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关山 第100章 造反
热门推荐:
从超兽武装开始盘点
路过的奥特曼也许是勇者
火影:鸣人的叛忍老哥
穿成极品恶媳,种田致富娇养探花
【HP】荣耀颂歌
两世永生
重生另嫁小叔,夫妻联手虐渣
九星镇天诀
宜修重生,斗嫡姐,当太后
姜冕第二天再来的时候,婆子想到昨天的事,有点不好意思麻烦他了。
姜冕也没勉强,上赶着不是买卖,再说本来就是不相干的事,他犯不着上赶着作贱自己。
然而闵先生节衣缩食,丞相府的人手实在不够。
这些婆子们除了做饭,还要干洒扫洗衣的活,虽然工钱给的高,但也实在忙不过来。
如此过了几日,谢潜那药罐子又不知不觉回到了姜冕手里。
姜冕也无所谓,顺手将谢潜的药一起熬了。
相比于郑琰,谢潜这个刺客的防备心就重多了。
自从知道自己的药会经过姜冕的手后,就每日都盯着姜冕。
他有时候甚至会亲自来厨房看着姜冕熬药,吓得厨房里的婆子们大气都不敢喘。
姜冕对谢潜无感,始终保持着基本的礼貌。
其实他能理解谢潜的行为,刺客杀得人太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这种防备心理,总觉得所有人都是来找他报仇的。
他有时候觉得这些刺客既可恨又可怜,因为身上有人命,所以总要提防着别人来找他报仇。
可是,那些死在他们手下的人又何尝不无辜呢?
姜冕每次一想到这事,总会联想到同样身为刺客的郑琰,于是总是会下意识地对谢潜稍微好一点。
后来再给郑琰准备蜜饯的时候,他也会给谢潜准备一份。
厨房的婆子不理解,为什么姜冕会给谢潜准备蜜饯,对此姜冕的回答是:“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可生而为人,若非万不得已,谁又愿意吃苦呢?反正也是顺便,没关系。”
房顶上的谢潜听了,出神地望向丞相府外重重叠叠、连绵不绝、高低不平的屋檐瓦舍,似乎于这静谧,阴云密布的天空下,看见了点点穿破云层的微光。
半晌,谢潜才悄无声息地跃下房顶,消失了。
嬷嬷端着药给谢潜送去的时候,他已经在自己房间里了。
谢潜看着嬷嬷手上的托盘上用一只小碗装着的蜜饯,破天荒地没有用他平日里那种冒着幽幽凉气和杀意的语气说话:“这是给我的?”
听得出来,他刻意放缓了声音,尽量使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吓人。
然而他不这样还好,他越是这样,就显得他越是古怪。
婆子吓得两股颤颤,话都说不利索了:“是……这是姜公子给大人准备的……”
谢潜:“放着吧。”
婆子犹如得了特赦令一般,放下药和蜜饯逃也似的跑了。
谢潜出神地盯着那药和蜜饯看了好一会儿,才解下蒙面巾,端起药碗一口喝了,随后拈起蜜饯扔进了自己嘴里。
这是谢潜当刺客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一个陌生人的善意,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吃到糖。
王宫门口跪着死谏的士族们还没散伙,另一个可怕的消息传进了大安城——各士族封地的民众造反了。
小孩子说想尿尿的时候,多半已经尿了。
等造反的消息传到大安城的时候,那些造反的老百姓已经快打到大安城了。
“造反?”徐凤鸣等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愣了一下,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是,”郑琰点头:“听说造反的军队已经打到江城了。”
所有人:“……”
姜冕说:“无缘无故的怎么会造反?”
