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第41章 筹谋帷幄的房玄龄(上)
热门推荐:
开局泉奈,忍界臣服宇智波
洋哥,你还缺个助手
寻回的璀璨人生
天下乱不乱,本姑娘说了算
重生之道之救赎
重生87退婚后,前妻一家急疯了
绝世剑修,开局被未婚妻炼成药人
国运:幸运值满值的我分裂了
无上至尊之神荒宇宙
房玄龄,这位在唐朝初年闪耀于政治舞台的杰出人物,自幼便展露了非凡的才华与智慧。他出身于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或济南市章丘区)的清河房氏家族,是隋朝泾阳令房彦谦的儿子。年轻时,他就以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文才而闻名,十八岁那年便考中进士,开始步入官场。
随着隋末社会动荡加剧,房玄龄选择了追随李世民,成为秦王府的重要谋士之一。他在军事行动中出谋划策,不仅参与了众多关键战役,还负责记录军中的重要事务,并积极为秦王府网罗贤才,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全力辅佐李世民。在武德九年(626年),他更是策划了改变历史进程的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共同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太宗即位后,房玄龄被任命为中书令,并封为梁国公,最终晋升至司空一职。他不仅在行政管理方面表现出色,还在法律改革、史学编纂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他参与制定了《贞观律》,这部法律相比前朝更加人性化且条理清晰,为后来的《永徽律》及《唐律疏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监修了《晋书》,这是二十四史之一。此外,他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合理调整,简化了中央官员体系,这一举措被认为是贞观年间诸多善政之首。
房玄龄为人谦逊,善于任用他人,不论出身贵贱,皆能根据才能授予适当的职位。即使身处高位多年,他也始终保持低调,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因此,后人常将他与杜如晦并称为“房谋杜断”,赞美二人一个擅长规划,另一个则精于决策。唐太宗李世民也对房玄龄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拥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当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之时,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不忘上谏,就征伐高句丽一事提出宝贵的意见。不久之后,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名字以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却永远留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
年少有为
房玄龄出身于显赫的官宦世家——清河房氏。他的家族背景为他后来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祖父房翼在北魏担任过镇远将军,并曾任宋安郡守,继承了壮武伯的爵位;祖父房熊虽然官职不高,但也是州主簿,从基层开始了家族的仕宦传统;而他的父亲房彦谦则是一位学识渊博、口才出众的学者,在魏和齐两国间享有盛誉。
从小,房玄龄就受到了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承袭了父亲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他自幼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不仅擅长诗歌创作,而且能够撰写文章,广泛阅读经史典籍,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理解。此外,他还跟随父亲学习书法,擅长草书和隶书,这使他在文采飞扬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
十八岁那年,房玄龄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齐州的进士考试,正式踏入仕途。起初,他被授予羽骑尉一职,不久后又调任隰城县尉,开始了他的行政生涯。年轻有为的房玄龄很快就在官场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青年官员。他的才华横溢以及对政务的敏锐洞察力,为他日后成为唐朝开国功臣之一铺平了道路。
得遇明主
在隋朝末年的动荡岁月里,天下四分五裂,烽烟四起。此时,唐国公李渊于晋阳(今太原)举兵入关,拉开了唐朝建立的序幕。而年轻的房玄龄则在渭北地区投奔了李渊之子、后来的秦王李世民。从此,他成为了秦王李世民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
房玄龄不仅参与军事策划,还负责管理文书记录,担任秦王府记室参军一职。他对秦王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铭记于心,竭尽全力为秦王出谋划策,处理军政要务。每当攻灭一处割据势力时,别人都忙于搜寻珍宝异物,但房玄龄却独具慧眼,优先考虑招揽人才。他积极寻找那些既有智慧又勇猛善战的人才,并将他们引入自己的幕府中,与他们结成深厚的友谊,共同致力于辅佐秦王李世民成就大业。
在平定王世充的过程中,房玄龄发现了张亮这位“倜傥有智谋”的英才,于是向李世民大力推荐,最终张亮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成为李世民的心腹之一。此外,还有薛收这样才思敏捷的文人,以及被评价为具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忠诚武将李大亮,更有被誉为“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人。
