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第15章 临危登基:唐肃宗李亨面临的挑战(上)
热门推荐:
绝世容颜美女总裁董事长是我老婆
苟在修真世界
好莱坞的亿万富豪
都市逍遥圣手陈南朱可人
都市自在神医陈南朱可人
杀手尊者
重生七零,退婚改嫁日子红红火火
废灵根,断亲缘,全家跪求弃女回头
四合院:开局全款买房,我躺平了
唐肃宗李亨是唐朝的第八位皇帝,于756年至762年间在位。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母亲为元献皇后杨氏。李亨早年被封为陕王,并担任安西大都护,负责管理西部边疆事务。后来,又被改封为忠王,并兼任朔方大使和单于大都护等重要职务,显示了他在军事和行政上的才能。738年,李亨正式成为皇太子,肩负起未来继承皇位的重任。
755年,安禄山叛乱爆发,迅速席卷中原地区,威胁到了唐朝的核心统治区。随着长安陷落,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逃离了京城,前往蜀地避难。此时,太子李亨并未随同南下,而是选择北上朔方(今宁夏灵武一带),带领两千禁军避难。在朔方,李亨得到了当地将领和士卒的支持,在756年七月于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这一举动不仅稳定了北方局势,也为抵抗叛军提供了新的领导核心。
登基后,肃宗迅速组织力量,亲自率领军队对抗叛军,逐步收复失地。经过艰苦的努力,唐肃宗在757年成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这两座重要的城市。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标志着唐朝开始从安史之乱的阴影中逐渐恢复过来。随后,唐肃宗派人迎接从蜀地返回的唐玄宗,父子二人在长安重逢,象征着国家秩序的重建。
唐肃宗李亨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责任,不仅在动荡时期成功登基,还带领唐朝度过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危机。在安史之乱期间,他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决心,他的努力不仅稳定了局势,也为唐朝后续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尽管面临诸多困难,李亨依然能够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展现了作为帝王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在位期间,肃宗平息叛乱当中,尝试解决天宝时期遗留下来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同时在文化、外交等方面也有所贡献。他还留下了一些诗歌作品,如《延英殿玉灵芝诗》和《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等,显示了他的文学修养。宰相张说曾称赞李亨有着非凡的气质和才能,认为他是国家的一大福祉。
长期的战乱使得国家的经济受损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而唐肃宗本人也因连年征战和个人健康问题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在平定安史之乱同年,即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去世,终年五十一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唐肃宗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变革,他不仅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还承担着中兴大唐的历史使命,其在位期间的努力对结束安史之乱及后续的政治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年经历
李亨出生在长安东宫的一个别殿里,初名李嗣升。他的母亲杨氏出身于显赫的弘农杨氏家族,该家族在隋唐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李亨的父亲李隆基在与杨氏成婚前不久被立为太子。由于当时宫廷内部政治紧张,特别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的关系不佳,他一度考虑过让杨氏服用堕胎药以避免可能的政治麻烦,但最终没有这么做。
李亨出生后,并未与生母杨氏共同生活,因为按照宫廷规矩,太子妃王氏(后来成为唐玄宗的皇后)的地位高于其他姬妾,而王氏又没有自己的孩子,所以李亨被王氏收养,得到了她的悉心照料和疼爱。李亨两岁时被封为陕王。到了715年正月,他的哥哥李瑛被立为皇太子。
李亨在五岁时(716年)被任命为安西大都护,以及多个地区的安抚大使,但这些职位都是象征性的,他并未实际就任。从这时起,唐朝开始有诸王遥领节度使的先例。为了培养王子们的学业,玄宗特意挑选了贺知章、潘肃等知名学者作为他们的老师,这大大提升了李亨的文化素养。
725年,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后,修建了“十王宅”,将成年的皇子们安置在这里居住和学习,由宦官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当时十五岁的李亨以忠王的身份住在十王宅中,并在此度过了十三年的时光,直到737年太子李瑛被废黜。
