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 第26章 才女到女皇:武则天是如何改写历史的(下)

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第26章 才女到女皇:武则天是如何改写历史的(下)

    文学艺术爱好者

    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文学和艺术领域的爱好者与推动者。她广涉文史,拥有非凡的诗才。在昭仪时期,她撰写了《内训》,成为皇后后又编纂了《外戚诫》。作为女皇,她召集了多位文学侍臣,如周茂思、范履冰等人,共同编纂了《要览》、《字海》以及《乐书要录》等多部重要着作。

    武则天个人作品包括《垂拱集》100卷和《金轮集》10卷,可惜这些都已经散佚。现存有她撰写的《臣轨》2卷,经由《粤雅堂丛书》根据日本《佚存丛书》本刊行。她的诗歌创作也被广泛收录,《全唐诗》中记载有其46首诗作,而《全唐诗外编》和《全唐诗续拾》还补充了3首诗及1首诗序。此外,《全唐文》中也记录了她的4卷文章。

    在书法方面,武则天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她擅长飞白书、行书和草书,特别是“飞白”这种难度极高的书法形式,在笔画中展现出丝丝露白的特点,显得格外高雅。据说,她曾以飞白书为大臣们题写名字,并得到高度评价。

    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她在圣历二年(699年)赴嵩山封禅时所作的《升仙太子碑》,该碑不仅文字优美,而且书法造诣深厚,碑额上的“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即是以飞白体书写,成为了历代书法爱好者的珍品。此外,还有《荐福寺题额》、《崇福寺题额》等传世之作,尽管许多原迹已经散失。

    音乐舞蹈上,武则天同样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她御制了大量雅乐作品,例如《明堂乐章》和《大飨拜洛乐章》,极大地促进了当时音乐文化的繁荣。她组建了一支名为“十万宫廷乐”的乐队,规模宏大,堪称历史之最。长寿二年(693年),她亲自制作的《神宫大乐》更是动用了九百名舞者进行表演。据典籍记载,唐朝历代帝王御制的坐、立部伎作品共有十四部,其中四部出自武则天之手,分别是《天授乐》、《长寿乐》、《鸟歌万岁乐》和《圣寿乐》,这不仅是数量上的领先,更反映了她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独特贡献。这些作品后来流传至日本,被尊奉为雅乐,证明了武则天在音乐文化上的深远影响。

    关于武则天的一些逸事

    女主武王

    在武则天幼年时期,便有传奇故事围绕着她的命运展开。据传,着名的相士袁天罡一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时,便惊异于她的骨相,预言:“夫人的骨相非凡,定能生下贵子!”杨氏遂将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领出,请袁天罡为他们相面。然而,袁天罡认为二人虽可官至三品,但仅能保家,并非大贵之命。接着,杨氏又让长女武顺接受相面,袁天罡评断她“贵而不利夫”。

    最后,当保姆抱着襁褓中的武则天出现时,为了迷惑袁天罡,特意让她穿上男装。然而,袁天罡一见便大为震惊,称其“龙瞳凤颈”,预示着极贵的命运。并进一步预言:“若是女子,则前程不可限量,将来必为天下之主。”

    贞观年间,天空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天文现象——太白金星多次在白天显现。太史令李淳风据此占卜,得出“女主昌”的结论。此时民间广为流传《秘记》中关于“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预言,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不满。一次酒宴上,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因其小名“五娘子”及籍贯与“武”字相关而引起了唐太宗的猜忌,最终被处决。

    面对《秘记》的预言,太宗私下询问李淳风是否可信。李淳风解释说,根据天象和历数的观察,这位未来的女主已经在宫中,是陛下的妻妾之一,并将在三十年内成为天下之主,甚至可能对李唐皇室构成威胁。太宗考虑过将所有可疑之人处死,但李淳风警告说,这是天命所归,无法改变。即使现在除了她,未来也可能出现更强大的人来取代她,而且如果她老了登基,或许会心存善念,减少祸害。太宗听从了李淳风的建议,未再追究此事。到了天授二年(691年),即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二年,李君羡的家属入朝申冤。

    武则天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女主武王”的预言主角,于是追复了李君羡的官爵,并以礼改葬,彰显了一种历史的轮回与正义的回归。这段传说不仅为武则天的统治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天象、相术以及预言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武则天如何巧妙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情诗诉衷情

