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第14章 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艺的帝王(下)
热门推荐:
从红楼开始的生活
宝可梦:开局发现火神蛾蛋
归家?问界!
人诡BUG之心端工程师
癫!女配作死后,男配靠撩人救赎
从一把枪到虚空战舰
系统求您带带我
西游:出家人不打诳语,只打劫
手握蹭饭系统我分分钟进账几十万
推动科技进步
唐玄宗在位期间,对科技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开元五年(717年),他听闻和尚一行学识渊博,尤其是擅长天文历法,便邀请他到京师,还安排他住在皇宫的光太殿,这样方便他随时过来向一行和尚咨询治国理政之道。到了开元九年(721年),唐玄宗又下令让一行和尚改革旧历,以纠正其中的误差。为此,一行首先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名为“黄道游仪”的天文仪器,用来精确测定黄道的变化。利用这一工具,一行和尚进行了详细的天文观测,测量出了二十八宿与北极星之间的角度。他的观测结果显示,实际的恒星位置与古籍记载存在差异,这表明恒星并非固定不动,而是会逐渐移动。
这一发现比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在1718年提出的恒星自行理论早了近一千年。在此基础上,一行和尚又设计了一种名为“覆矩图”的仪器,并运用勾股定理进行了计算。他发现,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约等于今天的129.22公里),与北极高度相差一度。这一成果代表了世界上首次对于子午线长度的测量尝试,虽然精度有限,但方法科学合理,与现代测量值(111.3公里\/度)很接近。
此外,一行还主导编纂了《大衍历》,这是唐代天文学的一项重要成就。基于黄道游仪的研究,一行和尚参考了历代历法的优点,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完成了初稿。在他去世以后,由张说和陈玄景继续完成,最终在开元十七年(729年)颁布实施。《大衍历》引入了更准确的“定气”概念,能够更好地推算出符合农时的二十四节气。相比之前的历法,《大衍历》更加精确,成为后世历法改革的重要参考。通过这些工作,一行和尚不仅为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科学遗产。玄而宗皇帝对科学研究的支持,也促进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彰显了唐朝的文化繁荣和技术进步。
玄宗时期的外交政策
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国力鼎盛,中外交往非常活跃。这一时期的外交关系覆盖了广泛的地理范围,从东亚的高丽、新罗、百济(均位于朝鲜半岛),到日本、越南(古代称为林邑)、尼泊尔(古代称为泥婆罗)、缅甸(骠国)、泰国(赤土)、柬埔寨(真腊)、印度尼西亚(如室利佛逝和诃陵)、印度次大陆(天竺)以及远至斯里兰卡(狮子国)、阿拉伯地区(大食)和伊朗(波斯)。这些国家与唐朝之间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各国的使节、贵族、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及游客纷纷来到中国,而唐朝的使者、僧侣和商人也不断前往国外。据统计,当时与唐朝保持友好往来并互通使节的亚非国家超过70个。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国际交流,唐朝设立了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宾客,并在各地建立商馆为外商提供住宿,同时设立互市监和市舶司来监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和敦煌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枢纽,其中长安尤为突出。
长安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许多外国商人选择在长安的“西市”开设店铺,长期居住;国子监接收了大量的外国留学生,而在长安定居的外国人家庭数量达到了4000至5000家之多。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唐朝的文化影响力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区域。总之,唐玄宗时代的外交政策不仅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技术的传播,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繁荣与开放。
统治后期满足现状沉迷享乐
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创了开元盛世后,逐渐满足于现状,沉溺于享乐之中,失去了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和节俭之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因宠妃武惠妃的谗言,他将太子李瑛及两位弟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诛除。武惠妃离开后,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直至听闻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遂不顾礼节将其纳入宫中。杨玉环不仅容貌出众,还擅长音律歌舞,深得玄宗欢心,并在天宝四载(745年)八月被册封为贵妃。
宠妃子信奸臣
随着对杨贵妃宠爱日增,玄宗变得越发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朝廷内外为了迎合他的喜好,竞相进贡珍稀物品,户部郎中王鉷每年额外贡献巨额钱财供宫中宴赐,玄宗对此不加追问,反而对其愈发优待。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相继被罢免,取而代之的是善于阿谀奉承的李林甫。李林甫以“口蜜腹剑”着称,通过收买玄宗身边的人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以此来迎合玄宗需求,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玄宗不理朝政,李林甫得以恣意妄为,最终导致天下贡物尽入其手。
