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躺平赘婿,怎么封狼居胥了? 第80章 杜康
从康王府出来,刘善的脚步格外轻快。
今天收获不小,不只是新开书肆的事情,而且他还在长宁郡主面前刷了一波存在感。
他相信,以后只要偶尔在长宁郡主面前露个脸,保持良好关系,便能为自己在官场和商场上获得更多助力。
别的不说,至少今天回家就可以考虑组建护卫队的事情了。
尽管只有五个人,但只要这五人个个身手不凡,便足以应对绝大多数突发状况。
心里想着,刘善再次加快了脚步。
在长宁郡主那耽搁了不少时间,已经过了和张三约定的见面时间。
但他并不在意,反而觉得今日的延误颇为值得。
毕竟,与长宁郡主的交好,远比张三的一顿饭来得重要。
刘善前来赴宴,张三带着张铁男亲自迎出。
刘善歉意一笑,解释了迟到的原因。
张三丝毫不介意,他非常务实,只要能帮他解决酒楼的问题,别说多等半个时辰,就是多等一天,他也毫无怨言。
更何况他打听清楚了,刘善刚从康王府出来,据说与长宁郡主关系匪浅。
他豪爽地笑道:“贤侄能得郡主青睐,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张铁男在一旁点头附和,显然也对刘善的能力充满信心。
几人寒暄几句后,便直奔主题。
张三详细描述了酒楼的困境,希望刘善能出谋划策。
刘善沉思片刻,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听得张三连连点头,心中暗自庆幸儿子结识了这位贵人。
当然,刘善说的都只是表面上的建议,说白了就是“又大又空”,理论上完全正确,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
张三却也不傻,明白刘善的言外之意,便试探道:“不知贤侄是否愿意助我一臂之力?”
刘善闻言,脸色却变了,张三口中的“助一臂之力”显然把他放在了从属位置。
刘善微微一笑,婉言道:“张叔,我虽有心帮忙,但毕竟太过年轻,怕难以担此重任。”
张三听出弦外之音,忙改口道:“贤侄误会了,我是想请贤侄指点迷津,合股经营。”
刘善这才点头应允,“张叔若不嫌弃,我愿勉力一试。”
说完,他便详细阐述了破解酒楼困境的具体方法。
张三听得两眼冒光,心中暗叹,这些读书人果然和他们这些粗人不同,读书人不仅思路缜密,眼光独到,而且心都脏!
刘善说完良策,问道:“张叔,小侄可否凭借此计策,在酒楼中占一席之地?”
张三毫不犹豫地点头,心中已将刘善视为未来的合作伙伴。
刘善又问:“酒楼利润,六四分成如何?”
张三稍作思索,爽快应允:“可以,六四分成,我六你四,颇为合理。”
哪知刘善却摇头道:“张叔,错了,是我六你四。”
张三愣住,随即哈哈大笑,拍着刘善肩膀道:“贤侄真会开玩笑。”
刘善认真道:“张叔,此非戏言,我确信此方案能令酒楼起死回生,利润翻番。我六你四,实为公平。”
张三脸色微变,思忖片刻,缓缓道:“贤侄,仅凭两条良策,就想独占六成利润,未免太过。即便加上贤侄独家的高度数白酒,最多也只能五五分成。”
刘善爽快道:“那就依张叔所言,加上白酒,我们六四分成,我占六成。”
张三脸色一沉,“贤侄,我刚才说的是最多只能五五分成。”
刘善不急不躁,笑道:“张叔莫着急,如果酒楼的名字换成‘杯莫停’呢?”
张三愣住了,他参加了康王举办的平乐宴,自然知道“杯莫停”三字是何等的如雷贯耳。
他突然猛拍大腿,妙啊!
《将进酒》正是出自刘善之手,以“杯莫停”为名,不仅能吸引文人雅士,还能借康王之名,声震四方。
张三心中豁然开朗,连声赞叹:“贤侄高见,此名一出,酒楼必火!”
