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 第66章 学术通信和欧氏几何
热门推荐:
土着七零!我沉迷学习被国家盯上
我能吸收游戏人物的能力
穿越民国之烽火远征
女尊之锦鲤遇喜
一个凶手也别跑,她有共情超能力
关于我的邻居是个精神小妹这件事
朱家父子的小秘书
好好宠自己
娇气包被读心后,成了全员团宠
“张苍先生,我学会写字了。”
“之前您发来的文稿,我们已经讨论的很详细了。我在这面开设了一个学堂,教授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算术,如果您同意,我想将这些文稿编辑成一本书,用来教授这面的孩子们。”
在下面,张诚列下了“算术”、“初等数学”两本书的目录。
给欧冶子渊的信件,是另外的内容:
“欧冶先生最近几年和我通信中所写的习题,已经是一种全新的学问了,这一门学问能够测知万物的关系和尺度,我愿意称之为几何学。先生所做的题目,我已分类编辑,成为以下条目,我想将这些内容编纂成书,供张村这面的幼童学习。欧冶先生在这一学术上成就最高,将这一学术完善发扬,我愿意称之为欧氏几何,或欧冶子渊几何学,令后人永远记得先生的成就。”写到这里,张诚嘴边露出一抹笑容,欧氏几何就这样轻轻松松的冠到了大秦人的头上。继续写下去:
“我们村上的木匠现在使用一种称之为刨子的工具,可以推平木板,使之变得光滑。
我们村上使用了一种全新的炼铁方式,我们将煤烧制成叫做焦炭的东西,用来做炼铁的燃料。我们改造了炼铁炉,比在寺工铁作坊里看到的更高,在高炉旁边用砖砌了台子,可以从高炉上方投料进去。在高炉底部有风箱,推拉风箱就有更多的风吹进高炉,看起来火更旺。高炉的铁最后是融化的铁水,这些铁水可以直接用模范浇筑成各种铁器,看起来效果更好。而产量也明显更高了。我们这里只有4座高炉,一个月可以产出3000斤铁。
焦炭的制作是这样进行的。
高炉的图样是这样的。
风箱的图样是这样的。”
在白色的麻布上,张诚用毛笔描绘出风箱、高炉和焦炭窑和刨子的结构图。这些图示和这个时代的绘图完全不一样,都是剖面图。但是相信欧冶子渊这样的大家,能看懂。
虽然有蒙恬笔,但是张诚的大部分书信和草稿都是用竹管切削的一只竹笔写成的。用小刀切削笔尖,蘸了墨汁,在素绢上书写,没有隶书蚕头燕尾的修饰,横平竖直直来直去,好处是书写迅速方便,竹笔自己就可以随意取材制作,也很便宜。现下小学的学童们也都流行自己制作竹笔来书写。
“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种比绢帛更好的书写工具。我听游商说在某个地方,有人用麻和树皮浸泡沤烂,取其汁液,摊在竹帘上,干燥后就成为一种叫做纸张的东西。这种纸张比丝绢更平整,可以做得很大张。而且因为使用的是麻和树皮,所以极为廉价。这种纸适合书写……不知道在哪里能得到……”
不久之后,张诚收到了来自欧冶子渊的回信。回信是在纸张上写的。这种纸张颜色晦暗,很粗糙。但是欧冶子渊在上面写的字清晰可辨。欧冶子渊说明自己让工匠如何制作这种纸张,并且称这种纸张确实如张诚所说,适合书写,但是因为色泽晦暗,表面粗糙,很容易碎裂,浸泡水以后很容易朽坏。并不如张诚所说那么好。不适合用作文书写作。更不能用在正式文件和档案方面。
欧冶子渊更是提出,几何学的名字很好,但是所有几何推演,其实是建立在张诚最初提到的5项公理和若干逻辑之上的,因此应该称为张氏几何更好……
张诚的回信提出,如果造纸的材料处理的更细致一些,如果在制作的时候使用石灰来漂洗,是不是纸张的颜色能更白一些?至于几何学的命名,张诚以为,几项公理并非是什么了不起的发现,几何推理的方法也是欧冶子渊、自己和张苍三个人共同努力的发现,而几何学所涉及到的所有习题和研究方向,几乎都是欧冶子渊自己完成,或者带着墨家弟子完成,因此仍然名为欧氏几何为宜。
这些交流断断续续,每一封信都不一定有确定的主题,但是所涉及的方向却很广。很多想法都具有某种实际操作的可能,却又没有给出具体的过程和步骤。这些东拉西扯的书信,像是一个个点子。
张诚并不介意自己的知识在这个时代最终由谁来发展。他并没有将自己头脑中知识当做是一个私有的宝山,只能自己从中获利的念头,对他来说,这些知识所代表的方向,由谁发展,都是这个时代的财富。更多的人能够进入这一领域,最终都会让这个时代过得更美好一些,就够了。