这些经由房玄龄精心挑选并举荐的人才,都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信任和重用,日后纷纷晋升至朝廷要职,为初唐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房玄龄以其卓越的眼光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乱世中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团队,为李世民夺取天下了打下了基础。他的这种识人用人之道,也成为后世为人称道的一段佳话。
运筹帷幄
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房玄龄度过了十多年的关键岁月,始终肩负着掌管军事谋略和文书管理的重要职责。他以非凡的效率和精准的文字处理能力闻名,每当有军书或奏章需要起草时,房玄龄总能迅速完成任务,其文稿不仅简洁明了,而且义理深远,充分展现了他对事务深刻的理解。
唐高祖李渊对房玄龄的能力深感赞叹,曾对身边的侍臣们说:“此人深知事态轻重,堪当大任。每当我儿世民向我陈述事务,经由房玄龄之手所呈报的内容,总是能够准确把握人心,洞察人性。即便相隔千里,也仿佛面对面交谈般清晰无误。”由此可见,房玄龄的工作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高度认可。
然而,随着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力量,太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驱逐秦王府的核心成员。在此背景下,房玄龄和他的挚友杜如晦一同被排挤出朝廷,被迫离开他们为之效力多年的秦王府,前往外地任职。这一变动无疑是对房玄龄个人事业的重大打击,也是秦王府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过,这并未动摇房玄龄对李世民的忠诚和支持,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安定社稷
武德九年(626年),房玄龄在那次决定唐朝命运的关键时刻——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远的谋略,协助秦王李世民成功夺取了帝位。李世民对房玄龄的高度评价溢于言表,赞誉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认为正是房玄龄的深思熟虑和精准策划,才使得这场政变得以顺利实施。
在论功行赏之时,李世民将房玄龄与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并列为头等功臣,彰显了他们对建立新王朝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为了表彰房玄龄的杰出成就,李世民特赐封他为邢国公,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其忠诚和无私奉献的高度肯定。
精诚奉国
房玄龄追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深知创国立业的艰辛。他时刻铭记着这份艰难,始终保持着警醒,力戒骄奢淫逸,致力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房玄龄特别重视吏治问题,认为这是求治的根本所在。他认为官吏的公平正直是治国之要道,因此在选拔官吏时严格遵循“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的原则,确保每个职位都能由最合适的人担任。这一理念得到了李世民的支持,于是房玄龄大力推行简政并省官吏政策,最终将文武官员总数精简至六百四十员。这样的改革不仅裁去了冗官滥职,提高了政府效率,还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于刚刚经历隋末大乱、人口锐减的唐初来说尤为重要。
房玄龄精通典制政令,在贞观初年这个国家重建的关键时期,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同执掌朝政,负责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无论是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规模,还是法令、礼乐、制度等方面,他们二人都精心设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并赢得了当时人们的赞誉。
在法律方面,房玄龄秉持宽厚平和的原则,简化律令,废除了隋朝苛酷的刑法,使得唐朝的法律体系更加人性化。他所修订的律、令、格、式,奠定了唐代法制的基础,历经数百年而未发生重大变动,显示了其深远的影响。
贞观三年(629年),房玄龄因功被改封魏国公,出任尚书左仆射,并监修国史。他日夜操劳,勤勉工作,以明达的吏事处理能力和宽平的法令政策闻名。他任人唯贤,不分贵贱,因此被誉为一代良相。
到了贞观九年(635年),房玄龄因为主持高祖山陵的建设有功,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一年(637年)又被封为梁国公;贞观十三年(639年),他更是被任命为太子少师,留守京师,辅佐太子。尽管女儿成为了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了高阳公主,地位显赫无比,但房玄龄始终保持谦逊,从不炫耀自己的权势和财富。
贞观十八年(644年),当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亲自征讨辽东高句丽时,他再次委以重任,命房玄龄留守京城长安,确保国内稳定。房玄龄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大唐盛世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臣。
病榻心系国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得知这一消息后,唐太宗李世民极为关切,不仅派遣御医为他精心治疗,还每日提供御膳,并亲自前往探望这位老臣。病榻上的房玄龄心系国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诸子说:
“如今国家太平,唯独陛下对高句丽的东征不止,实为国之隐患。皇上盛怒之下决心已定,而臣下无人敢直言劝谏。我若知而不言,将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即便在生命垂危之际,房玄龄仍不忘国家利益,他强撑病体上表进谏,恳请李世民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对高句丽的征战。李世民看到奏表后深受感动,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感叹道:
“房公病入膏肓,却还能忧虑国家大事,真是难得啊。”
为了满足房玄龄的心愿,李世民亲临其病床前握手诀别,并立即授予其子房遗爱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中散大夫的官职,使他在有生之年见证了儿子们的荣耀。
然而,世事终难料。永徽三年(652年),房玄龄次子房遗爱及其妻高阳公主因涉嫌谋反被捕。房遗爱被处决,高阳公主被迫自尽,他们的子女也被流放到了岭南地区。房玄龄的嗣子房遗直同样未能遭幸免,被贬为铜陵尉。由于这场变故,房玄龄原本享有的配享太庙的殊荣也不得不停止。尽管如此,房玄龄一生的光辉事迹和对国家的贡献依然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铭记。
主要影响
房玄龄,作为初唐杰出的政治家和谋略家,在辅佐秦王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征战四方的过程中,以其卓越的文采和高效的办事能力着称。据说,只要是在王府中需要撰写的文书檄文,房玄龄往往能够驻马立成,言简意赅,精准传达意图,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效率。因此被选为“十八学士”之一,成为当时备受尊敬的知识精英。
当李世民登基成为皇帝后,房玄龄更是得到了重用,先后担任了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要职,成为了国家的核心决策者之一。他的政治生涯长达二十年之久,期间不仅总揽百官事务,还积极参与到国家制度的制定与改革之中。例如,他主持修订了律令、格敕,并监督编修国史,确保历史记录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此外,他还与魏徵合作修订了唐代礼仪,以适应新的统治需求。
在用人方面,房玄龄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不论出身贵贱,只根据个人才能授予相应的职位,这种做法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社会进步。他对工作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从不居功自傲,而是默默奉献于国家的发展建设中。
值得一提的是,房玄龄负责管理国史馆,主导完成了《高祖实录》、《太宗实录》以及《晋书》等一系列重要史籍的编纂工作,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宝库,也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正因为如此,后世将房玄龄与杜如晦并称为“房杜”,视为理想的宰相典范,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长河之中。
随着隋末社会动荡加剧,房玄龄选择了追随李世民,成为秦王府的重要谋士之一。他在军事行动中出谋划策,不仅参与了众多关键战役,还负责记录军中的重要事务,并积极为秦王府网罗贤才,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全力辅佐李世民。在武德九年(626年),他更是策划了改变历史进程的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共同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太宗即位后,房玄龄被任命为中书令,并封为梁国公,最终晋升至司空一职。他不仅在行政管理方面表现出色,还在法律改革、史学编纂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他参与制定了《贞观律》,这部法律相比前朝更加人性化且条理清晰,为后来的《永徽律》及《唐律疏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监修了《晋书》,这是二十四史之一。此外,他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合理调整,简化了中央官员体系,这一举措被认为是贞观年间诸多善政之首。
房玄龄为人谦逊,善于任用他人,不论出身贵贱,皆能根据才能授予适当的职位。即使身处高位多年,他也始终保持低调,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因此,后人常将他与杜如晦并称为“房谋杜断”,赞美二人一个擅长规划,另一个则精于决策。唐太宗李世民也对房玄龄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拥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当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之时,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不忘上谏,就征伐高句丽一事提出宝贵的意见。不久之后,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名字以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却永远留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
年少有为
房玄龄出身于显赫的官宦世家——清河房氏。他的家族背景为他后来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祖父房翼在北魏担任过镇远将军,并曾任宋安郡守,继承了壮武伯的爵位;祖父房熊虽然官职不高,但也是州主簿,从基层开始了家族的仕宦传统;而他的父亲房彦谦则是一位学识渊博、口才出众的学者,在魏和齐两国间享有盛誉。
