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御者 第49章 客观
.........................
陈十一身着那身黑灰色的休闲服,脚步略显疲惫却又坚定地跋涉在这条靠着梯田的小路上。
他微微弓着身子,额前的碎发已被汗水浸湿,呼吸稍显急促,胸膛有节奏地起伏着,这一切都表明这段行程并不轻松,脚下的这条路显然不是一马平川。
细细想来,乡间的小路为何会在同样的距离下,比城市的大道更让人觉得累呢?
其实,这其中的缘由就藏在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微之处。
乡间的小路有着人眼难以即刻察觉的起伏,它就像隐匿在平淡表象下的小波澜,间断性地上下坡,让人的脚步不时地需要调整用力。
或许很多人会对此感到意外,毕竟在日常的感知里,那些小坡度仿佛根本不存在,可事实就是如此。
人眼的辨识度远没有我们自我感觉的那般灵敏,而且大脑还会在无意识中进行误导,让我们误以为坡度起伏不大的路径就是平坦的。
此时的陈十一正行走在位置颇高的路段,他的左侧,是那井然有序、拾阶而上的梯田。
得益于山势的平缓,这些梯田宛如大地的书页,一层挨着一层,依照着精准的比例,沿着山势徐徐铺展而上。
大概延续了四五阶的模样,便停止了继续蔓延的步伐,只因更前方已然是葱郁的林区,树木用它们的身躯划定了边界。
而在他的右侧,坡度陡然急转直下,近乎于小路右侧不远处,便出现了一道小型的 “断崖”。
从这 “断崖” 俯瞰下去,下方是一条宽阔的河道。河道足有五米多宽,本应是水流奔涌之处,此刻却仅存在一条浅浅的小溪,像是大地在轻声诉说着宁静。这般宽阔的河渠,无疑是一条为应对暴雨而准备的排洪道,而那细小的水流则如信使,悄悄透露着近期并未有暴雨侵袭的消息。在拥有足够的观察力与知识储备的前提下,人们便能从眼前的这些景观中,推断出它往昔曾经历过的风雨波澜。
同样,当我们将现有的种种条件一一掌握、细细剖析,想要预示那所谓的未来,似乎也并非难事。
河道中的溪流悠悠然朝着与陈十一前进相反的方向缓缓流淌而去,像是一位不紧不慢的旅者,奔赴着自己的远方。在河道的另一侧,也就是距离陈十一更为遥远的地方,那是一座坡势愈发平缓的山体,此刻若再称之为山,倒显得有些刻板,称作绵延的低矮山脉,才更为妥帖。
有趣的是,与陈十一这边层层叠叠的阶阶梯田截然不同,那山脉之下是一片片如绿毯般铺开的草地。按理说,那边地势如此平缓,理应是开垦耕田的上佳之选,可现实却悖于常理,它就这般保持着草地的模样,想必背后定有着更深层次、不为人知的缘由。
陈十一忍不住停下脚步,极目远眺,目光穿越眼前的一切,投向那片山脉,继而探入山脉更深处,直至那片茂密得仿佛无尽头的森林之中。
他的眼眸中映照着这宏大的天地,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由衷地感慨道:
那片草地,简直就是露营的绝佳场所啊!尽管此刻阴沉的天色如一块巨大的幕布,将草原本应有的绿荫掩盖,可他的脑海中却已然勾勒出天晴时,这里可能会呈现出的如梦如幻的美丽景观。
阳光倾洒,绿草如茵,微风拂过,草浪轻摇……
只是,随着眼中视野的愈发开阔宏大,陈十一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人类在这苍茫天地间的渺小,如同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他微微摇了摇头,似是要甩开这瞬间涌上心头的复杂情绪,随即又重新迈动脚步,前方不远,应是目的地了。
在那场风婴肆虐过后的漫长岁月里,陈十一怀揣着复杂的心境,从神圣而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启程,一路向着魔都前行。
沿途的人类都市,往昔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入目皆是残垣断壁,一片凌乱不堪的景象。
高楼大厦倾颓崩塌,街道上瓦砾堆积,曾经车水马龙的道路如今被废墟掩埋,诉说着人类文明遭受的重创。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自然似乎并未受到过多的惊扰。
仅仅是一些树木被狂风折断了枝干,些许泥土被肆意翻涌掩埋,那些人类生活过的痕迹,正一点点地被消弭。
尤其是在往后的几年时光里,那些折断的树木,渐渐从断口处萌发出嫩绿的新芽。又过了数年,新芽茁壮成长,已然成为一棵棵挺拔的小树,曾经因风灾树木草地被破坏的痕迹,彻底消弭于这片绿意盎然之中。
在神秘的三界论里,有着独特的阐述:人类是规则雏形灵融合后的奇妙产物,因而被赋予了 “进化” 的无限可能。
而大自然中的其他动植物,不过是规则的衍生物罢了,它们受制于已然成型规则的桎梏,一生都无法挣脱既定的轨道,失去了如人类那般多变的发展潜能。
但陈十一却陷入沉思,它们当真就比人类逊色许多吗?
