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 第1章 从贵族到帝王:高祖李渊的传奇人生(上)

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第1章 从贵族到帝王:高祖李渊的传奇人生(上)

    早期效力朝廷

    李渊,字叔德,出身于北周的关陇贵族家庭,是唐朝的开国皇帝(618年-626年在位)。作为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李渊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的宠爱,曾历任多个重要官职。

    李渊七岁时继承了父亲李昞的爵位,成为唐国公。成年后,他以开朗和宽容的性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杨坚建立隋朝后,李渊恢复了本姓,并在隋朝担任了千牛备身,即皇帝的禁卫武官。由于受到独孤皇后和隋文帝的信任,李渊被任命为多个地方的刺史。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李渊先后担任了荥阳和楼烦两地的太守,之后回到朝廷担任殿内少监。大业九年(613年),李渊转任为负责宫廷安全的卫尉少卿,从一个文职官员变为武职官员。同年,李渊被派去监督对高句丽战争的粮草运输。当杨玄感起义反抗隋朝时,李渊受命镇守弘化郡并管理关右地区的军事事务。这段期间,李渊结交了许多英雄豪杰,引起了隋炀帝的猜忌。为了自保,李渊开始放纵自己,饮酒作乐,接受贿赂。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命令李渊前往山西和河东地区处理叛乱。在龙门,李渊成功地平定了毋端儿领导的起义军,并击败了绛州的叛军柴保昌。次年,因为不断向隋炀帝进献猎鹰和猎犬,李渊升任为右骁卫将军。面对突厥的入侵,李渊与马邑郡守王仁恭合作,以巧妙战术击败了突厥军队。

    太原起兵反隋

    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被委任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及晋阳宫监,成为了这一区域的最高军政长官。此时,隋朝正面临着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浪潮,这些起义严重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根基。与此同时,隋炀帝对朝廷官员的信任度急剧下降,频繁无端的除掉文臣或武将,使得朝中人人自危。

    李渊抵达太原之后,敏锐地察觉到当前局势提供的难得机遇。其副使夏侯端早已提醒他应提前布局,以防不测。李渊深以为然,并与儿子李世民商议,认为唐是他的封地,而太原正是这块封土的核心。既然天赐良机,不应坐失,否则不仅辜负了这片土地,更可能招致不必要的祸患。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起兵之前必须先稳定内部,解决历山飞等地方势力问题,同时妥善处理与北方突厥的关系,以确保行动万无一失。

    为了稳定局势,李渊首先率军击败了在雀鼠谷活动的历山飞将领甄翟儿,巩固了他在山西的地位。然而,在防御突厥入侵时,他的副手高君雅和王仁恭遭遇失败,导致隋炀帝下令逮捕李渊并处决王仁恭。尽管后来隋炀帝又赦免了他们,但这一系列事件促使李渊加快了起兵反隋的步伐。最终,李渊决定抓住这个时机,开始策划并准备在太原起兵反抗隋朝。

    李渊是一个胸怀大志、抱负远大的人物,怀有济世安民的理想和治理天下的雄心。并且以真诚待人着称,不论对方身份高低贵贱,一经会面便能多年不忘;对于重要的地理要冲,只要看过一眼,便能长久铭记于心。作为一位经验丰富且老练的政治家,李渊在应对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策略与智慧。

    面对频繁的农民起义,他采取了巧妙的招降纳叛政策,不仅有效镇压了动乱,还借此机会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同时,他还指示长子李建成在河东地区秘密结交英才,广纳贤才,为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通过这些举措,李渊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为日后建立大唐帝国积累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隋朝末年的动荡局势中,全国各地纷纷起兵反抗隋王朝的统治,隋炀帝所在的江都(今江苏扬州)逐渐被孤立。晋阳县令刘文静敏锐地察觉到李渊心中隐含的反隋意图,遂积极与他接近,并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与此同时,刘文静因其他原因被捕入狱,在狱中结识了李世民。二人志同道合,迅速达成了共识,开始秘密策划起兵之事。然而,这些初期的密谋并未让李渊知晓。为了促使父亲下定决心,李世民巧妙地找到了晋阳宫副监裴寂寻求帮助。

