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现代 第113章 朱元璋晃点李善长
热门推荐:
华夏兵王的合租室友
重生后高冷前夫和疯批亡夫打起来
从核战废土到仙侠世界
通房小撩精一撒娇,冷戾侯爷心狂跳
大宣武圣
怼遍七零
重生:开局和校花共睡一床
噬神塔
不是!怎么就我重生到了小山村里
朱元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拍了拍李奥的肩膀:“你小子心思,比刚见到你时缜密多了,就按你说的办。”
“先在京城试试水,要是有什么突发情况,及时处理,别让事情闹大了。”
李奥点点头,应道:“好嘞,你要是没啥别的事,我就去找香儿她们了。”
“我打算和她们一起回揽月坊,亲自盯着她们学歌的事儿。”
朱元璋摆了摆手,说道:“去吧去吧,咱要是有啥事,就派人去找你。”
说完,他便朝着殿外大声喊道:“毛骧!”
毛骧听到传唤,立刻快步走进殿内,抱拳行礼道:“臣在!”
朱元璋神色严肃地吩咐道:“你亲自去揽月坊守着,务必保证不准任何人打扰李奥他们。”
“这段时间,锦衣卫成立的相关事宜,你就都安排人送到揽月坊去处理。”
“一切以李奥那边的事为重,要是出了岔子,唯你是问!”
毛骧赶忙低头应道:“臣遵旨!”说完,便匆匆退下,领命而去。
两日后的下午,乾清宫内中。
李善长踏入乾清宫,便被眼前大变样的景象惊得呆立当场。
原本熟悉的宫殿布局,此刻焕然一新,各种新奇的装饰与布置,让他一时之间有些反应不过来。
“善长,善长?”朱元璋看着李善长,道。
李善长这才猛地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脸上瞬间闪过一丝慌乱。
他赶忙躬身,言辞中满是愧疚地请罪道:“陛下恕罪,臣实在是失态至极,竟因这殿内的变化而失神,全然忘了及时向陛下行礼问安,还望陛下海涵。”
朱元璋摆了摆手,脸上浮现出温和的笑容:“无妨无妨,这殿内的变化确实不小,你感到惊讶也是人之常情。”
“来,也过来坐吧。”
李善长赶忙谢恩,也坐到会议桌一旁,心中仍在暗暗揣测朱元璋今日的用意。
还没等他开口询问,朱元璋先关切地问道:“善长,近来你的身体如何?”
“如今朝中政务繁忙,你事事亲力亲为,可千万别累坏了自己。咱大明的江山社稷,还仰仗着你们这些股肱之臣呢。”
李善长心中一暖,恭敬地回道:“多谢陛下挂念,臣身体尚好,并无大碍。”
“能为陛下分忧解难,辅佐陛下治理这大明江山,乃是臣莫大的荣幸,臣自当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两人简单叙了几句旧,朱元璋的神色渐渐变得严肃起来,话题一转,说道:“善长,如今辽东之事,让咱颇为头疼。”
“咱思来想去,觉得忠勤伯汪广洋或是诚意伯刘伯温,他们二人都颇具才能,咱想安排他们其中一人去主持辽东事务,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妨直言。”
李善长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陛下,忠勤伯汪广洋位居丞相时,虽兢兢业业,却无所建树。”
“辽东乃是我大明至关重要的地方,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边疆的稳定,臣担心他难以胜任如此重任,怕是不合适。”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中流露出一丝认同,示意他接着说下去。
李善长顿了顿,接着道:“至于诚意伯刘伯温,他足智多谋,为我大明立下汗马功劳。”
“但如今年事已高,而辽东又是苦寒之地,环境恶劣。”
“让他前去主持,一来怕他身体吃不消,二来也担心他精力有限,无法全身心地应对辽东复杂多变的局势。”
“所以,依臣之见,此事关系重大,还需陛下再做仔细斟酌。”
朱元璋听后,装作神色愈发凝重,眉头紧紧锁在一起,陷入了的沉思之中。
他在殿内来回踱步,过了许久才开口说道:“善长,你所言不无道理。”
“咱也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可一时之间,实在想不到更合适的人选。”
李善长微微欠身,眼中不易察觉地闪过一丝欣喜,恭敬道:“陛下,臣心中倒是有个人选,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元璋目光如炬,直直地看向李善长:“但说无妨,有什么想法,你尽管直言便是。”
“陛下,臣以为胡惟庸可担此重任。”李善长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肯定,“您也知道,胡惟庸这人一向机敏聪慧,办事极为干练。”
“这些年在朝中,他兢兢业业,积累了不少经验,大大小小的繁杂事务,经他手处理得都十分妥当。”
“以他的能力和见识,去应对辽东的局面,或许能大有一番作为。”
朱元璋听闻此言,微微眯起了眼睛,目光中透出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他轻轻摩挲着座椅的扶手,片刻后说道:“善长,你也知道,胡惟庸如今在朝中事务缠身,若派他去辽东,朝堂之上一时没有丞相辅佐,诸多事务怕是难以顺畅运转。”
李善长连忙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必过于担忧。”
“臣虽年事已高,但自觉身子骨还算硬朗,尚可再为陛下分忧几年。”
“在胡惟庸前往辽东期间,臣愿多承担些朝堂事务,与其他大臣们齐心协力,确保朝廷诸事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缓缓站起身来,背着手,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窗前,静静地望着窗外的景色,像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许久都没有说话。
许久,朱元璋转过身来,看着李善长,缓缓说道:“善长,此事重大,容咱再仔细思忖一番。”
“那依你之见,对于武将人选可有什么建议?”