为了讨好杨贵妃,玄宗下令设立专门团队为其制作华服,并开辟千里贡道只为让她能吃到新鲜荔枝。杨贵妃家族因此权势显赫,兄长杨国忠成为宰相,三位姐姐也被封为夫人,享受荣华富贵。然而,这种奢华生活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杨国忠专权弄法,贵族官僚们竞相攀比奢华,激起民间不满,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不了日益激化的各种危机。
安禄山为了博得玄宗与杨贵妃的欢心,在得知玄宗计划扩建华清宫浴池时,特意用白玉石打造鱼龙凫雁和石莲花置于其中,赢得了玄宗的赞赏。每当前往华清宫,杨贵妃及其姐妹都会随行,她们的豪华车马队伍引发了市民的反感。尽管如此,玄宗依旧每年到华清宫避寒,沉迷于酒色之中,忽视了国家治理。这些行为加剧了社会矛盾,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盛世之后,逐渐失去了对国家危机的警觉,反而转向了一系列对外战争。
随着政治腐败和黑暗的加剧,边疆将领为了贪功求官,肆意挑衅边境冲突,使得战乱频仍。李隆基的好战态度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局势,打破了初期相对稳定的边境局面,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
对外关系恶化
- 与吐蕃的关系:西边与吐蕃的关系迅速恶化,双方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
- 南诏国冲突:西南方向,由于边疆将领的骄横跋扈,原本可以平息的冲突不断升级,迫使唐朝不得不征兵对抗南诏,结果先后有二十万唐兵因战或病而丧生。
安史之乱爆发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利用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和兵力空虚的机会,联合同罗、奚、契丹等民族组成约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朝已经多年未经历大规模战争,民众缺乏战斗经验,河北州县面对叛军攻势迅速瓦解,地方官员或逃或降。
潼关之战与哥舒翰的失败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占了东都洛阳后,继续向西进发,潼关成为了防守首都长安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唐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元帅,率领近二十万军队驻守潼关。然而,这支军队多为临时凑集,战斗力参差不齐,并非精锐之师。
此时,唐玄宗和宰相杨国忠对哥舒翰的信任不足,担心他会拥兵自重,因此频繁派遣宦官前往潼关施压,要求哥舒翰主动出击。哥舒翰本人则认为潼关地势险要,宜守不宜攻,主张坚守待机。然而,在皇帝和杨国忠的持续压力下,哥舒翰最终被迫出战。
哥舒翰决定在灵宝(今河南三门峡市)与叛军交战。由于准备不足、士气低落以及地形不利,唐军在战斗中遭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本人也在混战中被俘,随后被送往洛阳,不久后被叛军谋害。这一失败直接导致了长安的门户洞开,迫使唐玄宗仓皇逃离京城,前往蜀地避难。
长安陷落仓皇逃亡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随着安禄山叛军的长驱直入,长安最终失守。唐玄宗李隆基被迫仓皇出逃,带领皇室成员和部分官员向西撤退。在逃亡途中,一行人到达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这里发生了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幕。
随行的将士们因局势动荡、前途未卜而心生不满,担心杨国忠及其家族会成为叛军的目标,进而危及自身安全。于是,士兵们哗变,斩杀了杨国忠,并要求处理杨贵妃以平民愤。面对这一危机,李隆基无奈之下,被迫下令赐死杨贵妃,以安抚军心。这段插曲不仅反映了当时局势的紧张和复杂,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李隆基继续向西南方向逃亡,最终抵达成都避难,设立临时朝廷,史称“蜀中行宫”。与此同时,太子李亨并未随同南下,而是选择北上朔方(今宁夏灵武一带)。在那里,李亨得到了当地将领和士卒的支持,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这一举动标志着唐朝进入了安史之乱最严重的时期,同时也开启了新的政治格局。
唐肃宗的即位迅速稳定了北方局势,为抵抗叛军提供了新的领导核心。然而,这也意味着唐朝从此开始了双帝并存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内部的政治分裂。尽管如此,李亨的努力最终为平定安史之乱奠定了基础,逐步恢复了唐朝的统治秩序
太子即位应对叛乱
唐肃宗李亨即位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军事措施来应对安史之乱。他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并召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大军,使得灵武地区军威大振。同时,肃宗任命新的朝官与将帅,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军事指挥系统,并对抗击叛军进行了全面部署。应肃宗之请,回纥也派遣精锐骑兵前来助战。此时,恰逢叛军内部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害,导致叛军士气低落,战斗力削弱,形势急转直下。
太上皇岁月
至德二载(757年),随着安禄山被除,局势逐渐稳定,李隆基得以从成都返回长安,居住在兴庆宫(南内),并被尊为太上皇。在此期间,玄宗不再过问政事,他的生活主要由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和内侍监高力士照料,妹妹玉真公主以及旧时的宫女和梨园弟子则时常陪伴左右,为他提供娱乐。
