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就拍个照,怎么重生了 > 第6章 又见父亲

我就拍个照,怎么重生了 第6章 又见父亲

    从蓉李记出来,钟志远站在门口望向张记,张记老板正好在门口捅炉子,两个人隔街看到,都笑了,一个心里嘲笑:“这潮头,恐怕也被蓉李记赶出来了。”一个嘲笑:“曾经有个机会摆在你面前,你没有珍惜!且等着吧,看你还能笑得出来不?”

    钟志远沿着中山路往北,过了建春门,走过廉溪路,左拐上了章贡路。

    章贡路是上坡路,到了建国路就到了坡顶。建国路北端有赣州电影院,赣州最早的电影院,后来没了。章贡路和建国路交汇,往前就是西津路,是下坡路,北边贺兰山顶有郁孤台,这时候军门楼和郁孤台历史街区连影子都没有,一片平房瓦舍。

    赣州的建筑受岭南影响,西门一带多骑楼,钟志远在骑楼的走廊里穿行,像个小孩在大人的裤腿间钻进钻出。骑楼里各色的商店和住家,许多的老店都在这一片街区,春风包子铺的店招还是那个大白包子溜着油,胜利照相馆的橱窗还放着那张漂亮的女人的照片,蔡家的蒸饺,和记菜馆,敲洋铁的,画瓷板画的,扎扫把的,一切如常,都是钟志远记忆里的样子。卖副食的柜台上放着的玻璃罐里面花花绿绿的糖果看着很诱人,卖酒的柜台下一排陶坛,坛口红布包的盖口,墙上挂着的不同大小带长长的手柄的竹筒,那是打酒的约子,舀酒用的。廊柱下还有鞋匠支着摊替人补鞋,卖酸菜的玻璃罐里泡着切片萝卜、菜梗,二分钱一根,吃得很开胃。

    这是钟志远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味道。

    四十年后重新走在街上,说不出的滋味。

    走过中医院,走过菜场,远远的看到西津门城楼,如在脚下,一抬脚就能踩到似的。而越往前走,人越来越小,城门越来越高大,最后人就像根火柴棒装进了盒子里。

    一出城门,视野豁然开朗,树木掩映中一条大江斜流而来,远处的西河大桥像一条波浪线画在水面上,天空悠远。

    赣州市有两条江,东边的贡江和西边的章江,两江合流向北成为赣江,三条河流组成一个人字,赣州城就在人字的胯下。赣州是赣江的源头,东、西、北三面环水不通,是典型的“南通”。

    非常有意思的是,八、九十年代,赣州地图上标的是“章江”和“贡江”,后来气候变化,章贡两江的水连年减少,可能觉得再叫“江”名不副其实了,后来就改叫“章水”和“贡水”了。

    出了西津门,右手就是西津码头。

    西津码头连着西河浮桥,与水西相接,曾经是繁忙的货运通道。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央苏区时期,其战略位置和交通功能更加凸显。可惜后来交通功能消逝,西河浮桥也撤掉了。

    西河浮桥是一座百余只香蕉船接驳成的浮桥,连接着西津码头与对面的水西码头,形成一条宽阔的过江通道。放眼望去,从西河大桥到水西码头沿江一带树木葱郁,古榕树团团簇簇倒映在江水里,像一幅水墨画。树木掩映里显出白墙黑瓦的房屋,水西街就藏在江边的茂竹密树里。

    浮桥随着水势微微沉浮,走在浮桥上有轻微的晃动感。正是下班高峰期,浮桥上人来人往,皮鞋的脚步声,单车的滚动声,人们说话的声音,一时在江面上汇集,又随风而去,消失在江面上。

    过浮桥上码头,男人们扛着单车,吭哧吭哧像狗一样,单车上还挂着女人们的包包,装了菜的篮子。女人们悠闲地甩着双手,一步三摇地走着。这一幕让钟志远从心里笑了起来,在爱的女人面前,男人累成狗也觉得幸福。舔狗,舔狗,每一个造词都是有道理的啊。

    水西码头上,蔡家的小子见到钟志远,早早的喊了起来:“大学生回来了!”

