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锄头挖回1941:南泥湾种地 第153章 建造磨坊,自主磨面
“好主意!吴教员,这真是太好了!”听到要建磨坊,赵连长非常高兴,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人力从磨面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其他的生产建设中去了!”
“不过,吴教员,这建设磨坊,需要电力和机器设备,我们现在有这个条件吗?”李位担忧的问道。
“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们可以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发动群众,收集和制作石磨,继续发挥传统石磨的作用;
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材料和技术,制造一些简易的机械磨坊,例如利用水力驱动的水磨,或者利用畜力驱动的畜力磨。”
“好,吴教员,这个办法好!”
赵占魁走过来说道,“我们之前建造了几口水井,水资源还算够用,可以利用水力来驱动水磨;
“嗯,赵大叔说得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来建设我们的磨坊。”
“好,吴教员,我们都听您的,马上开始行动!”
在吴龙的带领下,南泥湾的军民们开始了紧张的磨坊建设工作。他们首先发动群众,收集和制作石磨。
“乡亲们,我们现在要建设磨坊,需要大量的石磨,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支持!”赵占魁在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
“好,我们都支持!”乡亲们纷纷响应,“我们家里都有石磨,我们都捐出来!”
“谢谢大家的支持!”赵占魁拱手致谢,
“另外,我们还需要一些有石匠手艺的乡亲们,帮助我们制作新的石磨。”
“我会打石头,我报名!” 、“我也会,我也报名!”
一时间,许多有石匠手艺的乡亲们都纷纷报名参加。
在群众的支持下,很快就收集和制作了一批石磨。
同时,吴龙也组织技术人员,开始了简易机械磨坊的研制工作。
“同志们,我们现在缺乏电力,也没有现代化的磨面设备,所以只能因地制宜,土法上马。”
吴龙对技术人员说道,“我的想法是,我们可以利用水力或者畜力来驱动磨坊。”
“吴教员,我们这里水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利用水力来驱动水磨。”一个技术人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好,那我们就先研制水磨!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一个有经验的老乡说道,“吴教员,我以前见过一种水磨,是用一个大水轮来带动磨盘转动的,我们可以借鉴一下那种水磨的结构。”
“好,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一个水磨的方案!”
在吴龙的指导下,技术人员们很快就设计出了一个水磨的方案。
他们利用当地的木材和石材,建造了一个简易的水磨房,并在水磨房里安装了一个大水轮。水轮通过传动装置,带动磨盘转动,将粮食磨成面粉。
“吴教员,您看,这是我们研制的水磨,您给看看能不能用?”一个技术人员指着刚刚建成的水磨说道。
吴龙仔细地观察着水磨的结构和运行情况,满意地点点头:
“好,现在我们就来试运行一下,看看效果怎么样。”
技术人员把一些谷物倒入磨盘中,然后开动水轮。
只见水轮在水流的冲击下,开始缓缓转动,带动磨盘也跟着转动起来。谷物在磨盘的碾压下,逐渐被磨成了面粉。
“吴教员,您快看,出粉了!出粉了!”一个战士兴奋地喊道。
“好,太好了!我们的水磨研制成功了!”战士们和老乡们都欢呼起来。
“这下,我们磨面就不用愁了!”
“是啊,这水磨可比我们以前用的那些石磨效率高多了!”
除了水磨之外,吴龙还组织技术人员研制了一种利用畜力驱动的畜力磨。
这种畜力磨,可以用骡马等牲畜来拉动磨盘转动,也大大提高了磨面的效率。
“吴教员,您真是太厉害了,什么难题到您手里都能解决!”李位佩服地说道。
“哈哈,这都是大家的功劳,现在磨坊已经建成了,接下来,就要组织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让更多人掌握磨坊操作和维护技术。”
“好,吴教员,这事就交给我吧!”
赵占魁当仁不让的说道,“我以前也开过磨坊,对这方面比较熟悉。”
“好,赵大叔,那就辛苦您了!”
在赵占魁的带领下,一批批的磨坊工人很快就培训了出来,他们掌握了石磨和简易机械磨坊的操作和维护技术,成为了南泥湾粮食加工的骨干力量。
“同志们,乡亲们,我们的磨坊已经建成了,从今天起,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磨坊来磨面了!”
在磨坊的落成典礼上,吴龙激动地说道,“这是我们南泥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边区的一件喜事!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为磨面发愁了!”
“好!再也不用为磨面发愁了!”战士们和老乡们都欢呼起来。
一座座磨坊,像雨后春笋般在南泥湾各地建立起来。
石磨的转动声,水磨的哗哗声,汇成了一曲欢快的交响乐,在南泥湾的山谷中回荡。
磨坊的建成,让南泥湾的粮食加工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一时间,磨坊成为了南泥湾最繁忙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的粮食在这里被加工成面粉,源源不断供应给各个部队、机关和生产队。
清晨,天刚蒙蒙亮,磨坊里就已经热闹起来了。
战士们和老乡们推着装满粮食的小推车,拉着驮着粮食的骡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
“老乡,您这麦子真不错,颗颗饱满,一定能磨出好面!”负责接收粮食的战士一边检查着粮食的质量,一边说道。
“哈哈,这都是托了吴教员的福啊,用了新式种地法,打了新式农具,这粮食产量啊,一年比一年高!”
在磨坊里,石磨的转动声、水磨的哗哗声、还有人们的吆喝声、说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欢快的劳动交响乐。
“一二三,推磨喽!”几个身强力壮的战士推动着石磨,将一勺勺金黄的麦粒倒入磨眼中。
石磨缓缓转动,麦粒在磨盘的碾压下,变成了细细的面粉,从磨盘的缝隙中流淌出来,散发着诱人的麦香。
“这石磨虽然原始,但磨出来的面粉,味道就是香!”一个负责磨面的老乡忍不住赞叹,
“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人力从磨面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其他的生产建设中去了!”
