步,时而停下脚步仰望星空,时而又无奈地摇头叹息:“这可如何是好啊?如今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起来对我国虎视眈眈,我新罗已然是危如累卵……”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他却感到束手无策。

    日复一日的忧虑,终于如同一座沉重无比的大山,无情地压垮了真平王的身体。他在满怀遗憾和不甘中离开了人世,只留给了新罗人民一个柔弱无助的女儿——善德公主。

    善德虽为女子,却有着不输男子的坚毅,在民众的拥护下登上王位,她望着满目疮痍的国家,心中暗暗发誓定要守护好这片土地。她召集大臣们,目光坚定地说:“诸位,虽然我们面临困境,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保卫新罗。”

    大臣们纷纷响应:“女王陛下放心,我等愿与陛下同生死,共患难。”

    在高句丽的宫廷之中,泉盖苏文如同一头恶狼,肆意妄为。他时常在朝堂之上瞪着凶狠的眼睛,大臣们稍有不顺他意,便会遭到他的呵斥与打骂。

    一日,一位大臣只因提出了不同意见,泉盖苏文便怒吼道:“你这老儿,竟敢反驳本大人,是不是不想活了?”说着就命人将大臣拖下去打了二十大板。

    高句丽王高建武实在忍无可忍,他在密室之中与心腹大臣们商议:“此贼不除,高句丽必亡,诸位可有良策?”

    大臣们面面相觑,皆面露难色,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泉盖苏文势力庞大,党羽众多,此事需从长计议啊。”

    但大家也深知此事势在必行。然而,他们未曾想到,这密室中的谈话早已被泉盖苏文的眼线探知。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狂风呼啸着席卷过王宫,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血腥杀戮预警。泉盖苏文率领着一群如狼似虎的士兵,冲进王宫。高建武听到外面的动静,惊恐地瞪大了眼睛,还来不及反应,泉盖苏文就已经破门而入。他手持利刃,脸上带着狰狞的笑容:“陛下,今日便是你的死期。你以为能算计到我?太天真了!”

    说罢,手起刀落,高建武惨叫一声,倒在血泊之中,泉盖苏文犹不解恨,又将尸体剁成数段。那些参与谋划的大臣们也未能幸免,一个个都被残忍杀害。

    随后,泉盖苏文拥立高建武哥哥的儿子高藏为王,自己则坐上了莫离支的高位,掌控了高句丽的军政大权。他还与百济勾结,再次将战火引向新罗。

    贞观十一年二月,营州都督张俭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的高句丽方向,眉头紧皱。他深知高句丽局势的变化将会对大唐产生重大影响。他匆匆走进营帐,写好奏疏:“高句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弑杀其主高建武,立高建武之侄高藏为王,自任莫离支,如今高句丽军政大权皆落入其手,此乃大患,望陛下圣裁。”随后,他派遣快马将奏书送往长安。

    长安城中,年轻的李治正在御花园中读书,春日的阳光洒在他身上,旁边的花朵娇艳欲滴。他听闻高句丽的变故,心中不禁思索起来:“这高句丽屡屡生事,如今又发生如此变故,父皇定会有所举措,我大唐威严岂容他人挑衅。高句丽这般嚣张,得好好教训一下才行。”

    李世民坐在太极殿中,收到张俭的奏疏后,脸色凝重。他召集大臣们商议:“高句丽泉盖苏文如此胆大妄为,杀君篡位,又与百济勾结攻打新罗,若不加以制止,恐其日后成大患,诸位爱卿有何看法?”

    长孙无忌面色凝重地上前一步,对着端坐在龙椅之上、神情威严的李世民恭恭敬敬地拱手行礼道:“启奏陛下,那高句丽一直以来都心怀叵测,对我大唐虎视眈眈,早有不轨之心。现今,时机已然成熟,正是我朝出兵征伐之际,如此一来,方可彰显我大唐赫赫天威!让周边那些觊觎我大唐疆土的蛮夷之国望而生畏,不敢再有丝毫僭越之举。”

    然而,站在一旁的房玄龄听闻此言后却是轻轻摇了摇头,他缓声道:“陛下,微臣以为出兵一事尚需从长计议,切不可轻率行事。那高句丽所处之地地势险峻异常,易守难攻;再者,其国中兵卒亦皆骁勇善战,倘若我军贸然兴兵征讨,只怕不仅难以取胜,反而会令我方将士损兵折将,得不偿失啊。若无万全之策和充足的准备,此次征战恐怕难以获得成功。”

