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第93章 分封亲王
热门推荐:
开局重生被退学,然后我逆袭了
转生神树,我打造阴兵家族
爱上DJ
天狱归来,我被迫成了玄凰阙主
重生到娘胎,刚出生就被嫌弃
高冷天骄被撩后真香了
霸上军官,小媳妇发癫创飞所有人
灵狐警案幽时秘踪之怨契
官途从基层到权力巅峰
大唐贞观十年,新春的喜庆气息还未完全散去,皇宫之内,却是一片别样的氛围。李世民坐在暖阁书桌前,桌上摆放着一摞厚厚的册子,上面详细记录着诸位亲王的情况。他眉头微皱,眼神专注,似在思索着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一旁的李治,此时年纪尚小,却也乖巧地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父皇。
正月癸丑日,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洒在屋内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李世民抬起头,看着李治说道:“治儿啊,今日朕要对诸位亲王做些改封之事,这关乎咱大唐皇室的稳定,不得不慎重。”
李治眨着大眼睛,一脸疑惑地继续看着李世民苦苦思索的表情。
李世民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咱大唐如今日益兴盛,这宗室内部也需适时调整,如此方能更好地维护皇室的稳定。”
李治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李世民拿起册子,一边看着一边用几乎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复述着自己对于分封的改动:“赵王元景改封为荆王,鲁王元昌改封为汉王,郑王元礼改封为徐王,徐王元嘉改封为韩王,荆王元则改封为彭王,滕王元懿改封为郑王,吴王元轨改封为霍王,豳王元凤改封为虢王,陈王元庆改封为道王,魏王灵夔改封为燕王,蜀王恪改封为吴王,越王泰改封为魏王,燕王佑改封为齐王,梁王愔改封为蜀王,郯王恽改封为蒋王,汉王贞改封为越王,申王慎改封为纪王。好,就这么办。”
李治听着这一大串的名字和改封情况,小脑袋都快转不过来了,嘟囔着说:“父皇,这可真够复杂的。”
李世民笑了笑,摸摸他的头说:“等你再长大些,就明白其中的重要性了,这每一个安排啊,可都是为了咱大唐的长远打算。”
消息很快就在皇宫里传开了,诸位亲王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反应各不相同。
在一处宫殿中,蜀王恪皱着眉头,心里有些失落,暗自思忖着:“我这好好的蜀王当得好好的,怎么就改封为吴王了呢?虽说都是王,可这一变,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一旁的侍从看出他的心思,轻声劝慰道:“王爷,陛下这定是有深意的,您向来深得陛下看重,不管封在哪儿,都是为大唐效力嘛。”
蜀王恪听了,无奈地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而越王泰,也就是如今改封为魏王的李泰,倒是一脸坦然。他在自己的府邸中,对身边的谋士说:“父皇既然做了这样的安排,那定是从大局考虑,咱只需听从便是,我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在这新的封地上有所作为。”
谋士笑着回应道:“王爷说的是,以您的才学和陛下对您的宠爱,定能做出一番成绩来。”
二月乙丑日,皇宫的大殿内,气氛庄重肃穆。大臣们分列两旁,诸位改封后的亲王也都齐聚于此。李世民身着华丽的龙袍,气宇轩昂地端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他的目光犹如两道闪电,威严无比,但其中又隐隐透露出几分殷切的期许。只见他轻启双唇,声音沉稳有力,缓缓开口道:“诸位亲王,今日朕在此郑重任命你们为各地都督,此乃肩负重责大任之举。朕衷心希望尔等能够全心全意地为我大唐治理地方,切不可有丝毫懈怠之心,更不能辜负了朕对你们的深切期望!”
话音未落,站在前列的元景便毫不犹豫地向前迈进一步。他恭恭敬敬地向着李世民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然后挺直身子,郑重其事地回应道:“陛下请放心,微臣必定会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地做好这荆州都督一职。定要让荆州这片土地变得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以报陛下隆恩!”
