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戎马关山 > ——楔子——

戎马关山 ——楔子——

    时值盛夏,上将军公孙止一身戎装,身披铠甲在各大军营间巡视。

    公孙止已年逾花甲,须发皆白,然而垂暮之气仍旧掩饰不住那一身英姿勃发的气势。

    “将军,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一个裨将跟在公孙止背后,问道:“前儿小五说他离开家的时候,他媳妇刚有身孕,如今孩子都快三岁了,再不回去,他害怕他儿子不认他这个爹。”

    “是啊,将军,再不回去,我未婚妻该不认我这桩姻缘,改嫁他人了。”另一个千夫长附和道。

    公孙止侧身看着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想家了?”

    众人都笑了起来:“可不是嘛,都三年了,弟兄们都想家了。”

    “想家是自然的,这是人之本性。”公孙止说:“其实我也想家了。”

    三年前,公孙止奉命出征,陈兵于启国与卫国的交界处——平川。

    这场仗至关重要,将是启国出玉璧关,问鼎中原的决定性的一战。

    启国自两百年前被晋天子封为诸侯国起,便蜗居北方。

    启国国土辽阔,却因地处边疆,常年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物质匮乏,一年之中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冬季。

    自建国那年起,启国世代国君便无不在为回到中原所努力。

    这场仗只要能赢,启国就打开了南下的大门,离征战中原近了一步。

    启国清楚,卫国自然也清楚,启国一旦攻破平川,就相当于打开了卫国大门,卫国王都大梁便随时有被围城的风险。

    同样,卫国只要扼住平川,启国就永远只能游走在长城外。

    所以这场仗两国之间都倾尽全力。

    身为上将军,公孙止自然成了这场大战的主帅。

    两军自陈兵平川当日起,便按兵不动,双方将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稳妥的办法——耗。