“说不定是你们启国百姓也受不了欺压,”尹绍之那脸上多少有点幸遭乐祸了:“最后被逼得没了活路,所以跟我们塞北一样揭竿而起了。”
姜冕:“……”
郑琰:“……”
徐凤鸣:“……”
“绍之,火烧眉头的时候你就不要幸灾乐祸了。”姜冕嘴角抽搐,无奈道。
尹绍之促狭地笑了起来:“我说的是实话,这可不叫幸灾乐祸。”
姜冕:“……”
郑琰一看尹绍之那嬉皮笑脸跟姜冕调笑的模样心里就窜火,强忍着拔赤霄剑捅死尹绍之的冲动移开了视线。
“就算造反,事先也应该有点苗头啊,怎么可能这么久了朝廷都没有一点消息?”一名跟徐凤鸣几人一起整理政务的客卿说。
徐凤鸣经他这一提醒,想起来了:“说得对,有没有打听到什么原因?造反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就算要造反也要有个理由吧?难道他们不怕死吗?”
郑琰:“公子,你说对了,他们就是活不下去了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的。”
尹绍之听了笑得更欢了,继续落井下石:“子敬你看,我没说错吧?想不到你们启人对自己也这么狠啊。”
“先说明,我可不是启人。”这种时候徐凤鸣还有心思斗嘴。
姜冕不遑多让:“我也不是。”
郑琰听了也当即撇清关系:“我是陈国人,我的国家就是被启人灭的,我的国君现在还在四处流浪呢。”
所有人:“……”
“几位兄台别玩了,还是先把情况弄清楚吧。”一名客卿看不下去了。
徐凤鸣正色道:“郑琰,你继续说。”
郑琰继续交代情况,其实很简单,去年干旱收成不好,按照国法,收成减少的时候赋税也要减少,但是这些士族们却不干,愣是逼得封地的百姓必须交够赋税。
不交就强行征收,至于那种不够赋税就抢地啊、抢人啊,逼得人卖儿卖女,亦或是闹出人命的事肯定是少不了的。
农民都是靠地吃饭的,一年到头本来就凭老天爷的心情吃饭,每年的收成交了税粮后就更是所剩无几,一家人得勒紧裤腰带,有上顿没下顿地挨过漫长的冬天。
去年因为干旱收不了多少粮,结果还被收得一颗不剩,没得吃了,自然就活不下了。
反正都活不下去了,怎么死都是个死,那为什么要那么憋屈的死?
“说到干旱,”姜冕说:“我前段日子去药铺的时候是听见有人说去年干旱,粮食涨价了。是我太蠢了,当时竟然没有多留个心眼。”
“药铺?”徐凤鸣故意加大了音量:“你生病了?”
郑琰本来没看姜冕的,听见姜冕说去了药铺,也当即转过视线来看他,他张了张嘴,想问姜冕哪里不舒服,然而真到开口的时候又瞬间闭了嘴。
尹绍之也难得正色起来:“子敬,可是着了凉?”
姜冕下意识地扯了扯袖袍,把本来就盖住的手盖得更严实了。
姜冕被问得脸一红,他从不撒谎,顿时有些心虚,眼神不自然地闪躲着不与他们对接,说话也有点磕巴:“没有……我是去配了副凉茶方子……”
“啊!”幸好一名客卿解救了姜冕:“说到干旱,去年确实有几份干旱的文书递上来了。上面确实写了引发了小暴乱,不过上面都写了暴乱已经平息了啊,所以我当时也没太在意。”
“小暴乱?”一名客卿嗤笑一声:“林兄,难道这些士族是什么嘴脸你还不清楚吗?他们的文书但凡能相信,还能有今日的局面吗?”
“事情已经发生了,”徐凤鸣说:“现在说这些没有意义,两位兄台稍安勿躁,还是先问清楚情况。郑琰,还有没有打听到什么消息?”