张诚手中当然有一些产业、一些生意。但是生意归生意,知识归知识,两件事并不必然关联。对自己手中这些生意的保护,更多是在法律层面、管理体系方面的保护。包括独轮车,也包括泥叫儿。
张诚觉得,如果一切都靠自己在张村来探索实践,确实过于显眼。如果能通过这种书信交流,推动欧冶子渊和张苍在咸阳把数学、几何学和一些基础工业工艺发展起来,能有效分散这种显眼,另外,就是咸阳的寺工有大量的作坊、匠师,在人力方面显然具有优势,而且这些匠师动手能力很强,能力很强,一些想法由咸阳的匠师们来实现,显然效率更高。这就相当于自己在咸阳设置了一个研究院。虽然这个研究院属于大秦、属于嬴政,但是自己能够通过书信对这个研究院进行影响,最终受惠的其实就是自己和张村。
欧冶子渊下一次的书信里,夹带了一种色泽洁白的纸张。这纸张有非常美丽的纹理。在书信中,欧冶子渊说,这并非麻和树皮所制,而是让蚕吐丝在平面上,蚕丝形成的纸张。这种纸张具有张诚所希望的洁白、平整、坚韧、耐用和易于书写的特点,似乎可以大行。
张诚试用了这种纸张,果然极适合书写,但是蚕丝纸成本高昂,产量受限,生产效率低下,一年只能用几天时间生产。张诚在回信中说明自己的看法,坚持认为如果可能,仍然应该以草木纤维为原料生产纸张,不够白、不够耐用的问题可以克服和忍受,但是想一想如果能生产出便宜的纸张,数百卷竹简的内容可以写在一尺见方的本子中,阅读和携带都更加方便,也易于学术的流传。另一方面,如果有了便宜的纸张,更多人都可以写字和阅读,功德利在千秋。
欧冶子渊先前送了一些麻纸的样品,张诚就在张村安排几个相熟的孩子,参考欧冶子渊的方法来制作纸张,在欧冶子渊的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改善。和欧冶子渊的纸样具有实验性质不同,张村的纸张要精细、洁白的多。纸张的尺寸取决于晾晒纸张的竹帘的大小。趁着纸张定型,半干半湿的时候,把这种纸张贴合在平坦的墙面上晾干,就可以得到适合书写使用的纸张。张诚在下一封信的时候,特别用了一张很大的纸,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和绘满了图样,描述了自己在张村仿照欧纸工艺的过程和改善的内容。最后把这张纸折叠起来,放在一个信封中,信封口用一块黄泥压住,盖上诚记的印章做了泥封。随信还附送了一整张空白的纸张作为样品。
张诚等待这张纸给欧冶子渊带来的惊讶。
“之前您发来的文稿,我们已经讨论的很详细了。我在这面开设了一个学堂,教授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算术,如果您同意,我想将这些文稿编辑成一本书,用来教授这面的孩子们。”
在下面,张诚列下了“算术”、“初等数学”两本书的目录。
给欧冶子渊的信件,是另外的内容:
“欧冶先生最近几年和我通信中所写的习题,已经是一种全新的学问了,这一门学问能够测知万物的关系和尺度,我愿意称之为几何学。先生所做的题目,我已分类编辑,成为以下条目,我想将这些内容编纂成书,供张村这面的幼童学习。欧冶先生在这一学术上成就最高,将这一学术完善发扬,我愿意称之为欧氏几何,或欧冶子渊几何学,令后人永远记得先生的成就。”写到这里,张诚嘴边露出一抹笑容,欧氏几何就这样轻轻松松的冠到了大秦人的头上。继续写下去:
“我们村上的木匠现在使用一种称之为刨子的工具,可以推平木板,使之变得光滑。
我们村上使用了一种全新的炼铁方式,我们将煤烧制成叫做焦炭的东西,用来做炼铁的燃料。我们改造了炼铁炉,比在寺工铁作坊里看到的更高,在高炉旁边用砖砌了台子,可以从高炉上方投料进去。在高炉底部有风箱,推拉风箱就有更多的风吹进高炉,看起来火更旺。高炉的铁最后是融化的铁水,这些铁水可以直接用模范浇筑成各种铁器,看起来效果更好。而产量也明显更高了。我们这里只有4座高炉,一个月可以产出3000斤铁。
焦炭的制作是这样进行的。
高炉的图样是这样的。
风箱的图样是这样的。”
在白色的麻布上,张诚用毛笔描绘出风箱、高炉和焦炭窑和刨子的结构图。这些图示和这个时代的绘图完全不一样,都是剖面图。但是相信欧冶子渊这样的大家,能看懂。
虽然有蒙恬笔,但是张诚的大部分书信和草稿都是用竹管切削的一只竹笔写成的。用小刀切削笔尖,蘸了墨汁,在素绢上书写,没有隶书蚕头燕尾的修饰,横平竖直直来直去,好处是书写迅速方便,竹笔自己就可以随意取材制作,也很便宜。现下小学的学童们也都流行自己制作竹笔来书写。