陈十一并不这么认为。
成型规则因其本身固有的稳定特性,使得遵循它的动植物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存续的时间更为久远。
就拿植物来说,在当今的科学认知里,植物的诞生可比动物早了数万年之久。
倘若过去的时间一直是平稳线性流淌的,那么以植物作为研究规则的切入点,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当然,将世间所有植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此来探究规则,进而让规则的特性清晰明朗,这一精妙方法,还是他在后续漫长的求知旅程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但无论往昔的时间是呈线性延展,还是暗藏曲折波澜,有一个事实坚如磐石:植物率先出现在这颗星球之上。
这也强有力地佐证了代表植物的规则,相较于动物的规则,拥有更为悠远的历史沉淀。
运行于世间万物背后的规则,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神秘状态?
陈十一的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思索这个深邃问题。能够笃定的是,规则是一种既定且确凿的概念。可它是否具备思考之力,是否如同人类一般拥有自主思维呢?
以植物整体作为观测视窗,陈十一得到了一丝灵感启迪:
植物有智慧吗?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可若果树懵懂无知,全然不知世间有动物存在,那它为何会孕育出鲜美可口、可供动物食用的种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巧妙的生存策略,蕴含着对生态环境的洞察吗?
再看那蒲公英,倘若它对风的力量一无所知,又怎会将种子幻化成漫天飞舞的 “风筝”,凭借风力播撒向远方,开启生命的新旅程?
诸如此类数不胜数的例子,都在轻声诉说:即便是植物,这种在人类眼中结构最为简单的多核生物,它们也潜藏着独特的智慧光芒。
或者更确切地说,植物理应具备着接受外界信息 - 反馈应对行为这一基础的思维模式。
其实,当陈十一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后,心中豁然开朗。
一直以来,人们将人类具备思考能力的缘由单纯归结于大脑,这是一种误导。
而这恰好与我国古老而深邃的中医学里,对于精气神三者精妙诠释的理论不谋而合。
在中医的智慧中,神之居所并非大脑,而在于心脏,
而中医学里所讲的 “神”,和在三界论中的 “灵”,并不相同,
在中医学里,“神” 并非直观可见、能轻易感知的具体存在,它渗透于人体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协同以及情志变化等诸多方面,对维持生命整体的平衡与活力起着关键且微妙的作用;
三界论中的 “灵”,则游弋于不同维度的神秘空间,赋予生命一种超越物质表象的灵性特质。
不过,在三界论晦涩且充满隐喻的理论体系里,对于人的 “灵” 是不是通过心脏这一人体关键脏器来构建某种重要关联,并没有给出确切阐释。
但至少在一个关键问题上,中医学的 “神” 与三界论的 “灵” 达成了共识,即二者都不认可大脑这一被现代科学认定为人类思考能力唯一起源的器官,是人类思考的根源。
在传统中医理念里,“心主神明” 有更宽泛深刻的内涵,并非单纯指向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而是围绕心构建起的关乎情志、意识、精神整体运作的体系;
三界论中,“灵” 的运作似乎也超脱了大脑神经传导、神经元电信号激发等现代科学认知的思考物理基础。
沿着这一开创性思路拓展,陈十一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生物领域。
他意识到,如果抛开大脑中心论的固有认知局限,那些平时看似静止、扎根大地的植物,从生态系统整体视角去审视时,会发现它们具备超乎想象的思考潜能。
植物的叶片能感知外界光照、温度变化,根系能捕捉土壤湿度、养分情况,进而调整自身生长、开花结果进程,这都是植物基于生存需求做出的主动反应。
而且,催生这些植物的规则本身,按逻辑推断,应该和这些衍生物具备相同特性。
就像一条河流孕育出的浪花与石头,都带着河流的特质。由此推想,既然植物展现出一定思考特性,那孕育、掌控它们生长繁衍规律的规则,大概率也具备思考能力。
可这种规则的思考能力究竟啥样?
