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第43章 立高岗阁臣抒良策 治会通尚书踏铁鞋(2)
热门推荐:
不卷了,回去看山海
大明:最强锦衣卫,杀戮值无限
叫爷
四合院:一人纵横
拜托,我真不是富二代
都市:现在染上读瘾,以后就敢读博!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无墟极道
当女配拥有美颜系统后
阿鲁台的意图,失捏干的表达,众大臣的议论,几经思虑,永乐已成竹在胸,关于辽北边地,有了一个完善的想法。他说,“去年夏,奴儿干卫头目把剌答哈来朝,反复说起所居之地为冲要之所,地处黑龙江口,西上可控扼黑龙江,东下可控苦夷等广袤之地,宜设元帅府,建州卫阿哈出也有此议,朕也在考虑夷地的百个卫所该有一个大的统辖机构。 可边地苦寒,相去遥远,官军怎样屯守,粮饷如何供应?朕还在犹豫。不巧,阿鲁台就派使臣来了,朕不去统,阿鲁台就要去统了。失捏干的到来,倒让朕下了决心。就依把剌答哈所请,在奴儿干设都指挥使司,诸位以为可否?”
“陛下英明,所思所虑胜臣十倍、百倍。”一向沉稳的金忠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永乐的想法的的确确是十分高明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当口说出,既封堵了阿鲁台的野心,又在他的北面建了大明统辖一方的、军政合一的都司,今后,阿鲁台再忘乎所以的 与大明为敌,就真要顾虑是不是有黄雀在后了!在场的几个大臣也一同夸赞皇上的圣断。 永乐笑道:“马屁话说一遍就行,重复着就该叫人生厌了。”他话锋一转,“看看由谁来做这个指挥使,人选最重要,一个人能够决定一件事的安危成败,决定一个地域的安 稳。”突然提出人选问题,谁也没想到,就像没有想到皇上会在黑龙江口建都司一样,几个人又陷入沉思中。 永乐提醒,“就不要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的筛滤了,暂从辽阳都司下属各卫中考虑。”
于是,大家的思路又都集中到辽东都司及下属各卫所。从皇上身边去的都指挥使火赤当然 不合适,不是不能,是辽阳控扼着进入中原的咽喉,比奴儿干的位置更重要;那么,都指 挥同知、佥事呢,都不是帅才,接下来,各卫指挥使呢?
“皇上,臣推荐一人看是否合适?”天下官员皆在吏部,尚书蹇义又是个心细的人, 八品以下不好说,七品以上的,从地方知县到都司都事,谁人如何,都在他心里装着,皇 上一划定区域,他的心里很快就闪过了一个人。
“东宁卫指挥使康旺就很有才略!”蹇义拱手道,“在辽左任职的八年来,他与当地土人的融洽是出了名的,我见了不少来朝的番人,对康旺的为人没有不夸赞的。到奴儿干去,主要就是和土人打交道,此人是个很好的人选。”
“臣也认为此人可用。”方宾随声附和。不过,他的附和就有些私心了。说来也巧, 康旺前年回京述职,带了些土特产准备分与家人和朋友,神策门外,正撞见方宾。康旺素知此人于财货的癖好,遂顺水推舟,将土产的大部送与了方宾,乐的方宾合不拢嘴,对康旺的好感一下子涌上来。但时过境迁,若不是蹇义提出,他早把康旺忘掉了。
永乐用人一向谨慎,尤其是到遥远的黑龙江去与土人打交道。他虽见过康旺,却没什么印象,因而不肯轻易表态,一边听臣下议论,一边回忆和思忖着。
“兵部可有佐官的人选?”主官还没定,永乐就考虑佐官了,这倒也是他用人的风格。 金忠略一思虑道:“还真叫皇上说着了,康旺下属千户王肇舟是个女真人,也是康旺会用人,与当地土人的交往大都是王肇舟的事,若选定康旺,他做佐官最合适不过。” 把东宁卫配合默契的两个人直接搬到奴儿干,倒也不错,永乐微微点头,他信蹇义,加上方宾、金忠的意见,也就同意了。但他还是很慎重:“那就以康旺为新建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同知吧,由正三品到从二品,由将到帅要有个过渡,就任之后视情势再任都指挥使。