727年,李亨被封为忠王并改名为浚,同时担任朔方大使和单于大都护。三年后(730年),面对奚族和契丹的入侵,唐玄宗任命李亨为河北道元帅,率军抵御。到了732年,李亨率领的军队成功击败了奚族和契丹的联军,因此获得了司徒的加封。最后,在735年,他的名字再次更改,这次改为李玙。
艰难储君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太子李瑛被废后,玄宗开始考虑新的继承人。当时,最受宠爱的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琩是宰相李林甫推荐的人选,但唐玄宗更倾向于“年纪较长且仁孝恭谨、爱好学习”的忠王李玙(即李亨)。玄宗为此犹豫了一年多,情绪低落,饮食减少。最终,在高力士的建议下,唐玄宗决定立长子为储,于738年六月初三正式册立李玙为皇太子。
此后,李亨经历了多次改名:740年改为李绍,744年又改为李亨。成为皇太子后,李亨面临着来自宰相李林甫等人的政治威胁。李林甫及其继任者杨国忠作为朝廷的重要势力,对李亨构成了显着的挑战。而唐玄宗似乎不愿看到太子的权力过大,因此并未积极干预李林甫对李亨的打压。尽管如此,这段时期相对而言是李亨政治生涯中较为稳定的一段时光,因为他尚未遭遇足以动摇其地位的重大打击。
到了746年,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正月,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在京师长安向唐玄宗献上战利品,并表达了对李林甫的不满以及对韦坚的支持。这一举动将原本暗中的权力斗争公开化。李林甫得知此事后,迅速做出反击,并利用自己的职位优势加快了对反对派的打击力度。而杨慎矜成为了李林甫对抗太子集团的关键人物之一。
746年元宵之夜,太子李亨出游时在市井中遇到了韦坚。之后,韦坚又与边镇节帅皇甫惟明夜游长安城内的景龙道观。由于韦坚是太子妃的兄长,而皇甫惟明是重要的军事将领,他们夜间私下的会面给了宰相李林甫攻击的机会。
李林甫迅速行动,指示御史中丞杨慎矜上书弹劾韦坚,称其不应与边将“狎昵”。李林甫进一步向皇帝报告,指控韦坚和皇甫惟明图谋拥立太子。唐玄宗接到报告后,立即下令调查。尽管他怀疑二人确有密谋,但他并不愿意轻易牵连到太子李亨,因此最终只以“过度追求晋升”为由惩治了韦坚,而没有涉及太子。
皇甫惟明的兵权则被转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后者与太子关系密切。这次事件中,虽然李亨一度面临危险,但最终未受牵连,而李林甫也未能达成打击太子的目的。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示了玄宗对太子的保护态度,同时也暂时平息了针对太子的政治风波。
风波迭起
韦坚被贬后,他的弟弟韦兰和韦芝上疏为他鸣冤,并试图拉太子李亨作证。此举却引发了唐玄宗的不满。为了自保,李亨急忙上表辩解,并请求与韦妃离婚以示清白。玄宗虽然对李亨加以慰抚并同意了离婚请求,但韦妃最终削发为尼。这次事件也显示了李亨在政治危机中的谨慎态度,从而成功避免了进一步的牵连。
杜有邻案给李亨带来的心理压力
不久之后,746年底,唐肃宗李亨的妾室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卷入了一起由柳积告发的政治案件中。柳积指控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即散布不实预言并试图在东宫(太子府)内部制造分裂。这一罪名非常严重,直接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和安全。
时任宰相的李林甫借此机会扩大案情,将多名官员牵扯进来,意图打击政敌并巩固自己的权力。一时间,整个朝廷陷入紧张气氛,甚至一度威胁到太子李亨的地位。然而,随着调查深入,最终发现这是一起由柳积恶意诬告引发的案件。
尽管真相大白,但此案带来的后果依然严重。杜有邻和柳积都在审讯过程中丧命,他们的家人也被流放。这一系列事件给李亨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不仅担心自身的安危,也对朝廷中的复杂局势感到忧虑。
为了安抚李亨的情绪,唐玄宗决定安排他再婚,续娶了背景深厚的张良娣,后来她成为了皇后。751年,张良娣为李亨生下了儿子李佋(后封兴王)。尽管有了新的家庭,李亨仍然保持着高度警惕,深知宫廷斗争的险恶和不可预测性。
这次事件不仅揭示了唐朝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危险性,也深刻影响了李亨的性格和执政风格。他在位期间,始终对权力斗争保持高度敏感,努力维护皇权稳定,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也更加重视选拔忠诚可靠的大臣,以确保朝廷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直到752年,随着李林甫的去世,唐肃宗李亨失去了一位强大的政敌,但新的宰相杨国忠迅速崛起,继续对李亨构成了威胁。在这段时期,李亨与杨国忠之间的政治角力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危险。作为太子,李亨身处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必须小心翼翼地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这种紧张局势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的爆发,这场大规模叛乱成为了改变权力格局的关键转折点。在国家面临危机之际,李亨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展现出了非凡的决断力和领导才能。不仅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还为平定叛乱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嵬兵变