刘善微笑道:“不仅如此,此酒名曰‘杜康’,我会以此为题,写一篇四言诗,刻在酒楼,用以吸引文人墨客。”
张三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夸赞:“贤侄果然才高八斗,此计妙哉!‘杯莫停’配上‘杜康’诗,定能引得文人纷至沓来,酒楼生意兴隆指日可待。”
刘善笑问道:“如此,张叔可愿六四分成?”
张三连连点头,“愿意愿意,你六我四。”
他之所以答应得如此痛快,是因为刘善画饼画得好,不仅描绘了酒楼的美好前景,更让他幻想到了宾客如云、酒香四溢的繁华景象中。
当然,最重要的是,杜康酒口感醇厚,回味悠长,绝对会让文人墨客、商贾巨富、达官贵人流连忘返。
刘善心中暗喜,知道张三已被彻底说服。
这时,酒楼后厨开始陆续上菜,张三亲自为刘善斟满一杯杜康,举杯笑道:“贤侄,今日起,你我便是酒楼合伙人,愿‘杯莫停’名扬四海!”
刘善亦举杯相碰。
张三心中畅快,饮尽杯中酒,笑道:“听铁男说,贤侄昨日做了一桌好菜,今日我特意吩咐后厨,按照铁男的描述,精心准备了几道,请贤侄品鉴。”
刘善微笑点头,这张氏父子,倒是有心了。
尝了几口之后,刘善赞不绝口:“色香味俱佳,果然名不虚传!张叔,有此美味助力,‘杯莫停’定能宾客盈门。”
尽管都是些寻常食材,但张三眼中仍闪过一丝自豪,笑道:“贤侄,不是我吹,这后厨的手艺在沧州地界可是数一数二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张三起身道:“贤侄,你先吃,我去去就来。”
刘善猜到了张三要去做什么,便微笑点头,“张叔且去,我和铁男闲聊片刻。”
片刻后,张三拿着三分文契,郑重地摆在刘善面前。
“贤侄,共三份文契,你我各一份,府衙再备一份,合股之事便铁板钉钉了。”
刘善仔细看过,满意地点了点头,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时对张三说:“张叔,既然协议已定,明日你便可执行第一条良策,我则去府衙执行第二条计策。”
今天收获不小,不只是新开书肆的事情,而且他还在长宁郡主面前刷了一波存在感。
他相信,以后只要偶尔在长宁郡主面前露个脸,保持良好关系,便能为自己在官场和商场上获得更多助力。
别的不说,至少今天回家就可以考虑组建护卫队的事情了。
尽管只有五个人,但只要这五人个个身手不凡,便足以应对绝大多数突发状况。
心里想着,刘善再次加快了脚步。
在长宁郡主那耽搁了不少时间,已经过了和张三约定的见面时间。
但他并不在意,反而觉得今日的延误颇为值得。
毕竟,与长宁郡主的交好,远比张三的一顿饭来得重要。
刘善前来赴宴,张三带着张铁男亲自迎出。
刘善歉意一笑,解释了迟到的原因。
张三丝毫不介意,他非常务实,只要能帮他解决酒楼的问题,别说多等半个时辰,就是多等一天,他也毫无怨言。
更何况他打听清楚了,刘善刚从康王府出来,据说与长宁郡主关系匪浅。
他豪爽地笑道:“贤侄能得郡主青睐,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张铁男在一旁点头附和,显然也对刘善的能力充满信心。
几人寒暄几句后,便直奔主题。
张三详细描述了酒楼的困境,希望刘善能出谋划策。
刘善沉思片刻,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听得张三连连点头,心中暗自庆幸儿子结识了这位贵人。
当然,刘善说的都只是表面上的建议,说白了就是“又大又空”,理论上完全正确,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
张三却也不傻,明白刘善的言外之意,便试探道:“不知贤侄是否愿意助我一臂之力?”
刘善闻言,脸色却变了,张三口中的“助一臂之力”显然把他放在了从属位置。
刘善微微一笑,婉言道:“张叔,我虽有心帮忙,但毕竟太过年轻,怕难以担此重任。”
张三听出弦外之音,忙改口道:“贤侄误会了,我是想请贤侄指点迷津,合股经营。”
刘善这才点头应允,“张叔若不嫌弃,我愿勉力一试。”
说完,他便详细阐述了破解酒楼困境的具体方法。
张三听得两眼冒光,心中暗叹,这些读书人果然和他们这些粗人不同,读书人不仅思路缜密,眼光独到,而且心都脏!