从小,房玄龄就受到了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承袭了父亲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他自幼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不仅擅长诗歌创作,而且能够撰写文章,广泛阅读经史典籍,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理解。此外,他还跟随父亲学习书法,擅长草书和隶书,这使他在文采飞扬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
十八岁那年,房玄龄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齐州的进士考试,正式踏入仕途。起初,他被授予羽骑尉一职,不久后又调任隰城县尉,开始了他的行政生涯。年轻有为的房玄龄很快就在官场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青年官员。他的才华横溢以及对政务的敏锐洞察力,为他日后成为唐朝开国功臣之一铺平了道路。
得遇明主
在隋朝末年的动荡岁月里,天下四分五裂,烽烟四起。此时,唐国公李渊于晋阳(今太原)举兵入关,拉开了唐朝建立的序幕。而年轻的房玄龄则在渭北地区投奔了李渊之子、后来的秦王李世民。从此,他成为了秦王李世民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
房玄龄不仅参与军事策划,还负责管理文书记录,担任秦王府记室参军一职。他对秦王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铭记于心,竭尽全力为秦王出谋划策,处理军政要务。每当攻灭一处割据势力时,别人都忙于搜寻珍宝异物,但房玄龄却独具慧眼,优先考虑招揽人才。他积极寻找那些既有智慧又勇猛善战的人才,并将他们引入自己的幕府中,与他们结成深厚的友谊,共同致力于辅佐秦王李世民成就大业。
在平定王世充的过程中,房玄龄发现了张亮这位“倜傥有智谋”的英才,于是向李世民大力推荐,最终张亮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成为李世民的心腹之一。此外,还有薛收这样才思敏捷的文人,以及被评价为具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忠诚武将李大亮,更有被誉为“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人。
这些经由房玄龄精心挑选并举荐的人才,都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信任和重用,日后纷纷晋升至朝廷要职,为初唐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房玄龄以其卓越的眼光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乱世中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团队,为李世民夺取天下了打下了基础。他的这种识人用人之道,也成为后世为人称道的一段佳话。
运筹帷幄
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房玄龄度过了十多年的关键岁月,始终肩负着掌管军事谋略和文书管理的重要职责。他以非凡的效率和精准的文字处理能力闻名,每当有军书或奏章需要起草时,房玄龄总能迅速完成任务,其文稿不仅简洁明了,而且义理深远,充分展现了他对事务深刻的理解。
唐高祖李渊对房玄龄的能力深感赞叹,曾对身边的侍臣们说:“此人深知事态轻重,堪当大任。每当我儿世民向我陈述事务,经由房玄龄之手所呈报的内容,总是能够准确把握人心,洞察人性。即便相隔千里,也仿佛面对面交谈般清晰无误。”由此可见,房玄龄的工作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高度认可。
然而,随着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力量,太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驱逐秦王府的核心成员。在此背景下,房玄龄和他的挚友杜如晦一同被排挤出朝廷,被迫离开他们为之效力多年的秦王府,前往外地任职。这一变动无疑是对房玄龄个人事业的重大打击,也是秦王府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过,这并未动摇房玄龄对李世民的忠诚和支持,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安定社稷
武德九年(626年),房玄龄在那次决定唐朝命运的关键时刻——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远的谋略,协助秦王李世民成功夺取了帝位。李世民对房玄龄的高度评价溢于言表,赞誉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认为正是房玄龄的深思熟虑和精准策划,才使得这场政变得以顺利实施。
在论功行赏之时,李世民将房玄龄与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并列为头等功臣,彰显了他们对建立新王朝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为了表彰房玄龄的杰出成就,李世民特赐封他为邢国公,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其忠诚和无私奉献的高度肯定。
精诚奉国