千户王肇舟先协助康旺料理都司事宜,待都司建起后随其他官员一并委任。” 永乐的没印象和视情势再任,使康旺在奴儿干都司同知的任上一干就是一辈子。国事纷繁,日理万机,康旺任职的事早被皇帝忘到脑后了。尽管,康旺在黑龙江地区治绩斐然, 当地土人一致称颂。官的事,康旺自己不好提,几次代皇上巡视的太监亦失哈也没说,这 个有实无名的大帅问题直到永乐的孙子朱瞻基即位后的宣德年间才解决,康旺已是老迈昏庸干不动了,同去的人也都老了。朱瞻基不得不任命康旺的儿子康福来掌管都司。历史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宣宗皇帝给康福委任的还是一个都指挥同知,一干还是一辈子。
“陛下方才说到都司官兵之屯守,看这样安排是否合适,”皇上确定了主佐官人选, 光杆司令当然不成,接下来的细事就该由他兵部措置了,金忠说,“辽东都司及下辖各卫大多是当地人,北地的风寒雪雨他们不在话下,奴儿干还要靠北,气候大致也一样。新都 司的官军就由辽东调任,两年一轮换,再调另一批。这样轮换着也让大家有个盼头。不过, 第一批随主官上任的官军人数一定要多,也是个气势和威慑,轮换的官军人数则视情势再 定,皇上以为如何?”
“甚好,甚好!”永乐显然很兴奋,“朕先颁布肇建奴儿干都司的诏书,明春康旺、 王肇舟即率千把官军浩浩荡荡走马上任,新都司一建起,黑龙江、松花江一带朕可以高枕无忧了。”
金幼孜说:“数千里之遥,皇上不能亲往宣谕,得选一个代皇上宣谕的人。” “这个,朕已经想好了。”永乐手一摆,胸有成竹,“御用监太监亦失哈最妥。他本就是女真人,洪武年间入宫,处事沉着老到,忠实可靠,又颇有主见。另外,他身材高大, 人也端庄,稳稳当当,由他代朕携康旺、王肇舟前往奴儿干宣谕当不辱使命。”
一听又是太监宣旨,大家顿了顿,似是很不情愿地说了“遵旨”两个字。永乐正在兴 头上,解释道,“你们是朕的股肱之臣,放在哪儿,都放一百个心,但朕身边不能没你们。 内官中也不乏出众之辈,命之使然又当奈何?所以,朕一视同仁,择良而用。于军旅上有 一技之长的去军旅,于口才交往上有能力的则命出使,于经营上有建树的则命开矿,也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故要命中官作监军,或巡视或出镇。朕用内官是有分寸的,如郑和辈,出使西洋数年来为我大明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侯显出使乌斯藏,李达出使西域,海童数往瓦剌、鞑靼,多少蛮夷小邦来朝纳贡,罗拜阙下,古来少有。列位爱卿,大可不必为此过于紧张。”
“皇上明鉴。”众人回应道。
永乐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用太监也好,用大臣也罢,他都能完全掌控。尽管替皇帝削除了前进路上的无数障碍,佞臣陈瑛、纪纲玩的有点过火了,永乐并不手软,以极刑切断了他们和皇家的联系。终永乐之世,文臣武将中妄自尊大者有,却没有一个骄横跋扈得出圈的。到他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统治时期,皇帝的权威依然无人敢于撼动。到宣宗朱瞻基的儿子英宗朱祁镇正统以后,皇帝小而宦官亲的事件每每出现,太监指挥和操纵皇帝,终于酿成明中叶以后的宦寺之祸。