凄凉的晚年生活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巩固自己的恩宠,向肃宗进谗言,声称:“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经常与外界人士往来,陈玄礼和高力士图谋不利于陛下。如今六军将士皆为灵武勋臣,对此感到不安,我虽尽力劝解但未能奏效,不得不将此情况上报。”利用肃宗患病的机会,李辅国矫诏强行安排玄宗迁居西内。当玄宗一行经过夹城时,李辅国率领五百名射生将领剑拔弩张地拦住去路,场面极为紧张。玄宗惊恐万分,几乎坠马,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才得以安全迁居甘露殿。
事后,肃宗并未责怪李辅国,反而予以安慰。不久之后,玄宗的几位亲信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至巫州;陈玄礼被迫退休;玉真公主也被迫搬出宫廷,前往玉真观居住。从此,玄宗只身一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活变得异常凄凉。为了填补空缺,肃宗另外选派了一百多名后宫女子到西内负责洒扫工作。
抑郁中离世
晚年的李隆基忧郁寡欢,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宝应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这位曾经开创开元盛世的伟大君主,在孤独中驾崩,享年78岁。他被追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清朝为了避康熙帝玄烨之讳,有时将其庙号写作“元宗”。
结语:李隆基的一生充满了辉煌与遗憾。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迎来了最为繁荣的时期——开元盛世。这一时期,国家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繁荣昌盛,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高峰。唐玄宗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还通过一系列积极的人事和制度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唐朝的强大国力。他重视人才、重用贤能,使得朝廷上下充满活力,政府效率显着提升。同时,他也大力推动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促进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空前繁荣。
然而,晚年的某些决策失误和个人情感影响了他的判断。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以及对安禄山等边将的过度信任,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场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无数家庭流离失所,经济遭受重创,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李隆基也因此失去了政治权力,在晚年过上了困苦的生活,被迫远离京城,避难于成都。
唐玄宗李隆基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帝王在权力、情感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尽管晚年他遭遇了挫折,但他在开元盛世时期的卓越贡献,仍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缅怀和反思的对象。
历史评价
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时期,特别是在开元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黄金时代。在他的领导下,唐朝不仅达到了自身的巅峰,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商业贸易活跃,丝绸之路重现繁荣,中外交流频繁,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帝国之一。
然而,历史总是双面的。尽管唐玄宗初期带来了诸多成就,以他英明的领导和睿智的政策推动了唐朝进入“开元盛世”,使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军事强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时代之一,至今仍被人们缅怀与赞颂。但他在位后期的一些决策失误和个人偏好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对杨贵妃的宠爱和对边将安禄山的信任失察,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这场长达八年的叛乱不仅动摇了唐朝的根基,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与动荡。它也提醒我们,权力的高度集中和个人情感的过度影响可能会对国家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苏辙: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虽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终,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苏颋等,皆以骨鲠大臣,镇以清静,朝有着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之而已。继以张嘉贞、张说,守而勿失。
崔群: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廷、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分也。
关于李隆基的一些轶事典故
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从小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大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 ”随之扬长而去,武则天知道后,非常惊讶,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更加宠爱他。
封禅泰山