李善长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道:“臣昨日曾往魏国公府邸拜访,与他一同商讨了辽东之事。”
“魏国公以为,镇守辽东的武将,最好有两位,一位精于海战,一位擅于陆战。”
“是以,臣举荐平凉侯费聚和延安侯唐胜宗。”
“平凉侯费聚在征讨方国珍和陈友定时,积累了颇为丰富的海战经验;而延安侯唐胜宗则陆战娴熟,二人定可保辽东无虞。”
朱元璋微微点头,口中赞道:“嗯,天德的建议的确周详,费聚和唐胜宗也确实各有所长。”
然心中却暗自思忖:善长这老狐狸,莫不是想将辽东变为淮西的根基之地?
最终,朱元璋开口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善长,你且先退下吧,让咱再细细权衡一番。”
李善长领命退下,心中明白此事关系重大,朱元璋谨慎也是情理之中。
待李善长离去后,朱元璋坐在老板椅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片刻之后,他朝殿外喊道:“小赵,去将标儿和宋学士唤来。”
次日,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
李奥此刻正强打精神,努力不让自己在这庄重场合睡着。
就在这时,便听到朱元璋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诸位爱卿,对于主掌辽东事务的文臣武将,尔等可有什么合适的举荐之人?”
话音刚落,站在左侧的吏部一位员外郎率先出列,恭敬地行了一礼,朗声道:“陛下,臣举荐胡相。”
“胡相足智多谋,且在朝中多年,历经诸多政务,处理起来游刃有余,经验之丰富,在朝中可谓是屈指可数。”
“以臣之见,若论管理官员、协调各方事务,胡相当是不二人选,定能将辽东的官场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政令通达,官员各司其职。”
接着,户部的一位主事也站了出来,同样行礼后说道:“陛下,臣亦认为胡相合适。”
“胡相对钱粮之事极为了解,深知如何调配资源、管理财政。”
“辽东之地,虽地域广阔,但钱粮事务至关重要,关乎军民生计、军队补给。”
“胡相定能凭借其对钱粮事务的精通,合理规划,确保辽东的钱粮充足,供给无忧,为辽东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时,礼部的一位郎中也上前一步,躬身奏道:“陛下,胡相在礼仪外交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辽东与各方势力接壤,免不了外交往来和礼仪事宜。”
“胡相能以其卓越的见识和得体的应对,维护我朝在辽东的威严和形象,与周边势力妥善周旋,为辽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兵部的一位侍郎紧接着出列,大声说道:“陛下,从军事配合和政务衔接角度来看,胡相也极为合适。”
“他与诸多武将皆有往来,熟知我朝军事部署和将领特点。”
“在辽东,若有胡相主持政务,必能与当地武将紧密配合,做到军政一体,相互支持,共同守护好我朝的东北边疆。”
朱元璋听着这位侍郎的陈奏,目光缓缓扫过朝堂上的群臣,只见六部之中,竟有四部的官员都在举荐胡惟庸。
他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意味,随后笑着看向胡惟庸,带着几分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道:“胡相,对此可有什么想说的?”