宋礼、金纯、蔺芳及随从官员二十余人乘坐一艘大船自南京溯运北上。过长江后几经辗转由淮河抵淮安后再也行不通,只得沿陆路北上。宋礼选择水路就是想实实在在看看大运河各段的通畅和淤塞程度,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一路上所见所闻,不胜感慨,也不胜愤慨。同样是一百石的粮食,一帆风顺地走水路和水路的并不通畅、中途七、八次装卸转运, 损耗和劳累的程度真有天壤之别啊!尤其是看到那些民夫因劳累而迁怒于粮饷、摔摔扔扔时,他的火气“噌”的就被点燃了,马上就要过去,挥鞭抽打那些破衣烂衫的可恨的人, 而几次都被温文尔雅的金纯拦住了:“大人息怒,民夫有官员管着呢,我们还是按圣旨尽快摸清会通河淤塞之症结,及早通航就没有眼前的一幕了。”
见宋礼余怒未消,仍立马不动,瘦小的蔺芳说:“两位大人不必耽搁,继续前行,我过去说说就是了。”宋礼这才作罢。
一路走来,运河不畅的忧虑便如这冬末春初的寒风一样一阵阵袭来。宋礼是个直肠子, 高大的身躯、宽阔的胸膛,胸膛里却没有太多的城府,皇上交办了,那就一门心思地办好, 别无二话,至于官员们要耗费多大的精力,百姓们要付出多大的辛劳甚至生命也都无所怜 惜,前几年去深山采木是这样,治理会通河他依然是这股劲头,风风火火,义无反顾。
山东布政司的大小官员十几人以及升任济宁知州的潘叔正早已到府界恭候,宋礼见了先是皱了皱眉头,转念一想,朝廷的二品大员、工部尚书到了,人家也是例行公事。行礼后稍作寒暄,便对左布政使储诞说:“储大人,大运河是国家的运河,维护修葺是国家的事,但会通河在山东境内,你们也是守土有责,朝廷的邸报想必也看了,虽准备调集几万 官军和一、二十万百姓协力修浚,但你等也不要袖手旁观,高枕无忧。略尽地主之谊,共 同做好治运之事,才不负皇上圣托。”
“宋大人的话见外了,会通河在山东,受益的首先是山东,齐鲁人巴不得早一日治好 呢!”储诞拱着手,“大司空尽可放心,会通河的事,就是我山东的事,储诞责无旁贷。”先不管他怎么做,储诞的一番表白,倒让宋礼高兴。
矮而胖的身形,鸭子一样的步态,看着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直让人想笑。宋礼还是忍住了:“储大人的话让宋某信心更足了!下一步先要看看淤塞最重的地段,用不着这么多人,二位布政使和潘知府随宋某共视,同达临清,以便议事,其他官员就请回衙视事, 本部堂不大习惯前呼后拥的阵势。”宋礼语气坚定,不容质疑。
“宋大人及各位一路鞍马劳顿,”右布政使马麟带着几分佞笑,“我等已在济宁驿馆略备薄酒,为列位大人接风洗尘,还请宋尚书赏光才好。”他的语气中似乎有对旧人盛情的恳请,也带着必须的意思。
马麟曾在刑部任职,从刑部出来又到刑科做了一段都给事中,和宋礼过去也算是同僚。 宋礼在刑部那阵子,正是走“背”字的时候,后来到了礼部才以敏练干达由尚书郑赐举荐, 升任侍郎,进而任工部尚书。他最讨厌这个马麟,不干什么正事,一副贼眉鼠眼的模样, 专挑别人的毛病。作了言官,恶行尤甚。今日说某人违制使用祭器了,明天说某家暗里要谋反,弄得皇上都有些腻烦了。
说实在的,永乐刚刚即位那阵子,既怕文人心中不服,更怕人们私下说他篡位,马麟顺其所忌,行事中就和陈瑛、纪纲沆瀣一气了,文武大臣死在他手里的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此人是没有廉耻。一日,永乐命人清理建文时的奏章,此前,朝臣中不少人都曾为 建文帝出谋划策,意在早日荡平燕王内乱,尽大臣之责。
事态的发展却不以建文朝臣的意志为转移。江山易主了,燕王做了皇帝。看着眼前小山高的旧日奏章,看着文武大臣惴惴不安的样子,永乐不温不火,笑问:“诸位也有不少干犯朕的言辞吧?”众人都捏了一把汗,不知皇上何意。或许,倏忽之间脑袋就搬家了, 一个个如霜打的茄子,低着头默不作声。
干瘦的马麟忽然跳出来大声说:“臣对皇上忠诚之心上天可鉴,不曾有一句干犯的话, 半句也没有,请皇上明察。”
“那时的朕是皇上吗?不是!是甚呢?是朝廷眼中的乱臣贼子,朝臣中谁敢言对燕王忠贞不二,你马麟敢说?”