刘善说完良策,问道:“张叔,小侄可否凭借此计策,在酒楼中占一席之地?”
张三毫不犹豫地点头,心中已将刘善视为未来的合作伙伴。
刘善又问:“酒楼利润,六四分成如何?”
张三稍作思索,爽快应允:“可以,六四分成,我六你四,颇为合理。”
哪知刘善却摇头道:“张叔,错了,是我六你四。”
张三愣住,随即哈哈大笑,拍着刘善肩膀道:“贤侄真会开玩笑。”
刘善认真道:“张叔,此非戏言,我确信此方案能令酒楼起死回生,利润翻番。我六你四,实为公平。”
张三脸色微变,思忖片刻,缓缓道:“贤侄,仅凭两条良策,就想独占六成利润,未免太过。即便加上贤侄独家的高度数白酒,最多也只能五五分成。”
刘善爽快道:“那就依张叔所言,加上白酒,我们六四分成,我占六成。”
张三脸色一沉,“贤侄,我刚才说的是最多只能五五分成。”
刘善不急不躁,笑道:“张叔莫着急,如果酒楼的名字换成‘杯莫停’呢?”
张三愣住了,他参加了康王举办的平乐宴,自然知道“杯莫停”三字是何等的如雷贯耳。
他突然猛拍大腿,妙啊!
《将进酒》正是出自刘善之手,以“杯莫停”为名,不仅能吸引文人雅士,还能借康王之名,声震四方。
张三心中豁然开朗,连声赞叹:“贤侄高见,此名一出,酒楼必火!”
刘善微笑道:“不仅如此,此酒名曰‘杜康’,我会以此为题,写一篇四言诗,刻在酒楼,用以吸引文人墨客。”
张三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夸赞:“贤侄果然才高八斗,此计妙哉!‘杯莫停’配上‘杜康’诗,定能引得文人纷至沓来,酒楼生意兴隆指日可待。”
刘善笑问道:“如此,张叔可愿六四分成?”
张三连连点头,“愿意愿意,你六我四。”
他之所以答应得如此痛快,是因为刘善画饼画得好,不仅描绘了酒楼的美好前景,更让他幻想到了宾客如云、酒香四溢的繁华景象中。
当然,最重要的是,杜康酒口感醇厚,回味悠长,绝对会让文人墨客、商贾巨富、达官贵人流连忘返。
刘善心中暗喜,知道张三已被彻底说服。
这时,酒楼后厨开始陆续上菜,张三亲自为刘善斟满一杯杜康,举杯笑道:“贤侄,今日起,你我便是酒楼合伙人,愿‘杯莫停’名扬四海!”
刘善亦举杯相碰。
张三心中畅快,饮尽杯中酒,笑道:“听铁男说,贤侄昨日做了一桌好菜,今日我特意吩咐后厨,按照铁男的描述,精心准备了几道,请贤侄品鉴。”
刘善微笑点头,这张氏父子,倒是有心了。
尝了几口之后,刘善赞不绝口:“色香味俱佳,果然名不虚传!张叔,有此美味助力,‘杯莫停’定能宾客盈门。”
尽管都是些寻常食材,但张三眼中仍闪过一丝自豪,笑道:“贤侄,不是我吹,这后厨的手艺在沧州地界可是数一数二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张三起身道:“贤侄,你先吃,我去去就来。”
刘善猜到了张三要去做什么,便微笑点头,“张叔且去,我和铁男闲聊片刻。”
片刻后,张三拿着三分文契,郑重地摆在刘善面前。
“贤侄,共三份文契,你我各一份,府衙再备一份,合股之事便铁板钉钉了。”
刘善仔细看过,满意地点了点头,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时对张三说:“张叔,既然协议已定,明日你便可执行第一条良策,我则去府衙执行第二条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