郑琰:“我听说去年欧阳先生也收到过有关于干旱引发暴乱,地方压不住,所以请求朝廷支援的文书。
当时闵相和秦大人正在调查塞北的事,所以欧阳先生自作主张,用丞相印写了一份文书请上将军出兵支援……”
因为当时求救的文书上没有仔细写明当地的情况,只说民众暴乱,地方士族人手不够压不住,请求出兵支援。
赵玦继位以后,权利下放,把实权给了闵先生和上将军孟案,让他们两人不管是出兵也好什么事商量着来,只要他们商量好了,不用给自己汇报都行。
而像这种事,当时欧阳先生以为只是小问题,遂写了一份文书,用闵先生的丞相印盖了个戳送给孟案,请他调支军队过去帮忙平了了事。
这事在欧阳先生这里都这么随意,在孟案那里就更随意了,在他看来只不过是流民暴乱罢了,随便派几个人过去教训教训得了。
毕竟那些士族是什么嘴脸他是知道的,若不是把人逼急了,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造反?
他也没往心里去,派出去平叛的人临行前,他还特意叮嘱了,到了地方先把问题弄清楚再动手。
毕竟都是些老百姓,如果真的是当地士族不给他们留活路导致的暴乱的话,尽量不要弄出人命来。
结果谁能知道事情会闹得这么大?
派出去的军队不但没有平乱,反而被逼得节节败退,那造反的老百姓都快打到大安城了。
“既然暴乱的人数和规模跟文书上的不一样,”姜冕问道:“为什么这么久了,出去平叛的军队,和当地士族们都没有传消息来大安求救?而是等到造反的人都打到大安城了才来报信?
要知道这不是一天两天,这事发生了已经好几个月了。
我看这些人不但没想着送信,反而还特意隐瞒了消息,否则这么大规模的造反,大安怎么可能听不到风吹草动?等到大军都快到大安城消息才传来?”
姜冕思维敏捷,总能在只言片语中抓住关键信息,他一语点破了事情的关键点。
很显然,关于造反这事,是有人故意不让消息传来的。
只不知道现如今这启国,还有谁能有这么大的本事,手眼通天,愣是把这么大事情瞒得严严实实,半点风声都没泄露。
郑琰一摆手:“谁知道呢?我还想知道呢,几个月的时间,早派人送信,那些人可能连当地都出不了,还会让那些反贼打到江城吗?”
徐凤鸣:“王宫那边有没有什么消息?”
“有,”郑琰说:“君上本来能下床了,得知了消息又吐了一口血晕了。”
众人:“……”
赵玦本来被士族以死相逼这事气得还没缓过劲来,现在得知了百姓造反的消息,又喷出一口老血来撅了过去。
闵先生马上组织朝会,请上将军孟案商量应对事宜。
然而众人吵了整整一天,都没有得出什么结论来。
郑琰:“丞相当即召集群臣商讨办法,众臣吵了一晚上,都没有结果。”
一名客卿听完道:“那现在怎么办?上将军孟案骁勇善战,他也不敢打?难道他还害怕一些拿着锄头镰刀的乌合之众不成?”
“不是怕,而是不能打,”徐凤鸣说:“这可是百姓,不是敌人,而且还是被逼得没有活路,不得不造反的难民。
别人有什么错?那么多人被逼得没饭吃,不得不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饿着肚子抢士族的粮库,不就是为了活命么?”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姜冕说:“只有根基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若是真的以强制措施将造反的百姓尽数歼灭,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用。”
“话是这么说,”那名姓林的客卿道:“可无论如何也应该派出军队去镇压,后面的事才能想办法啊,总不能真等到这些造反的人打来大安城了再出兵吧?那时候什么都晚了。”
“怕什么?”郑琰说:“冤有头债有主,他们真打到大安城了,找的也是那些敲骨吸髓,剥肤椎髓的士族和王族宗室算账。”
众人:“……”
众人沉默,徐凤鸣被郑琰一提醒,面上没什么表情,眼底却闪烁着光芒。
徐凤鸣跟姜冕对视一眼,两人心下了然,总算把想不通的关窍想通了。
也明白为什么造反的军队都打到江城了,大安城才得到消息了。
尹绍之沉思两秒,也明白了这其中的弯弯绕绕,突然笑了起来:“说得对,反正那些人打进大安了,倒霉的也是那些敲骨吸髓,连根都不愿意留的士族,管我们什么事?”