马麟讪讪地僵在那里,方才指天发誓的表白挂在脸上,那么尴尬,但和他本人搭配起 来,又那么协调,因为,片刻间,他就恢复了常态,脸上挂着笑,听皇上说下去。
“陛下英明,所思所虑胜臣十倍、百倍。”一向沉稳的金忠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永乐的想法的的确确是十分高明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当口说出,既封堵了阿鲁台的野心,又在他的北面建了大明统辖一方的、军政合一的都司,今后,阿鲁台再忘乎所以的 与大明为敌,就真要顾虑是不是有黄雀在后了!在场的几个大臣也一同夸赞皇上的圣断。 永乐笑道:“马屁话说一遍就行,重复着就该叫人生厌了。”他话锋一转,“看看由谁来做这个指挥使,人选最重要,一个人能够决定一件事的安危成败,决定一个地域的安 稳。”突然提出人选问题,谁也没想到,就像没有想到皇上会在黑龙江口建都司一样,几个人又陷入沉思中。 永乐提醒,“就不要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的筛滤了,暂从辽阳都司下属各卫中考虑。”
于是,大家的思路又都集中到辽东都司及下属各卫所。从皇上身边去的都指挥使火赤当然 不合适,不是不能,是辽阳控扼着进入中原的咽喉,比奴儿干的位置更重要;那么,都指 挥同知、佥事呢,都不是帅才,接下来,各卫指挥使呢?
“皇上,臣推荐一人看是否合适?”天下官员皆在吏部,尚书蹇义又是个心细的人, 八品以下不好说,七品以上的,从地方知县到都司都事,谁人如何,都在他心里装着,皇 上一划定区域,他的心里很快就闪过了一个人。
“东宁卫指挥使康旺就很有才略!”蹇义拱手道,“在辽左任职的八年来,他与当地土人的融洽是出了名的,我见了不少来朝的番人,对康旺的为人没有不夸赞的。到奴儿干去,主要就是和土人打交道,此人是个很好的人选。”
“臣也认为此人可用。”方宾随声附和。不过,他的附和就有些私心了。说来也巧, 康旺前年回京述职,带了些土特产准备分与家人和朋友,神策门外,正撞见方宾。康旺素知此人于财货的癖好,遂顺水推舟,将土产的大部送与了方宾,乐的方宾合不拢嘴,对康旺的好感一下子涌上来。但时过境迁,若不是蹇义提出,他早把康旺忘掉了。
永乐用人一向谨慎,尤其是到遥远的黑龙江去与土人打交道。他虽见过康旺,却没什么印象,因而不肯轻易表态,一边听臣下议论,一边回忆和思忖着。
“兵部可有佐官的人选?”主官还没定,永乐就考虑佐官了,这倒也是他用人的风格。 金忠略一思虑道:“还真叫皇上说着了,康旺下属千户王肇舟是个女真人,也是康旺会用人,与当地土人的交往大都是王肇舟的事,若选定康旺,他做佐官最合适不过。” 把东宁卫配合默契的两个人直接搬到奴儿干,倒也不错,永乐微微点头,他信蹇义,加上方宾、金忠的意见,也就同意了。但他还是很慎重:“那就以康旺为新建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同知吧,由正三品到从二品,由将到帅要有个过渡,就任之后视情势再任都指挥使。
千户王肇舟先协助康旺料理都司事宜,待都司建起后随其他官员一并委任。” 永乐的没印象和视情势再任,使康旺在奴儿干都司同知的任上一干就是一辈子。国事纷繁,日理万机,康旺任职的事早被皇帝忘到脑后了。尽管,康旺在黑龙江地区治绩斐然, 当地土人一致称颂。官的事,康旺自己不好提,几次代皇上巡视的太监亦失哈也没说,这 个有实无名的大帅问题直到永乐的孙子朱瞻基即位后的宣德年间才解决,康旺已是老迈昏庸干不动了,同去的人也都老了。朱瞻基不得不任命康旺的儿子康福来掌管都司。历史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宣宗皇帝给康福委任的还是一个都指挥同知,一干还是一辈子。
“陛下方才说到都司官兵之屯守,看这样安排是否合适,”皇上确定了主佐官人选, 光杆司令当然不成,接下来的细事就该由他兵部措置了,金忠说,“辽东都司及下辖各卫大多是当地人,北地的风寒雪雨他们不在话下,奴儿干还要靠北,气候大致也一样。新都 司的官军就由辽东调任,两年一轮换,再调另一批。这样轮换着也让大家有个盼头。不过, 第一批随主官上任的官军人数一定要多,也是个气势和威慑,轮换的官军人数则视情势再 定,皇上以为如何?”
