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 第19章 教匈奴人睡觉
这是一个小小的匈奴部落。人口和牛羊都有限,在草原复杂的资源争夺中,这个部落早就被边缘化了。人口少的小部落,稍微经历一点灾害和战争就会遭逢灭顶之灾。草原上的规则,就是小部落要通过互相之间的战斗合并成一个大一点的部落,只有部落越来越大,生存的能力才能越来越强。其实这个道理也并不只是草原上的规则,在中原地区,也是一样的规则。春秋时期的无数小国彼此征战,最后聚合成齐楚燕韩赵魏秦这样的强国,而大秦又一路征伐,在吞并六国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大国才有生存空间,小国唯一的宿命就是覆灭。
这个匈奴部落和其它匈奴人的部落争斗,没有任何胜算。这才冒着遇到秦军的危险,南下来劫掠。
张村是个不大的村子,在突然袭击之下,这个部落能勉强吃下张村。吃下张村,这个部落就会扩张几百口人,实力就会大增。
但是更大的村落,这个匈奴部落就没有把握吃掉它。
匈奴人隐藏在这片山林里好几天,从远处对张村做了了望侦查,甚至研究了作战方案,这才一举突袭成功。这个过程中的损失比预想的要小。虽然张村也死了几个老人,虽然匈奴人也死了一个勇士,但是这是战争,这损失已经小得多了。
匈奴人选择了一条隐蔽的、曲折的路线,完全绕开秦军的驻军、哨卡,悄悄的从山林中撤离出去。不得不说,他们保持着高度警惕。有人说匈奴人是天生的战士,那是因为他们生来就要不停的争斗,但是这种“天生的战士”,始终被秦、赵、燕国的军队克制,很难南下称雄,那是不是说秦赵燕国的人更是天生的战士呢?
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很简单。他们远比农耕的村落更加贫穷,没有住屋、不停迁徙,所以也很难真正存积下财产,也大概是如此,他们对一切财产的利用,就达到了极致,每一样东西在他们手里都有非常丰富的用途。
村民们家里的衣服被匈奴人迅速的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村民们的粮食迅速的被匈奴人分发到了每一户手中。
村民们家里的陶罐、陶盆,都被瓜分一空。
村民们用来御寒的羊皮,也成了匈奴人帐篷的一部分。村民们的羊,被混到匈奴人的羊群中,很快就不分彼此了。
村民们的鸡,则在第一时间就被吃掉了。
村民的女人和孩子,被分配到各个帐篷中,帮助生火做饭。村民中的男丁,则被要求去做重体力的工作,搬运物资负重行军。
走的慢的、手脚不够麻利的,就会一鞭子一棒子砸下来,头破血流。或者被嘲笑辱骂是废物,村民敢怒不敢言。孩子和女人都被旁边的人捂了嘴巴,避免发出哭喊声。匈奴人特别要求,禁止哭叫。“娃儿哭了怎么办?”“死人是不会哭的。”头领回答。
春季里,就下起了雨,道路泥泞难行,每走一步都好像是走进地狱。
张诚跟在老魁叔旁边,扶着老魁叔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叔,他们会把我们怎么样?”
“也不会怎么样,最坏的就是去部落里当奴隶,男人去跟他们赶牲口,女人给他们生孩子。但是也许过些年,你熟悉了部落的生活,也就变成一个匈奴人了。草原的部落需要很多人口,他们自己生不出来或者没有那么多人,就从外面掳掠。”老魁叔低声说。久在边疆,久居行伍,老魁叔对草原部落的情况多少了解一些。
夜色将近的时候,队伍停了下来,就地安营扎寨。但是所有人的衣服都是湿漉漉的,春夜寒冷,秦人们冻得瑟瑟发抖,匈奴人却有帐篷。
“头领叔叔,我们自己生个火取暖,也烘烤一下衣服可以吗?”张诚走到头领不远处,很恭敬的问。
“不要太大的火堆,但是这天气到处都是湿的,你拿什么取火?”