其余众人尽皆莫名其妙,不知道这几人是不是真的在等着看笑话。
傍晚时分闵先生跟欧阳先生终于回来了,两个人都满脸疲态,显然今日在朝堂上着实耗了一番精力。
闵先生回来后还亲自给徐凤鸣送信来了,这几天因着百姓叛乱,需要处理的事务就更多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徐凤鸣等人刚散了。
徐凤鸣前脚进院,后脚闵先生就送信来了,那信是赵宁写的,徐凤鸣接了信道了谢没急着拆。
徐凤鸣瞧闵先生虽然满脸疲惫,但眼睛却是亮的,整个人一副恬淡疏阔、胸有成竹的模样,心下已了然。
闵先生:“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
“略尽绵薄之力罢了,”徐凤鸣说:“再说我天天在先生府上白吃白喝,干点活也是应该的。”
闵先生突然笑了起来:“老夫竟然不知,徐公子如此一个谦谦公子,竟然也会有像孩子般调皮的时候。”
闵先生说完,跟徐凤鸣客气了几句,说了些早些休息之类的废话走了。
闵先生走后,徐凤鸣才拆了信来看,上面仍旧是一幅画,画了一个院子,院子里站着一个对月沉吟的人,画上用刚毅俊秀的字体提了两句诗: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徐凤鸣看了不禁老脸一红,两人分开前后不到一个月,王宫距离丞相府走路都走不了一个时辰,怎么就道之云远,曷云能来了?
徐凤鸣将那信小心叠好揣在怀里,红着脸进屋了。
两天后,百姓造反一事还悬而未决,跪在王宫外边跟赵玦要“说法”的士族们先自发的散了。
散得莫名其妙的,突然就走了。
郑琰再次带消息回来了的时候众人都一脸的淡定,一副预料之中的样子。
郑琰瞧他们这样,也反应过来了:“你们早就料到他们会走了?”
“这不是废话吗?”尹绍之说:“百姓都造反了,关键造反的偏偏还是这些士族封地的百姓,他们的老窝都让人端了。
现在这节骨眼上,国君绞尽脑汁忙着平乱呢。
他们若是这时候不识趣,继续这样跟国君闹下去,难道是真的想等到百姓们打进大安城,让那些暴怒的百姓们像对待他们封地的族人那样,将他们剥皮抽筋?”
郑琰:“……”
尹绍之:“等着吧,事情还没完呢,后面还有更精彩的戏呢。”
给赵玦示威的士族和王氏宗族们散了第二天下午,前线传来消息,江城失守了。
消息传过来的当天,一个个已经告老的,亦或是称病的,还有那些老的走不动路,需要人抬的士族和大臣们终于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要么拖着病体,要么拖着跪青了膝盖参加朝会去了。
赵玦还在榻上躺着,自然来不了,群臣坐在殿内,屏气凝神。
闵先生站在殿前,一脸严肃扫过殿内众人:“今日请各位大人来,就是想跟各位大人商量一下,该如何解决有关于百姓造反的事。”
目前这殿上的人,大多数都是真的有鸿鹄之志,秉承着能青史留名、造福百姓的清官。
唯一还剩下的小部分人,是何心性且不论,他们虽大多都是士族,但那些造反的百姓当中就有他们家族封地的人,现在这节骨眼上,谁也不敢闹幺蛾子。
大家统一战线,都十分默契地把那些在官场上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心思收起来了。
现在是国内的老百姓造反,这事情可不是好玩的,真的惹出什么大麻烦来九族的脑袋都不够砍的。
更何况他们的老窝都被端了,牵扯到自身的家族利益,谁也没心思在这时候争斗。
众人沉默间,忽然一位大人开口了:“打仗这事,我等都不懂,还得要上将军才行。”
“江大人说的好生轻巧,”孟案冷笑一声:“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事情推到我头上了,自己出工不出力,只需要坐在这里动动嘴皮子就行了。”
姜冕也没勉强,上赶着不是买卖,再说本来就是不相干的事,他犯不着上赶着作贱自己。
然而闵先生节衣缩食,丞相府的人手实在不够。