    裴寂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于是设计了一场迫使李渊同意起兵的关键行动。在一个夜晚,裴寂安排了一场盛宴,让李渊饮酒至醉,随后安排宫女侍寝。这一举动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威胁手段——一旦起事失败,这将成为李渊叛逆的证据。当裴寂向李渊透露整个计划时,李渊最初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态度,但最终还是被迫同意了起兵的决定。尽管李渊表面上假装反对,实际上他深知局势已经非常紧迫,不得不赶快采取行动。

    大业十三年(617年),鹰扬校尉刘武周在马邑发动叛乱,自立为帝,并与突厥联手南下图谋天下。隋炀帝闻讯欲治李渊之罪,这使李渊感到恐慌。在紧急情况下,李世民建议立即行动。尽管隋炀帝随后赦免了李渊,但他身边的心腹们仍然鼓励他起兵。于是,李渊以讨伐刘武周和防御突厥为借口开始招募士兵,并暗中召回在外的儿子们准备起事。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对李渊早已产生了怀疑,二人密谋借祈雨之名,试图除掉李渊父子。然而,他们的阴谋却未能得逞,反而计划被李渊提前察觉。意识到危机迫在眉睫,李渊迅速采取行动,抢先一步发难。

    李渊指控王威和高君雅勾结突厥,意图不轨,并以此为由将二人囚禁。不久之后,当突厥果然发动进攻时,李渊趁机以叛国罪名处决了王威和高君雅,从而化解了眼前的威胁。

    为确保北方边境的安全并获得外部支持,李渊派遣刘文静前往突厥进行外交斡旋。刘文静凭借其卓越的谈判技巧,通过谦卑的态度和丰厚的礼物,成功赢得了始毕可汗的支持。始毕可汗同意提供军事援助,并与李渊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为李渊未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保障。

    六月,随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到来,李渊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在两位儿子的辅佐下,他接受了谋士们的建议,正式自称大将军,设立了一系列官职,并任命自己的儿子们担任重要将领。为了赢得民心,李渊还下令开放仓库救济穷人,此举赢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在他的领导下,这支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在短时间内人数便扩展至数万人。

    李渊的仁政与领导魅力吸引了大量志士前来投奔,军队士气高涨,战斗力显着增强。随着力量的不断壮大,李渊制定了入关夺取长安的战略计划。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他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也展现了他作为领导者的眼光与决心。

    南下建唐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五日,李渊率领三万士兵在晋阳正式宣布起兵。他们沿汾河谷道南下,表面上宣称是为了尊崇隋朝,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突厥始毕可汗送来了千匹马,并且原西突厥特勤阿史那大奈也率兵支持李渊。

    当李渊的军队到达贾胡堡时,遇到了隋朝代王派来的两路阻击:宋老生带领两万精兵驻扎在霍邑,而屈突通则带着数万人守卫河东。此时正值秋季多雨季节,道路泥泞难行,加上军粮短缺,李渊的军队前进受阻。外界还有传言说突厥和刘武周将要袭击晋阳,因为刘文静还在突厥未归,大家对这些消息真假难辨。

    面对困境,李渊召集将领们商讨对策。裴寂等人建议退回晋阳,保护基地,再图后举;但李建成和李世民坚决主张继续前进。经过深思熟虑,李渊决定听从儿子们的建议,继续进军。

    八月,天气转晴,粮食也从太原运到了前线。李渊随即指挥部队进攻霍邑。战斗中,李渊用计分散了宋老生的注意力,让他的军队离开了城门约一里多地布阵。然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绕到敌军背后,堵住了东门和南门,切断了宋老生的退路。

    与此同时,有士兵高喊“宋老生已被斩首”,导致宋老生的部队阵脚大乱,纷纷溃逃。李渊的军队乘胜追击,最终成功击败宋老生,占领了霍邑。接着,李渊的军队势如破竹,迅速拿下了临汾和绛郡,一直推进到了龙门县。

