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 第13章 王珪巧谏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第13章 王珪巧谏

    大唐盛世,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徐徐展开。风云际会之际,朝堂之上贤才毕集,熠熠生辉。李世民用人有方,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引领着大唐走向繁荣昌盛。

    比如戴胄,被李世民任命为大理少卿后,犹如一位明察秋毫的神探。公堂之上,证据似繁星在他眼中闪烁,线索如丝线被他巧妙编织。每有案件呈上,他先是细细审阅卷宗,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疑点。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戴胄的书房中,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疲惫却坚定的脸庞。他眉头紧锁,目光紧紧地盯着手中的卷宗,思绪在字里行间穿梭。他深知,每一个案件都关系着百姓的生死荣辱,他必须慎之又慎,他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审判下得到公正的对待。

    升堂审案时,戴胄目光如炬,威严却不失公正。面对狡黠的犯人,他以睿智的言辞步步追问,令其谎言无处遁形。那犀利的眼神,仿佛能穿透犯人的心灵,让他们的罪恶无所遁形。

    面对含冤的百姓,他以慈悲之心倾听诉求,全力还其清白。他轻轻地握住百姓的手,仿佛能感受到百姓的痛苦和无奈。

    曾有一复杂案件,涉及权贵与平民,众人皆以为会有所偏袒,但戴胄不为权势所动,不为金钱所诱。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戴胄独自一人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他知道这个案件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阴谋。但他没有退缩,他要为百姓讨回公道。

    他来到案发现场,仔细地勘察着每一个细节。雨水打在他的脸上,他却浑然不觉。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找到真相。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终于揭开了案件的真相,让权贵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让百姓得到了公正的对待。自此,“戴青天”之名在民间传诵,其断狱精准,从无冤案,成为了大唐司法公正的一座巍峨丰碑。

    孙伏伽,这位被李世民钦点的谏议大夫,恰似一把刚直的利剑。朝堂之中,他身姿挺拔,目光坚定,只要发现朝政有失偏颇之处,便毫不犹豫地直言进谏。那坚定的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虚伪和谎言。

    有一回,李世民欲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孙伏伽深知此时国家初兴,应休养生息,于是他当廷呈上谏书,言辞恳切,分析利弊,从百姓的疾苦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条分缕析。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朝堂上回荡。李世民初闻虽有不悦,但孙伏伽据理力争,毫不退缩。

    最终李世民采纳其建议,停建宫殿,孙伏伽的刚正不阿、秉公执言,令满朝文武钦佩不已。

    李乾佑担任侍御史时,宛如一尊威严的执法天神。他行走在街巷之间,洞察着世间百态;穿梭于官场之中,监督着官员言行。那威严的身影,仿佛能震慑一切邪恶和不公。有贪官妄图以权谋私,在他的火眼金睛下原形毕露。那贪婪的眼神,在他的注视下变得惊恐和无助。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贪官的罪行,让他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有恶吏想要欺压百姓,被他铁腕惩治。

    他执法时不徇私情,律法就是他手中的量尺,无论亲疏贵贱,一视同仁。曾经有一位与他沾亲带故的官员犯了法,众人都以为他会网开一面,但李乾佑大义灭亲,依法惩处,使得朝堂上下风气清正,百姓对其敬畏有加。

    祖孝孙定雅乐,恰似一位灵动的乐仙。他日夜钻研音律,从古老的宫商角徵羽中汲取灵感,在丝竹管弦间探寻和谐之美。宫廷的大殿里,时常传出他试音的美妙声响。那悠扬的旋律,仿佛能穿透人的心灵,让人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静谧的夜晚,他对着明月星辰思索新曲。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音乐中沉睡。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修改,终于创作出令正音不乱的雅乐。每当雅乐奏响,那悠扬的旋律如同仙乐飘飘,回荡在宫廷内外,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无论是庄重的祭祀大典,还是欢快的宫廷宴会,雅乐相伴,尽显大唐的雍容华贵与文化昌盛。祖孝孙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乐器和乐谱。他但凡有点时间,就喜欢坐在桌前,认真地谱写着每一个音符。他知道,自己的音乐关系着大唐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他必须用心创作。