这些婆子们除了做饭,还要干洒扫洗衣的活,虽然工钱给的高,但也实在忙不过来。
如此过了几日,谢潜那药罐子又不知不觉回到了姜冕手里。
姜冕也无所谓,顺手将谢潜的药一起熬了。
相比于郑琰,谢潜这个刺客的防备心就重多了。
自从知道自己的药会经过姜冕的手后,就每日都盯着姜冕。
他有时候甚至会亲自来厨房看着姜冕熬药,吓得厨房里的婆子们大气都不敢喘。
姜冕对谢潜无感,始终保持着基本的礼貌。
其实他能理解谢潜的行为,刺客杀得人太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这种防备心理,总觉得所有人都是来找他报仇的。
他有时候觉得这些刺客既可恨又可怜,因为身上有人命,所以总要提防着别人来找他报仇。
可是,那些死在他们手下的人又何尝不无辜呢?
姜冕每次一想到这事,总会联想到同样身为刺客的郑琰,于是总是会下意识地对谢潜稍微好一点。
后来再给郑琰准备蜜饯的时候,他也会给谢潜准备一份。
厨房的婆子不理解,为什么姜冕会给谢潜准备蜜饯,对此姜冕的回答是:“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可生而为人,若非万不得已,谁又愿意吃苦呢?反正也是顺便,没关系。”
房顶上的谢潜听了,出神地望向丞相府外重重叠叠、连绵不绝、高低不平的屋檐瓦舍,似乎于这静谧,阴云密布的天空下,看见了点点穿破云层的微光。
半晌,谢潜才悄无声息地跃下房顶,消失了。
嬷嬷端着药给谢潜送去的时候,他已经在自己房间里了。
谢潜看着嬷嬷手上的托盘上用一只小碗装着的蜜饯,破天荒地没有用他平日里那种冒着幽幽凉气和杀意的语气说话:“这是给我的?”
听得出来,他刻意放缓了声音,尽量使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吓人。
然而他不这样还好,他越是这样,就显得他越是古怪。
婆子吓得两股颤颤,话都说不利索了:“是……这是姜公子给大人准备的……”
谢潜:“放着吧。”
婆子犹如得了特赦令一般,放下药和蜜饯逃也似的跑了。
谢潜出神地盯着那药和蜜饯看了好一会儿,才解下蒙面巾,端起药碗一口喝了,随后拈起蜜饯扔进了自己嘴里。
这是谢潜当刺客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一个陌生人的善意,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吃到糖。
王宫门口跪着死谏的士族们还没散伙,另一个可怕的消息传进了大安城——各士族封地的民众造反了。
小孩子说想尿尿的时候,多半已经尿了。
等造反的消息传到大安城的时候,那些造反的老百姓已经快打到大安城了。
“造反?”徐凤鸣等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愣了一下,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是,”郑琰点头:“听说造反的军队已经打到江城了。”
所有人:“……”
姜冕说:“无缘无故的怎么会造反?”
“说不定是你们启国百姓也受不了欺压,”尹绍之那脸上多少有点幸遭乐祸了:“最后被逼得没了活路,所以跟我们塞北一样揭竿而起了。”
姜冕:“……”
郑琰:“……”
徐凤鸣:“……”
“绍之,火烧眉头的时候你就不要幸灾乐祸了。”姜冕嘴角抽搐,无奈道。
尹绍之促狭地笑了起来:“我说的是实话,这可不叫幸灾乐祸。”
姜冕:“……”
郑琰一看尹绍之那嬉皮笑脸跟姜冕调笑的模样心里就窜火,强忍着拔赤霄剑捅死尹绍之的冲动移开了视线。
“就算造反,事先也应该有点苗头啊,怎么可能这么久了朝廷都没有一点消息?”一名跟徐凤鸣几人一起整理政务的客卿说。
徐凤鸣经他这一提醒,想起来了:“说得对,有没有打听到什么原因?造反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就算要造反也要有个理由吧?难道他们不怕死吗?”