马嵬兵变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发生在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日。当时,安禄山的叛军已经攻破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被迫带着少数妃嫔和随臣逃离京城。逃亡队伍在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时,发生了这场改变历史进程的兵变。
随着局势的恶化,太子李亨和他的亲信密谋策划了一次针对杨国忠的行动。他们通过宦官李辅国拉拢了禁军将领陈玄礼,为兵变做了充分准备。唐玄宗出逃时,整个队伍约有3000余人,而殿后的太子李亨率领的后队就有2000人,包括精锐的飞龙禁军。以及他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代宗李豫)和建宁王李倓也在队伍中负责护卫,这为李亨提供了发动政变的绝佳机会。
到达马嵬驿时,士兵们因饥饿和疲劳而情绪不稳,开始对杨国忠不满。利用这一时机,李亨策划的兵变迅速展开。禁军追击并斩杀了杨国忠父子,以及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然而,诛杨氏家族只是第一步。为了彻底消除不稳定因素,士兵们要求处理杨贵妃。尽管这不是李亨最初的计划,但为了稳定军心,杨贵妃最终也被迫自缢身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陈玄礼参与了行动,但他仍然忠于皇帝,并在事后向唐玄宗表示效忠。这也确保了唐玄宗的人身安全,但同时也意味着李亨的进一步行动将受到限制。
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决定继续前往蜀地避难,而太子李亨则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跟随父亲西行,必须另寻出路。因此,父子二人就此分道扬镳,李亨带领部分军队北上。分兵之后,太子的情况非常艰难,一路上风餐露宿,随时担心追兵和危险,队伍人心惶惶,难以安宁。直到顺利抵达朔方军的治所灵武,李亨和他的随行人员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得以暂时休息和整顿,并准备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灵武登基
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九日,太子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灵武。756年,经过几天的筹备,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当地官员和军队的拥立下,在城南门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登基仪式,正式称帝,是为唐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并尊父皇李隆基为太上皇。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的举动,实际上宣告了与远在成都的父皇唐玄宗政权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庭抗礼。然而,在当时极端紧急的情况下,这一决定被视为稳定局势的必要措施,所以当天他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
讨伐叛军收复长安
作为新帝,唐肃宗即位之后立即着手重组军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危机,从而开启了他致力于恢复国家秩序的统治时期。九月十七日,唐肃宗组织了一支由广平王李豫和名将郭子仪率领的大军,包括朔方军、回纥和西域的援军,共计约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从凤翔出发向东讨伐叛军。
为了确保合作顺利,李亨安排儿子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增强了双方的信任。官军进展顺利,在长安西边的香积寺北面大败叛军,斩敌六万余人,迫使叛将张通儒弃城逃走,成功收复了长安。
按照之前的约定,回纥军有权在攻克长安后进行抢掠。然而,广平王李豫劝说回纥叶护太子暂时不要抢掠,以免影响后续对洛阳的进攻。叶护太子被广平王的智慧和远见所打动,同意推迟抢掠行动,转而全力支持东进。
子强于父
百姓和士兵们看到广平王李豫时都激动不已,纷纷向他致敬,称赞他是汉人和胡人的共同主人。肃宗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欣慰,称赞广平王的表现超过了自己。随后,广平王李豫整军进入长安,安抚百姓三天后,继续率军东进,准备收复洛阳。