“不过,吴教员,这建设磨坊,需要电力和机器设备,我们现在有这个条件吗?”李位担忧的问道。
“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们可以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发动群众,收集和制作石磨,继续发挥传统石磨的作用;
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材料和技术,制造一些简易的机械磨坊,例如利用水力驱动的水磨,或者利用畜力驱动的畜力磨。”
“好,吴教员,这个办法好!”
赵占魁走过来说道,“我们之前建造了几口水井,水资源还算够用,可以利用水力来驱动水磨;
“嗯,赵大叔说得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来建设我们的磨坊。”
“好,吴教员,我们都听您的,马上开始行动!”
在吴龙的带领下,南泥湾的军民们开始了紧张的磨坊建设工作。他们首先发动群众,收集和制作石磨。
“乡亲们,我们现在要建设磨坊,需要大量的石磨,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支持!”赵占魁在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
“好,我们都支持!”乡亲们纷纷响应,“我们家里都有石磨,我们都捐出来!”
“谢谢大家的支持!”赵占魁拱手致谢,
“另外,我们还需要一些有石匠手艺的乡亲们,帮助我们制作新的石磨。”
“我会打石头,我报名!” 、“我也会,我也报名!”
一时间,许多有石匠手艺的乡亲们都纷纷报名参加。
在群众的支持下,很快就收集和制作了一批石磨。
同时,吴龙也组织技术人员,开始了简易机械磨坊的研制工作。
“同志们,我们现在缺乏电力,也没有现代化的磨面设备,所以只能因地制宜,土法上马。”
吴龙对技术人员说道,“我的想法是,我们可以利用水力或者畜力来驱动磨坊。”
“吴教员,我们这里水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利用水力来驱动水磨。”一个技术人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好,那我们就先研制水磨!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一个有经验的老乡说道,“吴教员,我以前见过一种水磨,是用一个大水轮来带动磨盘转动的,我们可以借鉴一下那种水磨的结构。”
“好,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一个水磨的方案!”
在吴龙的指导下,技术人员们很快就设计出了一个水磨的方案。
他们利用当地的木材和石材,建造了一个简易的水磨房,并在水磨房里安装了一个大水轮。水轮通过传动装置,带动磨盘转动,将粮食磨成面粉。
“吴教员,您看,这是我们研制的水磨,您给看看能不能用?”一个技术人员指着刚刚建成的水磨说道。
吴龙仔细地观察着水磨的结构和运行情况,满意地点点头:
“好,现在我们就来试运行一下,看看效果怎么样。”
技术人员把一些谷物倒入磨盘中,然后开动水轮。
只见水轮在水流的冲击下,开始缓缓转动,带动磨盘也跟着转动起来。谷物在磨盘的碾压下,逐渐被磨成了面粉。
“吴教员,您快看,出粉了!出粉了!”一个战士兴奋地喊道。
“好,太好了!我们的水磨研制成功了!”战士们和老乡们都欢呼起来。
“这下,我们磨面就不用愁了!”
“是啊,这水磨可比我们以前用的那些石磨效率高多了!”
除了水磨之外,吴龙还组织技术人员研制了一种利用畜力驱动的畜力磨。
这种畜力磨,可以用骡马等牲畜来拉动磨盘转动,也大大提高了磨面的效率。
“吴教员,您真是太厉害了,什么难题到您手里都能解决!”李位佩服地说道。
“哈哈,这都是大家的功劳,现在磨坊已经建成了,接下来,就要组织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让更多人掌握磨坊操作和维护技术。”
“好,吴教员,这事就交给我吧!”
赵占魁当仁不让的说道,“我以前也开过磨坊,对这方面比较熟悉。”
“好,赵大叔,那就辛苦您了!”
在赵占魁的带领下,一批批的磨坊工人很快就培训了出来,他们掌握了石磨和简易机械磨坊的操作和维护技术,成为了南泥湾粮食加工的骨干力量。
“同志们,乡亲们,我们的磨坊已经建成了,从今天起,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磨坊来磨面了!”
在磨坊的落成典礼上,吴龙激动地说道,“这是我们南泥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边区的一件喜事!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为磨面发愁了!”
“好!再也不用为磨面发愁了!”战士们和老乡们都欢呼起来。
一座座磨坊,像雨后春笋般在南泥湾各地建立起来。
石磨的转动声,水磨的哗哗声,汇成了一曲欢快的交响乐,在南泥湾的山谷中回荡。
磨坊的建成,让南泥湾的粮食加工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一时间,磨坊成为了南泥湾最繁忙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的粮食在这里被加工成面粉,源源不断供应给各个部队、机关和生产队。
清晨,天刚蒙蒙亮,磨坊里就已经热闹起来了。
战士们和老乡们推着装满粮食的小推车,拉着驮着粮食的骡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
“老乡,您这麦子真不错,颗颗饱满,一定能磨出好面!”负责接收粮食的战士一边检查着粮食的质量,一边说道。
“哈哈,这都是托了吴教员的福啊,用了新式种地法,打了新式农具,这粮食产量啊,一年比一年高!”
在磨坊里,石磨的转动声、水磨的哗哗声、还有人们的吆喝声、说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欢快的劳动交响乐。
“一二三,推磨喽!”几个身强力壮的战士推动着石磨,将一勺勺金黄的麦粒倒入磨眼中。
石磨缓缓转动,麦粒在磨盘的碾压下,变成了细细的面粉,从磨盘的缝隙中流淌出来,散发着诱人的麦香。
“这石磨虽然原始,但磨出来的面粉,味道就是香!”一个负责磨面的老乡忍不住赞叹,
“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