郑琰:“公子,你说对了,他们就是活不下去了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的。”
尹绍之听了笑得更欢了,继续落井下石:“子敬你看,我没说错吧?想不到你们启人对自己也这么狠啊。”
“先说明,我可不是启人。”这种时候徐凤鸣还有心思斗嘴。
姜冕不遑多让:“我也不是。”
郑琰听了也当即撇清关系:“我是陈国人,我的国家就是被启人灭的,我的国君现在还在四处流浪呢。”
所有人:“……”
“几位兄台别玩了,还是先把情况弄清楚吧。”一名客卿看不下去了。
徐凤鸣正色道:“郑琰,你继续说。”
郑琰继续交代情况,其实很简单,去年干旱收成不好,按照国法,收成减少的时候赋税也要减少,但是这些士族们却不干,愣是逼得封地的百姓必须交够赋税。
不交就强行征收,至于那种不够赋税就抢地啊、抢人啊,逼得人卖儿卖女,亦或是闹出人命的事肯定是少不了的。
农民都是靠地吃饭的,一年到头本来就凭老天爷的心情吃饭,每年的收成交了税粮后就更是所剩无几,一家人得勒紧裤腰带,有上顿没下顿地挨过漫长的冬天。
去年因为干旱收不了多少粮,结果还被收得一颗不剩,没得吃了,自然就活不下了。
反正都活不下去了,怎么死都是个死,那为什么要那么憋屈的死?
“说到干旱,”姜冕说:“我前段日子去药铺的时候是听见有人说去年干旱,粮食涨价了。是我太蠢了,当时竟然没有多留个心眼。”
“药铺?”徐凤鸣故意加大了音量:“你生病了?”
郑琰本来没看姜冕的,听见姜冕说去了药铺,也当即转过视线来看他,他张了张嘴,想问姜冕哪里不舒服,然而真到开口的时候又瞬间闭了嘴。
尹绍之也难得正色起来:“子敬,可是着了凉?”
姜冕下意识地扯了扯袖袍,把本来就盖住的手盖得更严实了。
姜冕被问得脸一红,他从不撒谎,顿时有些心虚,眼神不自然地闪躲着不与他们对接,说话也有点磕巴:“没有……我是去配了副凉茶方子……”
“啊!”幸好一名客卿解救了姜冕:“说到干旱,去年确实有几份干旱的文书递上来了。上面确实写了引发了小暴乱,不过上面都写了暴乱已经平息了啊,所以我当时也没太在意。”
“小暴乱?”一名客卿嗤笑一声:“林兄,难道这些士族是什么嘴脸你还不清楚吗?他们的文书但凡能相信,还能有今日的局面吗?”
“事情已经发生了,”徐凤鸣说:“现在说这些没有意义,两位兄台稍安勿躁,还是先问清楚情况。郑琰,还有没有打听到什么消息?”
郑琰:“我听说去年欧阳先生也收到过有关于干旱引发暴乱,地方压不住,所以请求朝廷支援的文书。
当时闵相和秦大人正在调查塞北的事,所以欧阳先生自作主张,用丞相印写了一份文书请上将军出兵支援……”
因为当时求救的文书上没有仔细写明当地的情况,只说民众暴乱,地方士族人手不够压不住,请求出兵支援。
赵玦继位以后,权利下放,把实权给了闵先生和上将军孟案,让他们两人不管是出兵也好什么事商量着来,只要他们商量好了,不用给自己汇报都行。
而像这种事,当时欧阳先生以为只是小问题,遂写了一份文书,用闵先生的丞相印盖了个戳送给孟案,请他调支军队过去帮忙平了了事。
这事在欧阳先生这里都这么随意,在孟案那里就更随意了,在他看来只不过是流民暴乱罢了,随便派几个人过去教训教训得了。
毕竟那些士族是什么嘴脸他是知道的,若不是把人逼急了,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造反?
