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 第1章 朝天子
成丁礼过后没几天,张诚随着商队前往咸阳。这一路上没有扶苏的带领,作为成年人的张诚,体会到了另一种旅行的感觉。
走在自己和弟子们修筑的秦驰道上,脚下的道路宽阔平直。这已经是这个世界最好的道路了。当然在张诚眼里,这还不够看。驰道上砌筑了车辙,大车在车辙里行走,确保车辆行进更加迅速。皇帝陛下确定了车同轨书同文的规矩,大秦的每一条路,车辙距离都是相等的。这也让军队和商队在直道上行进更加可靠。
驰道是夯土为基础,石块铺设,大大小小的石块拼砌,其实也说不上怎么平坦。有点像后世的面包石道路或者石板路。这次没有了扶苏的车驾,张诚一路多是步行,上郡到咸阳道路大约是1500里,徒步都要走上一个月的时间。好在张诚随着商队行进,偶尔还能搭乘一下独轮车,这才没把双脚走废,可也是出门没几天脚上就起了泡。水泡破灭后又结成了茧子,这一路上,张诚也走出了一双铁脚板。
沿途的吃喝住宿,都在一路的亭驿解决,张诚自己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装了食物、铜钱和换洗的衣服,一路艰辛,但是过得却不狼狈。隔个三五天,还能央告亭驿给弄个洗澡水洗漱一下,这样到了咸阳城下的时候,张诚虽然一路风尘晒得黑了些,却并不肮脏。
向城门的军卒出示了自己的验传,被指导进城以后到哪里报名,住哪里的馆驿,如何等待皇帝的召见,张诚却没有直接奔馆驿而去,而是随着商队直接去了许记的总行,暂时就住进了商行。
许记老掌柜设宴招待了这位商行最主要的客人,并且许诺,一旦张诚陛见得了差事,就在距离官衙最近的地方,帮助张诚买下一个小院子居住。
第二天,张诚在商行管事的指引下,去皇宫附近的典客官邸递交验传,登记等皇帝召见。
被称作验传的木简,和上次张诚到咸阳的那根窄木条大不相同,这是编结好一卷木简。木简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包括地方官书写,张诚是应皇帝陛下亲召前往咸阳,包括蒙恬和扶苏对张诚的鉴定评价,包括张诚出发起始时间和预计行程多久,也包括张诚一路通关,在所有过所住宿接待的记录。用这种严格的审查,大秦能追踪每一个旅人的行程。
看到验传的内容,被称为郡邸丞的低级官吏马上变了脸色,拿着木简急匆匆向另外的公榭走去,小半晌才回来,恭谨的请张诚前往典客的公堂。
典客居然还欠身作礼迎了一下张诚:你就是张诚?早听过你,我们也一直等你来咸阳。总算是见到了。昨天到咸阳的?那现在住在哪里?要叫郡邸丞给你安排住处吗?
“小人现在暂住在城东许氏商行,如果可以,我就暂时住在那面,如果必须要住到馆驿,那我就去搬出来。”
“倒也不是必须,你要是住在商行觉得舒服自在一些,那就住在那面也好。等下跟郡邸丞登记一下住处,这几天不要乱跑,方便我们随时找到你。你的事情我们尽快报给陛下,但是陛下要什么时候见什么人,就不是我能决定的,所以不要乱跑,用这几天学习礼仪,陛下随时召见,我们随时通传你。”
张诚点头称是。典客也没有更多的话要说,只不过因为张诚是皇帝特命征召,典客也想看看这个能被皇帝记住的少年郎是什么样子,也要当面提点一下,免得出什么麻烦。
几天后,典客府传张诚入宫觐见陛下。
“入宫”这个词张诚很忌讳。但是该入也还得入。
因为没有官职,张诚还是穿白衣戴爵冠朝见天子。
在宫门前,张诚看着两侧巨大的铜人,发了会呆。上次来咸阳的时候没看到过这东西。始皇帝一统六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铸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这些铜人都有三丈高——快7米的样子,放在宫门口确实显得威风凛凛。收拢天下的兵器熔铸成铜人,目的到底是为什么?是让六国没有兵器可用吗?估计也不是这么简单,真正反抗或者杀人,未必就需要金属。当年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可见对战双方用的是木棒,就是后世很多起义,也不过是削尖了棍棒就可以当武器,一根短竹片一样可以杀人,不必要非用什么铜铁。
或者,这类似于二战后苏联搜集了德国的勋章战旗,永久陈列,以宣示武功的意思?
