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盘点三十位统帅 第120章 母丘俭悲痛不已
公孙渊派兵迎战,双方展开激战,然而公孙渊统兵不力,若非依赖人数优势,可能当场被母丘俭斩杀。
尽管如此,公孙渊军队仍付出了超过一万五千人的损失,士气大挫。
而在母丘俭带领下,魏军仅付出了三千多人的伤亡,战场战损比达到了惊人的五比一。
除了母丘俭卓越的指挥外,这场战役的结果还得益于——
魏军士兵的个人战斗能力同样不容小觑,毕竟镇守北疆数十年,绝非弱旅。
公孙渊被母丘俭击败后,立刻逃回襄平城,并紧闭城门死守。
不久,辽东进入了冬季,极端寒冷的天气持续了二十多天的连绵大雨。
虽然母丘俭本来打算立即攻击公孙渊,但考虑到恶劣的环境会让士卒蒙受惨重损失,他最终选择暂时撤回幽州以保护士兵。
然而,曹魏朝中的文官们得知此事后,对母丘俭进行了无情的批评,并提出让如司马懿这般经验丰富的将领来讨伐公孙渊更为合适。
人们认为如果由司马懿领军,必然能够一战平定辽东,而不是像母丘俭那样为了士兵的生命而撤退。
对此,曹叡严加制止,凡是诋毁母丘俭的人都遭到了惩罚。
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丘俭闻讯后倍感温暖,对曹叡感激不已。
但是,自母丘俭撤退以来,公孙渊越来越嚣张,并意识到兵力的重要性,在辽东大量扩充军队,常备军人数达到了惊人的十万人以上,堪比蜀汉政权的全部兵力。
公孙渊野心勃勃,甚至试图与魏蜀吴三国抗衡,自立为第四国,并在新罗和百济等国中引起 * 动,使曹魏北方边疆渐陷混乱。
母丘俭深知留此祸患将有大患,于是上书请缨再度出征。
鉴于敌众我寡,经过慎重考虑,曹叡决定派遣司马懿统率四万洛阳大军作为母丘俭的援军。
此次联袂作战,司马懿与母丘俭同为 ** 指挥官,只是各自的兵源不同——一个是远道而来的远征军,另一个是幽州本地驻军。
面对这样的态势,公孙渊顿时心慌意乱,想请求东吴的支援。
可是孙权能给予的帮助极为有限,最多不过是派人带少数部队做表面文章吓唬魏军,而事实上魏军根本不会因此动摇。
东吴的进攻实力大家心知肚明,尤其是在合淝那一带,更是把你们牢牢钉在长江边上的防线内!说到底,自身实力强才是硬道理。
公孙渊寄希望于孙权在军事上能给予他较大的支持,但这个期待最终化为泡影。
面对再度进攻辽东的母丘俭,公孙渊决定亲自率军迎战。
两军在乐浪附近展开激烈交锋。
尽管母丘俭兵力较少,公孙渊依旧不是他的对手。
很快,公孙渊留下部分士兵殿后,逃回襄平城进行坚守,企图再次通过拖延时间,依靠冬季来临迫使母丘俭退兵。
遗憾的是,母丘俭早有准备。
他不仅提前为部队准备了充足的防寒装备,连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也都在计划之中。
魏军的粮草供应十分充裕,甚至可以维持数年之久。
更为不妙的是,司马懿率领四万援军也抵达了辽东。
于是,公孙渊面临前后夹击,军队士气一泻千里,节节败退。
随着时间的推移,约三分之一的城池相继向母丘俭和司马懿投降,其他城池也人心惶惶。
公孙渊的失败已成定局。
就在司马懿准备收网之时,母丘俭提出了一个不同意见:既然公孙渊的盟友新罗和百济尚未被彻底击败,不如趁机北进将他们一并征服。
这样一来,不仅能收复辽东,更能扩展领土上千里。
基于此,母丘俭留下一万名幽州士兵协助司马懿继续攻打公孙渊,并亲率一部分精锐部队前往玄菟郡设伏。
待新罗和百济联军到来后,母丘俭一举歼灭敌方主将,斩杀两国 ** ,声威大振,随后深入其境内占领了大量的国土,大约占两国国土三分之一。
