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到古代,我却实现了躺平 > 第214章 我来出

穿到古代,我却实现了躺平 第214章 我来出

    柳南嘉其实也发现了,河水的水位比以前上涨了不少。

    从长宁县回村必经的那座桥就可以看出,离水面近了很多。

    “村长叔,这段时间让大家多注意吧,特别离河近的那几户人家,最好先避一避。”

    柳南嘉回到县里,就去找了秦县令,显然他也在为这天气发愁。

    “不止咱们长宁县,咱们整个青州的庄稼今年都受了影响。”

    秦县令知道的消息还更多些,“南嘉你们也多囤些粮食,特别是你的饭店。”

    柳南嘉点头,“秦县令放心,我们家的粮食够的,渡水村的土豆影响也不大,收获了不少,全村估计有个几十万斤。”

    秦县令想到土豆,紧皱着的眉头放松了些,“是啊,不瞒你说,在你们那儿看过之后,我也买了些回来,种了两亩,收获还不错。”

    “只是土豆并不耐涝,如果这雨再下下去,也是不行的。”

    秦县令和柳南嘉又齐齐叹气。

    但该解决的问题还得解决,柳南嘉又讲了河面水位上涨的事。

    秦县令对此也很重视,“这是个大问题,我去找几个懂水利的人问一下。”

    问的结果就是堤坝需要加固,秦县令毫不含糊,立马着手去办。

    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困难重重。

    首要的问题就是银子。

    这种大工程,且不说人工费,材料费都要一大笔。长宁县也是在秦县令来了之后才一点一点好起来的,县衙里能支配的那点银子根本不够。

    而往上打报告时间又太长了,况且就这情况,估计各地都在往上申请拨款。总之这条路希望渺茫,还是得自己解决。

    秦县令发愁。

    柳南嘉凑了上去:“县令大人?”

    “有什么话直说。”这一年多两个人关系也熟了,说话也不那么拘谨,秦县令一听就知道,这丫头又想从他这要什么好处了。

    上次是在郊外要了一块地,上上次是让他给她的学院撑场子,上上上次……咳。

    “这钱我来出,”见秦县令瞪大了眼睛,柳南嘉连忙接上了后半句:“一部分。”

    秦县令还是不信,“你?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

    “那当然看县令您拿什么换了。”

    其实柳南嘉要的也简单,士农工商,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商人地位低,还体现在税收上。

    不仅有商品税、住税、还有各种各样的过路税,特别是最后一项。

    原材料不少都需要从外面运输回来,尤其是飘洋过海过来的咖啡豆和从西域来的棉花,几乎每过一层关卡就要被扒一层皮下来。

    长宁县有秦县令在,已经比乌七八糟的安平镇好很多了,但这些税加起来还是挺重的。

    “我也就能管这一亩三分地,其他地方也管不了啊。”

    “就咱们长宁县就行!只要在您能力范围内,给我减免一些就好了。”

    “您想啊,商人们为了避税,什么法子都想得出,哪次去收不是斗智斗勇的?您可以用减税来号召他们捐钱,根据捐的数目,减免接下来一年的税。对您来说,就是左口袋进右口袋,提前收了而已。但对商人来说,只要这会儿捐的钱比一年的税少,那就是赚了。为了多省些钱,说不定还会多往长宁县运些货物,促进市场上的物品流通。”

    秦县令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确实是个办法。

    于是,县里大大小小的商人都收到了县令的请柬,将信将疑地来了之后,一听到要捐钱,纷纷大呼上当,一些人当场脸色就不好了。

    哪怕秦县令说了减税的事,众人还是非常怀疑,谁知道这是不是给他们画的大饼呢?

    柳南嘉作为秦县令的“托”,这时候就该出场了。

    “这么好的事,怎么大家都不吭声?那我就先抛砖引玉吧,捐2000两。”

    众人被她的大手笔惊到了,“小姑娘,你家大人呢,话可不能乱说啊。”

    “我既然说出来了,就是能做这个主的。怎么,你们还没有我有魄力吗?”

    曹婉莹也附和:“是啊,一帮大男人,连我们女子都比不上吗?我也捐2000。”

    “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们是出不起这个钱吗?我们是担心这会儿捐了,后面又不作数了。”

    白苒也在场,这两年她代表何家在外面活动得多,认识她的人不少。

    “秦县令的为人,大家都有目共睹的,这几年把长宁县治理得不知比以前好多少,大家都是生意人,商场上的尔虞我诈不担心,担心起秦县令来了?”

    刚才说话的人跟她有过生意上的往来,还使过些小手段,这会儿被白苒点出来,有些尴尬地垂头。

    白苒朝秦县令点点头,“我也捐2000两。”

    “哎呀,还得是两位姐姐明理。秦县令号召大家捐钱,又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修堤坝,那是为我们长宁县的百姓着想。难道你们要看到河水泛滥,把县城淹了,损失惨重的时候,才去后悔吗?到时候的损失,可就不是现在的几百几千两了。唇亡齿寒!”

    有柳南嘉三人的游说和秦县令的再三保证,来的商人们还是一个个地都捐了,很快就征得了几万两。

    修堤坝的钱有了!

    银子一到位,紧接着就抓紧动工,秦县令请了专业人士来指导着,然后以一天30文的工钱召集干活的人。

    在高薪的驱动下,很快人就招齐了。

    柳南嘉还请了那位水利专家到渡水村去看一看,也指导了一番。

    这边就不用那么麻烦了,村长直接号召村里的壮劳力去干。

    这可是和自己的家,自己的地息息相关的,谁都没有推辞。

    两个月的赶工,终于是把堤坝给修好了。

    这期间的雨也一直连绵不绝,直到夏末初秋的一天。

    大雨倾盆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