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朱元璋到现代 > 第119章 开始改革的第一次早朝(1)

朱元璋到现代 第119章 开始改革的第一次早朝(1)

    次日,天色未明,大明的朝堂之上便已烛火通明。

    李奥准备了三瓶红牛,精神抖擞地扫视着所有文臣武将,他心里清楚,今日这场朝会,将是决定大明未来走向的关键转折点,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千层浪。

    随着一声“陛下驾到”,朱元璋迈着沉稳的步伐登上龙椅,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的群臣,随后高声宣布:“早朝开始!”

    往日里,这个时候都是各部官员依次上前,有条不紊地汇报着四方政务。

    然而今日却有些不同寻常,只见徐达身着朝服,率先出列,双手抱拳,声若洪钟:“臣徐达,有事禀奏陛下!”

    刹那间,原本还有些嘈杂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徐达身上。

    朱元璋嘴角泛起一抹笑意,开口道:“何事如此重要,竟让魏国公今日抢在各部官员之前上奏?”

    徐达微微躬身,双手抱拳,道:“陛下,如今天下初定,然边疆不稳,外患仍存,强军乃安国之本。”

    “臣深思熟虑,恳请陛下恩准设立军校,培育我大明精锐之师。”

    “同时,臣近日深入调研,反复斟酌,已将军校建设的章程拟定完毕。”

    说罢,他从袖中取出一份精心撰写的奏本,双手呈给一旁的太监,由太监转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奏本,目光迅速扫过,微微点头,示意徐达继续说。

    徐达微微侧身,目光扫视了一圈朝堂上的群臣,然后继续说道:“陛下,如今我大明虽已立国,但周边局势依然严峻。”

    “北元残余势力仍在草原虎视眈眈,沿海地区也时有倭寇侵扰。”

    “我大明若想长久稳固,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然而,现有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已难以满足当下需求,因此,臣恳请陛下批准设立军校。”

    说到这里,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露出惊讶和疑惑的神情。

    徐达没有理会这些,继续慷慨陈词:“这所军校,将打破以往的门第限制,不问出身,不论贵贱,只要是有志向、有才能的热血青年,都有机会进入其中学习。”

    “臣相信,天下之大,人才辈出,只要我们广开门路,必能招揽到众多可用之才。”

    徐达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一般,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李善长站在一旁,表面上神色平静,可微微上扬的嘴角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喜悦。

    他心里暗自盘算着,这军校若真如徐达所说,不看家世背景,那淮西子弟凭借着多年来在军中积累的人脉和影响力,必定能在军校中占据一席之地,进一步巩固淮西集团的势力。

    浙东官员们则是眉头紧锁,忧心忡忡。

    他们深知淮西勋贵在朝中的势力已经够庞大了,若军校再被淮西子弟把控,那浙东集团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将会被进一步削弱。

    他们担心自家子弟即便有才华,也难以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那些中立的大臣们,此刻也都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他们想着,既然人人都可以入军校,那自家子弟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只要能进入军校,接受良好的军事教育,将来在军中建功立业,家族的荣耀也能随之提升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一位文官站了出来,神色激动,言辞颇为激烈:“陛下,魏国公此举实在是荒谬至极,简直就是穷兵黩武!”

    “如今我大明连年经历战乱,百姓们生活困苦,农田荒芜,百废待兴,正需要休养生息。”

    “可魏国公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设立什么军校,这不是将百姓往火坑里推吗?”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况且,我朝以文治国,如今武将势力已然不弱,若再设立军校,大力培养武将,那日后朝堂之上岂不是武将独大,我等文官还有何立足之地?”

    情绪几近失控,“这分明是魏国公为了扩充武将势力,全然不顾国家民生和朝堂平衡!”

    徐达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原本平和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愠怒,他正要开口反驳,却见朱元璋脸色一沉,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阴霾,冷冷地盯着这位文官。

    朱元璋怒声呵斥道:“大胆!你身为朝廷命官,不思为国分忧,却在此胡言乱语,妄加揣测功臣之意!”

    “魏国公为我大明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所提议设立军校,乃是为了保我大明江山稳固,护我百姓安宁,怎会是你口中那等狭隘的穷兵黩武之举?”

    “再者说,咱治理天下,向来注重文武平衡,何时有过偏袒武将之举?”