听到元景如此坚定的表态,李世民满意地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好!朕深知爱卿之能,对你充满信心。相信在你的治理下,荆州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紧接着,元昌和元礼等其他亲王也依序走上前来,纷纷领受皇命,并各自慷慨激昂地表达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与坚定决心。一时间,朝堂之上气氛热烈非凡,众人皆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
然而,当轮到李泰时,情况却略有不同。只见他刚刚张开嘴巴准备说话,李世民却突然抢先一步开口道:“泰儿啊,朕一直知晓你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原本朕确实有意让你前往相州一展身手,充分发挥你的才能。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朕最终还是决定任命金紫光禄大夫张亮暂时代理相州都督之事。至于你嘛,暂且先留在长安吧,因为朕还有其他重要事务需要你来协助处理。”
李泰听到这话之后,起初整个人都愣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安排。然而仅仅片刻之间,内心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之情。不过这股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他迅速收敛心神,面色重新恢复成平日里那副恭顺谦逊的模样,然后毕恭毕敬地回应道:“父皇圣明!儿臣谨遵父皇旨意,定会留在长安专心致志地读书习文,力求学有所成,日后也好为父皇您分担忧愁、尽忠效力。”
待到诸位亲王皆已领旨谢恩并依次退下之后,年幼的李治却悄悄地挪步来到李世民身旁,仰起头,压低声音好奇地问道:“父皇,儿臣不太明白,为何不让魏王哥哥前去相州呢?”
李世民微笑着低头看向李治,眼中满是慈爱之色,他轻轻地摸了摸李治的脑袋,柔声说道:“治儿啊,你魏王哥哥固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但终究还是太过年轻稚嫩了些。相州那边的事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朕担心以他目前的阅历和能力,恐怕一时间难以妥善应对处理。故而才决定先让经验丰富的张亮代为管理,如此一来也算是较为稳妥可靠之举啦。”
李治眨巴着大眼睛,若有所思地应了一声“哦……”随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
此时,在皇宫之外,诸位亲王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启程前往各自被分封的属地就任去了。他们有的带着众多随从和行李,浩浩荡荡;有的则轻车简从,低调出行。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不同的神情,或兴奋期待,或忐忑不安,而等待着他们的,则将是全新的挑战。
荆王元景带着家眷和随从,踏上了前往荆州的路途。一路上,他看着沿途的风景,心中对未来既充满期待又有些忐忑。他对身边的人说:“这荆州可是个重要之地,我可得好好治理,做出些成绩来,让父皇看看,我可没辜负他的信任。”
而在另一边,汉王元昌心里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想着:“哼,这梁州虽说偏远了些,可天高皇帝远,我到了那儿,还不是我说了算,说不定能积攒些自己的势力呢。”他的这番心思可没敢表露出来,表面上还是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
潭州这边,吴王恪到了封地后,立刻就开始了解当地的情况。他召集当地的官员,严肃地说:“本王初来乍到,这潭州的一切都还得靠大家齐心协力。咱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发展农桑,繁荣商贸,若有什么难处,都可与本王说。”
官员们见吴王恪这般认真,也都纷纷表示会尽力辅佐。
在长安,李泰虽然没能去相州任职,但也没闲着。他常常陪着李世民,和父皇探讨学问,偶尔也会提出一些关于治理地方的想法。
有一回,李泰对李世民说:“父皇,儿臣虽没去相州,但也听闻各地都督在治理上会遇到些难题,比如有些地方水患严重,却缺乏有效的治水之法,儿臣觉得咱们可以召集些能工巧匠,一起研究研究对策。”
李世民听了,眼中满是赞许,笑着说:“泰儿,你这心思倒是用在了正事儿上,朕会让人去安排的,你呀,就继续多想想这些有益大唐的点子。”
李治在一旁听着,心里对李泰很是佩服,笑着说:“哥,你可真厉害,懂得这么多呢。”
李泰对于这个没有什么锋芒的弟弟甚是和蔼,他笑着摸摸李治的头说:“治弟,你以后也要多读书,多了解咱大唐的情况,将来才能为父皇分忧。”
日子一天天过去,各地都督在任上也都有了不同的情况。
徐州都督元礼,积极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有一次,他到田间视察,看着百姓们辛勤劳作的样子,对身边的官员说:“咱们这徐州,土地肥沃,只要百姓们肯下力气,再加上官府的引导,不愁粮食产量不增加。”官员们点头称是,纷纷夸赞都督有方。
而梁州的汉王元昌,却开始渐渐露出了他的野心。他暗中拉拢当地的一些豪强,扩充自己的势力,对朝廷的政令也是阳奉阴违。当地有位正直的官员看不下去了,劝说道:“王爷,您这样可不行,陛下任命您为都督,是让您为大唐效力,您怎能违背朝廷旨意呢?”