它是否像人类一样,拥有随心所欲、不受拘束的自主思考,能凭借想象虚构各种场景,在思维世界肆意遨游?
陈十一经过严谨论证、反复斟酌后,明确表示不认同。他深知人类思考充满主观随意性,会因情绪冲动幻想美好,因恐惧设想危机。
而植物能提供规则思考的真相,所有植物都具备 “接受 - 反馈” 的基本思维模式。
它们靠叶片感知光照、温度,靠根系感知土壤湿度、养分,据此调整自身状态。
进一步探究会发现,它们的思维模式还有个共同特性,即统一目标 —— 都是为了延续自身生存。
从沙漠仙人掌进化出刺减少水分蒸发、膨大茎干储水,到热带雨林藤蔓植物攀附乔木争夺阳光雨露,无一不是为延续生命。
所以陈十一认为,规则的思维不同于人类的主观思维,不能像人类那样进行无边界的猜测性、可能性想象。
规则的思维基于自身既定概念,这些概念稳固如山,不可动摇。
比如万物死亡形式各异,但终点相同,这就是规则概念下的必然。
规则以延续自身概念的方式进行多样思考。
无论是决定种子萌发时机,还是调控四季更迭周期,都严格遵循自身自生成起就有的概念。这种独特思维方式,陈十一经深思熟虑后,命名为客观思维,也就是所谓的神之思维,它默默掌控着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
...
陈十一身着那身黑灰色的休闲服,脚步略显疲惫却又坚定地跋涉在这条靠着梯田的小路上。
他微微弓着身子,额前的碎发已被汗水浸湿,呼吸稍显急促,胸膛有节奏地起伏着,这一切都表明这段行程并不轻松,脚下的这条路显然不是一马平川。
细细想来,乡间的小路为何会在同样的距离下,比城市的大道更让人觉得累呢?
其实,这其中的缘由就藏在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微之处。
乡间的小路有着人眼难以即刻察觉的起伏,它就像隐匿在平淡表象下的小波澜,间断性地上下坡,让人的脚步不时地需要调整用力。
或许很多人会对此感到意外,毕竟在日常的感知里,那些小坡度仿佛根本不存在,可事实就是如此。
人眼的辨识度远没有我们自我感觉的那般灵敏,而且大脑还会在无意识中进行误导,让我们误以为坡度起伏不大的路径就是平坦的。
此时的陈十一正行走在位置颇高的路段,他的左侧,是那井然有序、拾阶而上的梯田。
得益于山势的平缓,这些梯田宛如大地的书页,一层挨着一层,依照着精准的比例,沿着山势徐徐铺展而上。
大概延续了四五阶的模样,便停止了继续蔓延的步伐,只因更前方已然是葱郁的林区,树木用它们的身躯划定了边界。
而在他的右侧,坡度陡然急转直下,近乎于小路右侧不远处,便出现了一道小型的 “断崖”。
从这 “断崖” 俯瞰下去,下方是一条宽阔的河道。河道足有五米多宽,本应是水流奔涌之处,此刻却仅存在一条浅浅的小溪,像是大地在轻声诉说着宁静。这般宽阔的河渠,无疑是一条为应对暴雨而准备的排洪道,而那细小的水流则如信使,悄悄透露着近期并未有暴雨侵袭的消息。在拥有足够的观察力与知识储备的前提下,人们便能从眼前的这些景观中,推断出它往昔曾经历过的风雨波澜。
同样,当我们将现有的种种条件一一掌握、细细剖析,想要预示那所谓的未来,似乎也并非难事。
河道中的溪流悠悠然朝着与陈十一前进相反的方向缓缓流淌而去,像是一位不紧不慢的旅者,奔赴着自己的远方。在河道的另一侧,也就是距离陈十一更为遥远的地方,那是一座坡势愈发平缓的山体,此刻若再称之为山,倒显得有些刻板,称作绵延的低矮山脉,才更为妥帖。
有趣的是,与陈十一这边层层叠叠的阶阶梯田截然不同,那山脉之下是一片片如绿毯般铺开的草地。按理说,那边地势如此平缓,理应是开垦耕田的上佳之选,可现实却悖于常理,它就这般保持着草地的模样,想必背后定有着更深层次、不为人知的缘由。
陈十一忍不住停下脚步,极目远眺,目光穿越眼前的一切,投向那片山脉,继而探入山脉更深处,直至那片茂密得仿佛无尽头的森林之中。
他的眼眸中映照着这宏大的天地,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由衷地感慨道:
那片草地,简直就是露营的绝佳场所啊!尽管此刻阴沉的天色如一块巨大的幕布,将草原本应有的绿荫掩盖,可他的脑海中却已然勾勒出天晴时,这里可能会呈现出的如梦如幻的美丽景观。
阳光倾洒,绿草如茵,微风拂过,草浪轻摇……
只是,随着眼中视野的愈发开阔宏大,陈十一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人类在这苍茫天地间的渺小,如同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他微微摇了摇头,似是要甩开这瞬间涌上心头的复杂情绪,随即又重新迈动脚步,前方不远,应是目的地了。
在那场风婴肆虐过后的漫长岁月里,陈十一怀揣着复杂的心境,从神圣而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启程,一路向着魔都前行。
沿途的人类都市,往昔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入目皆是残垣断壁,一片凌乱不堪的景象。
高楼大厦倾颓崩塌,街道上瓦砾堆积,曾经车水马龙的道路如今被废墟掩埋,诉说着人类文明遭受的重创。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自然似乎并未受到过多的惊扰。
仅仅是一些树木被狂风折断了枝干,些许泥土被肆意翻涌掩埋,那些人类生活过的痕迹,正一点点地被消弭。
尤其是在往后的几年时光里,那些折断的树木,渐渐从断口处萌发出嫩绿的新芽。又过了数年,新芽茁壮成长,已然成为一棵棵挺拔的小树,曾经因风灾树木草地被破坏的痕迹,彻底消弭于这片绿意盎然之中。
在神秘的三界论里,有着独特的阐述:人类是规则雏形灵融合后的奇妙产物,因而被赋予了 “进化” 的无限可能。
而大自然中的其他动植物,不过是规则的衍生物罢了,它们受制于已然成型规则的桎梏,一生都无法挣脱既定的轨道,失去了如人类那般多变的发展潜能。
但陈十一却陷入沉思,它们当真就比人类逊色许多吗?
陈十一并不这么认为。
成型规则因其本身固有的稳定特性,使得遵循它的动植物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存续的时间更为久远。
就拿植物来说,在当今的科学认知里,植物的诞生可比动物早了数万年之久。
倘若过去的时间一直是平稳线性流淌的,那么以植物作为研究规则的切入点,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当然,将世间所有植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此来探究规则,进而让规则的特性清晰明朗,这一精妙方法,还是他在后续漫长的求知旅程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但无论往昔的时间是呈线性延展,还是暗藏曲折波澜,有一个事实坚如磐石:植物率先出现在这颗星球之上。
这也强有力地佐证了代表植物的规则,相较于动物的规则,拥有更为悠远的历史沉淀。
运行于世间万物背后的规则,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神秘状态?
陈十一的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思索这个深邃问题。能够笃定的是,规则是一种既定且确凿的概念。可它是否具备思考之力,是否如同人类一般拥有自主思维呢?
以植物整体作为观测视窗,陈十一得到了一丝灵感启迪:
植物有智慧吗?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可若果树懵懂无知,全然不知世间有动物存在,那它为何会孕育出鲜美可口、可供动物食用的种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巧妙的生存策略,蕴含着对生态环境的洞察吗?