谁都不知道秦始皇到底怎么想的。
十年没见,张诚长高了很多,始皇帝却已经见了暮气。
“当年在大殿上发声指点朕,救朕一命的小小少年已经长这么高了。”皇帝坐在案几后面大声说着,有一种故作惊喜的感觉。
“草民张诚,参见陛下。”
“草民?这是怎么个说法?”始皇帝问身边的侍从。随侍的正是丞相李斯和中车令赵高。这个秘书,还有这个司机,每日紧跟在皇帝身边。
“大概是形容自己微末卑贱如草的意思。”赵高欠身说。
“孔子说,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风过草晏。”李斯在旁边掉着书袋。
张诚不晓得这个时代还没有“草民”这个词,自己回答,是套用了后世话本小说的对答,一时大意了。这李斯寻章摘句引经据典,怕也不是为自己说话。李斯不是讲的很明白,这段话是孔子所说,孔子,大儒啊,联想到前几年始皇帝焚书坑儒,为这事儿把自己的长子扶苏都一脚踢回了上郡。现在天下的人说起儒家都是战战兢兢,何况是当着秦始皇的面讲这个?张诚后背的汗都下来了。
“那倒也不要把自己说的那般卑微。何况大英雄多曾起于微末,想当年朕也是微贱之人……当年朕在赵国的时候……算了,不说那个了。我后来听说过你的事……”秦始皇显然并没有在意这个来自儒家的词汇。虽然做了几十年国君,当下更是一统天下,功德堪比三皇五帝,但是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文心周纳的人物,还不大会从词句中找寻下臣的错误。大概也只有李斯这样的大学问家,在这方面才别具长材。
秦始皇父亲庄襄王秦异人出身庶子,年轻的时候被送往赵国做人质,嬴政就是出生在赵国,在赵国的日子,这一家子人过得极辛苦艰难,嬴政也饱受赵人欺凌。若不是吕不韦回护把这一家人带回咸阳,哪有今日坐在御座上的始皇帝。
听到皇帝说“听说过你的事”,张诚不知道如何回答。
“说你年纪轻轻,颇有才干,不仅振兴家业,还兴盛整个村落。蒙恬使你去主持驰道工程,据说大半事务都是你具体负责,驰道修的好,你居功甚伟。”皇帝淡淡的说。
“是蒙恬将军夸赞,匠师们辛劳,小民也没那么多功劳。”张诚深深弯下腰去。自己的事情被始皇帝知道这么多,看起来不像是什么好事。
“少年人中,难得有这么能干的,那么我该把你放在哪里,让你做点什么呢?”始皇帝自言自语。
李斯赵高都沉默不语,这种人事安排,当是皇帝陛下一言而决,哪怕是宠臣都不会在这个时候插嘴。这个少年居然被皇帝如此看重,这两位宠臣此刻心里都很不爽。
走在自己和弟子们修筑的秦驰道上,脚下的道路宽阔平直。这已经是这个世界最好的道路了。当然在张诚眼里,这还不够看。驰道上砌筑了车辙,大车在车辙里行走,确保车辆行进更加迅速。皇帝陛下确定了车同轨书同文的规矩,大秦的每一条路,车辙距离都是相等的。这也让军队和商队在直道上行进更加可靠。
驰道是夯土为基础,石块铺设,大大小小的石块拼砌,其实也说不上怎么平坦。有点像后世的面包石道路或者石板路。这次没有了扶苏的车驾,张诚一路多是步行,上郡到咸阳道路大约是1500里,徒步都要走上一个月的时间。好在张诚随着商队行进,偶尔还能搭乘一下独轮车,这才没把双脚走废,可也是出门没几天脚上就起了泡。水泡破灭后又结成了茧子,这一路上,张诚也走出了一双铁脚板。
沿途的吃喝住宿,都在一路的亭驿解决,张诚自己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装了食物、铜钱和换洗的衣服,一路艰辛,但是过得却不狼狈。隔个三五天,还能央告亭驿给弄个洗澡水洗漱一下,这样到了咸阳城下的时候,张诚虽然一路风尘晒得黑了些,却并不肮脏。
向城门的军卒出示了自己的验传,被指导进城以后到哪里报名,住哪里的馆驿,如何等待皇帝的召见,张诚却没有直接奔馆驿而去,而是随着商队直接去了许记的总行,暂时就住进了商行。
许记老掌柜设宴招待了这位商行最主要的客人,并且许诺,一旦张诚陛见得了差事,就在距离官衙最近的地方,帮助张诚买下一个小院子居住。
第二天,张诚在商行管事的指引下,去皇宫附近的典客官邸递交验传,登记等皇帝召见。
被称作验传的木简,和上次张诚到咸阳的那根窄木条大不相同,这是编结好一卷木简。木简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包括地方官书写,张诚是应皇帝陛下亲召前往咸阳,包括蒙恬和扶苏对张诚的鉴定评价,包括张诚出发起始时间和预计行程多久,也包括张诚一路通关,在所有过所住宿接待的记录。用这种严格的审查,大秦能追踪每一个旅人的行程。
看到验传的内容,被称为郡邸丞的低级官吏马上变了脸色,拿着木简急匆匆向另外的公榭走去,小半晌才回来,恭谨的请张诚前往典客的公堂。
典客居然还欠身作礼迎了一下张诚:你就是张诚?早听过你,我们也一直等你来咸阳。总算是见到了。昨天到咸阳的?那现在住在哪里?要叫郡邸丞给你安排住处吗?