    这次胜利为李渊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建立唐朝铺平了道路。

    援军到来

    大业十三年(617年),刘文静带着突厥大将康鞘利及其五百士兵和两千匹马赶到李渊的军队。随着突厥援军的到来,沿河的隋朝守臣纷纷投降。李渊还成功招降了冯翊地区的农民军首领孙华,并派遣王长谐、刘弘基和陈演寿率领六千步骑兵渡过黄河,在梁山等待主力部队的到来。

    李渊亲自率军包围河东,但面对坚固的防御,他考虑直接西进长安。裴寂建议先攻克河东以避免腹背受敌,而李世民则主张快速行动直取长安。综合两者的建议后,李渊决定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困河东,自己则带领主力军向西进发,从壶口渡河并在朝邑长春宫驻扎。关中的士民闻讯纷纷前来归附,场面十分热烈。

    娘子军前来助战

    在进军过程中,李渊的亲属也积极响应。他的女儿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在鄠县散尽家财,招募义士,组建了一支七万人的“娘子军”。李神通和女婿段纶也在当地起兵响应。李世民一路西进,广纳人才,待到泾阳时已有九万大军,与平阳公主的部队会合,声势浩大。李建成被派往永丰仓扼守潼关以防东方来援,而李世民则带兵掠夺渭水北岸,对长安形成钳形攻势。李渊沿途废除隋朝的离宫园苑,释放宫女,赢得了民心。

    攻入长安

    由于隋炀帝远在江都,关内隋军力量薄弱,李渊的军队进展迅速。同年十月,李渊抵达长安城外,集结了二十多万大军准备攻城。十一月九日,唐军攻入长安,李渊进城迎接代王杨侑至东宫,并迁居大兴殿。他自己则暂住长乐宫,宣布实行十二条新法,废除了隋朝的苛刻禁令,除了处决少数反对者外,其余一概不问罪。

    四天后,李渊迎立杨侑为隋恭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被授予大权,成为大丞相并封为唐王,开始设立丞相府及官属,任命裴寂等人为要职。同时,他的儿子们也被赋予重要职位: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兼秦国公,李元吉为齐国公。至此,李氏父子完全掌握了关中地区的控制权,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础。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之变中遇害害。这一事件加速了李渊篡位的步伐。同月,隋恭帝杨侑加封李渊为相国,让他总揽朝政,并给予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锡之礼。

    登基建国

    到了五月,隋恭帝进一步允许李渊使用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十二旒冕冠和天子旌旗,出行享有特别警戒和清道的待遇。不久之后,戊午日(5月20日),隋恭帝被迫下诏将皇位禅让给李渊。又过了几天,在甲子日(6月18日),李渊正式在长安太极殿登基称帝,建立了唐朝,改元为武德,定都长安,成为唐高祖。新朝成立后,李渊任命李世民为尚书令,并很快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在取得皇位后,对待前朝的后裔表现得相当宽容。他下诏封隋恭帝杨侑为酅公,并且还册封北周的后代为王,以此来强调李唐政权的合法性和延续性。这种做法不仅显示了李渊的大度,也为新王朝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扫除群雄

    李渊称帝之时,全国仍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唐朝的控制范围主要局限于关中和河东地区。为了实现全国统一的目标,李唐王朝制定了明确的战略:首先巩固关中作为稳固的后方基地,然后逐步向东扩展,最终完成全国的统一。为此,李渊频繁派遣儿子们——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出征,以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

    夺取北方

    在北方,隋末动乱之际,河东人薛举在金城(今甘肃兰州)起兵反隋,自封为西秦霸王,后来更称帝,占据了陇西地区,并宣称拥有三十万大军。当唐军进入长安后不久,薛举便向扶风(今陕西凤翔)发起进攻,但被李世民击败。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世民再次率军讨伐薛举,但在他因病撤退后,接替指挥的刘文静和殷开山因为轻敌而遭遇了薛举在高城(今陕西长武西北)的大规模袭击,导致惨败。