    李世民听着两人截然不同的意见,并未立刻表态,而是微闭双眸,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少顷之后,他睁开双眼,目光如炬地凝视着前方,沉声道:“朕心意已定,暂且先行派遣得力之人前往高句丽暗中查探其真实情况,务必将他们的兵力部署、粮草储备以及国内局势等底细摸得一清二楚。待到一切了然于胸之后,再行商议是否出兵以及具体的作战方略。毕竟,我大唐军队向来战无不胜,但也绝不能打一场毫无把握的战争。”说罢,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坚定与果断。

    此时,在高句丽的朝堂之上,泉盖苏文高坐在朝堂之上,得意洋洋。高藏坐在王位上,眼神中满是无奈与恐惧。

    泉盖苏文大声说道:“如今我高句丽与百济联手,新罗必败无疑,等拿下新罗,我等便可与大唐一较高下。大唐又如何?我们可不怕他们!”

    众大臣们虽心中不满,但也不敢言语,一位大臣心中暗自腹诽:“这般狂妄,迟早会给高句丽带来灭顶之灾。”

    而在新罗的王宫中,善德女王身着华丽的服饰,眼神中却透着疲惫与坚定。她对大臣们说:“大唐如今对高句丽局势关注,我们需得派人前往大唐,表明我们的忠心,请求大唐的援助,只有大唐才能制衡高句丽与百济。这是我们新罗最后的希望了,一定要打动大唐天子。”

    大臣们纷纷点头:“陛下英明,臣等这就去安排。”

    大唐的使者身负重任,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高句丽那遥远而充满未知的路途。一路上,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生敬畏:巍峨耸立、绵延不绝的山川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大地之上;蜿蜒曲折、崎岖不平的道路则像蛇行般穿梭于山谷之间。望着这艰难险阻的路况,使者们不禁在心中暗暗叫苦不迭:“这高句丽果真如传闻所言,乃是一处易守难攻之险地啊!此番行程注定危机四伏,须得步步为营、小心谨慎才行。”

    历经千辛万苦,使者终于抵达了高句丽的王宫。刚一进宫门,便见一个身材魁梧、满脸傲气的男子正居高临下地注视着他们。此人正是高句丽权倾朝野的大臣泉盖苏文。他用一种轻蔑的眼神上下打量着这些来自大唐的使者,冷冷地开口问道:“大唐使者不远千里而来,不知所为何事?”

    面对泉盖苏文如此无礼的态度,使者们强压下心头的不快,其中为首的一人向前一步,不卑不亢地回答道:“我大唐天子听闻贵国近期国内发生诸多变故,心忧百姓疾苦,故特意派遣吾等前来晓谕尔等。还望贵国能够以和为贵,妥善处理内政事务,莫要做出有悖天理人情之举。需知,我大唐乃礼仪之邦,但也绝非任人欺凌之辈。若有人胆敢肆意妄为,我大唐的目光定会时刻紧盯着,绝不姑息纵容。”

    泉盖苏文闻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屑的冷笑:“哼!我高句丽之事,何须大唐多管闲事?我们自有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用不着你们指手画脚。倒是你们大唐,还是先把自家的事情料理清楚吧!”说罢,他转身拂袖而去,只留下一众大唐使者站在原地,面面相觑。

    使者回到长安,将情况如实禀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大怒:“这泉盖苏文太嚣张了,朕定要让他知道,他就像一只井底之蛙,以为自己了不起,朕要让他见识见识什么是真正的大国威严。”

    李世民转头对长孙无忌说:“无忌,你去准备应对高句丽之事。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要让他们知道,挑衅大唐的下场。”

    长孙无忌领命而去:“陛下放心,臣定为陛下制定详尽的方案,让高句丽尝尝我大唐的厉害。”

    而李治在一旁说道:“父皇,儿臣也想参与此事,儿臣想跟着将领们学习,为大唐出一份力。”

    李世民看着李治,微微点头:“治儿有此心甚好,但你还需多多学习,此事可没那么简单,你先跟着朕熟悉朝政,日后再做打算。”

    在各方势力的暗流涌动下,大唐与高句丽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一场风暴似乎即将来临,而新罗则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大唐的行动,希望能在这场纷争中保全自己,整个东方局势变得越发扑朔迷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