张诚点点头。跑过去告诉老魁叔,说可以起火,路边看到还有一些暴露地面的煤块,取过来想办法生个火呗。
老魁叔想了想,觉得可行就让妇人孩子到路边捡拾煤块。张诚在路边的散落的树叶下面,找到一些半干不干的树叶和干草,小心的聚拢。折一根树枝,从自己怀里撕下一条干燥的衣服缠在树枝上,又去匈奴女人那里要了一小块羊油,涂抹在破布条上,在匈奴人的火种上点着,然后举着这个小小的火把点着了自己的那些干草,再小心的把煤块放上去。小心的用半干的草叶去维持这火堆的燃烧。慢慢的,这些煤块居然就着起火来。
张诚长吁一口气。村民们围拢到火堆旁,慢慢烘烤着冻得冰凉的双手。
女人们带来更多的煤块,火堆越来越大。火旺起来以后,张诚和村长安排人把煤块分成两个堆,间隔几十米,男女和孩子都分开,分别烘烤自己。隔得远了,男女渐渐脱下衣服,用树枝挑起来在火堆旁烘烤衣服,渐渐的烘干。
匈奴人头领冷冷的看着张诚和村民的行动。一会儿叫过张诚来:这是什么?
“煤块儿,这是煤,头领叔叔。我们用它点火、煮饭、烤肉、取暖。这样雨天就干燥,冬天也不冷了。几块煤就能顶好多柴火!”张诚很殷勤的介绍着煤块的用途。
不远处,秦人也用树枝穿起干粮,在煤堆的火上面烘烤,空气中传来食物的香气,很吸引人。
“滚开滚开”头领带着几个壮汉,把村民们赶离火堆,衣衫不整的妇人们发出一阵尖叫。
匈奴人聚拢在火堆旁边,烘烤着肉和食物,也烘烤起自己的衣服,空气中飘散着匈奴人的臭气。
张诚在附近多找到几块煤,去求乞匈奴人给自己一块燃烧的煤块当做火种,匈奴人并没有拒绝。
于是秦人们在不远处,另外又生起几个小火堆。
有火的世界真好啊,真温暖啊。张诚煨在母亲的怀里,看着跳动的火苗,不知不觉哼起了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歌声轻微,此时此刻,张诚觉得这一生过得是真不容易,母亲把自己这个遗腹子生下来,饥一顿饱一顿的养大,很多次看到母亲把稠粥推给自己,她自己只喝一口清可照人的米汤,幼年的张诚很感动,却不敢言声,只会低着头把自己眼前的稠粥舔的干干净净。
煨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想想自己还要经历这么一遭,被掳去匈奴部落当奴隶,自己和母亲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自己已经四岁多快五岁了,自己是个男人,要保护这个母亲。
隔了这么远,闻不到匈奴人身上的臭气了,但是肉香却飘散过来,好馋啊!
匈奴人们在火堆下声音都快活了起来,而秦人们这里却全是悲苦。
夜色更深,匈奴人纷纷回到帐篷里睡觉,留下几个岗哨在这里看守睡在露天里的秦人。
“头领叔叔,要不要在帐篷里也生一个火盆,这样睡觉更暖和?”在头领要离开火堆的时候,张诚抬起头来说。
“怎么弄?不会把帐篷点着吗?”
“很容易,咱们不是有陶盆吗?把煤块放到陶盆里,带到帐篷里,就不会点着别的东西了,一盆火能用一晚上呢。”张诚咧嘴笑起来。
“那你去给我弄一盆火来!”