胡惟庸闻言,向前迈出一步,不卑不亢地拱手行礼,脸上挂着谦逊的笑容:“陛下,承蒙诸位同僚抬爱,实乃胡某之荣幸。”
话锋一转,他神情变得格外凝重,继续说道“然辽东之事,关乎我大明边疆安危,责任重于泰山。”
“胡某虽有心为陛下分忧,却也深知自身能力有限。”
“若陛下信得过微臣,微臣自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重托;若陛下另有考量,微臣也定当恪守本职,为朝廷尽心尽力。”
“先在京城试试水,要是有什么突发情况,及时处理,别让事情闹大了。”
李奥点点头,应道:“好嘞,你要是没啥别的事,我就去找香儿她们了。”
“我打算和她们一起回揽月坊,亲自盯着她们学歌的事儿。”
朱元璋摆了摆手,说道:“去吧去吧,咱要是有啥事,就派人去找你。”
说完,他便朝着殿外大声喊道:“毛骧!”
毛骧听到传唤,立刻快步走进殿内,抱拳行礼道:“臣在!”
朱元璋神色严肃地吩咐道:“你亲自去揽月坊守着,务必保证不准任何人打扰李奥他们。”
“这段时间,锦衣卫成立的相关事宜,你就都安排人送到揽月坊去处理。”
“一切以李奥那边的事为重,要是出了岔子,唯你是问!”
毛骧赶忙低头应道:“臣遵旨!”说完,便匆匆退下,领命而去。
两日后的下午,乾清宫内中。
李善长踏入乾清宫,便被眼前大变样的景象惊得呆立当场。
原本熟悉的宫殿布局,此刻焕然一新,各种新奇的装饰与布置,让他一时之间有些反应不过来。
“善长,善长?”朱元璋看着李善长,道。
李善长这才猛地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脸上瞬间闪过一丝慌乱。
他赶忙躬身,言辞中满是愧疚地请罪道:“陛下恕罪,臣实在是失态至极,竟因这殿内的变化而失神,全然忘了及时向陛下行礼问安,还望陛下海涵。”
朱元璋摆了摆手,脸上浮现出温和的笑容:“无妨无妨,这殿内的变化确实不小,你感到惊讶也是人之常情。”
“来,也过来坐吧。”
李善长赶忙谢恩,也坐到会议桌一旁,心中仍在暗暗揣测朱元璋今日的用意。
还没等他开口询问,朱元璋先关切地问道:“善长,近来你的身体如何?”
“如今朝中政务繁忙,你事事亲力亲为,可千万别累坏了自己。咱大明的江山社稷,还仰仗着你们这些股肱之臣呢。”
李善长心中一暖,恭敬地回道:“多谢陛下挂念,臣身体尚好,并无大碍。”
“能为陛下分忧解难,辅佐陛下治理这大明江山,乃是臣莫大的荣幸,臣自当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两人简单叙了几句旧,朱元璋的神色渐渐变得严肃起来,话题一转,说道:“善长,如今辽东之事,让咱颇为头疼。”
“咱思来想去,觉得忠勤伯汪广洋或是诚意伯刘伯温,他们二人都颇具才能,咱想安排他们其中一人去主持辽东事务,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妨直言。”
李善长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陛下,忠勤伯汪广洋位居丞相时,虽兢兢业业,却无所建树。”
“辽东乃是我大明至关重要的地方,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边疆的稳定,臣担心他难以胜任如此重任,怕是不合适。”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中流露出一丝认同,示意他接着说下去。
李善长顿了顿,接着道:“至于诚意伯刘伯温,他足智多谋,为我大明立下汗马功劳。”
“但如今年事已高,而辽东又是苦寒之地,环境恶劣。”
“让他前去主持,一来怕他身体吃不消,二来也担心他精力有限,无法全身心地应对辽东复杂多变的局势。”
“所以,依臣之见,此事关系重大,还需陛下再做仔细斟酌。”
朱元璋听后,装作神色愈发凝重,眉头紧紧锁在一起,陷入了的沉思之中。
他在殿内来回踱步,过了许久才开口说道:“善长,你所言不无道理。”
“咱也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可一时之间,实在想不到更合适的人选。”
李善长微微欠身,眼中不易察觉地闪过一丝欣喜,恭敬道:“陛下,臣心中倒是有个人选,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元璋目光如炬,直直地看向李善长:“但说无妨,有什么想法,你尽管直言便是。”
“陛下,臣以为胡惟庸可担此重任。”李善长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肯定,“您也知道,胡惟庸这人一向机敏聪慧,办事极为干练。”
“这些年在朝中,他兢兢业业,积累了不少经验,大大小小的繁杂事务,经他手处理得都十分妥当。”
“以他的能力和见识,去应对辽东的局面,或许能大有一番作为。”
朱元璋听闻此言,微微眯起了眼睛,目光中透出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他轻轻摩挲着座椅的扶手,片刻后说道:“善长,你也知道,胡惟庸如今在朝中事务缠身,若派他去辽东,朝堂之上一时没有丞相辅佐,诸多事务怕是难以顺畅运转。”
李善长连忙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必过于担忧。”
“臣虽年事已高,但自觉身子骨还算硬朗,尚可再为陛下分忧几年。”
“在胡惟庸前往辽东期间,臣愿多承担些朝堂事务,与其他大臣们齐心协力,确保朝廷诸事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缓缓站起身来,背着手,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窗前,静静地望着窗外的景色,像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许久都没有说话。
许久,朱元璋转过身来,看着李善长,缓缓说道:“善长,此事重大,容咱再仔细思忖一番。”
“那依你之见,对于武将人选可有什么建议?”