    这几乎是水西街一景。这一声里有调侃,也有认可。

    家就在眼前,一上码头就是。一米高的石台上,带阁楼的水板房,门前一个凉篷。

    钟志远跨上台阶,因为紧张,竟有些喘。

    未进家门,一股辣味扑鼻而来,钟志远探头看,父母兄弟姐妹都在,不,哥哥不在。一家人在忙着做晚饭,父亲正在炒菜,肥胖的身子有些笨拙。

    泪水在钟志远的眼眶里打转,胸膛急剧起伏着,久久难以平复。

    父亲一生劳累,却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离世,子欲孝而亲不在,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此时见到父亲,钟志远真想抱着父亲大哭一场。可是不能,他只能用手狠狠地掐自己的腿,用肉的痛疼来化解心里的痛疼。

    再看到前世九十多岁,头发花白,老态龙钟的母亲,此时身板硬朗,满头黑发,一时百感交集。

    千言万语,只叫了声:“爸,妈,我回来了!”

    “志远回来了啊!”看是儿子回来了,母亲陈淑贞开心地说。

    钟志远的母亲外人叫她钟嫂,地主家女儿嫁了城里的穷小子,是苦是甜跟了老公一辈子,生儿育女,做了一辈子家庭妇女,是个参加过扫盲班,会念“人之初”的小老太。

    钟志远晚自习常不回家,不是在陈平家,就是在佟生家过夜,家里人也习惯了,难得看到儿子回来,陈淑贞很高兴。

    父亲钟宜荣闻声转头看了儿子一眼,继续炒菜。

    钟宜荣,外人叫他“老钟”,因为胖,赣州话叫他“肥牯仔”。七岁没了爹,孤儿寡母,从小撑起一个家。一手好字,一身手艺,靠照相、画画养活一家老小。一九七零年虽以死抗争,终究还是全家下放到了几百公里外的生产队,从此只有一个执念:回城。小时候,钟志远常听母亲说,“九江鱼还是要回九江”。

    妹妹钟明华见到哥哥,意外惊喜:“哥,今日怎么回来了?”

    钟明华是家里的幺女,计划生育的幸存者,与钟志远相差一轮,在水西小学上二年级,扎着两只羊角辫,白净的脸上有淡淡的几粒斑,一脸调皮样。

    钟明华常被陈淑贞教导,长大要好好孝敬二哥,因为是二哥帮她洗的尿布。因此,钟明华对钟志远有一种天然的尊敬和亲切。

    由此可见,从小的教育非常重要。

    钟志远宠溺地摸了摸妹妹的头,只是笑,没有说话,将书包放进一旁的橱柜里。

    姐姐钟春香,弟弟钟志洪忙着各自的事,他们都是赣州五中的校友,不过,一个在校,一个已经离校。

    水西公社的学生都在赣州五中上学,唯有钟志远在赣州一中上学,这得感谢他父亲。

    高二第一学期结束,全家才从县城迁回赣州。钟宜荣带钟志远到教育局要求进赣州一中时,在场有家长捂着嘴偷笑,一个县城回来的,住在水西,想进赣州一中,天方夜谭了!钟志远很记得那人一副轻薄的嘴脸。是钟宜荣软磨硬泡下,办事员才松了口,说如果赣州一中收,局里就放。钟宜荣就带钟志远到赣州一中,那时的班主任姚老师仔细看了钟志远的成绩单,很痛快地说正好还有一个空位,他要了。

    有时候,一个人,一句话,就是另一个人的人生。

    有时候,只要再坚持一下,一切都会改变。

    钟志洪小钟志远两岁,孔武有力,生性活泼好动,聪明但不好读书,常逃学在外,在读初三。

    姐姐钟春香长得漂亮,性格好,爱笑,是父亲的最爱,因为她手下招了两个弟弟。虽比钟志远大一岁,一则上学晚,二则一再留级,因此,去年还在读初三,这在八十年代也是常有的事。

    在读书这个事情上,钟家十分的灵性,九分给了钟志远。

    碍于面子,钟春香办了肄业,进了水西服装厂。

    钟宜荣年青时在饭店做过学徒,烧得一手好菜。此时娴熟地颠勺,额头上渗着细细的汗,肥牯仔都怕热,那怕在冬天,守着灶台也热得出汗。

    钟志远掏出手帕,过去帮父亲擦汗。钟宜荣先是吓一跳,看是钟志远,又很享受地让儿子擦了汗。这是儿子第一次帮他擦汗。他快乐地颠起勺,将锅里的菜舀起来扣在盘子里,钟志远接过盘子,放到桌子上。