元昌却瞪了他一眼,呵斥道:“你懂什么,少在这儿多管闲事,本王心里有数。”
消息渐渐传到了长安,李世民听闻后,脸色一沉,心中大怒。他在朝堂上对大臣们说:“这元昌,朕如此信任他,让他去梁州做都督,他竟敢这般胡作非为,简直是辜负了朕的一片苦心。”
李治在一旁听着,气愤地说:“父皇,王叔做法确实让人气愤,好好教训他一下便是,父皇莫要再生气了。”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治儿,此事朕自会妥善处理,绝不容许有人破坏咱大唐的稳定。”
李世民立刻派人前往梁州调查情况,搜集元昌的罪证。而元昌得知消息后,开始慌了神,他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朝廷察觉了。他的谋士劝他说:“王爷,事已至此,您要不主动向陛下请罪,或许还能求得陛下的宽恕。”
元昌却不甘心,还想着负隅顽抗,说:“哼,我就不信他们能把我怎么样,大不了拼个鱼死网破。”
然而,他的挣扎终究是徒劳的。朝廷的官员很快就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将元昌的所作所为一一上报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看着奏报,痛心疾首地说:“朕本想着让宗室子弟们都能为大唐建功立业,没想到他却妄图谋私,破坏朝纲,真是让朕失望至极。”
最终,李世民下令将元昌召回长安,按照国法进行了惩处。
这件事在大唐皇室和朝廷中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其他亲王们得知后,也都纷纷警醒,不敢再有什么歪心思。
潭州的吴王恪听闻此事后,对身边的人说:“各位,汉王的下场,提醒我一定要做好身为亲王的本分。”
众人都点头称是,更加用心地投入到了地方的治理当中。
在后续的日子里,各地都督在李世民的关注和督促下,都努力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荆州的元景把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商贸繁荣,百姓生活富足,还时常向朝廷进献一些当地的特产,以表忠心。
潞州的元嘉也积极推广文化教育,在当地兴办了不少学堂,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受到了百姓们的称赞。
而李泰在长安,继续协助李世民处理一些学问方面的事务,同时也关注着各地的发展情况,时不时地向李世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李治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也不断成长着。他从各位亲王的经历中,明白了忠诚和责任的重要性,也学到了不少治理地方的方法。
有一回,李治对李世民说:“父皇,儿臣从这些王叔们的事儿上学到了好多,以后儿臣要是有机会为大唐做事,一定像王叔他们那样,尽心尽力,绝不敢有二心。”
李世民欣慰地笑了笑,说:“治儿,你能这么想,父皇很是欣慰,你要好好读书,增长见识,将来定能成为大唐的顶梁柱。”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通过这一系列亲王担任都督的举措,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更加稳固。各地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商贸往来不断,文化也在相互传播融合。
在民间,百姓们对这些亲王都督们的故事也有所耳闻,大家茶余饭后也会聊上几句。一位老者坐在村口的大树下,对周围的年轻人说:“你们看,这朝廷的事儿虽然离咱们远,可也和咱们息息相关呐。那些亲王们有的用心治理,地方就繁荣,有的胡作非为,可就没好下场了,所以说,不管在哪儿,都得走正道。”年轻人听了,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正月癸丑日,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洒在屋内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李世民抬起头,看着李治说道:“治儿啊,今日朕要对诸位亲王做些改封之事,这关乎咱大唐皇室的稳定,不得不慎重。”
李治眨着大眼睛,一脸疑惑地继续看着李世民苦苦思索的表情。
李世民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咱大唐如今日益兴盛,这宗室内部也需适时调整,如此方能更好地维护皇室的稳定。”
李治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李世民拿起册子,一边看着一边用几乎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复述着自己对于分封的改动:“赵王元景改封为荆王,鲁王元昌改封为汉王,郑王元礼改封为徐王,徐王元嘉改封为韩王,荆王元则改封为彭王,滕王元懿改封为郑王,吴王元轨改封为霍王,豳王元凤改封为虢王,陈王元庆改封为道王,魏王灵夔改封为燕王,蜀王恪改封为吴王,越王泰改封为魏王,燕王佑改封为齐王,梁王愔改封为蜀王,郯王恽改封为蒋王,汉王贞改封为越王,申王慎改封为纪王。好,就这么办。”
李治听着这一大串的名字和改封情况,小脑袋都快转不过来了,嘟囔着说:“父皇,这可真够复杂的。”
李世民笑了笑,摸摸他的头说:“等你再长大些,就明白其中的重要性了,这每一个安排啊,可都是为了咱大唐的长远打算。”
消息很快就在皇宫里传开了,诸位亲王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反应各不相同。
在一处宫殿中,蜀王恪皱着眉头,心里有些失落,暗自思忖着:“我这好好的蜀王当得好好的,怎么就改封为吴王了呢?虽说都是王,可这一变,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一旁的侍从看出他的心思,轻声劝慰道:“王爷,陛下这定是有深意的,您向来深得陛下看重,不管封在哪儿,都是为大唐效力嘛。”
蜀王恪听了,无奈地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而越王泰,也就是如今改封为魏王的李泰,倒是一脸坦然。他在自己的府邸中,对身边的谋士说:“父皇既然做了这样的安排,那定是从大局考虑,咱只需听从便是,我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在这新的封地上有所作为。”
谋士笑着回应道:“王爷说的是,以您的才学和陛下对您的宠爱,定能做出一番成绩来。”
二月乙丑日,皇宫的大殿内,气氛庄重肃穆。大臣们分列两旁,诸位改封后的亲王也都齐聚于此。李世民身着华丽的龙袍,气宇轩昂地端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他的目光犹如两道闪电,威严无比,但其中又隐隐透露出几分殷切的期许。只见他轻启双唇,声音沉稳有力,缓缓开口道:“诸位亲王,今日朕在此郑重任命你们为各地都督,此乃肩负重责大任之举。朕衷心希望尔等能够全心全意地为我大唐治理地方,切不可有丝毫懈怠之心,更不能辜负了朕对你们的深切期望!”