    同年八月,薛举的儿子薛仁杲企图进一步扩张,围攻宁州,但被当地的刺史胡演成功击退。不久之后,薛举病逝,薛仁杲继承了他的位置。面对这一局势,李渊一方面与占据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保持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再次任命李世民为元帅对抗薛仁杲。

    到了十一月,李世民终于在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大败薛仁杲并俘虏了他,从而平定了西北地区的大部分领土。李轨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割据一方,但因内部矛盾激化、人心不附而陷入困境。武德二年(619年),李渊试图通过李轨的部将安兴贵劝降李轨,但未成功。不久,安兴贵兄弟发动兵变,俘获李轨并将其送往长安处决,从而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汉水、淮河之间的割据者朱粲请降,被封为楚王,但很快又杀害了唐朝使者段确,转而投奔王世充,显示出地方势力的反复无常。

    与此同时,代北的刘武周对太原发起了猛烈进攻,迫使留守李元吉弃城逃走。刘武周的部将宋金刚继续南下,威胁到关中的安全。面对这一危机,李渊派遣李世民率军抵御。经过五个月的僵持,李世民抓住宋金刚粮草匮乏的机会,迅速反击,在吕州和介休一带大败敌军。刘武周和宋金刚最终逃往突厥,后来被突厥所杀。这次胜利使唐朝完全控制了山西地区,巩固了关中的安全,并扫除了进兵关东的障碍。

    随着瓦岗军领袖李密在洛阳王世充的打击下失败降唐,黄河流域形成了窦建德、王世充与唐朝三足鼎立的局面。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奉命进攻王世充,对洛阳进行了长时间的围困。次年三月,面对王世充的求援,窦建德决定出兵相助。李世民采用“围郑击夏”的策略,在武牢阻止了窦建德的前进。窦建德军队久战不利,最终被击败并俘虏。王世充见势不妙,也选择了投降。这次胜利极大地加速了唐朝统一关东地区的进程。

    然而,李渊决定除掉深得民心的窦建德,并强征其旧将到长安,导致河北地区人心不稳。同年七月,窦建德旧部刘黑闼聚众起兵,得到突厥的支持,短时间内恢复了窦建德原先的地盘。尽管李世民在洺水之战中击败了刘黑闼,但河北的人心仍未完全归附唐朝。

    次年六月,刘黑闼再次借突厥之力侵犯山东,引发河北诸州重新叛乱。直到武德五年(622年)二月,李建成督军作战,才彻底击败刘黑闼,重新平定了河北。

    最后,在武德七年,河北起义军首领高开道被其部将张金树所害,张金树随后向唐朝投降,标志着这一地区的动荡基本结束。

    攻克南方

    在攻克长安的过程中,李渊就派遣光禄大夫李孝恭前往山南地区(今陕西安康一带)招抚巴、蜀等地。李孝恭的檄文所到之处,超过三十个州纷纷归降。为了进一步巩固南方,李孝恭大力发展水军,积极备战。武德四年(621年)九月,高祖李渊任命李孝恭为荆湖道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率领水陆十二军进攻占据江陵并自立为梁帝的萧铣。经过一番战斗,萧铣的部将文士弘战败,萧铣最终选择投降,唐军顺利平定了荆湖地区。

    随后,李渊命令李靖继续向岭南推进。同年十一月,李靖成功招降了岭南地区的豪族首领冯盎、李光度和宁长真等人,控制了九十六个州,获得了六十多万户民众,彻底平定了岭南。

    早在武德二年(619年),割据淮南的军阀杜伏威就已经归附唐朝,并奉诏入朝辅政,留下辅公祏守卫。然而,在武德六年(623年),辅公祏在丹阳举兵反叛,自称皇帝。对此,李渊迅速反应,命令李孝恭率领诸将水陆并进进行征讨。

    到了武德七年三月,辅公祏被击败身亡,江南地区全部平定。通过这一系列行动,唐朝基本上消除了隋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的基本统一。这些胜利不仅稳固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基础,也为后续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