同时,他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为西京留守,负责镇守长安。唐军与回纥盟军联手击败了叛乱的部队。叛军将领严庄和张通儒等人放弃了陕郡并逃走,而广平王李豫与将军郭子仪则顺利进入了陕城。仆固怀恩带领士兵分头追捕逃跑的叛军。
严庄首先抵达洛阳,向安庆绪报告战败的消息。得知消息后,安庆绪带着他的部下逃离洛阳。回纥军队进入洛阳,控制了财库,并在城中进行了三天的掠夺。为了制止这种行为,城中民众提供了大量的丝绸给回纥人,这才停止了他们的劫掠行为。
决策失误错失良机
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谋害了其父安禄山,篡夺了叛军的领导权。此时,唐肃宗面临着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谋士李泌建议趁机攻击叛军的老巢,一举消灭敌人。然而,唐肃宗并未采纳这一建议,从而错失了一次重要的战略机会。如果当时能够果断行动,或许可以加速平定安史之乱,减少国家和人民的苦难。
相州之战后郭子仪被解职
到了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之乱中的叛军与唐朝军队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役本应是唐军收复失地、打击叛军的重要契机,但由于唐肃宗的不当决策,最终以惨败告终。
唐肃宗担心武将权力过大,不愿意设立一位统一指挥的元帅来统领军队。相反,他派遣了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前去监督军队。这种安排不仅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还导致了指挥上的混乱。果然,唐军在这场战役中遭遇惨败,损失惨重。
战后,鱼朝恩为了推卸责任,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有能力的将领郭子仪。尽管郭子仪在平定叛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唐肃宗却听信了鱼朝恩的谗言,最终解除了郭子仪的兵权。这一决定不仅削弱了唐军的实力,也打击了其他将领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剧了朝廷内部的信任危机。
对唐肃宗决策的反思
唐肃宗在至德二年和乾元二年的这些决策失误,深刻反映了他在应对复杂局势时的犹豫不决和对权力分配的过度谨慎。虽然他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武将势力坐大,但这些决定实际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延误了平定叛乱的进程。同时,他对宦官鱼朝恩的过度信任,以及轻信谗言解除郭子仪兵权的做法,显示了他在用人上的失误,也暴露了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险恶性。
755年,安禄山叛乱爆发,迅速席卷中原地区,威胁到了唐朝的核心统治区。随着长安陷落,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逃离了京城,前往蜀地避难。此时,太子李亨并未随同南下,而是选择北上朔方(今宁夏灵武一带),带领两千禁军避难。在朔方,李亨得到了当地将领和士卒的支持,在756年七月于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这一举动不仅稳定了北方局势,也为抵抗叛军提供了新的领导核心。
登基后,肃宗迅速组织力量,亲自率领军队对抗叛军,逐步收复失地。经过艰苦的努力,唐肃宗在757年成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这两座重要的城市。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标志着唐朝开始从安史之乱的阴影中逐渐恢复过来。随后,唐肃宗派人迎接从蜀地返回的唐玄宗,父子二人在长安重逢,象征着国家秩序的重建。
唐肃宗李亨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责任,不仅在动荡时期成功登基,还带领唐朝度过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危机。在安史之乱期间,他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决心,他的努力不仅稳定了局势,也为唐朝后续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尽管面临诸多困难,李亨依然能够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展现了作为帝王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在位期间,肃宗平息叛乱当中,尝试解决天宝时期遗留下来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同时在文化、外交等方面也有所贡献。他还留下了一些诗歌作品,如《延英殿玉灵芝诗》和《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等,显示了他的文学修养。宰相张说曾称赞李亨有着非凡的气质和才能,认为他是国家的一大福祉。