李隆基即帝位之初,出现了“开元盛世”,朝中大臣上书力请玄宗东封泰山。玄宗经过一番谦让之后,欣然首肯,于开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日(725年11月20日)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当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泰山西侧的时候,突然东北风大作,从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随从人员住的帐篷被风撕破,官员们乱作一团。封禅使张说本来就为封禅之事忙得焦头烂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更使他手足无措。
为了稳定人心,他不得不出来打圆场说:“大家不要慌张,陛下是天子,如今御驾出宫,定会惊天动地,这是东海之神来接皇上封禅的。”张说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静下来,及至来到泰山脚下,天果然变得丽日晴和。但是,到了李隆基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风大作,寒气彻骨。天气的再度变故,不禁使李隆基心神不宁。他停止饮食,肃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他虔诚地向苍天祷告:“我自即帝位以来,得到苍天的佐助,国家昌盛,万民安泰。我来登封泰山,本欲为万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么过失,不配来泰山封禅,请上天来惩罚我本人;如果是随从的人员没有福分参加封禅,亦请上天降罪于我,随从的兵士和骑乘的马匹确实受不了彻骨的寒风,请苍天暂停风寒吧。”李隆基祈祷之后,果然风静树止,山间的气温随之转暖。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封禅,李隆基还亲自撰写了《纪泰山铭》一文,刻在山顶大观峰。
大兴灯展
据《明皇杂录》记载,李隆基在东都洛阳的时候,遇上正月十五日夜,于是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同时设庭燎,自宫禁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当时有一个名叫毛顺的工匠,巧思结创,用彩色缯帛制出灯楼30间,高150尺,悬挂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又用灯做成龙凤、虎豹腾跃的样子,似乎不像人力所为。
李杨之爱
中国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专一的皇帝,民间习称他为“唐明皇”,《异闻录》载《唐明皇游月宫》一事。他和杨贵妃的故事,透过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千古传诵。
不夜之宴
开元十三年(725),李隆基泰山封禅后,在洛京广达楼举行夜宴,宰相苏颋作此诗记录了这件事情,诗云:“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楼台绝胜宜春苑,灯火还同不夜城。正睹人间朝市乐,忽闻天上管弦声。酺来万舞群臣醉,喜戴千年圣主明。”前几句都在描写宴会,“通晚”、“不夜城”、“万舞”等词语可以看出宴会盛大且通宵达旦的特点,最后一句“喜戴千年圣主明”是对君主的赞美,描绘了一幅群臣同乐的宴会场景,充分体现了唐代酺宴热烈的欢庆场景以及当时民众参与感与共享安乐的满足感。
唐玄宗在位期间,对科技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开元五年(717年),他听闻和尚一行学识渊博,尤其是擅长天文历法,便邀请他到京师,还安排他住在皇宫的光太殿,这样方便他随时过来向一行和尚咨询治国理政之道。到了开元九年(721年),唐玄宗又下令让一行和尚改革旧历,以纠正其中的误差。为此,一行首先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名为“黄道游仪”的天文仪器,用来精确测定黄道的变化。利用这一工具,一行和尚进行了详细的天文观测,测量出了二十八宿与北极星之间的角度。他的观测结果显示,实际的恒星位置与古籍记载存在差异,这表明恒星并非固定不动,而是会逐渐移动。
这一发现比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在1718年提出的恒星自行理论早了近一千年。在此基础上,一行和尚又设计了一种名为“覆矩图”的仪器,并运用勾股定理进行了计算。他发现,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约等于今天的129.22公里),与北极高度相差一度。这一成果代表了世界上首次对于子午线长度的测量尝试,虽然精度有限,但方法科学合理,与现代测量值(111.3公里\/度)很接近。
此外,一行还主导编纂了《大衍历》,这是唐代天文学的一项重要成就。基于黄道游仪的研究,一行和尚参考了历代历法的优点,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完成了初稿。在他去世以后,由张说和陈玄景继续完成,最终在开元十七年(729年)颁布实施。《大衍历》引入了更准确的“定气”概念,能够更好地推算出符合农时的二十四节气。相比之前的历法,《大衍历》更加精确,成为后世历法改革的重要参考。通过这些工作,一行和尚不仅为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科学遗产。玄而宗皇帝对科学研究的支持,也促进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彰显了唐朝的文化繁荣和技术进步。
玄宗时期的外交政策
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国力鼎盛,中外交往非常活跃。这一时期的外交关系覆盖了广泛的地理范围,从东亚的高丽、新罗、百济(均位于朝鲜半岛),到日本、越南(古代称为林邑)、尼泊尔(古代称为泥婆罗)、缅甸(骠国)、泰国(赤土)、柬埔寨(真腊)、印度尼西亚(如室利佛逝和诃陵)、印度次大陆(天竺)以及远至斯里兰卡(狮子国)、阿拉伯地区(大食)和伊朗(波斯)。这些国家与唐朝之间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各国的使节、贵族、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及游客纷纷来到中国,而唐朝的使者、僧侣和商人也不断前往国外。据统计,当时与唐朝保持友好往来并互通使节的亚非国家超过70个。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国际交流,唐朝设立了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宾客,并在各地建立商馆为外商提供住宿,同时设立互市监和市舶司来监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和敦煌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枢纽,其中长安尤为突出。