    “你这个秀才,今天怎么回来了?平时不到礼拜天看不到你人。”钟志洪不客气地问。

    “嗯,好久没回来了!”钟志远说,内心感慨。

    “你有潮哦,昨日还在家过元旦呢。”钟志洪嘲笑道。

    钟志远呵呵一笑,搪塞过去。

    钟宜荣做好了菜,大哥钟建国常不在家吃饭,也就不用等他。

    大哥钟建国在钨业公司上班。大哥的工作还是钟志远替考得来的。当时钨矿公司招工要考试,钟志远长得跟大哥像,就去替考了。那时还没有身份证,只查准考证,对照片。他很顺利就进了考场,没搂住考了个第一,倒让钟建国名噪一时,也让他心虚了好一阵子。

    很简单的一顿饭,笋干肉丁,虎皮青椒,一大盆芥菜煮芋头,一小碟油炸花生米。

    钟志远将芋头汤舀进碗里,黏黏的汤滑滑的很下饭。辣椒使味蕾大开,这饭吃得香。

    “志洪,给老女子留毛子肉哇。”

    钟志洪筷子在笋干肉丁的盘子里翻飞着,不一会就所剩无几,见状陈淑贞劝止道。

    钟志洪将嘴里的肉丁咽下,筷子在嘴里吮了吮,在盘子里搅了搅,将盘子推给钟明华:“给你,都给你啊!”

    钟明华见状,哇哇哭起来,将盘子推开。

    “这个独猪兜!”陈淑贞无奈地骂了儿子一句。

    钟志洪涎着脸笑,对妹妹说:“你自己不要的啊!”

    说着,不客气地照盘全收了,将盘子里的菜带汤刮进自己碗里。

    钟志远看着这熟悉又陌生的一幕,无奈地笑笑,有股酸楚在心里升起。

    晚饭后,钟春香和钟志洪两个社牛都出去了,钟春香找她同事小罗子研究毛衣编花去了。这年头家家的女人们都在织毛衣。钟志洪可能找他的小伙伴刘海涛躲哪抽烟去了。

    钟明华自觉地上阁楼写作业去了,钟志远陪着父母在楼下。

    陈淑贞拿着抹布四处擦拭,好像总有干不完的活。母亲爱干净,钟志远记得在农村时,过年前都要将桌子椅子搬到河里去,用细沙擦洗得干干净净。

    钟宜荣在灯下做蜡果,手里拿着一个腊做的桃子琢磨着。桃子上的毛刺纤毫毕显,比真的还像。钟志远很佩服父亲的动手能力,做什么像什么,无师自通。

    钟宜荣一辈子靠手艺养活了一家人。在生产队,在公社,在县城,他带着钟建国靠照相、画画,日子过得风风光光。那时队里有人猎到什么,总是拿到钟家来卖,因为,老钟家有钱。麂子,野猪,豪猪,野鸡,斑鸠,鹧鸪,老鹰,穿山甲,老钟家什么没吃过?泥鳅、黄鳝是成担的买,倒进水缸里,敲了鸡蛋养着。那时,泥鳅穿豆腐,鳝片炒面,清炖田鸡,吃得喊不要不要的。县城时照相馆生意火爆,时髦青年进进出出,一时成为县城的时尚中心。

    可终究“九江鱼还是要回九江”,落叶归根是父辈们的执念。一番运作下,回到了赣州城,只是时过境迁,归来两袖空空,一时没了营生,钟家从此落没。

    钟志远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父亲摆弄他的蜡果,想父亲这一生的苦难,走过来委实不易。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却要下放去农村,父亲宁原死也不愿全家下放。吃了大把的安眠药,可是被人发现,从车上抬到医院抢救,洗了胃又被戴上手铐押送上路。

    钟志远永远忘不了那个阳关灿烂的中午,车子停靠在车站时,押解父亲的车赶了上来,一闪而过,父亲苍白的脸在阳光下分外明亮,白得像纸。

    钟志远常想,父亲是怎样的人,一个敢于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对遭遇该有多么愤恨、不公与绝望!

    想着这些,钟志远眼睛潮热。

    “你不去看书?”钟宜荣抬头问。

    “马上去,爸,你做的这个桃子太像了,比真的还像!”钟志远掩饰地擦了下眼,衷心夸赞道。

    “你爸爸有本事哦,学什么都像。”陈淑贞一旁夸道,“大吉山钨矿的雕像都是你家爸爸做的。”

    陈淑贞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对丈夫无理由的崇拜,说起老公年青时的风流韵事,还喜笑颜开,从不吃醋。

    钟宜荣不无得意地说:“这不是吹的,我一手毛笔字整个矿山都比不过我!”