“小人现在暂住在城东许氏商行,如果可以,我就暂时住在那面,如果必须要住到馆驿,那我就去搬出来。”
“倒也不是必须,你要是住在商行觉得舒服自在一些,那就住在那面也好。等下跟郡邸丞登记一下住处,这几天不要乱跑,方便我们随时找到你。你的事情我们尽快报给陛下,但是陛下要什么时候见什么人,就不是我能决定的,所以不要乱跑,用这几天学习礼仪,陛下随时召见,我们随时通传你。”
张诚点头称是。典客也没有更多的话要说,只不过因为张诚是皇帝特命征召,典客也想看看这个能被皇帝记住的少年郎是什么样子,也要当面提点一下,免得出什么麻烦。
几天后,典客府传张诚入宫觐见陛下。
“入宫”这个词张诚很忌讳。但是该入也还得入。
因为没有官职,张诚还是穿白衣戴爵冠朝见天子。
在宫门前,张诚看着两侧巨大的铜人,发了会呆。上次来咸阳的时候没看到过这东西。始皇帝一统六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铸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这些铜人都有三丈高——快7米的样子,放在宫门口确实显得威风凛凛。收拢天下的兵器熔铸成铜人,目的到底是为什么?是让六国没有兵器可用吗?估计也不是这么简单,真正反抗或者杀人,未必就需要金属。当年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可见对战双方用的是木棒,就是后世很多起义,也不过是削尖了棍棒就可以当武器,一根短竹片一样可以杀人,不必要非用什么铜铁。
或者,这类似于二战后苏联搜集了德国的勋章战旗,永久陈列,以宣示武功的意思?
谁都不知道秦始皇到底怎么想的。
十年没见,张诚长高了很多,始皇帝却已经见了暮气。
“当年在大殿上发声指点朕,救朕一命的小小少年已经长这么高了。”皇帝坐在案几后面大声说着,有一种故作惊喜的感觉。
“草民张诚,参见陛下。”
“草民?这是怎么个说法?”始皇帝问身边的侍从。随侍的正是丞相李斯和中车令赵高。这个秘书,还有这个司机,每日紧跟在皇帝身边。
“大概是形容自己微末卑贱如草的意思。”赵高欠身说。
“孔子说,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风过草晏。”李斯在旁边掉着书袋。
张诚不晓得这个时代还没有“草民”这个词,自己回答,是套用了后世话本小说的对答,一时大意了。这李斯寻章摘句引经据典,怕也不是为自己说话。李斯不是讲的很明白,这段话是孔子所说,孔子,大儒啊,联想到前几年始皇帝焚书坑儒,为这事儿把自己的长子扶苏都一脚踢回了上郡。现在天下的人说起儒家都是战战兢兢,何况是当着秦始皇的面讲这个?张诚后背的汗都下来了。
“那倒也不要把自己说的那般卑微。何况大英雄多曾起于微末,想当年朕也是微贱之人……当年朕在赵国的时候……算了,不说那个了。我后来听说过你的事……”秦始皇显然并没有在意这个来自儒家的词汇。虽然做了几十年国君,当下更是一统天下,功德堪比三皇五帝,但是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文心周纳的人物,还不大会从词句中找寻下臣的错误。大概也只有李斯这样的大学问家,在这方面才别具长材。
秦始皇父亲庄襄王秦异人出身庶子,年轻的时候被送往赵国做人质,嬴政就是出生在赵国,在赵国的日子,这一家子人过得极辛苦艰难,嬴政也饱受赵人欺凌。若不是吕不韦回护把这一家人带回咸阳,哪有今日坐在御座上的始皇帝。
听到皇帝说“听说过你的事”,张诚不知道如何回答。
“说你年纪轻轻,颇有才干,不仅振兴家业,还兴盛整个村落。蒙恬使你去主持驰道工程,据说大半事务都是你具体负责,驰道修的好,你居功甚伟。”皇帝淡淡的说。
“是蒙恬将军夸赞,匠师们辛劳,小民也没那么多功劳。”张诚深深弯下腰去。自己的事情被始皇帝知道这么多,看起来不像是什么好事。
“少年人中,难得有这么能干的,那么我该把你放在哪里,让你做点什么呢?”始皇帝自言自语。
李斯赵高都沉默不语,这种人事安排,当是皇帝陛下一言而决,哪怕是宠臣都不会在这个时候插嘴。这个少年居然被皇帝如此看重,这两位宠臣此刻心里都很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