长安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许多外国商人选择在长安的“西市”开设店铺,长期居住;国子监接收了大量的外国留学生,而在长安定居的外国人家庭数量达到了4000至5000家之多。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唐朝的文化影响力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区域。总之,唐玄宗时代的外交政策不仅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技术的传播,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繁荣与开放。
统治后期满足现状沉迷享乐
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创了开元盛世后,逐渐满足于现状,沉溺于享乐之中,失去了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和节俭之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因宠妃武惠妃的谗言,他将太子李瑛及两位弟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诛除。武惠妃离开后,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直至听闻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遂不顾礼节将其纳入宫中。杨玉环不仅容貌出众,还擅长音律歌舞,深得玄宗欢心,并在天宝四载(745年)八月被册封为贵妃。
宠妃子信奸臣
随着对杨贵妃宠爱日增,玄宗变得越发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朝廷内外为了迎合他的喜好,竞相进贡珍稀物品,户部郎中王鉷每年额外贡献巨额钱财供宫中宴赐,玄宗对此不加追问,反而对其愈发优待。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相继被罢免,取而代之的是善于阿谀奉承的李林甫。李林甫以“口蜜腹剑”着称,通过收买玄宗身边的人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以此来迎合玄宗需求,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玄宗不理朝政,李林甫得以恣意妄为,最终导致天下贡物尽入其手。
为了讨好杨贵妃,玄宗下令设立专门团队为其制作华服,并开辟千里贡道只为让她能吃到新鲜荔枝。杨贵妃家族因此权势显赫,兄长杨国忠成为宰相,三位姐姐也被封为夫人,享受荣华富贵。然而,这种奢华生活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杨国忠专权弄法,贵族官僚们竞相攀比奢华,激起民间不满,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不了日益激化的各种危机。
安禄山为了博得玄宗与杨贵妃的欢心,在得知玄宗计划扩建华清宫浴池时,特意用白玉石打造鱼龙凫雁和石莲花置于其中,赢得了玄宗的赞赏。每当前往华清宫,杨贵妃及其姐妹都会随行,她们的豪华车马队伍引发了市民的反感。尽管如此,玄宗依旧每年到华清宫避寒,沉迷于酒色之中,忽视了国家治理。这些行为加剧了社会矛盾,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盛世之后,逐渐失去了对国家危机的警觉,反而转向了一系列对外战争。
随着政治腐败和黑暗的加剧,边疆将领为了贪功求官,肆意挑衅边境冲突,使得战乱频仍。李隆基的好战态度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局势,打破了初期相对稳定的边境局面,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
对外关系恶化
- 与吐蕃的关系:西边与吐蕃的关系迅速恶化,双方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
- 南诏国冲突:西南方向,由于边疆将领的骄横跋扈,原本可以平息的冲突不断升级,迫使唐朝不得不征兵对抗南诏,结果先后有二十万唐兵因战或病而丧生。
安史之乱爆发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利用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和兵力空虚的机会,联合同罗、奚、契丹等民族组成约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朝已经多年未经历大规模战争,民众缺乏战斗经验,河北州县面对叛军攻势迅速瓦解,地方官员或逃或降。
潼关之战与哥舒翰的失败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占了东都洛阳后,继续向西进发,潼关成为了防守首都长安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唐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元帅,率领近二十万军队驻守潼关。然而,这支军队多为临时凑集,战斗力参差不齐,并非精锐之师。
此时,唐玄宗和宰相杨国忠对哥舒翰的信任不足,担心他会拥兵自重,因此频繁派遣宦官前往潼关施压,要求哥舒翰主动出击。哥舒翰本人则认为潼关地势险要,宜守不宜攻,主张坚守待机。然而,在皇帝和杨国忠的持续压力下,哥舒翰最终被迫出战。
哥舒翰决定在灵宝(今河南三门峡市)与叛军交战。由于准备不足、士气低落以及地形不利,唐军在战斗中遭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本人也在混战中被俘,随后被送往洛阳,不久后被叛军谋害。这一失败直接导致了长安的门户洞开,迫使唐玄宗仓皇逃离京城,前往蜀地避难。