李善长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道:“臣昨日曾往魏国公府邸拜访,与他一同商讨了辽东之事。”
“魏国公以为,镇守辽东的武将,最好有两位,一位精于海战,一位擅于陆战。”
“是以,臣举荐平凉侯费聚和延安侯唐胜宗。”
“平凉侯费聚在征讨方国珍和陈友定时,积累了颇为丰富的海战经验;而延安侯唐胜宗则陆战娴熟,二人定可保辽东无虞。”
朱元璋微微点头,口中赞道:“嗯,天德的建议的确周详,费聚和唐胜宗也确实各有所长。”
然心中却暗自思忖:善长这老狐狸,莫不是想将辽东变为淮西的根基之地?
最终,朱元璋开口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善长,你且先退下吧,让咱再细细权衡一番。”
李善长领命退下,心中明白此事关系重大,朱元璋谨慎也是情理之中。
待李善长离去后,朱元璋坐在老板椅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片刻之后,他朝殿外喊道:“小赵,去将标儿和宋学士唤来。”
次日,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
李奥此刻正强打精神,努力不让自己在这庄重场合睡着。
就在这时,便听到朱元璋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诸位爱卿,对于主掌辽东事务的文臣武将,尔等可有什么合适的举荐之人?”
话音刚落,站在左侧的吏部一位员外郎率先出列,恭敬地行了一礼,朗声道:“陛下,臣举荐胡相。”
“胡相足智多谋,且在朝中多年,历经诸多政务,处理起来游刃有余,经验之丰富,在朝中可谓是屈指可数。”
“以臣之见,若论管理官员、协调各方事务,胡相当是不二人选,定能将辽东的官场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政令通达,官员各司其职。”
接着,户部的一位主事也站了出来,同样行礼后说道:“陛下,臣亦认为胡相合适。”
“胡相对钱粮之事极为了解,深知如何调配资源、管理财政。”
“辽东之地,虽地域广阔,但钱粮事务至关重要,关乎军民生计、军队补给。”
“胡相定能凭借其对钱粮事务的精通,合理规划,确保辽东的钱粮充足,供给无忧,为辽东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时,礼部的一位郎中也上前一步,躬身奏道:“陛下,胡相在礼仪外交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辽东与各方势力接壤,免不了外交往来和礼仪事宜。”
“胡相能以其卓越的见识和得体的应对,维护我朝在辽东的威严和形象,与周边势力妥善周旋,为辽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兵部的一位侍郎紧接着出列,大声说道:“陛下,从军事配合和政务衔接角度来看,胡相也极为合适。”
“他与诸多武将皆有往来,熟知我朝军事部署和将领特点。”
“在辽东,若有胡相主持政务,必能与当地武将紧密配合,做到军政一体,相互支持,共同守护好我朝的东北边疆。”
朱元璋听着这位侍郎的陈奏,目光缓缓扫过朝堂上的群臣,只见六部之中,竟有四部的官员都在举荐胡惟庸。
他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意味,随后笑着看向胡惟庸,带着几分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道:“胡相,对此可有什么想说的?”
胡惟庸闻言,向前迈出一步,不卑不亢地拱手行礼,脸上挂着谦逊的笑容:“陛下,承蒙诸位同僚抬爱,实乃胡某之荣幸。”
话锋一转,他神情变得格外凝重,继续说道“然辽东之事,关乎我大明边疆安危,责任重于泰山。”
“胡某虽有心为陛下分忧,却也深知自身能力有限。”
“若陛下信得过微臣,微臣自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重托;若陛下另有考量,微臣也定当恪守本职,为朝廷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