“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种比绢帛更好的书写工具。我听游商说在某个地方,有人用麻和树皮浸泡沤烂,取其汁液,摊在竹帘上,干燥后就成为一种叫做纸张的东西。这种纸张比丝绢更平整,可以做得很大张。而且因为使用的是麻和树皮,所以极为廉价。这种纸适合书写……不知道在哪里能得到……”
不久之后,张诚收到了来自欧冶子渊的回信。回信是在纸张上写的。这种纸张颜色晦暗,很粗糙。但是欧冶子渊在上面写的字清晰可辨。欧冶子渊说明自己让工匠如何制作这种纸张,并且称这种纸张确实如张诚所说,适合书写,但是因为色泽晦暗,表面粗糙,很容易碎裂,浸泡水以后很容易朽坏。并不如张诚所说那么好。不适合用作文书写作。更不能用在正式文件和档案方面。
欧冶子渊更是提出,几何学的名字很好,但是所有几何推演,其实是建立在张诚最初提到的5项公理和若干逻辑之上的,因此应该称为张氏几何更好……
张诚的回信提出,如果造纸的材料处理的更细致一些,如果在制作的时候使用石灰来漂洗,是不是纸张的颜色能更白一些?至于几何学的命名,张诚以为,几项公理并非是什么了不起的发现,几何推理的方法也是欧冶子渊、自己和张苍三个人共同努力的发现,而几何学所涉及到的所有习题和研究方向,几乎都是欧冶子渊自己完成,或者带着墨家弟子完成,因此仍然名为欧氏几何为宜。
这些交流断断续续,每一封信都不一定有确定的主题,但是所涉及的方向却很广。很多想法都具有某种实际操作的可能,却又没有给出具体的过程和步骤。这些东拉西扯的书信,像是一个个点子。
张诚并不介意自己的知识在这个时代最终由谁来发展。他并没有将自己头脑中知识当做是一个私有的宝山,只能自己从中获利的念头,对他来说,这些知识所代表的方向,由谁发展,都是这个时代的财富。更多的人能够进入这一领域,最终都会让这个时代过得更美好一些,就够了。
张诚手中当然有一些产业、一些生意。但是生意归生意,知识归知识,两件事并不必然关联。对自己手中这些生意的保护,更多是在法律层面、管理体系方面的保护。包括独轮车,也包括泥叫儿。
张诚觉得,如果一切都靠自己在张村来探索实践,确实过于显眼。如果能通过这种书信交流,推动欧冶子渊和张苍在咸阳把数学、几何学和一些基础工业工艺发展起来,能有效分散这种显眼,另外,就是咸阳的寺工有大量的作坊、匠师,在人力方面显然具有优势,而且这些匠师动手能力很强,能力很强,一些想法由咸阳的匠师们来实现,显然效率更高。这就相当于自己在咸阳设置了一个研究院。虽然这个研究院属于大秦、属于嬴政,但是自己能够通过书信对这个研究院进行影响,最终受惠的其实就是自己和张村。
欧冶子渊下一次的书信里,夹带了一种色泽洁白的纸张。这纸张有非常美丽的纹理。在书信中,欧冶子渊说,这并非麻和树皮所制,而是让蚕吐丝在平面上,蚕丝形成的纸张。这种纸张具有张诚所希望的洁白、平整、坚韧、耐用和易于书写的特点,似乎可以大行。
张诚试用了这种纸张,果然极适合书写,但是蚕丝纸成本高昂,产量受限,生产效率低下,一年只能用几天时间生产。张诚在回信中说明自己的看法,坚持认为如果可能,仍然应该以草木纤维为原料生产纸张,不够白、不够耐用的问题可以克服和忍受,但是想一想如果能生产出便宜的纸张,数百卷竹简的内容可以写在一尺见方的本子中,阅读和携带都更加方便,也易于学术的流传。另一方面,如果有了便宜的纸张,更多人都可以写字和阅读,功德利在千秋。
欧冶子渊先前送了一些麻纸的样品,张诚就在张村安排几个相熟的孩子,参考欧冶子渊的方法来制作纸张,在欧冶子渊的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改善。和欧冶子渊的纸样具有实验性质不同,张村的纸张要精细、洁白的多。纸张的尺寸取决于晾晒纸张的竹帘的大小。趁着纸张定型,半干半湿的时候,把这种纸张贴合在平坦的墙面上晾干,就可以得到适合书写使用的纸张。张诚在下一封信的时候,特别用了一张很大的纸,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和绘满了图样,描述了自己在张村仿照欧纸工艺的过程和改善的内容。最后把这张纸折叠起来,放在一个信封中,信封口用一块黄泥压住,盖上诚记的印章做了泥封。随信还附送了一整张空白的纸张作为样品。
张诚等待这张纸给欧冶子渊带来的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