他也没往心里去,派出去平叛的人临行前,他还特意叮嘱了,到了地方先把问题弄清楚再动手。
毕竟都是些老百姓,如果真的是当地士族不给他们留活路导致的暴乱的话,尽量不要弄出人命来。
结果谁能知道事情会闹得这么大?
派出去的军队不但没有平乱,反而被逼得节节败退,那造反的老百姓都快打到大安城了。
“既然暴乱的人数和规模跟文书上的不一样,”姜冕问道:“为什么这么久了,出去平叛的军队,和当地士族们都没有传消息来大安求救?而是等到造反的人都打到大安城了才来报信?
要知道这不是一天两天,这事发生了已经好几个月了。
我看这些人不但没想着送信,反而还特意隐瞒了消息,否则这么大规模的造反,大安怎么可能听不到风吹草动?等到大军都快到大安城消息才传来?”
姜冕思维敏捷,总能在只言片语中抓住关键信息,他一语点破了事情的关键点。
很显然,关于造反这事,是有人故意不让消息传来的。
只不知道现如今这启国,还有谁能有这么大的本事,手眼通天,愣是把这么大事情瞒得严严实实,半点风声都没泄露。
郑琰一摆手:“谁知道呢?我还想知道呢,几个月的时间,早派人送信,那些人可能连当地都出不了,还会让那些反贼打到江城吗?”
徐凤鸣:“王宫那边有没有什么消息?”
“有,”郑琰说:“君上本来能下床了,得知了消息又吐了一口血晕了。”
众人:“……”
赵玦本来被士族以死相逼这事气得还没缓过劲来,现在得知了百姓造反的消息,又喷出一口老血来撅了过去。
闵先生马上组织朝会,请上将军孟案商量应对事宜。
然而众人吵了整整一天,都没有得出什么结论来。
郑琰:“丞相当即召集群臣商讨办法,众臣吵了一晚上,都没有结果。”
一名客卿听完道:“那现在怎么办?上将军孟案骁勇善战,他也不敢打?难道他还害怕一些拿着锄头镰刀的乌合之众不成?”
“不是怕,而是不能打,”徐凤鸣说:“这可是百姓,不是敌人,而且还是被逼得没有活路,不得不造反的难民。
别人有什么错?那么多人被逼得没饭吃,不得不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饿着肚子抢士族的粮库,不就是为了活命么?”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姜冕说:“只有根基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若是真的以强制措施将造反的百姓尽数歼灭,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用。”
“话是这么说,”那名姓林的客卿道:“可无论如何也应该派出军队去镇压,后面的事才能想办法啊,总不能真等到这些造反的人打来大安城了再出兵吧?那时候什么都晚了。”
“怕什么?”郑琰说:“冤有头债有主,他们真打到大安城了,找的也是那些敲骨吸髓,剥肤椎髓的士族和王族宗室算账。”
众人:“……”
众人沉默,徐凤鸣被郑琰一提醒,面上没什么表情,眼底却闪烁着光芒。
徐凤鸣跟姜冕对视一眼,两人心下了然,总算把想不通的关窍想通了。
也明白为什么造反的军队都打到江城了,大安城才得到消息了。
尹绍之沉思两秒,也明白了这其中的弯弯绕绕,突然笑了起来:“说得对,反正那些人打进大安了,倒霉的也是那些敲骨吸髓,连根都不愿意留的士族,管我们什么事?”
