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唐:我的规矩就是规矩 > 第316章 太子治灾

大唐:我的规矩就是规矩 第316章 太子治灾

    李世民听闻李承乾之言,脸色霎时阴沉如水,怒声道:“简直是胡闹!

    你身为大唐太子,国家的未来之君,怎可轻率地谈论随意出行?

    你心中难道没有分寸吗?”李承乾被父皇的怒火震慑,顿时低下头,噤若寒蝉,连大气也不敢喘。

    这时,李夜在一旁轻轻推了推他,眼神中满含鼓励与慰藉。

    李承乾感受到这份来自兄弟的温暖力量,心中涌起一股勇气,

    他缓缓抬头,目光坚定地望向李世民,语声虽轻却坚定有力:

    “父皇,如今我大唐的子民正饱受苦难,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我身为大唐储君,又如何能心安理得地留在繁华的长安,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呢?

    况且,时下大唐的局势,您心中亦有数,高层之中,清廉者寥寥,

    那些本该用于安抚天灾、护佑苍生的物资,能有多少真正落入百姓之手?

    儿臣绝不容忍我的子民,命丧于那些贪婪无度的官吏之手!”

    李世民闻听李承乾这番言辞恳切的话语,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

    他未曾料到,昔日那个稚嫩的孩童,如今已能担当重任。

    略作沉思后,他缓缓开口:“此事,朕自会派遣钦差前往,监督落实,你便无需过多操劳了。”

    李承乾闻言,眼神坚定,再次恳求道:“父皇,您一直期望儿臣能够独当一面,支撑起这大唐的江山。

    可若儿臣连眼前这等民生疾苦都不能亲身参与解决,又谈何担当?

    儿臣恳请父皇,让儿臣也为此事尽一份力。”

    李世民敏锐地捕捉到了李承乾眸中那份不容动摇的坚决,他缓缓转首,目光落在了李夜身上。

    李夜毫不犹豫地跨前一步,声音沉稳而有力:“陛下,微臣以为,

    让太子殿下此行,实为展现我大唐皇室对万民深切关怀之良机。

    至于安危之事,陛下大可宽心。微臣将亲自调度麾下精锐,誓保太子殿下周全。

    他们皆是微臣一手栽培,战力不凡,足以保护太子殿下周全。”

    李世民闻言,陷入了沉思。安全层面,他自是毫无疑虑,

    深知李夜麾下将士之勇猛,丝毫不逊色于自己的玄甲军。

    然而,李承乾毕竟年幼,阅历尚浅,此行挑战重重,令他心中不免泛起涟漪。

    李夜窥见李世民心中那抹犹豫正悄然消散,便趁热打铁,轻声细语道:

    “陛下,此番实乃历练太子殿下的绝佳契机。

    至于救灾事务的细微之处,陛下大可委派一位朝中栋梁随行,而我亦会让东方伴其左右。

    如此一来,殿下行事之时,自有人从旁点拨,确保万无一失,稳妥前行。”

    李世民沉吟片刻,心中权衡利弊,终觉此计可行,遂果断言道:

    “既如此,承乾,此番你便随同前往,悉心学习,

    切记不可妄自尊大,轻易发号施令。朕会命克明一同前往,以资辅佐。”

    言罢,空气中似乎弥漫开一股沉稳而坚定的气息,预示着一段磨砺与成长之旅即将开启。

    李承乾听到李世民的旨意,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双眼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仿佛夜空中最亮的星辰。

    他连忙上前几步,跪拜在地,声音中满是喜悦与坚定:“儿臣遵旨,定不负父皇厚望!”

    说完,他抬头望向李世民,那份孩童般的纯真与即将肩负重任的决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复杂而动人的画面。

    李世民望着儿子那张洋溢着朝气与决心的脸庞,心中五味杂陈,

    轻轻叹了口气,那声叹息中既有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也有对未来未知挑战的隐忧。

    李夜看着李承乾那喜形于色的样子,心中既有欣慰也有忧虑,他知道李承乾要走的路还很长。

    他对着李承乾道:“殿下,既然已有令,那还需要尽快准备物资。”

    李世民听了这话,也点了点头,直接吩咐了下去:“即刻传令下去,

    调集粮草、药材等救灾必需品,务必在五日内准备妥当。”

    李世民命令一下,整个大唐都动了起来,国库里一堆堆的金银如流水般往外运送,用以采购救灾物资。

    街市上,商贾们纷纷响应,粮仓开启,一袋袋白米、小麦被装上马车;

    药铺里,伙计们忙碌地打包着各种药材,从人参到艾草,无一不备。

    而李夜也让麾下的将士们行动起来,他们或骑马疾驰于乡间小道,

    收集干草、木料以备搭建临时住所;或深入山林,采伐坚固木材制作运输工具。

    一时间,大唐上下一心,物资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向着长安收集而来。

    李夜眼神坚定,直接唤来苏烈,沉声道:“苏烈,你率三千卫士,

    即刻整备行装,此行责任重大,务必确保太子殿下安全无虞。”

    苏烈闻言,眉头一挑,眼中闪过坚毅之色,抱拳道:“遵命!将军放心,

    苏烈定以性命相护,不让太子殿下有丝毫闪失。”

    随后,苏烈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营帐,号令声此起彼伏,三千卫士迅速集结,

    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冽光芒,马蹄声如雷鸣,尘土飞扬。

    与此同时,李承乾在杜如晦的陪同下,正认真听取救灾细节,

    眉头紧锁,神情专注,仿佛已预见到即将面对的种种挑战。

    杜如晦也是看着李承乾长大的,所以一直都把他当成自己的后辈,

    所以在教育他时也是倾囊相授,不遗余力。

    此刻,他耐心地讲解着救灾的每一个步骤,手指轻轻敲打着案几,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教诲。

    他声音温和而有力,道:“救灾之事,首在民心。

    殿下需亲自下访,了解百姓疾苦,方能真正解决问题。

    再者,粮草分配需公平,药材使用需谨慎,切莫让奸人有机可乘。”

    说着,他缓缓站起身,走到李承乾身旁,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信任与期许。

    李承乾铺开一张巨大的羊皮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记着受灾区域。

    他手持毛笔,蘸满墨汁,在地图上仔细勾勒,规划着物资流向。

    每划一笔,他的眼神便凝重一分,仿佛在与灾情进行着无声的较量。

    杜如晦站在一旁,不时点头赞许,偶尔伸手一指,提出更细致的调整建议。

    两人身影在摇曳的烛光下显得格外专注,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有序的氛围。

    李承乾眉头紧锁,时而沉思,时而快速落笔,地图上的标记渐渐丰满起来,宛如一幅生动的救灾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