“甚好,甚好!”永乐显然很兴奋,“朕先颁布肇建奴儿干都司的诏书,明春康旺、 王肇舟即率千把官军浩浩荡荡走马上任,新都司一建起,黑龙江、松花江一带朕可以高枕无忧了。”
金幼孜说:“数千里之遥,皇上不能亲往宣谕,得选一个代皇上宣谕的人。” “这个,朕已经想好了。”永乐手一摆,胸有成竹,“御用监太监亦失哈最妥。他本就是女真人,洪武年间入宫,处事沉着老到,忠实可靠,又颇有主见。另外,他身材高大, 人也端庄,稳稳当当,由他代朕携康旺、王肇舟前往奴儿干宣谕当不辱使命。”
一听又是太监宣旨,大家顿了顿,似是很不情愿地说了“遵旨”两个字。永乐正在兴 头上,解释道,“你们是朕的股肱之臣,放在哪儿,都放一百个心,但朕身边不能没你们。 内官中也不乏出众之辈,命之使然又当奈何?所以,朕一视同仁,择良而用。于军旅上有 一技之长的去军旅,于口才交往上有能力的则命出使,于经营上有建树的则命开矿,也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故要命中官作监军,或巡视或出镇。朕用内官是有分寸的,如郑和辈,出使西洋数年来为我大明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侯显出使乌斯藏,李达出使西域,海童数往瓦剌、鞑靼,多少蛮夷小邦来朝纳贡,罗拜阙下,古来少有。列位爱卿,大可不必为此过于紧张。”
“皇上明鉴。”众人回应道。
永乐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用太监也好,用大臣也罢,他都能完全掌控。尽管替皇帝削除了前进路上的无数障碍,佞臣陈瑛、纪纲玩的有点过火了,永乐并不手软,以极刑切断了他们和皇家的联系。终永乐之世,文臣武将中妄自尊大者有,却没有一个骄横跋扈得出圈的。到他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统治时期,皇帝的权威依然无人敢于撼动。到宣宗朱瞻基的儿子英宗朱祁镇正统以后,皇帝小而宦官亲的事件每每出现,太监指挥和操纵皇帝,终于酿成明中叶以后的宦寺之祸。
宋礼、金纯、蔺芳及随从官员二十余人乘坐一艘大船自南京溯运北上。过长江后几经辗转由淮河抵淮安后再也行不通,只得沿陆路北上。宋礼选择水路就是想实实在在看看大运河各段的通畅和淤塞程度,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一路上所见所闻,不胜感慨,也不胜愤慨。同样是一百石的粮食,一帆风顺地走水路和水路的并不通畅、中途七、八次装卸转运, 损耗和劳累的程度真有天壤之别啊!尤其是看到那些民夫因劳累而迁怒于粮饷、摔摔扔扔时,他的火气“噌”的就被点燃了,马上就要过去,挥鞭抽打那些破衣烂衫的可恨的人, 而几次都被温文尔雅的金纯拦住了:“大人息怒,民夫有官员管着呢,我们还是按圣旨尽快摸清会通河淤塞之症结,及早通航就没有眼前的一幕了。”
见宋礼余怒未消,仍立马不动,瘦小的蔺芳说:“两位大人不必耽搁,继续前行,我过去说说就是了。”宋礼这才作罢。
一路走来,运河不畅的忧虑便如这冬末春初的寒风一样一阵阵袭来。宋礼是个直肠子, 高大的身躯、宽阔的胸膛,胸膛里却没有太多的城府,皇上交办了,那就一门心思地办好, 别无二话,至于官员们要耗费多大的精力,百姓们要付出多大的辛劳甚至生命也都无所怜 惜,前几年去深山采木是这样,治理会通河他依然是这股劲头,风风火火,义无反顾。