长期的战乱使得国家的经济受损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而唐肃宗本人也因连年征战和个人健康问题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在平定安史之乱同年,即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去世,终年五十一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唐肃宗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变革,他不仅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还承担着中兴大唐的历史使命,其在位期间的努力对结束安史之乱及后续的政治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年经历
李亨出生在长安东宫的一个别殿里,初名李嗣升。他的母亲杨氏出身于显赫的弘农杨氏家族,该家族在隋唐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李亨的父亲李隆基在与杨氏成婚前不久被立为太子。由于当时宫廷内部政治紧张,特别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的关系不佳,他一度考虑过让杨氏服用堕胎药以避免可能的政治麻烦,但最终没有这么做。
李亨出生后,并未与生母杨氏共同生活,因为按照宫廷规矩,太子妃王氏(后来成为唐玄宗的皇后)的地位高于其他姬妾,而王氏又没有自己的孩子,所以李亨被王氏收养,得到了她的悉心照料和疼爱。李亨两岁时被封为陕王。到了715年正月,他的哥哥李瑛被立为皇太子。
李亨在五岁时(716年)被任命为安西大都护,以及多个地区的安抚大使,但这些职位都是象征性的,他并未实际就任。从这时起,唐朝开始有诸王遥领节度使的先例。为了培养王子们的学业,玄宗特意挑选了贺知章、潘肃等知名学者作为他们的老师,这大大提升了李亨的文化素养。
725年,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后,修建了“十王宅”,将成年的皇子们安置在这里居住和学习,由宦官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当时十五岁的李亨以忠王的身份住在十王宅中,并在此度过了十三年的时光,直到737年太子李瑛被废黜。
727年,李亨被封为忠王并改名为浚,同时担任朔方大使和单于大都护。三年后(730年),面对奚族和契丹的入侵,唐玄宗任命李亨为河北道元帅,率军抵御。到了732年,李亨率领的军队成功击败了奚族和契丹的联军,因此获得了司徒的加封。最后,在735年,他的名字再次更改,这次改为李玙。
艰难储君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太子李瑛被废后,玄宗开始考虑新的继承人。当时,最受宠爱的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琩是宰相李林甫推荐的人选,但唐玄宗更倾向于“年纪较长且仁孝恭谨、爱好学习”的忠王李玙(即李亨)。玄宗为此犹豫了一年多,情绪低落,饮食减少。最终,在高力士的建议下,唐玄宗决定立长子为储,于738年六月初三正式册立李玙为皇太子。
此后,李亨经历了多次改名:740年改为李绍,744年又改为李亨。成为皇太子后,李亨面临着来自宰相李林甫等人的政治威胁。李林甫及其继任者杨国忠作为朝廷的重要势力,对李亨构成了显着的挑战。而唐玄宗似乎不愿看到太子的权力过大,因此并未积极干预李林甫对李亨的打压。尽管如此,这段时期相对而言是李亨政治生涯中较为稳定的一段时光,因为他尚未遭遇足以动摇其地位的重大打击。
到了746年,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正月,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在京师长安向唐玄宗献上战利品,并表达了对李林甫的不满以及对韦坚的支持。这一举动将原本暗中的权力斗争公开化。李林甫得知此事后,迅速做出反击,并利用自己的职位优势加快了对反对派的打击力度。而杨慎矜成为了李林甫对抗太子集团的关键人物之一。
746年元宵之夜,太子李亨出游时在市井中遇到了韦坚。之后,韦坚又与边镇节帅皇甫惟明夜游长安城内的景龙道观。由于韦坚是太子妃的兄长,而皇甫惟明是重要的军事将领,他们夜间私下的会面给了宰相李林甫攻击的机会。
李林甫迅速行动,指示御史中丞杨慎矜上书弹劾韦坚,称其不应与边将“狎昵”。李林甫进一步向皇帝报告,指控韦坚和皇甫惟明图谋拥立太子。唐玄宗接到报告后,立即下令调查。尽管他怀疑二人确有密谋,但他并不愿意轻易牵连到太子李亨,因此最终只以“过度追求晋升”为由惩治了韦坚,而没有涉及太子。
皇甫惟明的兵权则被转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后者与太子关系密切。这次事件中,虽然李亨一度面临危险,但最终未受牵连,而李林甫也未能达成打击太子的目的。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示了玄宗对太子的保护态度,同时也暂时平息了针对太子的政治风波。
风波迭起
韦坚被贬后,他的弟弟韦兰和韦芝上疏为他鸣冤,并试图拉太子李亨作证。此举却引发了唐玄宗的不满。为了自保,李亨急忙上表辩解,并请求与韦妃离婚以示清白。玄宗虽然对李亨加以慰抚并同意了离婚请求,但韦妃最终削发为尼。这次事件也显示了李亨在政治危机中的谨慎态度,从而成功避免了进一步的牵连。
杜有邻案给李亨带来的心理压力