房玄龄追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深知创国立业的艰辛。他时刻铭记着这份艰难,始终保持着警醒,力戒骄奢淫逸,致力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房玄龄特别重视吏治问题,认为这是求治的根本所在。他认为官吏的公平正直是治国之要道,因此在选拔官吏时严格遵循“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的原则,确保每个职位都能由最合适的人担任。这一理念得到了李世民的支持,于是房玄龄大力推行简政并省官吏政策,最终将文武官员总数精简至六百四十员。这样的改革不仅裁去了冗官滥职,提高了政府效率,还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于刚刚经历隋末大乱、人口锐减的唐初来说尤为重要。
房玄龄精通典制政令,在贞观初年这个国家重建的关键时期,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同执掌朝政,负责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无论是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规模,还是法令、礼乐、制度等方面,他们二人都精心设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并赢得了当时人们的赞誉。
在法律方面,房玄龄秉持宽厚平和的原则,简化律令,废除了隋朝苛酷的刑法,使得唐朝的法律体系更加人性化。他所修订的律、令、格、式,奠定了唐代法制的基础,历经数百年而未发生重大变动,显示了其深远的影响。
贞观三年(629年),房玄龄因功被改封魏国公,出任尚书左仆射,并监修国史。他日夜操劳,勤勉工作,以明达的吏事处理能力和宽平的法令政策闻名。他任人唯贤,不分贵贱,因此被誉为一代良相。
到了贞观九年(635年),房玄龄因为主持高祖山陵的建设有功,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一年(637年)又被封为梁国公;贞观十三年(639年),他更是被任命为太子少师,留守京师,辅佐太子。尽管女儿成为了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了高阳公主,地位显赫无比,但房玄龄始终保持谦逊,从不炫耀自己的权势和财富。
贞观十八年(644年),当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亲自征讨辽东高句丽时,他再次委以重任,命房玄龄留守京城长安,确保国内稳定。房玄龄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大唐盛世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臣。
病榻心系国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得知这一消息后,唐太宗李世民极为关切,不仅派遣御医为他精心治疗,还每日提供御膳,并亲自前往探望这位老臣。病榻上的房玄龄心系国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诸子说:
“如今国家太平,唯独陛下对高句丽的东征不止,实为国之隐患。皇上盛怒之下决心已定,而臣下无人敢直言劝谏。我若知而不言,将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即便在生命垂危之际,房玄龄仍不忘国家利益,他强撑病体上表进谏,恳请李世民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对高句丽的征战。李世民看到奏表后深受感动,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感叹道:
“房公病入膏肓,却还能忧虑国家大事,真是难得啊。”
为了满足房玄龄的心愿,李世民亲临其病床前握手诀别,并立即授予其子房遗爱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中散大夫的官职,使他在有生之年见证了儿子们的荣耀。
然而,世事终难料。永徽三年(652年),房玄龄次子房遗爱及其妻高阳公主因涉嫌谋反被捕。房遗爱被处决,高阳公主被迫自尽,他们的子女也被流放到了岭南地区。房玄龄的嗣子房遗直同样未能遭幸免,被贬为铜陵尉。由于这场变故,房玄龄原本享有的配享太庙的殊荣也不得不停止。尽管如此,房玄龄一生的光辉事迹和对国家的贡献依然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铭记。
主要影响
房玄龄,作为初唐杰出的政治家和谋略家,在辅佐秦王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征战四方的过程中,以其卓越的文采和高效的办事能力着称。据说,只要是在王府中需要撰写的文书檄文,房玄龄往往能够驻马立成,言简意赅,精准传达意图,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效率。因此被选为“十八学士”之一,成为当时备受尊敬的知识精英。
当李世民登基成为皇帝后,房玄龄更是得到了重用,先后担任了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要职,成为了国家的核心决策者之一。他的政治生涯长达二十年之久,期间不仅总揽百官事务,还积极参与到国家制度的制定与改革之中。例如,他主持修订了律令、格敕,并监督编修国史,确保历史记录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此外,他还与魏徵合作修订了唐代礼仪,以适应新的统治需求。
在用人方面,房玄龄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不论出身贵贱,只根据个人才能授予相应的职位,这种做法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社会进步。他对工作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从不居功自傲,而是默默奉献于国家的发展建设中。
值得一提的是,房玄龄负责管理国史馆,主导完成了《高祖实录》、《太宗实录》以及《晋书》等一系列重要史籍的编纂工作,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宝库,也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正因为如此,后世将房玄龄与杜如晦并称为“房杜”,视为理想的宰相典范,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