山东布政司的大小官员十几人以及升任济宁知州的潘叔正早已到府界恭候,宋礼见了先是皱了皱眉头,转念一想,朝廷的二品大员、工部尚书到了,人家也是例行公事。行礼后稍作寒暄,便对左布政使储诞说:“储大人,大运河是国家的运河,维护修葺是国家的事,但会通河在山东境内,你们也是守土有责,朝廷的邸报想必也看了,虽准备调集几万 官军和一、二十万百姓协力修浚,但你等也不要袖手旁观,高枕无忧。略尽地主之谊,共 同做好治运之事,才不负皇上圣托。”
“宋大人的话见外了,会通河在山东,受益的首先是山东,齐鲁人巴不得早一日治好 呢!”储诞拱着手,“大司空尽可放心,会通河的事,就是我山东的事,储诞责无旁贷。”先不管他怎么做,储诞的一番表白,倒让宋礼高兴。
矮而胖的身形,鸭子一样的步态,看着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直让人想笑。宋礼还是忍住了:“储大人的话让宋某信心更足了!下一步先要看看淤塞最重的地段,用不着这么多人,二位布政使和潘知府随宋某共视,同达临清,以便议事,其他官员就请回衙视事, 本部堂不大习惯前呼后拥的阵势。”宋礼语气坚定,不容质疑。
“宋大人及各位一路鞍马劳顿,”右布政使马麟带着几分佞笑,“我等已在济宁驿馆略备薄酒,为列位大人接风洗尘,还请宋尚书赏光才好。”他的语气中似乎有对旧人盛情的恳请,也带着必须的意思。
马麟曾在刑部任职,从刑部出来又到刑科做了一段都给事中,和宋礼过去也算是同僚。 宋礼在刑部那阵子,正是走“背”字的时候,后来到了礼部才以敏练干达由尚书郑赐举荐, 升任侍郎,进而任工部尚书。他最讨厌这个马麟,不干什么正事,一副贼眉鼠眼的模样, 专挑别人的毛病。作了言官,恶行尤甚。今日说某人违制使用祭器了,明天说某家暗里要谋反,弄得皇上都有些腻烦了。
说实在的,永乐刚刚即位那阵子,既怕文人心中不服,更怕人们私下说他篡位,马麟顺其所忌,行事中就和陈瑛、纪纲沆瀣一气了,文武大臣死在他手里的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此人是没有廉耻。一日,永乐命人清理建文时的奏章,此前,朝臣中不少人都曾为 建文帝出谋划策,意在早日荡平燕王内乱,尽大臣之责。
事态的发展却不以建文朝臣的意志为转移。江山易主了,燕王做了皇帝。看着眼前小山高的旧日奏章,看着文武大臣惴惴不安的样子,永乐不温不火,笑问:“诸位也有不少干犯朕的言辞吧?”众人都捏了一把汗,不知皇上何意。或许,倏忽之间脑袋就搬家了, 一个个如霜打的茄子,低着头默不作声。
干瘦的马麟忽然跳出来大声说:“臣对皇上忠诚之心上天可鉴,不曾有一句干犯的话, 半句也没有,请皇上明察。”
“那时的朕是皇上吗?不是!是甚呢?是朝廷眼中的乱臣贼子,朝臣中谁敢言对燕王忠贞不二,你马麟敢说?”
马麟讪讪地僵在那里,方才指天发誓的表白挂在脸上,那么尴尬,但和他本人搭配起 来,又那么协调,因为,片刻间,他就恢复了常态,脸上挂着笑,听皇上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