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唐:我的规矩就是规矩 > 第131章 早朝争议再起

大唐:我的规矩就是规矩 第131章 早朝争议再起

    长孙无忌嘴角轻扬,含笑道:“既然殿下心中早有丘壑,微臣便安然坐候,静观这一出精彩纷呈的大戏了。”

    李夜闻言,笑容温暖如春日阳光,轻轻颔首以示应允。

    晨钟悠扬,回荡于紫禁城上空,宣告着早朝的序幕缓缓拉开。

    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阶下群臣,语气中带着几分玩味:

    “咦,今日朝堂之上,何以显得如此清冷,

    诸位爱卿似乎缺席了不少,莫非朝中又有何变故不成?”

    话音未落,东方宇挺身而出,步伐坚定,声如洪钟:

    “启禀陛下,今日缺席之官员,皆因牵涉长安市集摊位收费一事,这些人皆是此案之受益者。

    微臣已下令锦衣卫,将他们请至诏狱,以待详查。此乃微臣之安排,望陛下明鉴。”

    李世民怒意勃发,声音中带着难以遏制的怒意:

    “竟未料到,区区一案,竟能牵扯出如此众多的朝臣,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这便是朕的大唐吗?朝堂之上,竟是知法犯法之徒的温床,

    如此之人,又何谈治理国家,统御万民?朕心中之失望,难以言表!”

    他的愤怒如同狂风骤雨,席卷了整个大殿,令在场官员无不低头屏息,大气也不敢喘。

    就在这气氛凝重至极之时,刑部尚书李为挺身而出,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

    “陛下,此案波及官员之广,实属罕见,其可信度自是大打折扣。

    且今晨早朝前,宫门外已是跪满了喊冤之人,此情此景,臣以为……”

    话语至此,李为微微一顿,似乎在斟酌着接下来的言辞,

    整个大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等待着他接下来的话语。

    李世民瞧着他那吞吞吐吐的模样,心中不禁泛起一阵腻烦,索性直言不讳道:“有何事,但说无妨!”

    李为面露难色,嗫嚅道:“陛下,微臣斗胆揣测,或有宵小之徒,假借锦衣卫之名,行排除异己、构陷朝臣之实。

    微臣恳请陛下,将此案所有卷宗悉数移交刑部,以示公正,令其秉公彻查!”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李夜见状,挺身而出,目光如炬地望向李为,语带锋芒道:

    “如今锦衣卫皆归属本王麾下,李大人此言,莫非是在暗指本王欲行清除异己之举?”言罢,他目光炯炯,直视着李为,等待对方的回应。

    李为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李夜身上,语气中带着几分谨慎与坚决:

    “微臣虽不敢轻易揣测,但此案诸多疑点,实难令人信服。

    微臣所言,皆为肺腑之语。”

    李夜闻言,目光一转,径直向东方宇问道:“东方指挥使,本王欲知,此案目前是否已水落石出?”

    东方宇闻言,从袖中抽出一份奏折,恭敬呈上:

    “启禀陛下,楚王殿下,微臣已于昨日将此案彻底查清,

    每位涉事官员所得不义之财,皆已详细记录在案,无一遗漏。”

    此时,张阿难缓缓步下台阶,从东方宇手中接过那份沉甸甸的奏折,轻轻转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轻轻翻动着手中的奏折,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怒火:

    “真是岂有此理!传朕旨意,即刻抄没其家财,难道大唐赐予你们的俸禄,还不足以滋养一家老小?

    竟还胆敢贪图百姓的血汗钱,且数额之大,令人发指!

    试想,又有多少无辜百姓正饱受这等盘剥之苦?

    朕原以为,京师长安乃是一片净土,未曾想竟也滋生了这等贪腐之事,

    那么整个大唐的广袤土地上,又该有多少类似的悲剧在悄然上演?

    看来,朕设立锦衣卫之举,确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这时,工部侍郎王瑰挺身而出,双手恭谨地抱拳道:

    “陛下息怒,目前所揭露之种种,皆出自锦衣卫之单独呈报,

    个中详情尚需审慎核查,以免有误判之虞,还请陛下明察。”

    他的话语甫一落地,便如同春风拂过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引来一众官员纷纷表态支持,

    而这些官员,无一不是出身于那显赫的五姓七望之家。

    此情此景,即便是英明如李世民,也不免露出了几分踌躇之色。

    这时,李夜挺身而出,言辞爽利,宛如利剑出鞘:

    “此事不难,只需将锦衣卫详实记录的每位官员所得财物的数目,一一公之于众。

    我们可将这些账目张贴于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坊市、每条街巷的百姓都能亲眼目睹。

    再让百姓们自己动手,细细核算,看看这些数目与他们所知的官员上缴之财是否大致吻合。

    如此,既还了官员一个清白,又让百姓们有了参与审视官员的机会,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也算是给百姓们的一份特殊‘礼物’,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审官之权,亦在他们手中。”

    此言甫毕,礼部尚书卢照邻当即接口,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若任由百姓审判官员,那岂不是兵可擅权于将,天下岂不大乱?”

    言罢,他目光炯炯,似在静待反驳。

    李夜闻言,嘴角勾起一抹讥诮,轻笑一声道:

    “呵呵,卢大人此言差矣,勿要轻易混淆视听。

    朝廷官员都是出身百姓,又怎能断言百姓无权审判?这与兵将岂能相提并论?

    再者,百姓之眼,犹如明镜高悬,好官恶吏,一目了然,恰可借此监督百官,有何不可?”

    他言辞犀利,逻辑清晰,一番话下来,竟是让在场众人皆是一愣。

    李世民闻言,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楚王之策,确是良谋。

    让百姓成为官员的监督者与选择者,以此作为衡量官德政绩的一把尺子,既新颖又实用。

    无忌,身为吏部尚书,朕意将此良策融入每年的官员考评体系之中,你意下如何?”

    长孙无忌闻听圣上点名,连忙上前一步,拱手行礼,声音沉稳有力:

    “臣遵旨,定当竭力推行,不负陛下厚望。”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目光转向东方宇,语气中带着几分期许:

    “东方爱卿,就依楚王殿下之见,将各类案件详情条理清晰地整理出来,

    张贴于长安城的大街小巷,让百姓心中有数,也让正义之光普照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