张诚去要了陶盆,屁颠屁颠的用树枝夹了一些煤块在火盆里,在燃烧的煤块上再堆了很多细碎的小块。火焰在煤块间跳动,好像有生命的精灵。张诚端着这个火盆去头领的帐篷,把火盆放在帐篷正中,抬起头四下看看,匈奴人的帐篷其实很简陋,没有门窗,入口处是一块皮子做的活门。
“把这个皮子放下来,别让热气出去,也别让蚊虫进来,很舒服的。”张诚说着随手放下帐篷口的皮子。
“嗯,头领看着张诚如此小意,很是满意。”在温暖的火盆旁边躺下。
看到头领带了火盆,更多的人也拿了陶盆过来找张诚做火盆。张诚就指挥孩子们去帮忙制作火盆,指导他们怎么把煤块堆起来,确保火盆能烧一整晚。
一户户的匈奴人,平生得到了最温暖的一个梦乡。
累的筋疲力尽的张诚,回到火堆旁,看了一下母亲还安好,打个招呼,就去了男人那一堆,坐在老魁叔身边,靠在老魁叔怀里。
“诚哥儿啊,能行吗?”老魁叔已经品咂出滋味来,有了猜测。
“尽人事,听天命吧,老魁叔,我累了,先睡一会儿,天亮前叫醒我。”张诚很疲惫了。这件事劳心费力,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这个匈奴部落和其它匈奴人的部落争斗,没有任何胜算。这才冒着遇到秦军的危险,南下来劫掠。
张村是个不大的村子,在突然袭击之下,这个部落能勉强吃下张村。吃下张村,这个部落就会扩张几百口人,实力就会大增。
但是更大的村落,这个匈奴部落就没有把握吃掉它。
匈奴人隐藏在这片山林里好几天,从远处对张村做了了望侦查,甚至研究了作战方案,这才一举突袭成功。这个过程中的损失比预想的要小。虽然张村也死了几个老人,虽然匈奴人也死了一个勇士,但是这是战争,这损失已经小得多了。
匈奴人选择了一条隐蔽的、曲折的路线,完全绕开秦军的驻军、哨卡,悄悄的从山林中撤离出去。不得不说,他们保持着高度警惕。有人说匈奴人是天生的战士,那是因为他们生来就要不停的争斗,但是这种“天生的战士”,始终被秦、赵、燕国的军队克制,很难南下称雄,那是不是说秦赵燕国的人更是天生的战士呢?
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很简单。他们远比农耕的村落更加贫穷,没有住屋、不停迁徙,所以也很难真正存积下财产,也大概是如此,他们对一切财产的利用,就达到了极致,每一样东西在他们手里都有非常丰富的用途。
村民们家里的衣服被匈奴人迅速的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村民们的粮食迅速的被匈奴人分发到了每一户手中。
村民们家里的陶罐、陶盆,都被瓜分一空。
村民们用来御寒的羊皮,也成了匈奴人帐篷的一部分。村民们的羊,被混到匈奴人的羊群中,很快就不分彼此了。
村民们的鸡,则在第一时间就被吃掉了。
村民的女人和孩子,被分配到各个帐篷中,帮助生火做饭。村民中的男丁,则被要求去做重体力的工作,搬运物资负重行军。
走的慢的、手脚不够麻利的,就会一鞭子一棒子砸下来,头破血流。或者被嘲笑辱骂是废物,村民敢怒不敢言。孩子和女人都被旁边的人捂了嘴巴,避免发出哭喊声。匈奴人特别要求,禁止哭叫。“娃儿哭了怎么办?”“死人是不会哭的。”头领回答。
春季里,就下起了雨,道路泥泞难行,每走一步都好像是走进地狱。
张诚跟在老魁叔旁边,扶着老魁叔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叔,他们会把我们怎么样?”
“也不会怎么样,最坏的就是去部落里当奴隶,男人去跟他们赶牲口,女人给他们生孩子。但是也许过些年,你熟悉了部落的生活,也就变成一个匈奴人了。草原的部落需要很多人口,他们自己生不出来或者没有那么多人,就从外面掳掠。”老魁叔低声说。久在边疆,久居行伍,老魁叔对草原部落的情况多少了解一些。
夜色将近的时候,队伍停了下来,就地安营扎寨。但是所有人的衣服都是湿漉漉的,春夜寒冷,秦人们冻得瑟瑟发抖,匈奴人却有帐篷。
“头领叔叔,我们自己生个火取暖,也烘烤一下衣服可以吗?”张诚走到头领不远处,很恭敬的问。
“不要太大的火堆,但是这天气到处都是湿的,你拿什么取火?”
张诚点点头。跑过去告诉老魁叔,说可以起火,路边看到还有一些暴露地面的煤块,取过来想办法生个火呗。
老魁叔想了想,觉得可行就让妇人孩子到路边捡拾煤块。张诚在路边的散落的树叶下面,找到一些半干不干的树叶和干草,小心的聚拢。折一根树枝,从自己怀里撕下一条干燥的衣服缠在树枝上,又去匈奴女人那里要了一小块羊油,涂抹在破布条上,在匈奴人的火种上点着,然后举着这个小小的火把点着了自己的那些干草,再小心的把煤块放上去。小心的用半干的草叶去维持这火堆的燃烧。慢慢的,这些煤块居然就着起火来。
张诚长吁一口气。村民们围拢到火堆旁,慢慢烘烤着冻得冰凉的双手。
女人们带来更多的煤块,火堆越来越大。火旺起来以后,张诚和村长安排人把煤块分成两个堆,间隔几十米,男女和孩子都分开,分别烘烤自己。隔得远了,男女渐渐脱下衣服,用树枝挑起来在火堆旁烘烤衣服,渐渐的烘干。
匈奴人头领冷冷的看着张诚和村民的行动。一会儿叫过张诚来:这是什么?
