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古人来校当特聘,改写华夏意难平 > 第108章 帝国的烦恼

古人来校当特聘,改写华夏意难平 第108章 帝国的烦恼

    虽说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智囊,但三人职责并不一样。

    方孝孺才学渊博,又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是重要的辅政文臣,虽然不谙军事,却是朱允炆的重要谋臣和精神导师。

    齐泰原名德,因其为官九年而无过失被朱元璋赐名为“泰”。朱允炆即位后,齐泰与黄子澄同参国政,进位兵部尚书,参与密议削藩。

    黄子澄有文章与德行,身负盛名,兼任翰林学士,与齐泰同时参与国政。

    齐黄二人都力主削藩,但策略有所不同。

    尽管两人私下已有商议,有关讨论也已不是第一次,但作为臣子,他们还是觉得,应该再和朱允炆说说他们在削藩策略上的想法,然后交由圣心裁断。

    “陛下。”

    黄子澄率先拱手说道:“百姓之事,有方侍讲操持,想必万无一失。可削藩之事,还需陛下加紧定夺。去岁周王朱橚虽已因罪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但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削藩也当一鼓作气,方能成事。”

    “臣附议。”

    齐泰刚毅正直,对削藩也是赞成的,自然附和。

    “此事商议已久,你二人可有定略?”

    朱允炆闻言,终于从忧民的情绪中脱离,无缝切换到忧国的状态中。

    “自陛下问臣,‘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臣一日不敢懈怠,已和齐尚书就削藩一事,有所商议,还要请陛下定夺。”

    黄子澄口中的东角门之言,朱允炆自然记得。

    朱允炆当皇太孙时,坐于东角门,曾对黄子澄说:“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这意思很明白——

    各位藩王身为尊贵的亲属,手中掌握着雄厚的兵力,有很多人做出违法的行为,对此应该怎么办?

    在这几人看来,办法就是削藩,理由也很简单。

    只需看看汉朝吴楚七国之乱给国家带来的动荡就知道了。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大封同姓诸侯王,导致诸侯势力尾大不掉,最终引发内乱。

    朱允炆因此希望通过削藩,来避免重蹈汉朝的覆辙。

    不管其办不办得到吧,站在朱允炆的视角,削藩的初衷完全可以理解。

    虽然朱元璋分封藩王大概率是希望外能巩固边防,内能拱卫皇室,但即便是铁腕强大如洪武大帝,也无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藩王权力过大,必然会让皇权受到制约,甚至影响皇位传承稳定。

    这就是帝国的烦恼。

    朱允炆没有其父朱标那样的强大班底,又年轻,缺少足够的阅历,对于驾驭他的那群叔叔,估计也是信心不足。

    再加上,一些藩王在封地内确实存在不法行为,引发了不少朝廷大臣的不满和担忧,他们纷纷进言要求惩处藩王,更加坚定了朱允炆削藩的决心。

    但是,对于如何削藩,齐泰和黄子澄一直以来都意见相左。

    齐泰主张“擒贼先擒王”,燕王朱棣实力最强、威胁最大,应该首先对燕王朱棣动手,削去其羽翼,逐步瓦解他的势力,从而达到削藩的目的。

    但第一次讨论这个问题时,黄子澄就有不同意见。

    “不然。”

    黄子澄曾说,“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王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黄子澄认为,削藩应该师出有名,建议先从周、齐、湘、代、岷等实力较弱且有不法行为的藩王入手,在削藩初期避免与实力最强的燕王直接冲突,待逐步削弱其他藩王势力后,再集中力量对付燕王。

    一个要先难后易,一个要先易后难。

    历史上,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虽然他们已非第一次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此时此刻,朱允炆内心还是有些犹疑的。

    听到二人在殿内争论不休,朱允炆一会儿觉得齐泰所言有理,既然要削藩,就要快刀斩乱麻,把最强的先拿下,一会儿又觉得还是黄子澄说得对,先将势力较弱的藩王削除,可以以此孤立朱棣。

    后世网友认为,正是黄子澄的昏招频出,对建文帝失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一,削藩策略失误。

    黄子澄以为先弱后强可以孤立朱棣,可实际上,这一策略却是打草惊蛇,不仅让朱棣提前警觉并有所准备,还让其他藩王人人自危,削弱了藩王对朝廷的向心力。

    其二,错放朱棣三子。

    当时,燕王朱棣以病重为由,派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到京城祭拜太祖,齐泰建议朱允炆扣押三人作为人质,以此来制约燕王。

    黄子澄却认为,此举会打草惊蛇,建议将三人遣还,以此麻痹朱棣。

    结果,朱棣三个儿子回去后,个个成了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的得力助手。朱高炽固守北平,为朱棣守住大本营,朱高煦和朱高燧则骁勇善战,为朱棣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

    其三,推荐李景隆为帅。

    作为纸上谈兵的“武二代”,李景隆缺乏军事才能。在耿炳文被燕军打败后,齐泰反对任用李景隆为大将,认为此人难以担当重任。可黄子澄却极力推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出任统帅。

    朱允炆再次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启用李景隆为大将军,最终李景隆不仅屡战屡败,还和谷王朱橞打开了南京金川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

    不过,此时的朱允炆,还不知道,历史上,他的皇位仅仅只坐了大约四年。

    “唉。”

    争辩还在继续,朱允炆听得头痛,心烦意乱地放下暖炉,背着手再次走到殿前大门处。

    寒风在他耳边呼啸,朱允炆的心中不禁浮现出一系列问题,若是皇爷爷在,他会赞同自己这么快就削藩吗?如果皇爷爷站在他的立场上,面对藩王势大,皇爷爷又会怎么做?

    就在这时,“叮”的一声脆响,吓了朱允炆一跳。

    “叮!朱允炆,本系统名为古人招聘系统,现特聘你一人前往六百多年后的后世担任国学情景表演老师,通过工作你将获得工资,不仅可以购买物资带回大明,还能阅读史书知晓未来。”

    朱允炆吓了一跳。

    他回头一看,齐泰和黄子澄还在争辩,似乎根本就未曾听到他听到的这番话。

    这声音,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