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我只想在八零致富 第六十八章 星光璀璨
首先上场的是她的获奖作品——那件深蓝色的改良旗袍。
在聚光灯下,金线绣的牡丹愈发璀璨。
模特优雅地走在T台上,完美展现了这件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接着是职场系列,采用了更简约的设计,但在细节处都融入了中国元素。
剪裁干练利落,既保持了旗袍的韵味,又适合现代职业女性穿着。
然后是约会系列,用色明艳却不艳俗,设计更加俏皮活泼,很受年轻人欢迎。
最后是学院风系列,这是林淑梅特别为学生族群设计的。
将旗袍元素与校园风完美结合,既保持了东方气质,又充满青春活力。
当最后一件作品展示完毕,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林淑梅被工作人员推上台去致辞。
站在聚光灯下,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她突然不紧张了。
“谢谢大家今天的到来。”
“‘东方韵’系列是我和团队的心血之作。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系列,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也让更多现代女性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东方韵味。”
发布会结束后,很多媒体记者围上来采访。
大家都对这个年轻的设计师充满好奇。
“林设计师,请问你是如何平衡学业和设计工作的?”
“这个系列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未来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林淑梅一一作答。
这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
“林设计师!”
郭行方兴冲冲地跑过来,“好消息!‘东方韵’系列的预售已经突破五百件了!”
林淑梅惊呆了:“这么快?”
“是啊!”
郭行方笑得合不拢嘴,“看来市场对这个系列的反响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
这时,李若南也过来祝贺:“淑梅,恭喜你!这次可以说是大获成功了。”
林淑梅还没回过神来,霍怀安已经冲上来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太棒了!我就说你一定会成功的!”
父亲林安庆眼眶有些湿润:“女儿,你真的长大了。”
姚素娥和霍越泽举着手机又蹦又跳:“淑梅,我们拍了好多视频!这可是历史性的时刻!”
张姐抹着眼泪说:“我们家淑梅真的出息了。”
发布会之后,林淑梅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韵逸”的订单量暴增,光是一个“东方韵”系列就让她应接不暇。
她深知,仅靠自己和几个老员工已经无法应对这样的订单量了。
一天晚上,林淑梅骑着自己的新自行车从店里回到村里。
这辆自行车是她特意挑选的永久牌,28寸的,车身漆成了清新的淡绿色,车把上还装了个铃铛。
虽说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但在村里也算是稀罕物了。
她刚骑到村口,就听见王婶的声音:“哎呦,这不是淑梅吗?瞧这车多漂亮啊!”
“是啊是啊。”
李大娘也凑了过来,“永久牌的,可不便宜呢。”
林淑梅停下车,笑着跟两位长辈打招呼:“王婶,李大娘,你们这是要去哪儿啊?”
“我们刚从供销社回来。”
王婶笑眯眯地说,“淑梅啊,听说你在县城开的店生意很好?”
“还行吧,就是最近忙得有点顾不过来。”
林淑梅实话实说。
“可不是嘛。”
李大娘接话道,“我听说你那店里的衣服都卖到市里去了,还得了什么奖。咱们村可算是出了个人才啊!”
林淑梅有些不好意思:“您太夸奖了。对了,我正想问问,村里有没有会缝纫的婶子?我这边正想招些人手帮忙呢。”
“招工?”
王婶眼睛一亮,“工钱给多少啊?”
“保底一个月二十块,手艺好的能拿到二十五块,还有奖金。”
林淑梅说出早就计划好的薪资标准。
这话一出,两位大娘都惊讶地张大了嘴。
要知道,在村里,一个月能挣到十块钱就算不错了,更别说二十多块。
“这……这工钱可真不少。”
李大娘咂舌道,“那工作是在县城还是在村里啊?”
“就在村里。我打算把后面那间屋子收拾出来,专门用来做生产。”
林淑梅解释道,“这样大家也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王婶立马来了精神:“那敢情好啊!我记得刘寡妇家那闺女缝纫就不错,前两年还在镇上的服装厂干过呢。要不要我帮你问问?”
“太好了,麻烦王婶了。”
林淑梅连忙道谢。
“还有张家三婶,她做针线活可利索了。”
李大娘也帮着出主意。
就这样,招工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
第二天一早,林安庆就被几个邻居堵在了门口,七嘴八舌地打听情况。
“村长,听说淑梅要招工?”
“是真的要给二十多块钱一个月吗?”
“我家那口子的妹妹缝纫可好了,能不能让她也来试试?”
林安庆被问得有些招架不住,只好说:“这事儿得问淑梅,她回来了你们再问吧。”
等到林淑梅放学回来,家门口已经围了好几个人。
她赶紧把大家请进屋,详细说明了工作内容和要求。
“主要是做服装加工,要求会用缝纫机,手脚麻利,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
林淑梅认真地说,“我们接的都是高档服装订单,质量要求很严格。如果做得不合格,就得返工重做。”
听她这么一说,有些人犹豫了。
但更多的人还是很感兴趣,毕竟这工资实在太诱人了。
“淑梅,那什么时候开始面试啊?”
有人迫不及待地问。
“后天吧。”
林淑梅想了想,“我得先把屋子收拾出来,把缝纫机都安装好。面试的时候,大家要实际操作一下,看看手艺怎么样。”
“行,那我们后天早上来。”
等人都走了,林安庆才问女儿:“你想好怎么管理这些人了吗?”