    这种双方实力不分伯仲的情况下,硬打向来不是上策,最好的办法就是耗。

    这时候比的不是谁的军事才能高,而是比对方的国力,谁的国库充盈,耗到最后谁就赢了。

    于是这场仗,一耗,便是三年。

    三个月前,卫国大将吕清,终于按耐不住发动了战争。

    然而平川易守难攻,卫国大军毫无悬念的被启军围在了平西谷地。

    启军占领各大关隘要地,如一个铁桶一般,团团围住了卫国二十几万大军。

    如今卫国已经被他断水断粮围困在峡谷三个月了,公孙止看着远处峡谷中的卫军。

    他有预感,不出半月,便会迎来最后的决战。

    此时的卫国大营里,吕清也刚巡视完军营。

    作为身经百战的将士,他跟公孙止都知道对方的心里在想什么,他们都在等,等对方先把己国国库耗空,只要耗尽对方的国力,那么平川就不攻自破了。

    吕清坐在案前,半晌,重重地长叹一声。

    三年了,三年的对峙已经让卫国兵疲民乏,早已支撑不起这几十万大军的粮草了。

    整个朝廷都在催促他出兵,他们实在是耗不起了。

    可现在不是最好的时机,吕清知道,耗了三年,不止卫国,启国照样是师老兵疲。

    双方现在都是强弩之末,现在就看谁能撑到最后了。

    他一直顶着朝廷的压力迟迟不肯出兵,为的就是等待时机。

    半年,吕清有信心,只要再熬半年,启国就会因为支撑不起军费崩塌, 到时候他便能一举击败启国大军。

    然而那越来越密集、一封比一封急切的催战王书,如雪花一般,源源不断从大梁压来。

    三个月前,太子卫冕更是亲自带着卫王的王书来了平川,责令吕清即日发兵攻打平川。

    吕清终究拗不过王令,只得下令发兵攻打平川。

    这一场仗毫无悬念地输了,卫军也被困在了平西峡谷。

    “咳咳……”吕清咳嗽两声,突觉胸口火辣辣地疼,竟是吐出一口血来。

    “将军!”亲卫见状立即变了脸色。

    “不得声张。”吕清提起一口气,严肃道。

    吕清挥了挥手,示意亲卫退下,他一夜没睡,在营帐中足足坐了一夜。

    黎明时分,吕清最后一次巡视了一遍军营。

    所过之处,将士们俱是饿得没有人形,却仍然纪律严明。

    这一刻,吕清终于下定了决心,只要能保住他们的性命,就算被万人唾骂,死后遗臭万年,自己也认了。

    薄暮时分,吕清卸去一身甲胄,身穿布衣,单独乘一匹老马去启军营地求见公孙止。

    公孙止没料到吕清会投降,恭敬地将吕清迎进帐内,行了一个大礼,他是由衷的尊敬吕清。

    “成王败寇。”吕清道:“哪里配得上上将军的如此大礼。”

    公孙止诚恳道:“将军如此心胸,当得起此等大礼。”

    公孙止说的是实话,身为一个将士,他很清楚吕清这么做意味着什么,不战而降,于一个一生征战天下的将领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

    吕清:“事到如今,我只有一个请求,还请上将军答应。”

    公孙止:“将军但说无妨。”

    吕清:“无论如何,请将军尽量留将士们一条性命。”

    吕清顷刻间闪身到公孙止亲卫身前,一手抽出了卫兵身畔的长剑。

    帐内众人甚至没来得及反应,就看见吕清将那把长剑刺进了自己腹部,一时间帐内鲜血狂喷,染红了营帐。

    卫军投降,公孙止收缴卫军武器,收编战俘,派出粮草供卫军果腹,同时派出副将李信快马加鞭送捷报回王都大安,并听取下一步指示。

    启军上下欢呼,再过不久,他们就能回家了,然而公孙止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眼下胜了,这二十六万的战俘该如何安置?

    二十六万战俘,一天消耗的粮食就不是个小数目,更不用提安置的问题了。

    七日后,李信与君王特使同时到了平川,公孙止带领一众将士接诏,将士人人论功行赏,然而直到诏书读完,都没有一个字提及降兵该如何处置。

    公孙止叫来李信问明缘由,李信说国君拿到公孙止的请命书后凝神沉思了许久,只说了一句话:“军旅之事,本王素不过问,一切听由上将军裁决。”

    公孙止面色极其难看,对着案几沉默半晌。

    他知道国君是什么意思,二十多万人,不管放在哪里都是心腹大患,把他们押回启国,无异于在自家后院埋了一颗定时炸弹,把他们放回卫国,无异于放虎归山,势必会后患无穷。

    唯今之计,要想以绝后患,让卫国彻底失去抵抗机会,就只有一个办法——杀降。

    只是,身为一国之君,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开这个口的,否则启国会招来各国的讨伐。

    公孙止的心蓦地一沉,心底生出一股凉意,他挥了挥手,示意李信退下。

    公孙止漫步到峡谷山顶,乌云一层层地压在平原之上,天空中阴云翻滚,四周狂风怒吼,吹得营帐旌旗猎猎作响,天边偶有电光闪过,云层里间或传来闷雷,一场大雨正蓄势待发。

    三个月前还杀气腾腾、尸横遍野的平原营地,如今亮起了参差不齐的光,如同横亘苍穹的银河,星光点点。

    几日后,一道亮如白昼的闪电撕开夜幕,天空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天空中下起豆大的雨珠。

    不片刻,那雨珠便越来越密集、越来越急促,瀑布一般,遮天蔽日地倾泻而下。

    平川峡谷犹如人间炼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满地的残肢断臂堆成了一座座尸山。

    雨水冲刷着那成堆的尸山,裹挟着二十几万人的鲜血,汇聚成了一条触目惊心的血色河流,成了真正的尸山血海。

    晋惠天子十七年六月十五,启国上将军公孙止杀降,将卫国二十余万降将尽数诛杀,天下大惊,列国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