不久之后,746年底,唐肃宗李亨的妾室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卷入了一起由柳积告发的政治案件中。柳积指控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即散布不实预言并试图在东宫(太子府)内部制造分裂。这一罪名非常严重,直接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和安全。
时任宰相的李林甫借此机会扩大案情,将多名官员牵扯进来,意图打击政敌并巩固自己的权力。一时间,整个朝廷陷入紧张气氛,甚至一度威胁到太子李亨的地位。然而,随着调查深入,最终发现这是一起由柳积恶意诬告引发的案件。
尽管真相大白,但此案带来的后果依然严重。杜有邻和柳积都在审讯过程中丧命,他们的家人也被流放。这一系列事件给李亨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不仅担心自身的安危,也对朝廷中的复杂局势感到忧虑。
为了安抚李亨的情绪,唐玄宗决定安排他再婚,续娶了背景深厚的张良娣,后来她成为了皇后。751年,张良娣为李亨生下了儿子李佋(后封兴王)。尽管有了新的家庭,李亨仍然保持着高度警惕,深知宫廷斗争的险恶和不可预测性。
这次事件不仅揭示了唐朝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危险性,也深刻影响了李亨的性格和执政风格。他在位期间,始终对权力斗争保持高度敏感,努力维护皇权稳定,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也更加重视选拔忠诚可靠的大臣,以确保朝廷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直到752年,随着李林甫的去世,唐肃宗李亨失去了一位强大的政敌,但新的宰相杨国忠迅速崛起,继续对李亨构成了威胁。在这段时期,李亨与杨国忠之间的政治角力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危险。作为太子,李亨身处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必须小心翼翼地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这种紧张局势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的爆发,这场大规模叛乱成为了改变权力格局的关键转折点。在国家面临危机之际,李亨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展现出了非凡的决断力和领导才能。不仅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还为平定叛乱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嵬兵变
马嵬兵变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发生在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日。当时,安禄山的叛军已经攻破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被迫带着少数妃嫔和随臣逃离京城。逃亡队伍在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时,发生了这场改变历史进程的兵变。
随着局势的恶化,太子李亨和他的亲信密谋策划了一次针对杨国忠的行动。他们通过宦官李辅国拉拢了禁军将领陈玄礼,为兵变做了充分准备。唐玄宗出逃时,整个队伍约有3000余人,而殿后的太子李亨率领的后队就有2000人,包括精锐的飞龙禁军。以及他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代宗李豫)和建宁王李倓也在队伍中负责护卫,这为李亨提供了发动政变的绝佳机会。
到达马嵬驿时,士兵们因饥饿和疲劳而情绪不稳,开始对杨国忠不满。利用这一时机,李亨策划的兵变迅速展开。禁军追击并斩杀了杨国忠父子,以及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然而,诛杨氏家族只是第一步。为了彻底消除不稳定因素,士兵们要求处理杨贵妃。尽管这不是李亨最初的计划,但为了稳定军心,杨贵妃最终也被迫自缢身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陈玄礼参与了行动,但他仍然忠于皇帝,并在事后向唐玄宗表示效忠。这也确保了唐玄宗的人身安全,但同时也意味着李亨的进一步行动将受到限制。
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决定继续前往蜀地避难,而太子李亨则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跟随父亲西行,必须另寻出路。因此,父子二人就此分道扬镳,李亨带领部分军队北上。分兵之后,太子的情况非常艰难,一路上风餐露宿,随时担心追兵和危险,队伍人心惶惶,难以安宁。直到顺利抵达朔方军的治所灵武,李亨和他的随行人员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得以暂时休息和整顿,并准备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灵武登基