然而,剩余的土地却为第三方所控制,这源于母丘俭事先不知道的一份约定。
原来,司马懿曾与该第三方达成协议,若愿意助魏军攻伐公孙渊,则允许其分取新罗和百济的领土。
当母丘俭得知此事时异常愤怒,连续三次致信司马懿质问其中究竟。
但由于该第三方名义上是曹魏的附属国,且无战端,如果因为土地问题引发内部争端,整个朝野都会指责他,即使皇帝曹叡亦难以处置。
因此,母丘俭最终只好带领军队撤出半岛,暂时放弃这块到手的领土。
司马懿在辽东成功剿灭了公孙渊,魏军取得辉煌胜利。
正准备班师回朝之际,母丘俭则即将带领部队返回幽州进行休整。
然而,在大军尚未抵达幽州之时,来自洛阳的两封八百里加急信件分别送到了他们两人手上。
信中内容简洁明了——曹叡病重不起,大限将至。
得知这个消息,母丘俭悲痛不已,甚至晕倒在地。
而司马懿也表现出悲伤之意,但内心深处恐怕是有所喜悦。
身为边疆戍卫者的母丘俭,深知不可擅离职守前往洛阳与好友告别,只能委托司马懿代为探视。
他对曹叡的哀思不仅是君臣之情,更重要的是自幼年时期便结下的真挚友谊。
这种深厚的感情在整个时代都是极其稀有的存在。
少年时,母丘俭曾在曹操丞相府保护曹叡,免受其他孩子欺负;而在成为皇帝之后,曹叡对母丘俭始终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而现在面对着挚友的离世,母丘俭心中的悲恸无人能懂。
遥望北国长白山的茫茫白雪,他的思绪不禁飘回到那些过往岁月,同时也察觉到一股不安的情绪正在暗中滋生。
三年前新王即位以来,这位雄心勃勃的新君一直怀揣对外扩张的梦想。
他明白大魏国力强盛,即便是像公孙渊那样狂妄之人最终也难逃失败命运。
于是,他选择采取逐步蚕食的方式缓慢发展,在边境地区不断侵吞领土。
这一切动向并未逃脱母丘俭的严密监控之下。
尽管如此,公孙渊军队仍付出了超过一万五千人的损失,士气大挫。
而在母丘俭带领下,魏军仅付出了三千多人的伤亡,战场战损比达到了惊人的五比一。
除了母丘俭卓越的指挥外,这场战役的结果还得益于——
魏军士兵的个人战斗能力同样不容小觑,毕竟镇守北疆数十年,绝非弱旅。
公孙渊被母丘俭击败后,立刻逃回襄平城,并紧闭城门死守。
不久,辽东进入了冬季,极端寒冷的天气持续了二十多天的连绵大雨。
虽然母丘俭本来打算立即攻击公孙渊,但考虑到恶劣的环境会让士卒蒙受惨重损失,他最终选择暂时撤回幽州以保护士兵。
然而,曹魏朝中的文官们得知此事后,对母丘俭进行了无情的批评,并提出让如司马懿这般经验丰富的将领来讨伐公孙渊更为合适。
人们认为如果由司马懿领军,必然能够一战平定辽东,而不是像母丘俭那样为了士兵的生命而撤退。
对此,曹叡严加制止,凡是诋毁母丘俭的人都遭到了惩罚。
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丘俭闻讯后倍感温暖,对曹叡感激不已。
但是,自母丘俭撤退以来,公孙渊越来越嚣张,并意识到兵力的重要性,在辽东大量扩充军队,常备军人数达到了惊人的十万人以上,堪比蜀汉政权的全部兵力。
公孙渊野心勃勃,甚至试图与魏蜀吴三国抗衡,自立为第四国,并在新罗和百济等国中引起 * 动,使曹魏北方边疆渐陷混乱。
母丘俭深知留此祸患将有大患,于是上书请缨再度出征。
鉴于敌众我寡,经过慎重考虑,曹叡决定派遣司马懿统率四万洛阳大军作为母丘俭的援军。
此次联袂作战,司马懿与母丘俭同为 ** 指挥官,只是各自的兵源不同——一个是远道而来的远征军,另一个是幽州本地驻军。
面对这样的态势,公孙渊顿时心慌意乱,想请求东吴的支援。