    朱元璋的眼神锐利如鹰,扫视着朝堂众人,“如今外患未除,若没有强大的军队,如何抵御外敌?百姓又怎能安居乐业?”

    说到这里,重重地拍了一下龙椅扶手,脸上的怒容愈发明显。

    “来人!把他拉出朝堂,打二十廷仗!以儆效尤!”

    此言一出,朝堂上瞬间一片死寂。

    李奥喝着红牛目睹这一切,心中暗自思忖,难道现在就有文臣开始慢慢抱团,开始有意识的压制武将?

    那名文官吓得瘫倒在地,脸色惨白如纸,嘴唇颤抖着,想要辩解或是求饶,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两名侍卫迅速上前,架起那名文官就往外走。

    随着那名文官被拖出朝堂,隐隐传来他的求饶声,可朱元璋却不为所动,神色依旧冷峻。

    其他大臣们都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触怒了龙颜。

    朱元璋看着下面噤若寒蝉的大臣们,目光如炬,缓缓说道:“魏国公所提的军校事宜,乃是为了我大明的长远发展。”

    “咱希望培养出的是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军事人才,而绝非那些只凭家世背景,不学无术的庸才。”

    “无论出身何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进入军校,为大明效力。”

    朱元璋的话一出口,李善长心中的那点喜悦顿时收敛了几分。

    他知道,朱元璋的心思不会那么简单,这军校的设立或许不仅仅是为了给淮西子弟提供机会,更是为了选拔出真正优秀的军事人才,巩固大明的江山。

    这时,一位浙东官员有些颤巍巍的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臣赞同魏国公关于军校不看家世背景的提议。”

    “但臣担心,若没有一套公正合理的选拔标准,恐怕难以保证选拔出的学员都是真正的人才。”

    徐达看了看这位官员,点头说道:“这位大人所言极是。”

    他转身面向朱元璋,“陛下,臣在制定军校章程时,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

    “我们会设立严格的选拔标准,包括身体素质测试、军事理论考核、品德评估等多个方面,确保选拔过程公正透明,选拔出的学员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朱元璋微微点头,说道:“嗯,魏国公考虑得很周全。”

    随后扫视所有大臣“可还有什么异议?若没有,此事就这么定了。”

    朝堂上一片寂静,无人再敢提出反对意见。

    朱元璋见状,满意地说道:“既然如此,魏国公,你即刻着手筹备军校相关事宜,务必在最短时间内让军校步入正轨。”

    徐达再次抱拳,坚定地说:“臣遵旨!臣定当竭尽全力,早日建成军校,为我大明培养出一批能征善战的栋梁之材。”

    朱元璋微微颔首,随后说道:“继续奏事。”

    紧接着,还未等六部官员有所动作,刘伯温便立刻向前迈出一步,朗声道:“陛下,臣就宝钞相关事宜,以及银行成立之事,有本奏报。”

    言罢,他从袖中掏出两份精心撰写的奏本,同时拿出几张印制精美、上面印有百姓劳作场景与壮丽山河图案的宝钞。

    一并呈递给身旁的太监,太监恭敬地接过,随即将其转呈给朱元璋。

    此言一出,所有大臣都是微微一愣,脸上露出惊讶与好奇之色,没想到今日的早朝竟会接连出现如此多至关重要的议题。

    而且,在他们固有的认知里,宝钞他们自是熟悉不过,但对于刘伯温口中陡然冒出来的 “银行” 一词,却感到格外陌生。

    于是,大臣们不禁纷纷交头接耳,小声地议论起来,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细碎的低语声。

    朱元璋接过奏本和宝钞,目光迅速扫过奏本内容,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宝钞,而后微微点头,说道:“先讲讲宝钞之事,再说说这成立银行究竟有何作用。”

    刘伯温微微躬身,神色严肃地说道:“陛下,如今宝钞在我大明广泛流通,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交易往来,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臣在近日的调研中发现,宝钞存在一些弊端。”

    “宝钞的防伪技术不足,市面上已出现了不少伪造的宝钞,这不仅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也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臣召集了一众能工巧匠,经多方钻研,成功制作出用于印制宝钞的特殊纸张和颜料。”

    “采用这些特殊材料印制宝钞后,伪造宝钞的难度将大幅提升,如此,便能切实有效地遏制假钞肆意泛滥的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