    李世民的用人之举,让这些贤才各展其能,就像宫殿的花园里,鲜花盛开,五彩斑斓。

    又进王珪为侍中,王珪才学渊博,品性高洁,深得李世民赏识。这一日,王珪奉诏入宫谢恩。踏入殿中,只见李世民高坐龙椅之上,不远处有一美人侍立御前。宫殿的大厅里,王珪抬眼望去,那女子眉眼之间似曾相识,他心中一动,便不自觉地多瞧了几眼,眼神中流露出些许疑惑与思索。

    李世民见王珪如此神态,便开口说道:“此乃庐江王瑗的侍姬。瑗听闻她容貌绝美,竟杀死她的丈夫,强行将她占为己有。如此恶行,终致灭亡。”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宫殿里回荡。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对庐江王的厌恶。

    王珪微微躬身,平静问道:“陛下以庐江王此举为是呢,还是为不是呢?”王珪的声音沉稳而坚定。

    李世民剑眉一挑,带着几分不悦道:“杀人取妻,此等恶行,怎会是对?”李世民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愤怒。

    王珪直视李世民,目光坚定,缓缓说道:“臣听说齐桓公来到郭国,问当地的父老乡亲郭国为什么会灭亡。父老们回答说郭国国君喜欢善良的人和事,厌恶邪恶的人和事,所以导致灭亡。齐桓公更加疑惑了,父老们又进一步解释说郭国国君喜欢善良的人却不能任用他们,厌恶邪恶的人却不能远离他们,因此亡国。现在陛下您既然已经知道庐江王的过错,却又把庐江王的侍姬纳入宫中。臣冒昧地猜测,陛下这样做,难道是心里赞成庐江王的行为吗?否则,为什么要重蹈他的覆辙呢?”王珪的声音洪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和期待,他希望李世民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出正确的决策。

    李世民听闻此言,心中如遭雷击,瞬间愣住。他目光深邃地看着王珪,脑海中不断思索着王珪的话语。

    良久,李世民微微点头,叹道:“如果不是你跟我说这事,朕差点又犯错了。”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充满了对王珪的肯定。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些不妥,他必须做出改变。他决定听从王珪的建议,将侍姬放归母家。

    此时,长孙皇后恰在侧殿听闻了此事。她莲步轻移,来到正殿。长孙皇后身着华服,仪态端庄,她向李世民盈盈一拜,柔声道:“陛下,臣妾听闻王侍中所言,深感其忠君之心。陛下圣明,自当从善如流。”

    李世民看着长孙皇后,微微颔首。长孙皇后又看向那侍姬,眼中满是怜悯,轻声说道:“这女子也是可怜之人。”长孙皇后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同情和温柔,她希望这个女子能够得到自由和幸福。

    待王珪趋出宫殿,李世民即刻下令,将侍姬放归母家。那侍姬听闻自己可重获自由,眼中含泪,跪地叩谢皇恩。她的心中现在只有感激和喜悦,她在几天后便回到家乡,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此事传至朝堂内外,众人皆赞李世民知错能改,王珪敢于直谏,而长孙皇后贤德之名亦更盛。大唐在李世民的贤明治理、臣子的忠心辅佐以及后宫的贤良支持下,愈发繁荣昌盛。

    此后,李世民更加注重自身言行,常以庐江王之事为戒。今后以身作则,为臣子和百姓树立榜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越发重视臣子的谏言。王珪等贤臣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百姓口中的美谈。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更多有识之士为大唐效力,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而王珪等臣子亦尽心尽力辅佐李世民,为大唐盛世的开创与延续,立下了汗马功劳。每至朝会,君臣相谈国事,和乐融融,大唐的辉煌篇章也在岁月中不断书写。朝堂上下一心,百姓安居乐业,盛世的光辉照耀着大唐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