话音未落,站在前列的元景便毫不犹豫地向前迈进一步。他恭恭敬敬地向着李世民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然后挺直身子,郑重其事地回应道:“陛下请放心,微臣必定会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地做好这荆州都督一职。定要让荆州这片土地变得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以报陛下隆恩!”
听到元景如此坚定的表态,李世民满意地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好!朕深知爱卿之能,对你充满信心。相信在你的治理下,荆州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紧接着,元昌和元礼等其他亲王也依序走上前来,纷纷领受皇命,并各自慷慨激昂地表达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与坚定决心。一时间,朝堂之上气氛热烈非凡,众人皆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
然而,当轮到李泰时,情况却略有不同。只见他刚刚张开嘴巴准备说话,李世民却突然抢先一步开口道:“泰儿啊,朕一直知晓你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原本朕确实有意让你前往相州一展身手,充分发挥你的才能。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朕最终还是决定任命金紫光禄大夫张亮暂时代理相州都督之事。至于你嘛,暂且先留在长安吧,因为朕还有其他重要事务需要你来协助处理。”
李泰听到这话之后,起初整个人都愣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安排。然而仅仅片刻之间,内心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之情。不过这股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他迅速收敛心神,面色重新恢复成平日里那副恭顺谦逊的模样,然后毕恭毕敬地回应道:“父皇圣明!儿臣谨遵父皇旨意,定会留在长安专心致志地读书习文,力求学有所成,日后也好为父皇您分担忧愁、尽忠效力。”
待到诸位亲王皆已领旨谢恩并依次退下之后,年幼的李治却悄悄地挪步来到李世民身旁,仰起头,压低声音好奇地问道:“父皇,儿臣不太明白,为何不让魏王哥哥前去相州呢?”
李世民微笑着低头看向李治,眼中满是慈爱之色,他轻轻地摸了摸李治的脑袋,柔声说道:“治儿啊,你魏王哥哥固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但终究还是太过年轻稚嫩了些。相州那边的事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朕担心以他目前的阅历和能力,恐怕一时间难以妥善应对处理。故而才决定先让经验丰富的张亮代为管理,如此一来也算是较为稳妥可靠之举啦。”
李治眨巴着大眼睛,若有所思地应了一声“哦……”随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
此时,在皇宫之外,诸位亲王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启程前往各自被分封的属地就任去了。他们有的带着众多随从和行李,浩浩荡荡;有的则轻车简从,低调出行。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不同的神情,或兴奋期待,或忐忑不安,而等待着他们的,则将是全新的挑战。
荆王元景带着家眷和随从,踏上了前往荆州的路途。一路上,他看着沿途的风景,心中对未来既充满期待又有些忐忑。他对身边的人说:“这荆州可是个重要之地,我可得好好治理,做出些成绩来,让父皇看看,我可没辜负他的信任。”
而在另一边,汉王元昌心里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想着:“哼,这梁州虽说偏远了些,可天高皇帝远,我到了那儿,还不是我说了算,说不定能积攒些自己的势力呢。”他的这番心思可没敢表露出来,表面上还是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
潭州这边,吴王恪到了封地后,立刻就开始了解当地的情况。他召集当地的官员,严肃地说:“本王初来乍到,这潭州的一切都还得靠大家齐心协力。咱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发展农桑,繁荣商贸,若有什么难处,都可与本王说。”
官员们见吴王恪这般认真,也都纷纷表示会尽力辅佐。
在长安,李泰虽然没能去相州任职,但也没闲着。他常常陪着李世民,和父皇探讨学问,偶尔也会提出一些关于治理地方的想法。
有一回,李泰对李世民说:“父皇,儿臣虽没去相州,但也听闻各地都督在治理上会遇到些难题,比如有些地方水患严重,却缺乏有效的治水之法,儿臣觉得咱们可以召集些能工巧匠,一起研究研究对策。”