再看那蒲公英,倘若它对风的力量一无所知,又怎会将种子幻化成漫天飞舞的 “风筝”,凭借风力播撒向远方,开启生命的新旅程?
诸如此类数不胜数的例子,都在轻声诉说:即便是植物,这种在人类眼中结构最为简单的多核生物,它们也潜藏着独特的智慧光芒。
或者更确切地说,植物理应具备着接受外界信息 - 反馈应对行为这一基础的思维模式。
其实,当陈十一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后,心中豁然开朗。
一直以来,人们将人类具备思考能力的缘由单纯归结于大脑,这是一种误导。
而这恰好与我国古老而深邃的中医学里,对于精气神三者精妙诠释的理论不谋而合。
在中医的智慧中,神之居所并非大脑,而在于心脏,
而中医学里所讲的 “神”,和在三界论中的 “灵”,并不相同,
在中医学里,“神” 并非直观可见、能轻易感知的具体存在,它渗透于人体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协同以及情志变化等诸多方面,对维持生命整体的平衡与活力起着关键且微妙的作用;
三界论中的 “灵”,则游弋于不同维度的神秘空间,赋予生命一种超越物质表象的灵性特质。
不过,在三界论晦涩且充满隐喻的理论体系里,对于人的 “灵” 是不是通过心脏这一人体关键脏器来构建某种重要关联,并没有给出确切阐释。
但至少在一个关键问题上,中医学的 “神” 与三界论的 “灵” 达成了共识,即二者都不认可大脑这一被现代科学认定为人类思考能力唯一起源的器官,是人类思考的根源。
在传统中医理念里,“心主神明” 有更宽泛深刻的内涵,并非单纯指向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而是围绕心构建起的关乎情志、意识、精神整体运作的体系;
三界论中,“灵” 的运作似乎也超脱了大脑神经传导、神经元电信号激发等现代科学认知的思考物理基础。
沿着这一开创性思路拓展,陈十一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生物领域。
他意识到,如果抛开大脑中心论的固有认知局限,那些平时看似静止、扎根大地的植物,从生态系统整体视角去审视时,会发现它们具备超乎想象的思考潜能。
植物的叶片能感知外界光照、温度变化,根系能捕捉土壤湿度、养分情况,进而调整自身生长、开花结果进程,这都是植物基于生存需求做出的主动反应。
而且,催生这些植物的规则本身,按逻辑推断,应该和这些衍生物具备相同特性。
就像一条河流孕育出的浪花与石头,都带着河流的特质。由此推想,既然植物展现出一定思考特性,那孕育、掌控它们生长繁衍规律的规则,大概率也具备思考能力。
可这种规则的思考能力究竟啥样?
它是否像人类一样,拥有随心所欲、不受拘束的自主思考,能凭借想象虚构各种场景,在思维世界肆意遨游?
陈十一经过严谨论证、反复斟酌后,明确表示不认同。他深知人类思考充满主观随意性,会因情绪冲动幻想美好,因恐惧设想危机。
而植物能提供规则思考的真相,所有植物都具备 “接受 - 反馈” 的基本思维模式。
它们靠叶片感知光照、温度,靠根系感知土壤湿度、养分,据此调整自身状态。
进一步探究会发现,它们的思维模式还有个共同特性,即统一目标 —— 都是为了延续自身生存。
从沙漠仙人掌进化出刺减少水分蒸发、膨大茎干储水,到热带雨林藤蔓植物攀附乔木争夺阳光雨露,无一不是为延续生命。
所以陈十一认为,规则的思维不同于人类的主观思维,不能像人类那样进行无边界的猜测性、可能性想象。
规则的思维基于自身既定概念,这些概念稳固如山,不可动摇。
比如万物死亡形式各异,但终点相同,这就是规则概念下的必然。
规则以延续自身概念的方式进行多样思考。
无论是决定种子萌发时机,还是调控四季更迭周期,都严格遵循自身自生成起就有的概念。这种独特思维方式,陈十一经深思熟虑后,命名为客观思维,也就是所谓的神之思维,它默默掌控着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