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九日,太子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灵武。756年,经过几天的筹备,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当地官员和军队的拥立下,在城南门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登基仪式,正式称帝,是为唐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并尊父皇李隆基为太上皇。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的举动,实际上宣告了与远在成都的父皇唐玄宗政权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庭抗礼。然而,在当时极端紧急的情况下,这一决定被视为稳定局势的必要措施,所以当天他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
讨伐叛军收复长安
作为新帝,唐肃宗即位之后立即着手重组军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危机,从而开启了他致力于恢复国家秩序的统治时期。九月十七日,唐肃宗组织了一支由广平王李豫和名将郭子仪率领的大军,包括朔方军、回纥和西域的援军,共计约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从凤翔出发向东讨伐叛军。
为了确保合作顺利,李亨安排儿子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增强了双方的信任。官军进展顺利,在长安西边的香积寺北面大败叛军,斩敌六万余人,迫使叛将张通儒弃城逃走,成功收复了长安。
按照之前的约定,回纥军有权在攻克长安后进行抢掠。然而,广平王李豫劝说回纥叶护太子暂时不要抢掠,以免影响后续对洛阳的进攻。叶护太子被广平王的智慧和远见所打动,同意推迟抢掠行动,转而全力支持东进。
子强于父
百姓和士兵们看到广平王李豫时都激动不已,纷纷向他致敬,称赞他是汉人和胡人的共同主人。肃宗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欣慰,称赞广平王的表现超过了自己。随后,广平王李豫整军进入长安,安抚百姓三天后,继续率军东进,准备收复洛阳。
同时,他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为西京留守,负责镇守长安。唐军与回纥盟军联手击败了叛乱的部队。叛军将领严庄和张通儒等人放弃了陕郡并逃走,而广平王李豫与将军郭子仪则顺利进入了陕城。仆固怀恩带领士兵分头追捕逃跑的叛军。
严庄首先抵达洛阳,向安庆绪报告战败的消息。得知消息后,安庆绪带着他的部下逃离洛阳。回纥军队进入洛阳,控制了财库,并在城中进行了三天的掠夺。为了制止这种行为,城中民众提供了大量的丝绸给回纥人,这才停止了他们的劫掠行为。
决策失误错失良机
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谋害了其父安禄山,篡夺了叛军的领导权。此时,唐肃宗面临着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谋士李泌建议趁机攻击叛军的老巢,一举消灭敌人。然而,唐肃宗并未采纳这一建议,从而错失了一次重要的战略机会。如果当时能够果断行动,或许可以加速平定安史之乱,减少国家和人民的苦难。
相州之战后郭子仪被解职
到了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之乱中的叛军与唐朝军队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役本应是唐军收复失地、打击叛军的重要契机,但由于唐肃宗的不当决策,最终以惨败告终。
唐肃宗担心武将权力过大,不愿意设立一位统一指挥的元帅来统领军队。相反,他派遣了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前去监督军队。这种安排不仅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还导致了指挥上的混乱。果然,唐军在这场战役中遭遇惨败,损失惨重。
战后,鱼朝恩为了推卸责任,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有能力的将领郭子仪。尽管郭子仪在平定叛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唐肃宗却听信了鱼朝恩的谗言,最终解除了郭子仪的兵权。这一决定不仅削弱了唐军的实力,也打击了其他将领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剧了朝廷内部的信任危机。
对唐肃宗决策的反思
唐肃宗在至德二年和乾元二年的这些决策失误,深刻反映了他在应对复杂局势时的犹豫不决和对权力分配的过度谨慎。虽然他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武将势力坐大,但这些决定实际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延误了平定叛乱的进程。同时,他对宦官鱼朝恩的过度信任,以及轻信谗言解除郭子仪兵权的做法,显示了他在用人上的失误,也暴露了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险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