长安陷落仓皇逃亡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随着安禄山叛军的长驱直入,长安最终失守。唐玄宗李隆基被迫仓皇出逃,带领皇室成员和部分官员向西撤退。在逃亡途中,一行人到达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这里发生了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幕。
随行的将士们因局势动荡、前途未卜而心生不满,担心杨国忠及其家族会成为叛军的目标,进而危及自身安全。于是,士兵们哗变,斩杀了杨国忠,并要求处理杨贵妃以平民愤。面对这一危机,李隆基无奈之下,被迫下令赐死杨贵妃,以安抚军心。这段插曲不仅反映了当时局势的紧张和复杂,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李隆基继续向西南方向逃亡,最终抵达成都避难,设立临时朝廷,史称“蜀中行宫”。与此同时,太子李亨并未随同南下,而是选择北上朔方(今宁夏灵武一带)。在那里,李亨得到了当地将领和士卒的支持,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这一举动标志着唐朝进入了安史之乱最严重的时期,同时也开启了新的政治格局。
唐肃宗的即位迅速稳定了北方局势,为抵抗叛军提供了新的领导核心。然而,这也意味着唐朝从此开始了双帝并存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内部的政治分裂。尽管如此,李亨的努力最终为平定安史之乱奠定了基础,逐步恢复了唐朝的统治秩序
太子即位应对叛乱
唐肃宗李亨即位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军事措施来应对安史之乱。他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并召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大军,使得灵武地区军威大振。同时,肃宗任命新的朝官与将帅,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军事指挥系统,并对抗击叛军进行了全面部署。应肃宗之请,回纥也派遣精锐骑兵前来助战。此时,恰逢叛军内部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害,导致叛军士气低落,战斗力削弱,形势急转直下。
太上皇岁月
至德二载(757年),随着安禄山被除,局势逐渐稳定,李隆基得以从成都返回长安,居住在兴庆宫(南内),并被尊为太上皇。在此期间,玄宗不再过问政事,他的生活主要由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和内侍监高力士照料,妹妹玉真公主以及旧时的宫女和梨园弟子则时常陪伴左右,为他提供娱乐。
凄凉的晚年生活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巩固自己的恩宠,向肃宗进谗言,声称:“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经常与外界人士往来,陈玄礼和高力士图谋不利于陛下。如今六军将士皆为灵武勋臣,对此感到不安,我虽尽力劝解但未能奏效,不得不将此情况上报。”利用肃宗患病的机会,李辅国矫诏强行安排玄宗迁居西内。当玄宗一行经过夹城时,李辅国率领五百名射生将领剑拔弩张地拦住去路,场面极为紧张。玄宗惊恐万分,几乎坠马,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才得以安全迁居甘露殿。
事后,肃宗并未责怪李辅国,反而予以安慰。不久之后,玄宗的几位亲信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至巫州;陈玄礼被迫退休;玉真公主也被迫搬出宫廷,前往玉真观居住。从此,玄宗只身一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活变得异常凄凉。为了填补空缺,肃宗另外选派了一百多名后宫女子到西内负责洒扫工作。
抑郁中离世
晚年的李隆基忧郁寡欢,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宝应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这位曾经开创开元盛世的伟大君主,在孤独中驾崩,享年78岁。他被追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清朝为了避康熙帝玄烨之讳,有时将其庙号写作“元宗”。
结语:李隆基的一生充满了辉煌与遗憾。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迎来了最为繁荣的时期——开元盛世。这一时期,国家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繁荣昌盛,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高峰。唐玄宗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还通过一系列积极的人事和制度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唐朝的强大国力。他重视人才、重用贤能,使得朝廷上下充满活力,政府效率显着提升。同时,他也大力推动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促进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空前繁荣。
然而,晚年的某些决策失误和个人情感影响了他的判断。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以及对安禄山等边将的过度信任,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场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无数家庭流离失所,经济遭受重创,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李隆基也因此失去了政治权力,在晚年过上了困苦的生活,被迫远离京城,避难于成都。
唐玄宗李隆基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帝王在权力、情感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尽管晚年他遭遇了挫折,但他在开元盛世时期的卓越贡献,仍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缅怀和反思的对象。
历史评价
