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山河无舟渡 > 第158章 诬陷左相

山河无舟渡 第158章 诬陷左相

    安镇司的加入,掀起了暗流涌动的上京城第一场血雨腥风。

    根据清教司所提供的名单,安镇司挨家上门抓。

    那些官员被抓之时,大抵都沉浸在梦乡之中的。

    赵陵洲没有回隽王府,而是安镇司,静静的等待。

    安镇卫的动作不算小,算是闹了个满城风雨。

    胡道沅在知道消息之后,连孩子的都没有抱,赶忙来寻赵陵洲。

    他不明白赵陵洲突然就有了动作:“殿下,从胡府出去之后,您为何突然让安镇卫去抓人。是之后发生了什么么?”

    胡道沅想的是,从胡府出去之后,一定发生什么,让殿下来不及与他通气,就开始有了动作。

    “从胡府出去之后,我见了清教司的姑娘们一面。姑娘们同我说,最近去哪里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身边都跟殷人。姑娘还交给我了一份名单,那份名单我给胡从满了。这份是我刚写的,你自己看,眼不眼熟。”

    胡道沅扫了一眼名单上面的名字,顿时心里一个激灵:“这是之前在京中要站你队的官员。”他一下就想到这些殷人出现之后的下一步:’“这怕不是想等事发之后,诬陷殿下通敌叛国。毕竟这些官员之前可都是站您的对。”

    同时胡道沅也有些心惊,究竟是谁,这么早就开始布局了。

    “这些殷人还真是贼心不死,都已经被殿下赶出上京城了,如今又卷土重来,这次居然还混在了达官贵人身边,究竟是谁给了他们这么多大能耐。”

    胡道沅暗恨道。

    赵陵洲:“是谁,你想想玉雁陇是被谁弄出京不就知道了的。”

    胡道沅:“殿下,是说······左相。”

    赵陵洲:“清教司的姑娘们说了,这些殷人最早在上京城活动之时,是三个月前。”

    胡道沅瞬间明悟:“三个月前,玉雁陇去赈灾了。于是,京郊边防便给了殷人可趁之机。怪不得左相力排众议非要让玉雁陇去赈灾。

    下官刚开始对这赈灾人选还有些吃惊,随即又想到玉雁陇此人更正不阿。由他护送赈灾粮,赈灾粮定不会落入那贼人之手,没成想,左相是为了把玉雁陇调离上京城,好让殷人混进来。”

    赵陵洲:“看来左相因为他儿子的死,恨毒了我,恨毒了大昭。他不仅想要我偿命,还想要这大昭都给他儿子陪葬。”

    而且,恨毒了他的,也不止沈庸一个。

    剩下那个和沈庸狼狈为奸的,瞧了,自己也想收他的命。那就看鹿死谁手了。

    胡道沅在一旁轻蔑道:“早知今日,还不如一开始就好好的管教自己儿子。”接着,他想到胡从满的动作:“可是殿下如今这番动作,万一打草惊蛇了······”

    赵陵洲拿起笔,笔尖重重的落在纸上,晕出一大片墨渍:“要的就是惊蛇,这蛇不惊,怎么知道他躲在哪里呢。”

    在抬头之时,赵陵洲笑眯眯道:“大理寺卿递赵崇山谋反的证据给父皇之时,说是从你那两活口身上搜出一封亲笔密信。

    信中人以赵崇山的口吻命令南洲军,若是父皇要问他罪,那就上台救他。”

    胡道沅讶异道:“如此蹩脚的诬陷,陛下信了?”

    “我的父皇自然相信,这可是定远王的把柄。所以,手段不在精明。要看对方信不信。”

    赵陵洲将写好的信件交给胡道沅:“人家对我们用那么拙劣的手段,我们自然要以相同拙劣的手段还回去。这是礼数。”

    第二日,天子的病刚好一些,就听闻安镇司上呈了左相与其党羽通敌叛国之证。

    左相沈庸还在病榻养伤之时,就强行被请到天子的寝宫。

    天子如今能勉强坐起来,他脸上一片青黑之气,在看到下面跪着的沈庸的时候:“左相,安镇司状告你通敌叛国,你有什么好说的。”

    沈庸一脸震惊之色:“陛下,老臣冤枉呀,这完全就是无中生有之事。老臣这些日子一直都在宫里养伤,何来通敌叛国之说。”

    胡道沅:“左相这些日子没做,不代表前些日子没做。陛下,臣命安镇司连夜逮捕和殷人有过来往的官员。此乃抓捕入狱的权贵名单,还有殷朝暗探。

    这些权贵,平时全都以左相马首是瞻。他们已有反意,左相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安镇司还从那些混迹在权贵身边的殷朝暗探中搜出无数封密信。

    这些密信中,直指整个殷人的计划。他们为了陷害定远王。装成南洲军,假意营救定远王,实则是为了刺杀陛下。

    左相为陛下挡剑也在他们的谋划之中,如果刺杀不顺利的话,他们会为左相造一出苦肉计的戏,好让左相可以成功取信陛下。

    等到时机成熟,就和宫外殷人内外勾结,意图逼宫。左相给这些殷人亲笔密信可以证明,这一切都是左相的阴谋诡计呀。”

    左相怒吼道:“荒唐!!陛下,这是构陷呀,老臣为陛下挡剑,那是不忍陛下受伤,怎会是你口中的劳什子苦肉计!老夫也从未写过什么密信。”

    胡道沅:‘可那密信上的字迹与左相字迹如出一辙。这如何能让人不信。”

    天子一边咳嗽一边指着密信。

    贴身太监极有眼色的把密信递给沈庸:“左相,您看看吧,这是否是您的字迹。”

    沈庸接过密信就看到上面的字与他的字一模一样。他当即惊呼道:“陛下,老臣从未写过信件,不知是谁为了陷害老臣而仿冒老臣的笔迹。”

    胡道沅步步紧逼:“殷人在大昭境内策划了章台诗一案,被隽王殿下告破。此事过去不到一年,殷人便有卷土重来。

    章台诗一案牵连进了不少京官,本以为上京官员们会以此为戒,不曾想以左相为首的一众官员,又迅速与殷人勾结在了一起。

    看来,左相早有谋乱之心。臣还查到,宁北侯下苏吴赈灾之后,京中就开始出现殷人。 而当初主张宁北侯去赈灾便是左相。”

    沈庸目眦欲裂:“胡道沅,你我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为何这般置我于死地。难道是隽王指使你这么做的。”

    胡道沅不卑不亢道:“臣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尽忠职守。”