    唐太宗李世民离开之后,当时还是才人的武则天被送往了感业寺削发为尼,远离了宫廷的繁华与纷争。然而,在寂静的寺庙里,她的思绪常常飘回到过去,特别是与太子李治之间的那份特殊情感。在那段孤寂的日子里,武则天写下了动人心弦的情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此诗不仅表达了她对往昔爱情的深切怀念,也成为了她内心世界的一个真实写照。

    夫妻永恒的结合

    武则天与李治的关系超越了普通的夫妻之情,他们更是政治上的紧密伙伴。即使岁月流转,武则天对李治的感情依旧深厚。当高宗离世后,武则天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撰写了祭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逝去伴侣的无尽哀思和敬意。她坚持自己走后要与李治合葬,这不仅是出于对丈夫的深情厚谊,也是为了见证两人共同走过的风雨历程。

    因此,二人的陵墓是按照合葬墓的标准精心设计建造而成,也象征着这对历史情侣永恒的结合。这首情诗与那篇祭文,一前一后,见证了武则天对李治从初遇到相伴一生的情感变迁,体现了她作为女性内心深处的柔情与坚韧。

    武则天真容考究

    关于武则天的容貌,历史文献中留有一些描述。据《旧唐书》记载,她的女儿太平公主继承了母亲的外貌特征,表现为体态丰满、额头方正、面颊宽阔,这符合唐代的审美标准,由此推测武则天应该也有类似的容貌特点。此外,武则天在年长称帝之时,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外表状态,大概是因为驻颜有术,会涂脂抹粉,即便与年轻的子孙们站在一起,也难以看出她的年纪。

    不过对于武则天的真实面容,后世缺乏直接且可信的图像资料作为参考。现存的一些图像和雕塑作品,如《历代古人像赞》中的画像,可能因成书较晚及作者的态度而带有偏见;《唐后行从图》的真实性也存在争议;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虽然有传说是依据武则天的形象雕刻,但这一说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至于四川广元皇泽寺内的武则天塑像,尽管可能是基于某种原型创作,但由于原件已损毁,修复后的版本难以准确反映武则天的真实面貌。因此,后世只能通过文字记录去想象这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的容貌,而对于其真实样子的具体了解,则受限于史料的局限性。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与提拔

    狄仁杰与武则天之间的合作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典范,展现了明君与贤臣相互成就的可能性。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才能极为赏识,从他担任小官时便逐步予以提拔,直至擢升为宰相。狄仁杰以其公正无私、廉洁奉公和卓越的断案能力赢得了“神探”的美誉,成为朝野上下敬重的贤臣。武则天深知狄仁杰的价值,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他得以施展非凡的政治智慧。

    在武则天的支持下,狄仁杰不仅促进了政治清明,还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保持着正直的人格,即便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也能坚持原则,不畏权贵,维护正义。例如,在讨论修建巨大佛像的计划时,狄仁杰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反对意见,指出这样的项目将耗费过多资源,不利于国家和百姓的生活。武则天虚心听取了他的建议,显示了她对狄仁杰的高度信任。

    当武则天步入晚年,狄仁杰以其过人的智慧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巧妙而坚定地劝说这位女皇将政权平稳过渡给李唐皇室。他的努力最终也促成了唐中宗李显的复位,为唐朝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狄仁杰颇具勇气和正义感,在朝廷中多次冒着风险保护那些被诬陷的大臣。比如,在魏元忠遭受不实指控、性命垂危之际,狄仁杰挺身而出,凭借他的机智和公正的立场,成功保全了魏元忠的生命,体现了他的个人魅力与高尚品德,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尊敬。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狄仁杰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大事和未来的稳定。武则天得知他病情严重特意前来探视。在狄仁杰的床边,女皇关心地询问他对朝中接班人有什么建议,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稳定与发展。尽管身体无法行动,狄仁杰还是努力思考,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张柬之。狄仁杰认为,张柬之不仅聪明能干,而且为人正直,是个值得信赖的人选,定能承担重任。

    这次会面不仅体现了武则天对狄仁杰的高度信任,也反映了狄仁杰对人才的深刻洞察。张柬之后来果然不负众望,在恢复唐朝正统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事情不仅突显了狄仁杰的智慧和正直,也展现了武则天作为一位女皇知人善任的优秀领导力。狄仁杰与武则天之间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

    武则天对骆宾王的赏识

    在徐敬业起兵反叛期间,他邀请了才华横溢的骆宾王加入其幕府,并请骆宾王撰写了着名的《讨武曌檄》。这篇檄文以犀利的言辞批评了武则天,指责她“伪临朝”,并非出身高贵,晚年行为不端,甚至有损宫廷尊严,表达了人神共愤的情绪。文章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极具说服力。