其余众人尽皆莫名其妙,不知道这几人是不是真的在等着看笑话。
傍晚时分闵先生跟欧阳先生终于回来了,两个人都满脸疲态,显然今日在朝堂上着实耗了一番精力。
闵先生回来后还亲自给徐凤鸣送信来了,这几天因着百姓叛乱,需要处理的事务就更多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徐凤鸣等人刚散了。
徐凤鸣前脚进院,后脚闵先生就送信来了,那信是赵宁写的,徐凤鸣接了信道了谢没急着拆。
徐凤鸣瞧闵先生虽然满脸疲惫,但眼睛却是亮的,整个人一副恬淡疏阔、胸有成竹的模样,心下已了然。
闵先生:“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
“略尽绵薄之力罢了,”徐凤鸣说:“再说我天天在先生府上白吃白喝,干点活也是应该的。”
闵先生突然笑了起来:“老夫竟然不知,徐公子如此一个谦谦公子,竟然也会有像孩子般调皮的时候。”
闵先生说完,跟徐凤鸣客气了几句,说了些早些休息之类的废话走了。
闵先生走后,徐凤鸣才拆了信来看,上面仍旧是一幅画,画了一个院子,院子里站着一个对月沉吟的人,画上用刚毅俊秀的字体提了两句诗: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徐凤鸣看了不禁老脸一红,两人分开前后不到一个月,王宫距离丞相府走路都走不了一个时辰,怎么就道之云远,曷云能来了?
徐凤鸣将那信小心叠好揣在怀里,红着脸进屋了。
两天后,百姓造反一事还悬而未决,跪在王宫外边跟赵玦要“说法”的士族们先自发的散了。
散得莫名其妙的,突然就走了。
郑琰再次带消息回来了的时候众人都一脸的淡定,一副预料之中的样子。
郑琰瞧他们这样,也反应过来了:“你们早就料到他们会走了?”
“这不是废话吗?”尹绍之说:“百姓都造反了,关键造反的偏偏还是这些士族封地的百姓,他们的老窝都让人端了。
现在这节骨眼上,国君绞尽脑汁忙着平乱呢。
他们若是这时候不识趣,继续这样跟国君闹下去,难道是真的想等到百姓们打进大安城,让那些暴怒的百姓们像对待他们封地的族人那样,将他们剥皮抽筋?”
郑琰:“……”
尹绍之:“等着吧,事情还没完呢,后面还有更精彩的戏呢。”
给赵玦示威的士族和王氏宗族们散了第二天下午,前线传来消息,江城失守了。
消息传过来的当天,一个个已经告老的,亦或是称病的,还有那些老的走不动路,需要人抬的士族和大臣们终于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要么拖着病体,要么拖着跪青了膝盖参加朝会去了。
赵玦还在榻上躺着,自然来不了,群臣坐在殿内,屏气凝神。
闵先生站在殿前,一脸严肃扫过殿内众人:“今日请各位大人来,就是想跟各位大人商量一下,该如何解决有关于百姓造反的事。”
目前这殿上的人,大多数都是真的有鸿鹄之志,秉承着能青史留名、造福百姓的清官。
唯一还剩下的小部分人,是何心性且不论,他们虽大多都是士族,但那些造反的百姓当中就有他们家族封地的人,现在这节骨眼上,谁也不敢闹幺蛾子。
大家统一战线,都十分默契地把那些在官场上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心思收起来了。
现在是国内的老百姓造反,这事情可不是好玩的,真的惹出什么大麻烦来九族的脑袋都不够砍的。
更何况他们的老窝都被端了,牵扯到自身的家族利益,谁也没心思在这时候争斗。
众人沉默间,忽然一位大人开口了:“打仗这事,我等都不懂,还得要上将军才行。”
“江大人说的好生轻巧,”孟案冷笑一声:“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事情推到我头上了,自己出工不出力,只需要坐在这里动动嘴皮子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