“煤块儿,这是煤,头领叔叔。我们用它点火、煮饭、烤肉、取暖。这样雨天就干燥,冬天也不冷了。几块煤就能顶好多柴火!”张诚很殷勤的介绍着煤块的用途。
不远处,秦人也用树枝穿起干粮,在煤堆的火上面烘烤,空气中传来食物的香气,很吸引人。
“滚开滚开”头领带着几个壮汉,把村民们赶离火堆,衣衫不整的妇人们发出一阵尖叫。
匈奴人聚拢在火堆旁边,烘烤着肉和食物,也烘烤起自己的衣服,空气中飘散着匈奴人的臭气。
张诚在附近多找到几块煤,去求乞匈奴人给自己一块燃烧的煤块当做火种,匈奴人并没有拒绝。
于是秦人们在不远处,另外又生起几个小火堆。
有火的世界真好啊,真温暖啊。张诚煨在母亲的怀里,看着跳动的火苗,不知不觉哼起了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歌声轻微,此时此刻,张诚觉得这一生过得是真不容易,母亲把自己这个遗腹子生下来,饥一顿饱一顿的养大,很多次看到母亲把稠粥推给自己,她自己只喝一口清可照人的米汤,幼年的张诚很感动,却不敢言声,只会低着头把自己眼前的稠粥舔的干干净净。
煨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想想自己还要经历这么一遭,被掳去匈奴部落当奴隶,自己和母亲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自己已经四岁多快五岁了,自己是个男人,要保护这个母亲。
隔了这么远,闻不到匈奴人身上的臭气了,但是肉香却飘散过来,好馋啊!
匈奴人们在火堆下声音都快活了起来,而秦人们这里却全是悲苦。
夜色更深,匈奴人纷纷回到帐篷里睡觉,留下几个岗哨在这里看守睡在露天里的秦人。
“头领叔叔,要不要在帐篷里也生一个火盆,这样睡觉更暖和?”在头领要离开火堆的时候,张诚抬起头来说。
“怎么弄?不会把帐篷点着吗?”
“很容易,咱们不是有陶盆吗?把煤块放到陶盆里,带到帐篷里,就不会点着别的东西了,一盆火能用一晚上呢。”张诚咧嘴笑起来。
“那你去给我弄一盆火来!”
张诚去要了陶盆,屁颠屁颠的用树枝夹了一些煤块在火盆里,在燃烧的煤块上再堆了很多细碎的小块。火焰在煤块间跳动,好像有生命的精灵。张诚端着这个火盆去头领的帐篷,把火盆放在帐篷正中,抬起头四下看看,匈奴人的帐篷其实很简陋,没有门窗,入口处是一块皮子做的活门。
“把这个皮子放下来,别让热气出去,也别让蚊虫进来,很舒服的。”张诚说着随手放下帐篷口的皮子。
“嗯,头领看着张诚如此小意,很是满意。”在温暖的火盆旁边躺下。
看到头领带了火盆,更多的人也拿了陶盆过来找张诚做火盆。张诚就指挥孩子们去帮忙制作火盆,指导他们怎么把煤块堆起来,确保火盆能烧一整晚。
一户户的匈奴人,平生得到了最温暖的一个梦乡。
累的筋疲力尽的张诚,回到火堆旁,看了一下母亲还安好,打个招呼,就去了男人那一堆,坐在老魁叔身边,靠在老魁叔怀里。
“诚哥儿啊,能行吗?”老魁叔已经品咂出滋味来,有了猜测。
“尽人事,听天命吧,老魁叔,我累了,先睡一会儿,天亮前叫醒我。”张诚很疲惫了。这件事劳心费力,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是极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