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时期,特别是在开元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黄金时代。在他的领导下,唐朝不仅达到了自身的巅峰,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商业贸易活跃,丝绸之路重现繁荣,中外交流频繁,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帝国之一。
然而,历史总是双面的。尽管唐玄宗初期带来了诸多成就,以他英明的领导和睿智的政策推动了唐朝进入“开元盛世”,使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军事强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时代之一,至今仍被人们缅怀与赞颂。但他在位后期的一些决策失误和个人偏好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对杨贵妃的宠爱和对边将安禄山的信任失察,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这场长达八年的叛乱不仅动摇了唐朝的根基,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与动荡。它也提醒我们,权力的高度集中和个人情感的过度影响可能会对国家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苏辙: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虽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终,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苏颋等,皆以骨鲠大臣,镇以清静,朝有着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之而已。继以张嘉贞、张说,守而勿失。
崔群: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廷、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分也。
关于李隆基的一些轶事典故
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从小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大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 ”随之扬长而去,武则天知道后,非常惊讶,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更加宠爱他。
封禅泰山
李隆基即帝位之初,出现了“开元盛世”,朝中大臣上书力请玄宗东封泰山。玄宗经过一番谦让之后,欣然首肯,于开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日(725年11月20日)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当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泰山西侧的时候,突然东北风大作,从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随从人员住的帐篷被风撕破,官员们乱作一团。封禅使张说本来就为封禅之事忙得焦头烂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更使他手足无措。
为了稳定人心,他不得不出来打圆场说:“大家不要慌张,陛下是天子,如今御驾出宫,定会惊天动地,这是东海之神来接皇上封禅的。”张说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静下来,及至来到泰山脚下,天果然变得丽日晴和。但是,到了李隆基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风大作,寒气彻骨。天气的再度变故,不禁使李隆基心神不宁。他停止饮食,肃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他虔诚地向苍天祷告:“我自即帝位以来,得到苍天的佐助,国家昌盛,万民安泰。我来登封泰山,本欲为万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么过失,不配来泰山封禅,请上天来惩罚我本人;如果是随从的人员没有福分参加封禅,亦请上天降罪于我,随从的兵士和骑乘的马匹确实受不了彻骨的寒风,请苍天暂停风寒吧。”李隆基祈祷之后,果然风静树止,山间的气温随之转暖。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封禅,李隆基还亲自撰写了《纪泰山铭》一文,刻在山顶大观峰。
大兴灯展
据《明皇杂录》记载,李隆基在东都洛阳的时候,遇上正月十五日夜,于是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同时设庭燎,自宫禁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当时有一个名叫毛顺的工匠,巧思结创,用彩色缯帛制出灯楼30间,高150尺,悬挂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又用灯做成龙凤、虎豹腾跃的样子,似乎不像人力所为。
李杨之爱
中国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专一的皇帝,民间习称他为“唐明皇”,《异闻录》载《唐明皇游月宫》一事。他和杨贵妃的故事,透过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千古传诵。
不夜之宴
开元十三年(725),李隆基泰山封禅后,在洛京广达楼举行夜宴,宰相苏颋作此诗记录了这件事情,诗云:“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楼台绝胜宜春苑,灯火还同不夜城。正睹人间朝市乐,忽闻天上管弦声。酺来万舞群臣醉,喜戴千年圣主明。”前几句都在描写宴会,“通晚”、“不夜城”、“万舞”等词语可以看出宴会盛大且通宵达旦的特点,最后一句“喜戴千年圣主明”是对君主的赞美,描绘了一幅群臣同乐的宴会场景,充分体现了唐代酺宴热烈的欢庆场景以及当时民众参与感与共享安乐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