“爸,您放心。”
林淑梅胸有成竹地说,“我已经想好了。首先是试用期一个月,看看她们的技术和态度。然后我打算请张姐来培训,教她们怎么保证质量。等她们都熟练了,再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不同的工序。”
在聚光灯下,金线绣的牡丹愈发璀璨。
模特优雅地走在T台上,完美展现了这件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接着是职场系列,采用了更简约的设计,但在细节处都融入了中国元素。
剪裁干练利落,既保持了旗袍的韵味,又适合现代职业女性穿着。
然后是约会系列,用色明艳却不艳俗,设计更加俏皮活泼,很受年轻人欢迎。
最后是学院风系列,这是林淑梅特别为学生族群设计的。
将旗袍元素与校园风完美结合,既保持了东方气质,又充满青春活力。
当最后一件作品展示完毕,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林淑梅被工作人员推上台去致辞。
站在聚光灯下,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她突然不紧张了。
“谢谢大家今天的到来。”
“‘东方韵’系列是我和团队的心血之作。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系列,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也让更多现代女性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东方韵味。”
发布会结束后,很多媒体记者围上来采访。
大家都对这个年轻的设计师充满好奇。
“林设计师,请问你是如何平衡学业和设计工作的?”
“这个系列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未来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林淑梅一一作答。
这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
“林设计师!”
郭行方兴冲冲地跑过来,“好消息!‘东方韵’系列的预售已经突破五百件了!”
林淑梅惊呆了:“这么快?”
“是啊!”
郭行方笑得合不拢嘴,“看来市场对这个系列的反响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
这时,李若南也过来祝贺:“淑梅,恭喜你!这次可以说是大获成功了。”
林淑梅还没回过神来,霍怀安已经冲上来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太棒了!我就说你一定会成功的!”
父亲林安庆眼眶有些湿润:“女儿,你真的长大了。”
姚素娥和霍越泽举着手机又蹦又跳:“淑梅,我们拍了好多视频!这可是历史性的时刻!”
张姐抹着眼泪说:“我们家淑梅真的出息了。”
发布会之后,林淑梅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韵逸”的订单量暴增,光是一个“东方韵”系列就让她应接不暇。
她深知,仅靠自己和几个老员工已经无法应对这样的订单量了。
一天晚上,林淑梅骑着自己的新自行车从店里回到村里。
这辆自行车是她特意挑选的永久牌,28寸的,车身漆成了清新的淡绿色,车把上还装了个铃铛。
虽说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但在村里也算是稀罕物了。
她刚骑到村口,就听见王婶的声音:“哎呦,这不是淑梅吗?瞧这车多漂亮啊!”
“是啊是啊。”
李大娘也凑了过来,“永久牌的,可不便宜呢。”
林淑梅停下车,笑着跟两位长辈打招呼:“王婶,李大娘,你们这是要去哪儿啊?”
“我们刚从供销社回来。”
王婶笑眯眯地说,“淑梅啊,听说你在县城开的店生意很好?”
“还行吧,就是最近忙得有点顾不过来。”
林淑梅实话实说。
“可不是嘛。”
李大娘接话道,“我听说你那店里的衣服都卖到市里去了,还得了什么奖。咱们村可算是出了个人才啊!”
林淑梅有些不好意思:“您太夸奖了。对了,我正想问问,村里有没有会缝纫的婶子?我这边正想招些人手帮忙呢。”
“招工?”
王婶眼睛一亮,“工钱给多少啊?”
“保底一个月二十块,手艺好的能拿到二十五块,还有奖金。”
林淑梅说出早就计划好的薪资标准。
这话一出,两位大娘都惊讶地张大了嘴。
要知道,在村里,一个月能挣到十块钱就算不错了,更别说二十多块。
“这……这工钱可真不少。”
李大娘咂舌道,“那工作是在县城还是在村里啊?”
“就在村里。我打算把后面那间屋子收拾出来,专门用来做生产。”
林淑梅解释道,“这样大家也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王婶立马来了精神:“那敢情好啊!我记得刘寡妇家那闺女缝纫就不错,前两年还在镇上的服装厂干过呢。要不要我帮你问问?”
“太好了,麻烦王婶了。”
林淑梅连忙道谢。
“还有张家三婶,她做针线活可利索了。”
李大娘也帮着出主意。
就这样,招工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
第二天一早,林安庆就被几个邻居堵在了门口,七嘴八舌地打听情况。
“村长,听说淑梅要招工?”
“是真的要给二十多块钱一个月吗?”
“我家那口子的妹妹缝纫可好了,能不能让她也来试试?”
林安庆被问得有些招架不住,只好说:“这事儿得问淑梅,她回来了你们再问吧。”
等到林淑梅放学回来,家门口已经围了好几个人。
她赶紧把大家请进屋,详细说明了工作内容和要求。
“主要是做服装加工,要求会用缝纫机,手脚麻利,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
林淑梅认真地说,“我们接的都是高档服装订单,质量要求很严格。如果做得不合格,就得返工重做。”
听她这么一说,有些人犹豫了。
但更多的人还是很感兴趣,毕竟这工资实在太诱人了。
“淑梅,那什么时候开始面试啊?”
有人迫不及待地问。
“后天吧。”
林淑梅想了想,“我得先把屋子收拾出来,把缝纫机都安装好。面试的时候,大家要实际操作一下,看看手艺怎么样。”
“行,那我们后天早上来。”
等人都走了,林安庆才问女儿:“你想好怎么管理这些人了吗?”
“爸,您放心。”
林淑梅胸有成竹地说,“我已经想好了。首先是试用期一个月,看看她们的技术和态度。然后我打算请张姐来培训,教她们怎么保证质量。等她们都熟练了,再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不同的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