李世民听了,眼中满是赞许,笑着说:“泰儿,你这心思倒是用在了正事儿上,朕会让人去安排的,你呀,就继续多想想这些有益大唐的点子。”
李治在一旁听着,心里对李泰很是佩服,笑着说:“哥,你可真厉害,懂得这么多呢。”
李泰对于这个没有什么锋芒的弟弟甚是和蔼,他笑着摸摸李治的头说:“治弟,你以后也要多读书,多了解咱大唐的情况,将来才能为父皇分忧。”
日子一天天过去,各地都督在任上也都有了不同的情况。
徐州都督元礼,积极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有一次,他到田间视察,看着百姓们辛勤劳作的样子,对身边的官员说:“咱们这徐州,土地肥沃,只要百姓们肯下力气,再加上官府的引导,不愁粮食产量不增加。”官员们点头称是,纷纷夸赞都督有方。
而梁州的汉王元昌,却开始渐渐露出了他的野心。他暗中拉拢当地的一些豪强,扩充自己的势力,对朝廷的政令也是阳奉阴违。当地有位正直的官员看不下去了,劝说道:“王爷,您这样可不行,陛下任命您为都督,是让您为大唐效力,您怎能违背朝廷旨意呢?”
元昌却瞪了他一眼,呵斥道:“你懂什么,少在这儿多管闲事,本王心里有数。”
消息渐渐传到了长安,李世民听闻后,脸色一沉,心中大怒。他在朝堂上对大臣们说:“这元昌,朕如此信任他,让他去梁州做都督,他竟敢这般胡作非为,简直是辜负了朕的一片苦心。”
李治在一旁听着,气愤地说:“父皇,王叔做法确实让人气愤,好好教训他一下便是,父皇莫要再生气了。”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治儿,此事朕自会妥善处理,绝不容许有人破坏咱大唐的稳定。”
李世民立刻派人前往梁州调查情况,搜集元昌的罪证。而元昌得知消息后,开始慌了神,他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朝廷察觉了。他的谋士劝他说:“王爷,事已至此,您要不主动向陛下请罪,或许还能求得陛下的宽恕。”
元昌却不甘心,还想着负隅顽抗,说:“哼,我就不信他们能把我怎么样,大不了拼个鱼死网破。”
然而,他的挣扎终究是徒劳的。朝廷的官员很快就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将元昌的所作所为一一上报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看着奏报,痛心疾首地说:“朕本想着让宗室子弟们都能为大唐建功立业,没想到他却妄图谋私,破坏朝纲,真是让朕失望至极。”
最终,李世民下令将元昌召回长安,按照国法进行了惩处。
这件事在大唐皇室和朝廷中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其他亲王们得知后,也都纷纷警醒,不敢再有什么歪心思。
潭州的吴王恪听闻此事后,对身边的人说:“各位,汉王的下场,提醒我一定要做好身为亲王的本分。”
众人都点头称是,更加用心地投入到了地方的治理当中。
在后续的日子里,各地都督在李世民的关注和督促下,都努力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荆州的元景把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商贸繁荣,百姓生活富足,还时常向朝廷进献一些当地的特产,以表忠心。
潞州的元嘉也积极推广文化教育,在当地兴办了不少学堂,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受到了百姓们的称赞。
而李泰在长安,继续协助李世民处理一些学问方面的事务,同时也关注着各地的发展情况,时不时地向李世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李治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也不断成长着。他从各位亲王的经历中,明白了忠诚和责任的重要性,也学到了不少治理地方的方法。
有一回,李治对李世民说:“父皇,儿臣从这些王叔们的事儿上学到了好多,以后儿臣要是有机会为大唐做事,一定像王叔他们那样,尽心尽力,绝不敢有二心。”
李世民欣慰地笑了笑,说:“治儿,你能这么想,父皇很是欣慰,你要好好读书,增长见识,将来定能成为大唐的顶梁柱。”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通过这一系列亲王担任都督的举措,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更加稳固。各地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商贸往来不断,文化也在相互传播融合。
在民间,百姓们对这些亲王都督们的故事也有所耳闻,大家茶余饭后也会聊上几句。一位老者坐在村口的大树下,对周围的年轻人说:“你们看,这朝廷的事儿虽然离咱们远,可也和咱们息息相关呐。那些亲王们有的用心治理,地方就繁荣,有的胡作非为,可就没好下场了,所以说,不管在哪儿,都得走正道。”年轻人听了,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