    当武则天读到这份檄文时,她立刻被文中展现的才情所打动。据说她询问身边的大臣:“这檄文是谁写的?”得知是骆宾王的手笔后,武则天并未因此而震怒或追究责任,反而惋惜地评论道:

    “这是宰相的过失。像这样的人才,竟然得不到重用,实在是可惜了!”武则天的反应显示了她对骆宾王文学才能的高度赏识,同时也反映了她作为一个统治者对于人才价值的重视。尽管骆宾王站在了她的对立面,但武则天仍然能够超越个人立场,认可并赞美敌方阵营中的杰出人物。这种胸襟和气度,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之问与《早秋上阳宫侍宴序》

    “我金轮圣神皇帝垂妙觉,抚鸿勋,出轩宫而镇紫微,卷翚衣而袭元衮,释罘祝网,万族咸宁。革故维新,五刑不用,润玉律而含元气,转金浑而调顺晷。”

    有一次,武则天在宫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诗歌比赛,这场文学盛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一展才华。在这群杰出的参赛者中,有一位名叫宋之问的年轻人。他的诗作犹如天籁之音,令人心醉神迷。然而,由于出身低微,宋之问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自卑感,担心自己的作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武则天独具慧眼,她注意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于是,她亲自走到了宋之问面前,并微笑着赞扬了他的诗作,还称其为当世奇才。不仅如此,武则天还当场授予他官职,让他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朝廷官员。

    历史评价

    吴晗在其着作中提到,武则天在中国唐代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不仅打破了地域与门阀的限制,还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从而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官员。这一政策在她的统治时期内持续实施,为后来唐玄宗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开元盛世初期的许多政策都是直接继承自武则天时期的。

    回顾唐朝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唐太宗李世民奠定了基础,而武则天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终迎来了开元盛世的辉煌。在武则天当政前后大约五十年的时间里,唐朝经历了显着的进步。农业生产得到了提升,土地被更有效地开发利用,人口增长,疆域扩展,文化交流频繁,与多国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尤为重要的是,开元盛世的主要政治领袖们大多是在武则天时代受到培养和提拔的。因此可以说,没有武则天时期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将难以实现。

    尚钺在《中国历史纲要》一书中评价:武则天执政时期,唐帝国依然展现出了上升的发展趋势。对内,通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平台;对外,则积极抵御来自突厥、吐蕃和契丹等周边民族的侵扰,并持续维护西域交通线的畅通,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在多个层面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白寿彝在同一着作中也对武则天进行了描述,他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兼具才能与政治野心的人物。在位时重视贤才的选拔,先后任用了如李昭德、狄仁杰、姚崇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担任宰相协助治理国家。武则天虽然亲近一些奸佞之人,启用了严酷的官员,但她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些人,防止他们获得过大权力。在她掌权的五十年间,尽管李唐皇室的权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太宗李世民所建立的政治格局得以延续,而社会经济也在这段时间里保持了发展的势头。

    乌廷玉:“武则天执政以来,继续推行唐初的基本国策:坚持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压抑部分士族,扶助新兴庶族;反对民族压迫,保卫边防安全。她虽然没有重大建树,但并没有把唐朝引向衰败。”(《隋唐史话》)

    吴枫:“武则天当政,严重打击了长期把持政权的大官僚贵族集团,通过各种办法——尤其是科举制,给中小地主阶级开辟了广阔的政治前途,一方面促进了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给唐玄宗统治时代选拔了较有作为的官僚,其主要政策就当时社会来讲,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隋唐五代史》)

    吴泽:“武则天当政的五十年中,坚持太宗、高宗的反士族斗争的政治道路,稳固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了一大步,其政策对维护国家长期的和平统一,对唐代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为其后的‘开元之治’准备了条件,打下了基础。因此武则天在唐代前期和太宗、玄宗同是中心人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他对武周后期的弊政,也给予揭露。”(《关于武则天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

    崔瑞德:“对于这位敢于推翻李唐皇室并像男人一样泼辣地实行统治的女人,尽管儒家历史学家们都对其进行恶毒攻击和抱敌对态度,但是武曌显然具有特殊的才能,对政治具有天赋,并且非常善于操纵宫廷的权力结构。她之所以能非凡地攫取到权力,是由于她的杰出的才能、坚毅的决心和识别人的能力,再加上她的冷酷、肆无忌惮和政治上的机会主义。她对敌人和对手表现出的残忍和报复心,这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剑桥中国隋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