    “要不是生建国,你爸爸要照顾我,在矿山不回来的话,都是大干部了!”陈淑贞惋惜地说。

    钟宜荣没说话,多少有些遗憾吧。

    钟志远泡了茶,递给父亲,转头问母亲:“妈,你喝哪个茶?”

    钟宜荣看了眼儿子,接过茶喝了口。儿子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给自己泡茶,十分高兴。

    “我吃我自己的茶。”陈淑贞说,收了抹布挂到墙上的钉子上。

    陈淑贞常有些不知从哪里打听来的方子,煮个茶,熬个汤,不见得好,也不坏,只是一种生活执念吧。事实证明她是成功的,九十多岁,说话还刚刚的。

    “爸,你喜欢做什么事?”钟志远随意问道。

    钟宜荣似乎被问到了,可能从来没人问他这个问题,特别是儿女。

    钟宜荣看着手里的蜡果,沉思许久,没有说话。

    “你爸爸喜欢看书。”陈淑贞帮父亲回答道。

    母亲的话让钟志远哭笑不得,确实,父亲喜欢没事就躺在椅子上看书。看的书也杂,横版书竖版书,有大八义小八义之类的,有写民国的,北伐、童子军什么的,有抗战的,《小砍刀》、《苦菜花》之类的,也有《青春之歌》、《R4之迷》,等等。

    钟志远也得益于这些书,从小猜着字读这些书,繁体字、古文言都比同龄的孩子懂得多。虽然常有把“你猜猜”读成“你青青”,把“他舅舅”读成“他鼻鼻”的笑话。

    “照相!”

    沉默许久,钟宜荣给一个腊桃洒上白粉,古井无波地说,“毕竟干了几十年。”

    “爸,你那些照相的东西都还在吧?”钟志远问。

    他用过海鸥牌120和135相机,父亲在县城开照相馆用的架子机回城后就没见过。

    “在,都收在箱子里,相机,放大机。”钟宜荣说。

    钟志远记得放大机是父亲自己做的,用一个镜头,做了个伸降架子,可以调节高低。钟志远喜欢暗房里红色的光调,冲洗后挂起来的胶片,定影盘里显影好的照片,感觉那是个充满艺术感的空间。

    “志远,你哥找了个对象,好年青,跟你一样年纪,好漂亮哦,叫刘芳,在纺织厂上班。”陈淑贞坐下来,看着儿子,一脸兴奋地说,“上个礼拜来家里见了面,喊‘妈妈’喊得隆隆甜……”说起儿女的事,陈淑贞总有说不完的话。

    陈淑贞的话,让钟志远暗暗替大哥担忧起来。钟建国是有名的“糯米糊”,性格懦弱。前世大哥被工段长威逼利诱,帮人背了黑锅,坐了两年牢。他的工段长偷偷将乌砂废料从下水道扔出厂外,叫钟建国下班去捡起来,送到他指定的地方。说这是对他的考验,对他说:“你成了我的人,我让你当组长。你不听话的话,你就嫑想在厂里上班了。”钟建国很看重这份工作,那是弟弟帮他考进去的单位,他挣扎再三,为保住这份工作,决定去就去,想来不会那么背就被抓到。结果,就真的那么背,被联防的人抓到了,他再三分辨不是偷,是工段长让他捡起来的。可是,工段长怎么会承认?求告无门,最终身陷囹圄,害得钟志远过年后返校时,还得巴巴的去新建县的省一监看他,给他带父母准备的年货。当然,最悲催是大哥钟建国,刘芳被家人逼迫,嫁了别人。

    钟志远想着,心里有了主意。

    这时,邻居家的电视里响起了歌声,“孩子这是你的家,庭院高雅……”就听得楼梯声嘎嘎响,钟明华匆匆地擦身而过,好像听到什么召唤。

    这年头就这样,没有别的娱乐,蹭别人家的电视看已是享受。

    “老女子,慢毛子,嫑跌倒了。”陈淑贞担心地喊起来,钟明华早出了门。

    钟志远站起身走到门外,看见妹妹拿着个板凳坐在一群人的后面,在人家的门口,从门外盯着屋里的电视,看得津津有味。黑白电视机,正在放着《陈真》。

    钟志远看着,嘴角微微泛起的笑容僵了,眼前幻化出一个端着破碗手拿打狗棍的乞丐无声而又倔强地站在门口。

    鼻子微微的泛起酸来,看江面,江水泛着的灯光忽明忽暗的,渐渐模糊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