可是孙权能给予的帮助极为有限,最多不过是派人带少数部队做表面文章吓唬魏军,而事实上魏军根本不会因此动摇。
东吴的进攻实力大家心知肚明,尤其是在合淝那一带,更是把你们牢牢钉在长江边上的防线内!说到底,自身实力强才是硬道理。
公孙渊寄希望于孙权在军事上能给予他较大的支持,但这个期待最终化为泡影。
面对再度进攻辽东的母丘俭,公孙渊决定亲自率军迎战。
两军在乐浪附近展开激烈交锋。
尽管母丘俭兵力较少,公孙渊依旧不是他的对手。
很快,公孙渊留下部分士兵殿后,逃回襄平城进行坚守,企图再次通过拖延时间,依靠冬季来临迫使母丘俭退兵。
遗憾的是,母丘俭早有准备。
他不仅提前为部队准备了充足的防寒装备,连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也都在计划之中。
魏军的粮草供应十分充裕,甚至可以维持数年之久。
更为不妙的是,司马懿率领四万援军也抵达了辽东。
于是,公孙渊面临前后夹击,军队士气一泻千里,节节败退。
随着时间的推移,约三分之一的城池相继向母丘俭和司马懿投降,其他城池也人心惶惶。
公孙渊的失败已成定局。
就在司马懿准备收网之时,母丘俭提出了一个不同意见:既然公孙渊的盟友新罗和百济尚未被彻底击败,不如趁机北进将他们一并征服。
这样一来,不仅能收复辽东,更能扩展领土上千里。
基于此,母丘俭留下一万名幽州士兵协助司马懿继续攻打公孙渊,并亲率一部分精锐部队前往玄菟郡设伏。
待新罗和百济联军到来后,母丘俭一举歼灭敌方主将,斩杀两国 ** ,声威大振,随后深入其境内占领了大量的国土,大约占两国国土三分之一。
然而,剩余的土地却为第三方所控制,这源于母丘俭事先不知道的一份约定。
原来,司马懿曾与该第三方达成协议,若愿意助魏军攻伐公孙渊,则允许其分取新罗和百济的领土。
当母丘俭得知此事时异常愤怒,连续三次致信司马懿质问其中究竟。
但由于该第三方名义上是曹魏的附属国,且无战端,如果因为土地问题引发内部争端,整个朝野都会指责他,即使皇帝曹叡亦难以处置。
因此,母丘俭最终只好带领军队撤出半岛,暂时放弃这块到手的领土。
司马懿在辽东成功剿灭了公孙渊,魏军取得辉煌胜利。
正准备班师回朝之际,母丘俭则即将带领部队返回幽州进行休整。
然而,在大军尚未抵达幽州之时,来自洛阳的两封八百里加急信件分别送到了他们两人手上。
信中内容简洁明了——曹叡病重不起,大限将至。
得知这个消息,母丘俭悲痛不已,甚至晕倒在地。
而司马懿也表现出悲伤之意,但内心深处恐怕是有所喜悦。
身为边疆戍卫者的母丘俭,深知不可擅离职守前往洛阳与好友告别,只能委托司马懿代为探视。
他对曹叡的哀思不仅是君臣之情,更重要的是自幼年时期便结下的真挚友谊。
这种深厚的感情在整个时代都是极其稀有的存在。
少年时,母丘俭曾在曹操丞相府保护曹叡,免受其他孩子欺负;而在成为皇帝之后,曹叡对母丘俭始终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而现在面对着挚友的离世,母丘俭心中的悲恸无人能懂。
遥望北国长白山的茫茫白雪,他的思绪不禁飘回到那些过往岁月,同时也察觉到一股不安的情绪正在暗中滋生。
三年前新王即位以来,这位雄心勃勃的新君一直怀揣对外扩张的梦想。
他明白大魏国力强盛,即便是像公孙渊那样狂妄之人最终也难逃失败命运。
于是,他选择采取逐步蚕食的方式缓慢发展,在边境地区不断侵吞领土。
这一切动向并未逃脱母丘俭的严密监控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